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正在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将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借助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1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进入课堂,正在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运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融为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这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在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2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

伴随着新课标贴近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原则,学生越来越多的发现了身边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现象,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如果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视野狭窄,知识面无法扩展,这与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相矛盾,势必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更不适应信息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同时,学生得不到感性认识,将愈发感到数学抽象无味,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质量,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把这两者的整合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效率。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4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的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同时,我们借助网络媒体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扩展到从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网络资源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获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能有效的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乐于去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比如:我们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更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索,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在人们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搜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极强的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

4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巧妙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数学走进日常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扩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同时又创设了愉快、交流、动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形象”,并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全面地理解知识,深刻地巩固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创造等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小娜.浅谈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未来英才,2016(6):174.

[2]刘兴友.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129.

[3]齐子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研究,2011(6):59.

作者:吴常伟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一小学

第二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引言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总会穿插一些实验,而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环境.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挖掘实验教学资源,设计科学的创新实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具体谈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一、演示实验要做到创新

在物理课本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这些演示实验,有些实验用到的实验物品是日常很少见到的,有些实验非常复杂,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没有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都是自己在讲台上做,学生在下面看,根本没有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师的实验目的,而且容易使学生上课“走神”,不注意听讲.因此,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物品,将生活中的物品搬到讲台上,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感知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做“惯性现象”演示实验时,这个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个实验,很多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汽车在行驶时具有惯性.为了让学生对实验学习有兴趣,教师必须设计更加新颖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在演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个实验: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张硬纸板,纸板上放一个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着水平方向运动.这个实验可以证明,静止的物体是具有惯性的,不仅仅是运动的物体.这个实验看起来比较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探究中创新新

课改重视探究教学的开展.但是,初中生年龄小,他们的探究能力还不高.这就导致有些教师不能有效开展探究教学.初中生能否认真听课,大多在于他们是否有兴趣.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的情况下开展探究学习,在学生认真听课的情况下恢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在新课标背景下是不允许使用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为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现创新的探究实验教学.例如,在做“电路的连接”演示实验时,电路离我们很近,但是又很远.“电”本身属于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实验,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分发电池组、开关、导线、小灯泡等器材,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你用课桌上的器材,使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多少种方法能够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特别认真地做这个实验.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增加一根导线,使灯熄灭呢?很多学生对这种不常见的问题都是非常有兴趣探究的.所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小制作,大作用

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学习中都有自己动手制作的机会.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可能自己动手制作后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对学校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学校都设有多个实验室,实验器材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齐全的.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己制作器材.例如,在做“摩擦起电”实验时,课本上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胶棒、毛皮、丝绸和碎纸屑.这些实验器材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教师可以不使用这些器材,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如,引导学生将一张纸撕成小纸屑,放在桌子上,然后用自己的笔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就可以吸引起纸屑.这个实验,可以证明摩擦起电.通过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学生对这个实验产生更深的理解.因此,学生的小制作,其实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敢于创新,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学习,不断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邰鹏 单位:江苏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第三篇:高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研究

引言

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的效果非常显著.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应当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模式融入课堂,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后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解答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非常宝贵,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找到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理解解析相应问题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结合学生的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思维方式,了解学生在具体问题探究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障碍.教师只有综合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在设计探究式实验教学时才能选用针对性强的方法,才能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确立相应的实验探究重点,这种教学过程学生适应和接受起来才能比较容易.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展开前,教师要分析实验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在综合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确立合适的探究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实验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时给予指导,重点展开对于学生思路的点拨,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教师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中要明确一点,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适合采用的探究实验教学模式应当有所差异.对于学生毫无知识准备且完全陌生的知识可以考虑以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合理应用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接受中探究”(如向心加速度的教学);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内容容易实验探究,或通过理论探究学生能够得出结论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得出科学结论,体验探究过程,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如平抛运动,功与速度关系).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具体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探究实验任务,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也不会由于任务过难而产生学习压力或者负担.这种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也有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掌握知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探究实验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教学的展开形式多种多样,探究的内容、主题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进行灵活调整.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探究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一样的教学目标,而这些内容适用的探究实验教学方式会有所差异.有的实验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结合相应的背景知识进行解答,学生如果背景知识不够充裕,解决起来会有很多难关.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内容的特点,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选择探究实验教学方式的重要参照.例如,在“向心加速度”的探究实验中,学生从已有速度快慢变化的直线运动加速度中难以直接跨入速度方向变化的曲线向心加速度的理解,同时学生此时极限思想、瞬时加速度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采用开放式的探究实验教学,效果定然不好.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有必要对于这些因素有全面综合的考虑.这样,在设计实验探究的方式以及给学生布置实验探究任务时才会更合理.在本节课中,能够引导学生用简易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变化的加速度时已经非常成功.教师不要求快,让学生稳步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好的结果.教师在确立实验探究的方向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三、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的目标更多元,让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初级的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中级的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答能力,这个时期通常会以问题或者学习任务为依托让学生进行对于具体内容的实验分析探究.如果想让探究实验教学更加深入,教师可以设计难度更大的探究实验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程度更强、综合程度更高的实验类型.学生做这类实验,既需要用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又需要活跃自身思维,在清晰的逻辑思维的辅助下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后采取新型探究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一定程度的理论探究更适合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所有的探究实验学生都可以驾驭,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就是一个应用理想假设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出结论的一个典范.因此,高中阶段的探究教学不一定都需要实验,有些内容的教学中采用理论探究效果更好.

作者:徐劲松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引言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点体会.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1.抽象知识直观化.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点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有效形容,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更无法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制约,利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并在实验过程中领会教师无法确切传达的物理知识点.例如,在讲动、静滑轮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滑轮模拟实验.通过软件,学生进行滑轮模拟操作,进而理解“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改变力的大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掌握动、静滑轮基本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工具进行滑轮组实验演示,进而指导学生在滑轮组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2.模拟实验真实化.有些物理实验,由于众多条件的制约,导致无法进行现实操作,或现实操作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那么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真实实验模拟.例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的实验用品中包含水银,水银是一种有毒的液体,学生在实验中容易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中毒,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该实验仿真演示给学生.又如,均速直线运动相关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物体能够达到这一效果,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一运动现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接观看到现实条件下无法达成的物理实验现.

3.学生学习自主化.在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更加集中.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束缚,将学生引入到宽广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现以初中物理实验“牛顿第一定律”为例,简要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重点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惯性的含义,了解如何有效避免惯性的危害.(1)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相关现象:“汽车行驶”“足球滚出后逐渐停下”“滑雪”等,并提问: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例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在演示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物体运动需要力”的概念,随后安排学生利用课本、文具进行小实验,感受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2)假设猜想.在学生感受物体和受力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播放亚里士多德理论观点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在学生发现两种观点的矛盾之处后,教师可以通过矛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3)实验模拟.将学生按照4~6人为一组合理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小组实验设计过程中,小组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彼此进行辩论,并针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适当询问教师.实验设计后,小组长将设计方案交由教师审阅;教师给出指导意见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自行实验,作好记录和数据分析.(4)讨论分析.利用投影将各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学术、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5)应用拓展.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工具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惯性的基本定律,通过实验工具证明惯性确实存在;观看视频资料,了解生活中惯性导致的利弊现象,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常见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行访问相关网站,了解惯性造成的危害,有效避免惯性,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虽然有些物理实验无法在现实中进行演示,但是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模拟实验场景,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周卫红 单位:江西高安市第四中学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研究

摘要:

