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一直以来,人们对高中教学的观念就停留在高分、考大学的概念里。这样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能从根本达到高中教学的总体目标。通过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和核心理念有八项:(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从教学思想上正视高中教学的内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教学模式始终保持不变,课本内容多年不变。新课改的要求不仅是要改变教学模式,而是要重新树立课程教学观念。(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传统教育当中,师生的关系是上下级,服从关系,但是,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平等关系。(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重视素质教育,不能将成绩视为唯一的考核标准。(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教学应该摆正态度,不是为了高分名校,而是为了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课程改革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该落实到具体,在课程改革的路程上,不能因为受到阻碍就停止,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创新,这才是新课改的目标。(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生活才是最大的课堂,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回归于生活。课程教学虽然是丰富人们的知识,以高分考取名校,但是,知识本身不应该脱离生活。

2.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新课改要求开放课程观念,但是,目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这样的课程只能是说教。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更有甚者会出现睡到一片的现象。单一的课堂说教几乎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老师将纯理论性的知识直接向学生输出,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枯燥乏味,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要么内容雷同,几年都不进行及时更新,和社会发展处于脱节状态。

3.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存在冲突。高中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除了必要的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信息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高科技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信息传播不再依赖纸媒,出现了手机、电脑、微博、微信、博客等等,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信息量也剧增。大量信息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中有了更多可以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但是,信息大量涌入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及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也随之大量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导致这些不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屏蔽,高中学生同样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腐蚀性是非常严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和掌握自己。

二、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国家实行新课改,教师除了应该提高扎实的知识,更加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丰富课堂内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虽然没有涉及高深的哲学理论问题,只是初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但是要把基础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让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消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保障,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2.结合现实的国内国际问题。政治不仅是理论教学,当今的国内国际事实问题就是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政治教学不能只讲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每一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光看书本,而是要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现实存在进行授课,注重收集每一天、每一段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重大事件,筛选出大家、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事情来举例说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教育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直实行的是通用方法,即无论什么专业,都实行基本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它属于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其优点在于具有普遍适用性,不需要考虑各个不同类别的专业文化、学生的专业爱好和理想等因素,方便易行。但是,分析起来,其具有一些弊端。

(一)忽视了因材施教和人本教育

孔子在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它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还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其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这一教育思潮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富有创造力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无论是因材施教还是人本教育,其基本教育精神是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教育者以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虽然受教育者自身的特殊实际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其最大的实际是其专业实际,即包括专业文化、专业爱好和理想等特点。因材施教和人本教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长期以来,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专业文化、专业爱好与理想等特点,不论是文史财经类专业,还是理工农医类专业,都“一刀切”地相同对待。它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从而不能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发展需要,既无法实现因材施教,也无法实现人本教育。

(二)难以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体,但能动是人的更本质的一面。教育者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最高目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交替的主客体关系,即在教育者施教时,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但在受教育者对环境因素(包括教育者施加的影响)进行判断选择、作出反应时,受教育者是主体而教育者的施教活动成为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动态交替有时进行得相当频繁,但总体上说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与自身发展的主体。

目前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三个载体:一是思想政治课,二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三是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综观以上教育内容,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大同小异。由于不能与受教育者的专业文化、专业爱好和理想相结合,从而难以调动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受教育者参与了,也大多迫于无奈或被动。所以,这就难以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三)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失衡

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体系、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比较僵化,致使整个结构体系暴露出不和谐的迹象,表现为战略性方法与战术性方法比例失衡。战略性方法即根据培养人才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有准备地、系统地、前瞻性地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一种全局性、高层次的规划和指导。战术性方法指的是针对现状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一种局部的、操作层面的实施和执行。

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结构中战略性方法与战术性方法比例份额长期相对失衡,主要是偏重战术性方法的探讨与运用,轻视战略性方法的发掘与发展。如过于“经验化”与“政治化”等,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局面,特别是不利于对不同专业类型的受教育者实施综合性的教育引导,需要方向性回归。

二、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所谓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相对于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近些年来,教育界不乏有人提出“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如“创建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却较少有人提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例如,中医药类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概而言之,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如下:

(一)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人本教育

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自身的最大实际即专业实际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文化、专业爱好和理想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人本教育。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不能理解为丢弃矛盾的普遍性。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二)有利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依靠大量的显性教育,还依靠大量的隐性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是与非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其体现了专业文化、专业爱好和理想。它能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可能是千篇一律,但这基本上局限于同一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而在不同专业之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大相径庭了,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本质区别的。所以,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有利于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三)教育战略战术结构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优化学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风班风、教育内容以及学风所构成的整体学校环境。很多高职院校在管理上的社会化、商业化以及物质环境建设都相对完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该有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社会主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校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优化校风学风建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形成一种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一同建设起来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认真听取学生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在文化建设中涉及到重大决策时应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决策的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提高师生的亲切感,真正体现学风建设的民主性,在各社团组织的内部文化活动中也要贯彻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高效的展开。