在一些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基础的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应顺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构建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如采用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关于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在具体实施中探索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新模式的探索旨在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在实验中锻炼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物理实验;应用型;教学;创新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类必修课程,也是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1],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部分地方高校开始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即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社会更需要毕业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实际动手能力[2]。如何在新形势下将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考验。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很多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仍有如下现状,比如:专业课的设置增加和学时调整,使得大学物理实验的学时太少,因此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不够;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转型前的实验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体现学生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实验教学方法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大于主动,缺乏兴趣;等等。因此,如何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所存在的诸多现状,对实验课的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改革,使物理实验课真正起到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的作用,是目前很多转型院校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构建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

2.1采用分层次、模块化教学

对转型前的对原有大学物理实验内容,采用淘汰、改革、充实与创新的方式,淘汰一些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作用不大的实验,补充一些体现现代实验技术应用价值的实验内容。按照本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三个模块,这样可以使教学更有层次、有针对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基础性实验侧重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如能够熟练操作一些基本仪器,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综合了多种实验方法,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例如可开设:空气中声速的测定,霍尔效应法测量磁场,密立根油滴实验,共振法测量弹性模量,落球法粘滞系数的测定,等。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则比较灵活,可以利用实验室既有的仪器设备,开发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设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课上进行动手研究。例如可开设:光栅衍射的研究,非线性电阻的研究,RLC电路的研究,交流电桥实验,光的偏振综合研究系列实验[3],等。另外,三个模块的实验课开设,在各专业物理实验学时仍然比较少的局限下,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搭配三个模块的实验题目,开设大部分基础性实验,一部分综合性实验,一两个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另外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设为各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

2.2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关于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

高校教育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应用。实验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目标之外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实验,有意识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然后再自行设计实验。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明确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大胆尝试。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查资料,学会正确表征所提出的问题,对设想进一步完善理论构想,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2.3探索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2.3.1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往的实验课堂教学中,多为灌输式教学法,往往是教师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几乎是机械重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逐渐丧失了动手实验的兴趣。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尽量减少讲课时间,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机会。还应注重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设计问题情景,讲解时将相关知识点贯穿进来,注重知识的关联和拓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3.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实验课

实验课堂应该不仅仅是死板单调的公式和各种注意事项,而是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现实验课堂生动的一面。实验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动画技术软件,如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播放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编写的多媒体课件,都能够形象的展示复杂的物理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都有很大的帮助。

2.3.3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将实验内容实行模块化整合,在实验时间、仪器设备和空间上开放,实验教学的重点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转移,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个性发展。要尽可能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资源要全部公布在网络上,实行网络选课。对于选修实验只规定最后完成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地选择实验时间和内容。但是,开放式实验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考核的标准难以掌控,等等[2]。这就需要教师队伍敢于创新实践,在探索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

2.3.4增设演示实验,扩展学生视野

物理演示实验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定性或半定量分析为主,不深究严格的物理理论,以便充分展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在描述物理概念上的直观性、易接受性,加深和巩固对已学物理概念的理解,对尚未学到的物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定性的物理概念,以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室应设置演示实验室并对学生开放参观[4],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相关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它也是物理实验课程的有力扩展和延伸,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3结语

本科高校的物理实验教学应该适应高校的应用型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设计开发新的实验题目和实验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适应在新形势下专业性越来越强的应用技术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何仲,康小平,黄槐仁,李长伟,曾令伟,赵鲁梅.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11(33):153.

[2]宗波,赵大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数理化研究,2015(2):249~250.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慕课”背景下如何对传统的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三点思考,从对慕课的重要性、增加实验中的虚拟仿真实验环节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慕课;普通物理实验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缩写成MOOC)”,顾名思义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这个概念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等合作提出来的,它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开放教育学为基础,以其大规模、开放、在线、免费课程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模式,“慕课”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实际上,“慕课”是教育应用的一种最新模式,是开放教育的新发展和突破,它的出现引起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广泛关注,它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固定、结构化的特征,让开放资源从单纯资源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等多方面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简单线性转向复杂化、网络化。正因为如此“慕课”的发展也为“互联网+”与大学教育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课题。“慕课”的开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校应如何面对这一新形势,成为我们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高校普通实验课是对理工科院校物理相关专业设置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学校进行科学实验的入门课,是学生受到系统的实验思想方法和技能训练的开端,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以我校南京邮电大学应用物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3个学期的普通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训练,才能在后面的2个学期中继续学习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即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是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学中某一专门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开设普通物理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实验原理、方法去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和进行具体测试并得出结论,同时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我校普通物理实验类型包括验证、综合和设计3种,在每个学期的实验安排中综合和设计性的实验占38%左右的比例,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在“慕课”背景下,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切实理解

实践类课程开展“慕课”教学的必要性目前来讲,很多的理论教学的开展已经开始应对这一形势,去尝试大规模在线开放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来讲,一定也要适应这一变化。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它有特定的要求和环境,要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来开展实验教学。另外,信息化的到来,也促使我们不能够再把学生只固化在一个实际的空间,一个特定的时段来开展实验教学。如何在新形势下应对“慕课”课程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冲击,成为高校实践类教学改革的一大挑战和机遇。

二、丰富物理实验课程中的虚拟仿真实验环节

虚拟仿真实验内容是实践类教学环节中实现“慕课”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实践类教学环节的“慕课”教学就是空谈。因为实践类教学就是以实际操作为实现手段的教学。在仿真实验中,最终的目的应该实现学生地在线操作、在线观测、在线记录。它将成为实验操作的有益补充,其作用是无容置疑。另外,随着现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授课老师可以录好微课视频,并将视频放在公共平台上。这样学生可以提前学习视频内容,在课堂上就可以从容进行实验操作。以我校南京邮电大学为例,目前我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推出物理实验微信订阅号,学生关注后可以提前看到要做的实验内容,内容包括电学、光学和物理专业等实验,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实验内容。

三、完善物理实验教学“慕课”课程的评价体系

“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只能作为普及大众知识一种方式,虽然现在慕课有一些考核方式,比如采用同学评分(例如一门课的每份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或者一些学生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跟附近的同学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但是都没有量化或者标准化的标准,只能适用于一些自学者,所以这些都不利于在“慕课”教育模式的推广应用。因此完善物理实验教学“慕课”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学校以一个自然班为试点,对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按照每节课前的预习情况占期末成绩的30%以上,由学生上网学习情况、到实验室预做实验情况、回答预习思考题等情况来决定分数;期末成绩的30%看课堂实验完成情况、课上与教师沟通、实验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期末成绩的30%以上是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需要学生查看网上相关资料、回答相关问题等。期末还有综合测评操作考试,学生抽签现场操作,回答教师提问,最后综合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潞英,朱传云,陈国杰,李斌,周有平“翻转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观察,2015(4),29.

[2]倪燕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融合“慕课”教学模式必要性的思考[J].大学物理实验,2014(27),6.

作者:陈君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指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引言

C语言运算符丰富、语法灵活、功能强大,应用非常广泛,是目前最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因此,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学习这门课,将它作为其他程序设计类的先行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现在C语言是国家二级考试的语言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通过的省二级水平考试的语言之一,因此,高校其他理工类专业大多数也都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学生通过省二级水平考试之后,一般都会再参加国家二级考试,这样他们就会多拿一个证书,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就业都有益处。本人在高校长期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感觉C语言“难教”,而学生也感觉C语言“难学”。而这“难教”与“难学”主要体现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上。从事C语言教学多年以来,本人总是感觉理论教学效果还好,而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我们老师每次实验课都布置了不少任务,但真正有质有量完成任务的学生却很少,大多数学生上实验课形同虚设,糊里糊涂就把实验课“混”过去了,并没有多大收获。针对这“难教”与“难学”问题,本人觉得有必要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整个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2C语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动手、动脑,会自己编写程序。重视和提高C语言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本人根据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经验,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2.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C语言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还没有形成程序设计的思维,再加上C语言语法繁杂,语句变化多样,C语言编程又枯燥无味,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觉得C语言难学,摸不到“门”,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后都产生了惰性,课下不复习理论知识,只想等到快考试时再抓紧,布置的实验任务课下不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实验课根本没有好好利用,甚至有部分同学对着电脑发呆,根本不知从何下手,老师说他了就随便从书本输个程序,稍一出错就束手无策,根本不知自己做实验的目的,这样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了。2.2实践教学不够重视C语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巩固理论知识。但是,现在各高校只是把C语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实践教学课时比理论教学课时要少得多,一般只是理论教学课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到实验课时太少,学生根本无法在规定的实验课时内完成任务,少数比较自觉的学生课下可能另外花时间完成任务,而大多数学生就不了了之,这样实验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通过上机实验从而进一步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学生从思想上对实验教学也不重视,他们认为理论教学才是真正的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旷课,而上机实验课在他们眼中就比较自由,可以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上机实验时甚至有少数人玩游戏、看视频,老师一来就切换界面假装做实验,老师一转背就又玩去了。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刻刻把每个学生都看住。

2.3考试方式不合理

C语言的考试方式一般还是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试,笔试测试的重点是C语言的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更多地关注C语言的理论知识,而不重视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能力的提高。另外,正是因为考试方式是传统的笔试,所以很多学生平时并不怎么认真学习,而是快到考试指望老师划定范围后才开始学习,这样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别说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了。

2.4实验教学方式有弊端大多

数教师都以配套的上机指导上的实验作为实验内容,而这些实验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学生把程序输进去,得到结果,然后再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根本不了解程序的逻辑结构、功能,而且只要稍一出错就束手无策,所以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一旦要求他们独立编程,往往就无从下手。另外,实验教学中缺乏即时有效的实验成绩评价手段。教师每次实验课一个个地去查他们做的实验,从而给出这次实验课的成绩,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这样,学生实验做得好与不好就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实验课上,教师忙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调试程序,就没有过多的精力来管理学生,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管不住自己,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去玩游戏、看视频、玩手机等等,只有少数很自觉的学生才会自始至终在认真做实验。所以,实验教学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5实验报告形同虚设

每次上机实验后都要求学生将实验内容完整的写在实验报告上,由于上机实验课时有限,学生必须课下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导致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实验报告,使得实验报告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对上机实验的效果也就根本无法检测了。

3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正是因为C语言实验教学存在以上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对C语言实验教学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3.1提高学生对C语言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刚开始时可先设置一些简单实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程序,调试程序,最后解决问题,得到结果。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理解和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实验课之前就应该把实验任务布置下来,让学生课下做好实验准备:写好程序,准备好实验所需数据,并模拟运行写出初步的结果。实验课时学生有了明确的实验目的,就能充分地利用时间,踏踏实实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了实验课的盲目性,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3.2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

首先,从思想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实验环节,实验不仅可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是理论知识的升级,是我们学习C语言的真正目标: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各高校C语言课程实验课时偏少,可以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改为一样,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并且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学生完整地完成了实验,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致。

3.3改革不合理的考核方式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笔试,内容主要是考查C语言的语法知识与编程能力。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试,而没有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让学生从思想上形成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就是考核形式要注重笔试与机试相结合,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加公平合理地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

3.4改革教师现有的实验教学方式

教师对于实验教学可以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刚接触C语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性实验,让学生阅读一些难度不大的程序,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并且要独立调试程序,尽量自己纠正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理论知识,也学会了简单的调试程序,为以后更复杂的调试程序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编程题,实验前,教师对重点、难点可以作一些说明,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得到正确结果。通过一定的编程练习,学生逐步形成程序设计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切实提高。第三阶段,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等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程序设计能力了,可以阶段性地让他们做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将相关的知识点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的编程能力。

4结语

本人将上述实验教学方法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大多数学生对操作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很有成就感,虽然有压力却感觉学有所用,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极大地得到提高,同时教学效果良好。当然,要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真正上好,还需针对教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钧.C语言实验的改革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0(4).

[3]张琴.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2(3).

[4]徐明,等.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作者:孙全尚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第三篇: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就业胜任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高校办学宗旨与目标之一。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检验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践行的水平,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多数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受到教学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教师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文针对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培养个性化,全能型财会人才提出创新型教学方案。旨在构建专业化,高效性,渐进式,全面型的财会实验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改革;个性化;全能型

1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财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1)社会人才市场对现代高校教育成果的新要求。长期以来财会类专业教学沿用的多是“抽象理论+他人案例”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直接到社会中去接触和感受企业真实的财务运作和管理。然而,随着信息化时展,社会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会计知识和新的财务理念,还应熟练掌握现代网络数据采集技术和财务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并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及投资决策能力。

(2)实验教学模式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给学生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前人积累总结出来的理论认识灌输给学生,基于财务知识的严谨性,大多数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是枯燥的,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有效的实验课程可以针对财会知识体系的特点,将业务带进课堂,颠覆传统单向接纳知识的课堂模式,转变成双向沟通、主动掌握财务技巧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作账能力之外,站在财务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难题。因此,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财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完善实验课程,丰富实验内容,用实验教学融入传统理论教学,将为高校学生适应现代财会人才市场需求带来极大帮助。

2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资源投入不足

2.1.1师资投入不足

(1)工薪制度不合理。部分高校对实验课程的授课模式及重要性缺乏了解,在工薪制度安排上,实验课酬明显低于理论课酬,该制度严重打击实验授课老师的积极性,也因此限制了高校实验课程体系的发展。

(2)缺乏激励制度。对实验教师团队缺乏规范化管理,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法及评优激励制度,对比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学,老师们更愿意保持单一化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激励措施的支撑,便难以推动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发展。

2.1.2实验资源投入不足

(1)场地空间不足。由于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具备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对实验室场地、实验桌椅,机器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而现有许多高校一味追求资源的高使用率而忽略特殊课程的场地需求,把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成单一标准化的结构,限制了部分特色化实验课程专业效能的发挥。

(2)实验耗材投入不足。财会类实验对耗材的需求具备多样化,如手工作账实训要求原始凭证,报表账簿的纸质材料,装订凭证要配备装订机器、铆管,针线;虚拟仿真实训类课程要配备企业印章、资质认证、银行支票、汇票等材料以达到仿真企业的实训效果。部分高校对此缺乏认知,对耗材经费长期保持严格管控,限额投入,制定的申购审批制度过于严苛,迫使实验任课老师简化实验课程内容,减少耗材使用环节,因此降低了实验课程的科学有效性。

2.2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灵活性,应变性,实效性的规范化管理,忽略了搭建实验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实验任课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实验课程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及推进,实验教学效果不明显,实验教学科研成果难以推进。

2.3实验教学方法不科学

实验教学理念缺乏普及、推广,许多实验课老师不理解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手把手教学的同时,忽略了带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部分实验教师沿袭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做实验,使实训课见效甚微,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部分老师简单地利用教辅软件为理论课做教学测试,学生未真正受益于实验教学过程。