二、家庭环境的优化措施

优化家庭环境的氛围、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对小孩教育存在着不良的教育方法,例如小孩犯了错误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式来解决,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更容易使小孩误入歧途,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造成了很大影响,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沟通,多倾听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科学的引导他们成长,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遵循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把握好度,适当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促进子女成长。在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耐心,当子女做错事时应该给他们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及做了之后会造成什么后果,当子女做对事情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去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重视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积极的进行互动,积极的互动能够加深家庭间的情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有一定的自身素质,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关系,及时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对于子女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是目前思想政治课堂的主动施教者,而学生却是被动接受者。普遍存在的教师权威性使学生对教师存有畏惧感,因而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多,仅限于提问、回答的简单交流,而且这种简单的交往往往也只限于教师与优等生间的活动,或者说是极少一些学生的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处于被冷落地位。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策

(一)落实充满人本思想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时机,对于教学目标的展示,要采用书写、口述等灵活的方式。作为一门德育课,中学生政治教学除了要落实好知识目标之外,更要注重教学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能够使自身的能力获得提高,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摆正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姿态,树立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中学政治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对性,有目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认识,并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学政治所讲授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理论性强,和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给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运用各种素材,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生活化,这才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途径。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理论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课堂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也只是机械的记忆知识点,几乎都没有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台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具象化文艺的政治性

具象本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而艺术作品本身基本上都带有深厚的伦理倾向和政治立场,或者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是属于政治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4],正是文艺对政治的这种从属关系使得文艺作品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对人民、人民的盟友甚至敌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其重要程度,曾把文化同盟和文艺工作者上升到和军事战线、拿枪的军队相并论的高度,称它们是文化战线和文化的军队,把文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进而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的立场上”,对敌人、统一战线的同盟者和自己人这三种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二)具象化存在的广泛性

其实,具象不仅存在于文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存在于很多其它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或者说生活中有很多具象具有可被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和使用它,发挥它直观、易于理解的优势,对尽可能多的教育对象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超越文艺视野下对具象的理解,要把它扩而理解为包括物象(物质形象)和心象(心理形象)在内的具体形象。这样,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具体物象呈现、心象描述的方式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因为作为大众的教育对象,日常思维方式毕竟是感性多于理性,具象化多于抽象化。

(三)具象化研究的缺乏性

然而,我们曾经使用、或者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的诸如宣传画、像(如今天的天安门城楼和人民币上的挂像和画像)、孔子雕像、国旗党旗(特别是天安门升旗仪式、国际体育盛事、国庆庆祝等活动中的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象,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但却非常巨大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却很是鲜见。国内学界最早也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专门研究者可能就是赵康太先生,他在其学术著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纵论》第四章“国外思想教育:当代英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第一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途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40-144页)和学术论文《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4期,第48-51页)中对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当时用语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但实际上论述的则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因此,把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二、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类型体系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赖以进行的前提之一是:借助于能够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象,因此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研究,具体有哪些具象可以利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物象

根据存在形态,具象可以分为物象和心象。其中物象是指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体的客观物质形象,根据其载体形式又可分为现实性物象和虚拟性物象。1.现实性物象与虚拟性物象现实性物象是以诸如图片、照片、画像、雕塑、建筑物、模型等客观实物载体而呈现的具体形象,虚拟性物象是以再现或重构现实性物象并以电影、电视、多媒体、LED显示屏、网络等影像形式才能为人们感知的物质形象。现实性物象根据其产生的形式可以分为,实物本体型物象(其载体如真人、真物、实景等实像)、实像再现型物象即仿像(其载体如塑像、像章、画像等)、设计象征型物象(其载体如国旗、国徽等)、历史遗留与复原型物象(其载体如历史遗址、遗迹、遗物、故居等)、历史再现型物象(其载体如井冈山沙盘模型、中共一大代表蜡像群雕)、现实再现型物象(其载体如天安门缩微模型)、历史与现实纪念型物象(其载体如纪念馆/堂、纪念碑/塔、纪念物/品等)、文化展览型物象(其载体如博物馆、文化宫、少年宫等)、现实或未来想象型物象(其载体,前者如2013年4月16日重庆洋人街展示的、街旁打出的“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标语的受伤的塑料“模特”像,后者如原四川省黔江县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冯文超为自己及家人修建的活人墓[6])。2.实物化物象和符号化物象根据内容和意义指向,物象可以分为实物化物象和符号化物象,前者是原人/物或原人/物再现为旨归的物象,其载体如雕像;后者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物,是符号化的物,其载体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国徽等,其根据感知觉类型可进一步分为感觉符号化物象(包括视觉符号化物象和听觉符号化物象)和知觉符号化物象。3.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根据呈现形式,物象可以分为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前者是静止地表现事物某一时刻的存在状况,后者是以运动的形式表现事物发生、存在、发展或消亡等过程的动态状况,动态物象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在物象呈现过程中的角色,分为参观式动态物象、观赏式动态物象和体验式动态物象。参观式动态物象(如华西村、边远地区)的呈现过程实际上自然、社会及人的客观运动或实践过程(当然也可能带有某种人为控制性或粉饰性),教育对象是参观者,教育对象处在自然观察状态。观赏式动态物象在呈现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角色是观众,其最常见的载体形式是实景演出,如“大型红色实景演出-印象井冈山”、“大唐芙蓉园实景演出-盛唐梦幻文化之旅”、“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北宋京都繁荣再现”等。体验式动态物象在呈现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角色是参与者,最常见的载体形式是参与互动体验式革命传统教育(旅游)活动,如山西武乡“抗日”旅游活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举行的战役再现活动等。