3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3.1专业分工,高效运作

3.1.1一师一课体制

(1)一个老师一个学期只上一门专业实验课,课程安排时间及上课实验室地点确定之后不变动,学生上课实行轮班制。促使实训课程老师在反复教学的同时,提高老师对所任课程专业化研究水平,以此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制定激励制度,支持老师对所任教课程设计教材或教学手册,根据所任课程教学思路及实验内容,针对性的编辑实训操作指引,并且将教学期间接触到的新业务,新内容,新思路引入教学手册中,加强实验内容实效性,灵活性。鼓励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课题或论文,打造精品课程。

(3)建立财会实验课程教研组,成员包括主任,实验任课老师及实验员。构建“双师型”队伍,聘任具有财会工作经验的老师或有实训教学经验的老师,成员要以实验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理论教学为辅,落实教学思想,统一教研方向,不断强化实验教学团队的力量,增加实验教学的影响力。

3.1.2实验资源专业化管理

(1)采用实验资源专人管理,实验耗材专人采购制度。管理人员必须与实验任课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关系,充分了解实验课老师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实验耗材的采购及验收,维护实验设备正常运转,创建良好实验教学环境。

(2)提高实验室专用化程度。分类搭建专用化实验室,并将同类课程交错安排,充分利用,优化教学效果。

3.2线上线下,以赛促学

(1)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实验教学的载体,软件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内容。目前实验教学系统更多采用B/S架构,方便老师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备课,学生可以在线下学习理论知识,查阅资料,线上操作软件、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通过网络收集学生提交的学生报告,查看学生学习成果。

(2)团队竞技,以赛促学。分组实验,以学科竞赛的模式促进实验教学。如ERP手工沙盘,网中网财务决策比赛,财务报表案例分析报告比赛等,将课程内容通过分组竞赛模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团队进行物质奖励或颁发奖状。该模式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一步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

3.3个性化教学,全能型培养

(1)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得到挖掘与发展。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化”与“同质化”模式,着力构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上做到不断更新及变革,对此,借鉴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用创业实战理念带动创业财务教学。将传统实验课程进行改制更新:如手工沙盘与创业策划结合,沙盘操作融入创业理念,要求学生在沙盘实训课程中做好市场分析预测,营销投入计划,财务经费预算,报表生成到报表分析及经营理念总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多样化的学生成果;再如财务分岗作账实训,由团队合作,分岗核算,设计成企业间业务来往。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及财务核算的流程,体验财务管理的文化及内涵。鼓励学生站在财务管理人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三位一体,多层次、渐进式实训,培养专业内全能型人才。随着现代社会对财会人才需求的转变,现代财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专业化技能,全能型财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靠充足的实验资源及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立体型实验教学体系,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位一体,推崇“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渐进型培养模式。具体课程安排分层次进行:岗位单项实验层(大一:会计出纳及记账)、专业综合层、学科综合层(大二:财务报表分析,项目管理,投资决策,报税实务,税务筹划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层(大三:创业财务预算实施管控能力,财务决策思维培养),校内外实习体验(大四:一部分学生分专业组织校内实习、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审计事务所进行实战业务能力培养)。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不间断参与财会业务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步转化成实践运用的工具,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成为新时代全能型财会人员,在毕业之后胜任企业复杂而繁琐的财务工作,赢得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5(3):27-31.

[2]裘益政,樊晓琪.基于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导向的财会专业实验教学改革[C].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2:181-185.

[3]李立志.经管类院校模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9):113-118.

[4]潘玉香,魏亚平,马立群,孙娟,孙永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3):53-56.

作者:傅素青;李安兰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第四篇: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摘要:通过实验教学与观察,总结分析了有机化学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课时过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传统实验教学与先进仪器教学相结合;完善有机实验课程时间优化;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措施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也是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实验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学习,一方面可以更深刻的认识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课程。通过对我院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长时间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年我院举办了实验技能竞赛,从竞赛的过程中反应出许多的问题,如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等。学生的问题折射学校教学的问题,因此我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对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有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总课程主要分为两类: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和有机物制备,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此外还开设了综合实验和精细品化工实验(专业选修课)。从课程的安排可以看出,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然后在掌握好基本操作之后将其融入到有机物制备的实验项目中巩固练习。第二学期课程基本为有机物制备。根据长时间观察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95%以上的学生一开始接触有机化学实验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然而,一学期下来对有机化学实验还保持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比例大幅度下降。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逐渐失去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性质实验时,有机物气味太刺激;②部分实验时间过长,如柱色谱;③制备实验很辛苦,经常还产率较低甚至失败没有产品等。实验指导老师经过观察教学发现以下问题:①学生基本照方抓药,学生都是“听话”的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②学生过于谨慎胆怯,不敢大胆创新;③实验装置安装好后,大部分学生缺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探索思考的习惯等。无论是从学生还是老师的角度我们都发现现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益突显,导致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培养方案。因此,是时候对我们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了。

2有机实验教学改进措施

2.1传统实验教学与先进仪器教学相结合

目前,根据调查发现高校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安排陈旧,部分“经典”实验开设几十年未变。如b型管法测定物质熔点,在该实验中用硫酸作为导热介质,升温至上百摄氏度再降温再升温,如此平行做9次。该实验耗时较长,并且学生基本处于等待降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硫酸使用量大且温度高,实验过程危险系数较大,实验结束后废硫酸处理难度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际生产过程中更多的使用现代先进仪器,熔点测定主要采用熔点仪,方便快捷,实验误差受操作者影响较小。因此传统b型管法测定物质熔点可以由熔点仪代替,并且该实验可以整合在有机物制备实验中,学生做出的产品使用熔点仪测定熔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先进技术,从而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再比如,在制备实验过程中有时需要蒸馏除去溶剂,传统方法需要学生搭建蒸馏装置,而现代先进设备旋转蒸发仪能代替传统蒸馏方法,实际生产过程中也是多数使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采用先进仪器教学相结合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快的适应现代科技生产发展过程。

2.2实验课程时间优化

学生反映有机实验课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有机化学实验课时过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实验开始前,老师讲解时间过长。一般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的讲授板块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根据调查,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30~40min,超过这个时间段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因此实验教学重点放在操作和注意事项上。根据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实验课只PPT教学,一堂课结束后,老师原理讲太多而学生基本操作依然不会;相比较而言,课堂中老师操作演示,演示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②实验过程中,常常反应时间就需要1~2h左右。通过观察发现,这段时间学生大多数处于“低头族”玩手机的状态。传统的实验教法导致学生都是“听话的好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好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问题思考,一个有机物的制备也许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为什么我们是按照教材编写的实验方案来操作,而不是用其他的方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同学们探索思考的。实验教学应该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有机实验时,对有机实验的性质不太了解,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让学生掌握安全操作技能。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这个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对于一个有机制备实验来讲,学生应该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初步完成实验原料筛选,仪器装置筛选,产物提出方案等方面。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引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方案,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这个实验的方方面面,造成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操作工。

3紧密围绕培养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求的人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在服务社会中才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尽管我校是以师范命名的高校,但我院是学科专业包含师范专业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针对不同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同。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人才目标是培养出中学教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以及教师教学技能是主要培养方向。因此师范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实验具体项目可以侧重于验证性实验,比如性质实验比例可以提高,通过性质实验学生对有机物化学性质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加深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此外增开贴近生活的实验,如药物阿司匹林的制备,除草剂的合成等,这些实验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师范专业的学生提供以后教学的素材。对师范专业学生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课然后学生实验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程中可以给师范专业学生更多讲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预习实验,制作讲课文稿课件,然后每次实验课让学生先讲解自己准备的实验教学课件,其他同学提问点评,最后老师对整个实验统一指导把控。通过实验教学课件的准备,学生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实验预习更加充分,对所要进行的实验有更充分的预知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讲解实验还练习师范专业学生讲课技能,在一次课程中得到既教又学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紧紧围绕着我们的培养目标。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实验研究型人才,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是主要培养重点。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有机物制备实验和综合实验。遵循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实验项目先开设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如蒸馏、重结晶、薄层色谱、柱色谱等)然后开设有机物制备实验,最后提升到综合实验。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主要流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化工、制药等公司做应用实验员,另一部分进入其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这两个流向均要求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面有过硬的本领。因此,在实验项目开设过程中,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仅是有机制备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技能。在抓好基本操作这一关后,逐渐开设有机制备实验和综合,将基本操作技能在有机物的合成实验过程中得以巩固练习。有机合成实验项目的开设也要注意同实际生产相结合。例如开设一些简单药物合成实验,具体有阿司匹林、苯佐卡因等的制备。这种贴近生活生产药物合成实验的开设能大大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让实验课程不再枯燥乏味。此外,对于应用化学专业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反应技能和特殊药品处理方式,特殊类型反应有微波反应、催化反应、高压釜反应等,特殊药品有铝锂氢、酰氯、钯/碳等。在基本操作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做到让学生学得开心,让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满意,朝着“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的目标培养学生。

4结语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长时间累积下来形成的,要想改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问题,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积极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进也还处于初探过程中,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努力改善,达到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玉亮,顾维瑾,王炳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学教与学,2015(6):47-48.

[2]方瑞琴,谢光波,冯娟,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5):83-85.

[3]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98-100

[4]张来新,陈强.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1):149-150.

[5]王守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7):55-56.

[6]陈时见.论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辩证关系与我国当代教育的培养目标[J].社会科学家,1996(1):46-49.

作者:1杨琴,2杨辉 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

第五篇:高职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探索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体系、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职业标准;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实现“五个对接”,我们对照国家职业标准,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下面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根据职业标准,调整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我校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限定选修课。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依据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的职业名称为食品分析工。课程目标是培养了学生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熟悉食品工业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是该课程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纯培养技术是从事食品微生物检验最重要的基础操作技术。

2根据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

传统的课程内容选自教材。我们在选取了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后,根据行业和企业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参考食品检验工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岗位要求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检验食品的安全性。相关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等。我们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设计了八个学习情境,即:(1)食品生产环境的细菌总数的检验,(2)食品生产用水的细菌总数的检验,(3)饮料中菌落总数的检验,(4)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5)熟肉制品中大肠菌群的检验,(6)酱油中霉菌数的检验,(7)酸乳中乳酸菌检验,(8)鲜蛋液中志贺氏菌的检验。这些课程内容涉及食品生产环境、生产用水的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乳酸菌、志贺氏菌)。

在食品生产环境的细菌总数的检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消毒和灭菌、生产环境细菌总数的检测、超净工作台的细菌总数检测、无菌操作等;在食品生产用水的细菌总数的检验中,在巩固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检测样品——水的无菌操作要求;在饮料中菌落总数的检验中,进一步增加了样品稀释的无菌操作;在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中,培养基成分不同了,检测样品由液体变成了固体,固体样品在检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后溶于生理盐水中再进行检测;在熟肉制品中大肠菌群的检验中,检测更加复杂,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和3次培养进行检测以及纯培养技术……课程内容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入门到熟练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在中学也没接触过微生物实验。通过比较课程内容,8个有逻辑关联的课程内容的重复,掌握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纯培养技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工作,增强了自信。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教学中,第1个学习情景由老师演示,学生跟着做;第2个学习情景老师指导,学生学着做;第3个学习情景老师引路,学生独立做;第4-8学习情景中师生探讨,学生创新地独立做。学生通过工作过程的学习,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进而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4根据职业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采取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试、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评价。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的操作要求,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性、纪律性、安全性、实验报告、师生进行评价等方面来综合评定。

5跟据职业标准,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我系的中央财政资助的生化制药技术实训基地,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建设食品药品检测中心,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检测中心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我们采取导师制,导师对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就业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实际检验能力,满足岗位的需求。学生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100%。

6结束语

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根据食品行业的职业标准调整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实现五个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陈钢,刘贤贤.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J].广西教育,2012,27.

[3]罗敏,侯方丽,毕水莲,等.针对食品相关专业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教学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1,19.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作者:陈钢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要,技术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更应突出实践性,实验教学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技术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从明确实验教学目标、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教学模式等三方面提出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技术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培养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操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确立“理论够用为度,注重实务应用”的教学目标,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实验教学改革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技术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应用型育人模式,实验教学改革正是以能力培养为抓手,技能培养为核心,保证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验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实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外贸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实验教学改革是推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技术应用型高校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国际贸易专业普遍存在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教学现状,缺乏特色鲜明的专业精品课程。为了增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声誉和学校声誉,要求专业的发展要立足应用,面向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技术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目标

(一)课程为本,理论够用为度

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针对专业的社会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侧重应用,适当加大实验(实践)课比重,通过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熟知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国际惯例,掌握实务操作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务应用

技术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做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良好的高级人才。

三、重构实验教学体系,突显专业技能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应优化理论课内容,精选实用性、操作性突出的专业课程,重点增加实验(实践)课,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

1.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以国际贸易实务实训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建立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模块,形成包括报关与商检实验、外贸单证实验、国际结算实验等专业技能实训平台。

2.实验课程安排。(1)专门实验课:借助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通过实务角色扮演、实习前的岗位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操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事各业务环节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2)穿插实验:从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出发,增加课堂模拟练习,强化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主要包括:一是贸易术语的选用。二是合同的磋商与签订。三是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四是托运、报检与报关。五是单据制作。

3.实验项目设计。与时俱进,力求实验项目更适用、更实用。一是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持续更新,把学科前沿动态纳入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外贸实操的具体要求,及时更新实验教学软件。二是实验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科研成果注入实验教学体系,加大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分量。

(二)实验知识结构的构架

实验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贸易程序。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以“2+2”培养方案为基础,努力夯实专业实践知识结构。第一个“2”指利用大学一、二年级2年的时间,讲授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利用网络平台以“计算机虚拟案例”教学为载体,通过“2”,主要进行课堂模拟实践、实训模拟实践和假期社会实践以及专业认识实习。第二个“2”指利用大学三、四年级2年的时间,通过实务实训模块(在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的基础上,详讲报关员、报检员和单证员考试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报关员证、报检员证和单证员证等相关证书),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认识实习及(或)技能(毕业)实习让学生体验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并达到熟练的程度。“2”和“2”的各学年实践教学活动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充分满足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实务操作技能的实验教学要求。

(三)实验室(基地)的建设

1.院校自建模式。利用实验教学软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针对国际贸易交易中的具体环节和程序,建立模拟实验课管理系统,构造一个全新的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平台。通过“模拟操作”将进出口业务、英语函电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

2.校企共建模式。依托进出口企业或外向型企业,高校与企业联手共建“专业实习-毕业就业”两个平台。对学校而言,弥补实习时间和场地的不足,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在完成实习的同时,体验“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企业而言,节省新进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与成本。既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及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也为企业选用合适的人才提供资源和保障。

3.校校联建模式。两所以上高校协商科学合理的合作方案,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优化组合与共享,携手共建实践基地,优势互补,发挥其最大效能。网络平台还可以包含资讯交流、友情链接等内容,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随时进入平台讨论交流。(四)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通过《实验教学进度表》、《实验教学执行情况记录表》、《实验报告》等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等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指导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

四、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操综合能力

(一)“合作式”教学模式

学生按5~6人分成若干小组,以便每组同学都能体验不同角色,借助模拟实验教学应用平台,采用合作实验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充分合作的时间里合作解决交易磋商、签订合同、租船订舱、报关报检、制单结汇等具体业务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对将来从事本职及相关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强化训练,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

(二)“模拟公司”教学模式

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和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后,借助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软件给学生创设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的仿真“工作岗位”上,按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好贸易项目,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模拟外贸公司各种业务操作,让学生提前领略到工作岗位的内涵,经历现实业务操作全过程,获得单纯课堂讲授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走出去”教学模式

利用校企共建、校校联建的实习基地,由外贸公司专业人员和高校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分期、分批或分散深入企业去体验业务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在真实的业务活动中学习、提高实操技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交际能力,培养职业技能素质,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是“知识+技能+素质”三合一的人才,既要求理论知识的扎实,又要求实操技能的熟练,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和严格,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更加需要教师的务实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郭军峰:探析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学园,2010(12):15-17.

[2]张汝根: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21-22-29.

[3]许晓军,袁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2(6):125-126.

[4]蒋和平:浅析模拟公司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27-128.

作者:吴肖林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

第七篇:高等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大连工业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整合实验内容,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视频结合提问代替传统的教师单向授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整实验课时间安排,使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验操作衔接紧密;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基本操作训练的重视程度;举办基础化学实验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轻工类;绿色化学;虚拟仿真实验

1前言

有机化学是轻工类高等院校化工、材料、食品、生物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学好这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理论课的教学离不开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我校的有机化学实验独立设课,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实验课学时,旨在让同学巩固学过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等理论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日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实验等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基础知识和常规训练积累不够,只是做过简单的无机实验,动手能力较差;(2)实验内容较陈旧,多为一些经典的反应,缺乏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3)教学模式单一,仍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实验时照方抓药,对各步骤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不求甚解,一步一步照书操作,难以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4)实验课与理论课衔接不良,未能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理论知识后的较短时间内开设相关的实验,达到通过实验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5)实验成绩给分体系较笼统,具体的扣分点不明确;(6)考试内容较简单,类似于平时实验,不能有效督促学生对基本操作的全面复习。

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践,并获得有益的效果。

2.1教学内容整合,保留经典实验,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

目前,国内各高校使用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大多包含相同的经典实验,如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酸和醇的酯化反应、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等,这些实验通常是大家认可的,比较容易成功的实验。但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使用有毒试剂、步骤繁琐等。通过参考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及查阅文献资料,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少量改动,如保留“乙酰苯胺的制备、正溴丁烷的制备”等经典实验,去掉“对硝基基苯甲酸的制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制备”等缺乏创新性和较危险的实验,增加阿司匹林的制备、微波法合成肉桂酸等实验;并对多数实验进行微量和半微量化尝试,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学过“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一章后,对相应的合成实验产品进行红外及核磁表征,通过谱图解析过程,让同学熟悉理论课介绍的四大光谱内容在鉴定自己合成出的化合物中的作用。

2.2教学模式多样化,虚拟仿真实验结合

学生讲解促进预习和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统一讲解实验要点和演示规范的操作,但因同时听课的同学人数较多,约30人,后面的同学难以看清操作的细节,影响其积极性。我们将一些基础单元操作制作成视频并配音,在讲解实验要点的同时播放,可以使所有同学清楚地看到操作细节;另一方面穿插学生分组讲解实验,每一个实验均由学生进行要点讲解,教师补充,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实验效果不良的另一个原因是预习效果不佳,大部分同学只是把预习报告当作任务来完成,今年我校引入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和少量专业实验,在此平台上,可以模拟真正进入实验室的情景,完成整个实验的流程。通过在书本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可大大改善实验预习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2.3重新安排实验课,力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衔接紧密

由于开设实验课的班级较多,导致目前同一届学生的实验分两学期进行,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良。这样必然有一部分学生在做完有机化学实验时,理论课只学到第十章---醚和环氧化合物,其中未学理论知识的实验只能是按照流程图过一遍,不懂其中的原理;而在下一学期理论课学到醛的歧化反应时,原来做过的实验又已经几乎没有印象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新一届学生中重新安排了有机实验课,分为上下两个学期。

2.4制定实验课评分标准并向学生公布,教师严格执行

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总成绩的计算方式是,期末成绩=平时成绩(60)+考试实验成绩(40)。平时成绩为除了考核实验以外的所有实验所得成绩(每个实验满分均为60分)的平均分,包括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和结果等部分,以往给分标准中只涉及最低要求,缺乏对能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导致同学对平时实验重视不够。而且现阶段针的成绩评定标准较模糊,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于自己哪里扣分不太清楚。为此,本教研室讨论制订了各个实验的给分标准并向同学公布,使其量化和透明化,引起同学的重视。实验过程成绩的评定包括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按要求控制实验条件、实验习惯是否良好,尤其是做完实验后玻璃仪器的清洗及归位等。

2.5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基本操作训练的重视程度

考核实验是苯甲酸和苯甲醇的制备,由于同时涉及到固体产品苯甲酸和液体产品苯甲醇的分离提纯,因此被选为考核实验。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该实验存在不少缺点,如苯甲醛气味刺鼻,即使打开通风橱电源,实验室内仍然很呛,对教师、同学们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反应需要加入强腐蚀性的浓碱,萃取时一旦漏夜将会比较危险;固体产物需要在反应液中加浓盐酸至明显酸性才能析出,一届三十多个班级将消耗大量浓盐酸,造成环境污染。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实验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分笔试部分和操作部分,笔试部分为客观题,在理论课考试时同时进行,涂卡完成;操作部分,将重要的基本操做作成题签,同学分组进行考核,每组30分钟,内容是根据要求搭建一套装置,如蒸馏、分馏、回流分水、水蒸汽蒸馏;或是简单操作,如萃取、重结晶、减压过滤等等,考核时教师还可以当面提问与该操作相关的原理、注意事项,根据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得分。考核中还应包含一部分创新性的设计实验内容,以考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考核之前同学并不知道具体题目,就促使同学对所有学过的知识和操作进行复习回顾,加深印象。

2.6通过基础化学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我校举办了多次基础化学实验竞赛,有机化学实验也参与其中。在实验竞赛中,增加了自主设计实验环节,力求让同学分组查阅文献,设计合成路线,团结合作获得产品。同学们报名非常踊跃,但从竞赛中的表现来看,实验操作仍不规范,自主设计实验过程的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且缺乏创新性。这反映出在以往的教学中直接把各反应物的比例给同学,照方抓药进行实验的缺点,未能让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同学多问为什么,反应物的配比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原料,还能选择什么原料,能否设计出更好的合成方法等等。事实证明,通过举办实验竞赛可以提高同学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其主动性。

3结论

我校的有机化学实验在多方面实施了教学改革,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并加以改进,以期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日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实验等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要更高效率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单凭任课教师和实验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和其它教学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关系。只有大家都意识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其教学改革倾注极大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春满,韩喻,谢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98-100.

[2]杨俊.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点体会[J].科教导刊,2015,6:76-77.

[3]付颖寰,李明慧,杨大伟,等.绿色化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14:1-3.

[4]郭亚宁.仿真模拟技术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46-47.

[5]邹晓蓉,陶呈安,朱慧,等.化学实验竞赛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6,6:140-141.

[6]赵云岑,欧阳津.化学实验竞赛在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化学教育,2012,33(3):64-68.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使用时间冲突

各学科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之间及不同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未能对使用时间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安排,很容易出现使用时间上的冲突,影响实验的正常开展。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定和要求,缺乏相应的约束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也增加了仪器使用管理这方面的难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加强实验教师培训,提高学生素质

从人才培养和教学的需要出发,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实力,也是减免实验教学中仪器不必要损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本科及硕士生的加入,各高校的实验人员素质较之以前普遍有所提高,但对于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也不能保证均能够熟练掌握,因此进行一些专门培训,使他们对仪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确保能正确使用并指导学生操作。对一些精密度高且较昂贵的大型仪器,最好能设专人负责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使用。

另外,提高学生素质,避免一些学生对仪器的故意损坏,减少人为故障发生率,也是降低仪器损坏率的一个有效措施。

2提前计划,合理安排

使用某仪器的实验教师须在上一学期末提供具体的使用时间和使用者人数给仪器管理人,以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发生冲突造成的不便,使仪器设备更好的服务于实验,既保证了仪器的利用率,又保证了实验课的开出率。

也可以建立相关网站,实行网上预约制,提前预约,统筹合理安排,保证每个实验都能够正常的进行。同时该网站还可以对各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样品要求、测试方法选择、数据处理等进行更详尽的说明,让使用者对仪器的应用和操作更加熟练,减少仪器的故障发生率。

3对大型仪器进行档案管理

对一些大型仪器,可以建立档案,档案记录该仪器的型号、厂家、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中所出现的故障及维修情况等等,这样既保证了仪器的正常使用,又反映了该仪器的利用率,还可以避免出现问题后的互相推诿。仪器管理者可以根据该档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但此举要求该档案必须真实完整并且具有连续性。

4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设置专人进行统一管理

为了既保证各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仪器,又避免共用仪器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可改变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即将仪器从各专业课实验室所有转变为归实验中心所有,合并实验项目中的相关实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由实验中心设立专门的仪器管理部门,集中存放、管理仪器,建立仪器共享平台,制定仪器共享管理办法,明确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使用要求、仪器损坏赔偿办法等具体要求和措施,明确使用者和管理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必要时可进行有偿使用。

一些使用频率高且价格昂贵的精密仪器,最好能有水平较高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进行管理和维护,专管共用,做到经常保养,定期检修,使仪器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既确保了实验课的开出,又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的一笔财富,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学生身上的这笔财富。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优点,化学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会给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带来强烈的刺激,因此,相较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既然化学实验具有这个优势,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利用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对这门新学科的兴趣,就利用化学实验给学生变了几个“小魔术”,像“白纸显字”、“点铜成银”、“清水变牛奶”等。当我变完这些“小魔术”以后,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想要从中寻找到答案,这时候我知道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就为以后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科学实验具有验证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作用,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很多伟大的化学家正是利用科学的实验来不断推进化学科学的进步。在以往,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更多地是强调化学实验的验证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探究功能,因此,我们所开展的化学实验更多地是一些模仿性的实验。在模仿性实验中,一般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按照刚才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只要记住教师之前的步骤,然后机械的重复实验步骤就可以了。这样的化学实验充其量只是让学生熟悉一下实验步骤,让学生变成了实验的操作工,而没有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此,在如今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要加大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比例,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探究式的实验,这样才能够发挥实验教学真正的作用。例如,我在开展如何鉴别氧气的实验教学时,并没有事先教给学生如何鉴别氧气的方法,而是用了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不同的瓶子里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如何鉴别氧气的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当然,在这种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观众,而是要注意从旁指导,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重视实验后的反思活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

当化学实验结束以后并不代表实验教学就结束了,而是要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善后工作。在每次实验结束以后,都要让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然后由教师进行批改。当然,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每次的实验都能够取得成功或者完美无缺,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教学进行科学的反思,这种反思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综合能力,而且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在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对于空气的气密性和温度往往要求较高,一旦其中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甚至是失败。因此,当学生在做类似这样的实验时,一旦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够听之任之,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争取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

重视课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随堂实验随堂实验是以学生为主的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中的随堂实验较多,这些实验不必拘于一定的形式,带有课堂的随机性,有时可能只是教师的一个很小的动作,却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讲“重力”的方向时,演示手中的粉笔下落情况;又如,学生在判断“推出去的铅球空中受力情况时”,往往会误认为它还受一个向前的力,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随手把粉笔向空中一扔,同时设问:“手还能碰到空中的粉笔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铅球在空中不受向前的推力,是惯性.这样,就使学生易于接受.有的实验,师生也可共同参与,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时,我让学生两脚悬空,要他们站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要使自己站起来,必须让脚给地面一个向下的力,同时人受到地面向上的力,人才能站起来.如在讲“重心”这个概念时,以前的教法很平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我让学生背紧靠后面课桌,让他们努力站起来,学生在不能实现的迷惑中加深体会“重心”这个概念.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随堂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物理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1.2学生分组实验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物理概念、规律,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仪器的使用,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它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器材必须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一方面可由实验室提供,也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某些器材,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带毛巾,实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理解;如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准备简易的小桌,既让学生熟悉了实验器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受力面积”这个概念.

1.3课外实验这是物理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在学习了“摩擦力”这一内容后,布置任务观察自行车结构,哪些结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哪些结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物理上有许多小制作,对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很有好处,如要求学生制作牛皮筋测力计、制作小电机等,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帮助,如能提供少量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去找材料,或能提供模型便于学生仿制,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应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以上的实验形式都是物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物理教学中不可能只进行其中单一的实验方式,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课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形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经历的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做实验,有时教师在讲台上简单地做一下演示实验,下面学生只是成了观众在看热闹,最后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实验结论.有时也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只不过实验步骤早已设计好,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最后把获得的数据填入已有的表格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这种教学,是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教学效果很一般.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及时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把“探究性教学”理念融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我们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猜想很多,对于猜想不正确的学生也要肯定他的积极性.有了猜想,怎样设计实验呢?教师的“导”要发挥作用了,如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物理上常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某个物理量与两个因素的关系”“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关系时,应因控制哪个因素,怎样控制”“如何设计表格”等等.把实验设计的思路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正式实验前完全明确了实验内容、过程和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探究过程,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物理规律.探究过程的评估交流这一环节也必须重视,一方面,学生的结论可能有欠缺,有些认识模糊不清,如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力”和“压力”混为一谈,必须加以讨论,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可能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如何加以解决,如在教“伏安法测电阻”时,器材很多,某处出现故障,实验就不能顺利完成,学生往往忙得手忙脚乱,能不能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方便以后的实验,自己也轻松.众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的奧秘.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物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可见,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曾有一个题目使我印象很深,题目是要学生设计“如何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当时试卷上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廖廖无几,即使过一段时间再考,效果也不理想.这两年,由于在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学生掌握了这种“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回答起来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求必须尊重客现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源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一些同学发现,当烛焰和观察者位于凸透镜同侧时,能从凸透镜上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和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同学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现象,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第一球面反射时在凸透镜的后方出现正立缩小的像,而在第二球面折射时在凸透镜的前方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从而对现象作出了圆满的回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以及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的洞察力.又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实验中采用5Ω、10Ω、15Ω三个电阻,电压采用1V、2V、3V,在学生通过实验取得了相应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电阻的阻值并不准确、电流表和电压表也不一定精确而且指针不一定在刻度线上,造成数据不一定符合正比或反比的关系.此时教师应多获取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学生不正确数据产生的原因,要求学生重新实验,取得新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应指出:(1)当实验的条件在成比例地变化时,注意对应的实验数据是否成比例地变化;(2)一个结论、一个定律的获得,是经过多次的实验数据所证实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做三次,最后还要用全班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能得出结论.类似的实验还有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关系、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对发现的一些现象因势利导,告知学生如何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器具,有很多是教仪厂生产的,但还有一些教学仪器,应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学生身边文具、家中或生活中随手可找到的废弃材料拼凑制作而成.这样,一则可以展开随堂小实验使学生参与物理教学过程,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二则弥补了实验器具不足,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懂得: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用身边的“坛坛罐罐”就可以研究深奧的物理知识.例如,让学生做“自制乐器”:学生们用竹子、塑料管做了哨子、竖笛;有学生用几根橡皮筋做成了高低音不同的“古筝”;有的用纸做成鼓,竹筷绑上布条做成锤,当堂敲击大小不同的鼓,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又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铅笔研究:(1)压力、压强;(2)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3)铅笔痕迹是由不连续的颗粒组成的;(4)研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5)做成密度计,研究浮力等.再如,学生用纸研究:(1)比较不同纸片下落的快慢;(2)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3)惯性;(4)流速和压强的关系等.这种信手拈来的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形成自觉的探究行为.教师在用自制的器材演示时,应该告诉学生自制器材的制作过程,一则让学生体验到教师为教学做出的努力,二则让学生知道研究物理规律并不一定要精密的仪器,只要用这些仪器做出的实验,能说明物理道理、研究出物理规律即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会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由于耳濡目染,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做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来.有的作品构思巧妙,工艺水准较高,从这些作品中,教师就能观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

5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研究结果

如图1、2所示:接受调查的对象分为两年级,其中,高二149人,高三23人。总人数172人,42分以下有5人;45-56分有18人;57-62分有86人;62分以上有63人。如下图所示:月收入2000以下、2000-4000、4000-6000、6000以上的人数分别有17人、35人、64人、56人;所占总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20%、37%、33%。

(二)因素分析

KMOandBartlett''''sTest采用KMO样本测度及巴特莱特球形检验法,对变量之问的相关性进行检验。KMO>0.9时为非常优秀;0.8<KMO≤0.9时为优秀;0.8<KMO≤0.7时为一般;0.7<KMO≤0.6时为差;0.5<KMO≤0.6为很差;KMO≤0.5时不能做。本次调查问卷KMO值为0.806为优秀。KMO值较高,说明该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形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l%。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是适宜作因子分析的。

(三)家庭月收入的差异性

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个因子与中考化学成绩差异显著。Sig值是0.049。其中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主观想法”也越来越强。

二、针对高中生化学实验教学有关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以分数高低论优劣的片面的教育模式,着眼于智育发展,忽视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提高,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对教学质量与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必须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二)尝试多样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

可以将学校化学实验室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放,这样可以减小课时紧张、实验室数量有限,给实验教学带来的压力。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学生轮流值日的措施,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和药品的保管意识。使他们热爱实验室、热爱实验。

(三)注重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实验项目类型按照要求不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试验或验证性实验;二是综合实验;三是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合理分配,对于基础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应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亲自动手,不仅锻炼他们动手能力还能使他们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熟练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三、总结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研究结果表明,塑性模型和器官解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记忆能力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学生在塑性模型组的得分优于器官解剖组。对于眼球的解剖实验教学而言,塑性模型可能比器官解剖更有效率,更能提高记忆力,解剖组的解剖实践操作能力表现较好,不但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2讨论

模型组的学生得分很高,比我们预计的结果还要好。不同颜色的眼球塑性模型,清楚区分了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有效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强化知识记忆。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记忆学习。而缺点是学生动手解剖能力不如解剖组,讨论问题机会也少;另外,模型组用的是一个标准的眼球模型,缺少变异的情况。

由于模型结构简单性,可有效的促进学习,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考试分数。而相对复杂的眼球解剖,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例如,眼球解剖组能更准确的描述眼球细微的结构,如:睫状小带,晶状体的结构等;并且有较好的动手解剖技巧。解剖组的学生虽然问题较多,但学生更愿意接受这样有趣的眼球解剖教学,这主要是在解剖同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结构,如房水、玻璃体等。近几年,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解剖软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其优点在于数字化的虚拟可视人体三维解剖模型,结构逼真,能够清晰的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为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与三维数字化虚拟解剖比较,塑性模型和器官解剖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们提供了动手学习的机会,能够反馈触觉信息,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而三维虚拟结构缺少这样的操作机会。正如理查德森所说:即使是最好的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也存在的根本解剖学缺点,因为它不能有效地区别生物的器官与模拟器官真实形态,从而容易导致错觉和误解。三维数字化虚拟技术是广泛受人关注的可以替代器官解剖技术,但同时存在着不同的争议,且费用较高。在人体解剖学系统的教学中,只有结合计算机教学才能发挥更大的教学价值。

实验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学生实验技能熟练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实验,以及能否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小白鼠实验时,学生心里或多或少对小白鼠有恐惧感,经常感到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我们把原有的4h的录像实验课改为观看录像和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小白鼠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第一部分仍然是录像,录像时长70min,主要涉及药理学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犬的捉拿,给药,处死等。录像结束后,每位同学可以领取三只小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的训练,练习如何捉拿小鼠、给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最后处死小鼠,解剖观察是否将碳末阿拉伯胶灌入小鼠胃中。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掌握小白鼠的基本实验操作,为以后的各项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的药理实验课在三年级开设,学生的课表上只有“机能实验”的字样,并不标注具体课程。学生来上实验课,根本不知道是何内容,更无法提前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不清楚实验目的,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高。如果清楚地在课表上标注本周实验课的内容,学生可以提前预习相关知识,有利于理解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将双盲实验的思想引入药理学实验,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药瓶中具体的药物,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复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等,设计相关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分辨药瓶中具体的药物。教师进行相关总结,最后由实验师揭示结果。每组的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思维不同,所设计的实验也有差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和老师都不知道具体的药物,这样就可以减少无意识的暗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生更不可能凭空编造实验结果。实验项目“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血压的影响”是验证性实验,主要验证了传出神经系统药物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我们把双盲法引入这个验证性实验。上课一开始,老师会出示3种药物,标注为A,B,C药,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的3种激动剂,请大家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动物对这3种药物进行区分。给学生提供的动物是家兔,主要仪器是压力换能器及BL-420实验系统,可进行血压测定。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明确给出ABC各是什么药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ABC具体是何种药物,只有实验室老师清楚。实验课完成后,由实验室的老师揭示谜底,同学也可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与老师给出的答案相符合,说明这些同学认真预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深刻理解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如果与老师给出的结果不符合,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3],分析究竟是因为理论知识没有掌握,还是实验过程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了对结果的判定。在药物镇痛实验中,三种药物分别是0.7%醋酸、强痛定、生理盐水。醋酸腹腔注射可以引起小鼠腹痛,小鼠出现“扭体反应”,强痛定有镇痛作用,生理盐水没有镇痛作用。老师引领同学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请同学根据已提供的实验条件,辨别这三种药物具体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通过闻气味很快就找出醋酸。有的同学则是把三个药物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后,观察引起扭体反应的则为醋酸。找到醋酸后,再进一步区分生理盐水和强痛定。给小鼠皮下注射强痛定和生理盐水,强痛定可以减轻疼痛,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少。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最后结果符合标准答案的同学,欢呼雀跃,非常兴奋,而实验失败的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失败原因,可以再进行一次验证实验。

3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每年都有20-30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在2000元左右,其中不少项目与药理学相关。这时,我们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行完成项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选题、实验、结题汇报。教师只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科学研究工作,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甚至独立完成某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科研的意义,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师可以节约时间,更快捷方便地进行科研工作,提高效率。

4完善考核手段,建立实验课程考查评价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