(二)心象

心象是指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存在着的社会性或个体性主观心理形象,如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它既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可以是对象的心理形象,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主体在自己的心理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将其外化制作或投射为物象或者通过其它表达方式,传之于教育对象,使其产生近似于教育主体心象的心象。心象可以根据其心理存在状态分为静态化心象和动态化心象,前者是相对静止的心象,人们关于某一个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或某一历史人物如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一般印象的心象,后者是关于客观事物或意象事物局部或全部的运动变化过程的心象。当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它们与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复杂关联的。心象也可以根据其产生的依据分为虚构型心象和现实型心象,前者是指通过虚构而成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心象,如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中的主角罗天福形象,后者是通过历史的存在过或现实的存在着的形象的描述,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心象,如关于、雷锋、、的心象、关于古中国、新中国的心象。虚构型心象,又可以根据虚构对象存在的时间维度进一步分为历史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诸如女娲、后羿等中国远古神话人物的心象)、现实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人民公仆的心象)、未来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中国梦”实现时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心象)和永恒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天堂的心象、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时的心象)。虚构型心象,也可以根据虚构的依据进一步分为事实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电视剧《长征》中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心象)、夸张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西游记》中唐僧的心象)、类型化虚构型心象(即鲁迅所讲的“杂取种种”化虚构型心象,如关于《阿Q正传》中阿Q的心象)、凭空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聊斋志异》中狐狸精的心象、关于宗教中的神鬼世界的心象)。上述具象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的各种类型及其相关关系就构成了具象类型体系,其可以用下图简要表示,当然这些分类只是列举式的而非穷尽式的,这些分类本身是否科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分类的完善同样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完成。心象是一种心理形象,从理论上讲,虽然其以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为依托,以人的物质性大脑为基础,但是心象无论是原创性生成、再创性重构还是社会性传播,都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物象以及承载这些物象的载体作为载体,或者说它是语言、文字、符号、物象以及承载这些物象的载体所承载的信息的心理内化,因此,它的载体一方面直接地说就是物象本身,间接地说就是承载物象的载体,另一方面其范围又远远大于物象,还包括通过描述物象进而产生心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及承载这些语言、文字、符号的物质。当然具象类型体系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具象自身的某些特征,它的分类标准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如在物象范围内,和具象载体的分类标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性,但是在另一范围如在心象范围内,和具象载体的分类标准可能就大相径庭。另外物象和心象之间是互生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主体的心象可以外化制作为相应的物象以便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而物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使教育对象形成相应心象。

三、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根据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务、内容、对象特征等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适当具象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具体包括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有哪些方法或者说如何分类的理论研究和这些方法如何使用或者说哪些场合适用哪些方法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一)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类问题

既然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选择和运用具象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那么其分类必然也可以优先考虑从具象分类的角度进行。从具象本身分类角度审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毫无疑问,可分为物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法和心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法。循此而进,进一步分类,我们会发现其方法几乎和具象类型一样多,但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选择、使用上述具象和具象载体对不特定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仅选择和使用某一具象或某一具象载体(如具象化典型教育法、具象化艺术熏陶法等),但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和使用众多的具象(如具象化主题教育法),还可以和其它非具象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结合,因此,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有很多,这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二)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当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却微乎其微。

1.1孩子上大学后,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缺失。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大学开学的第一天,家长们高高兴兴地把孩子送到学校,然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孩子考上了大学,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说明,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在上大学之前,家长的大部分精力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自己要孩子上了大学,家长就认为他完成了自己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孩子从此不再需要家长的培养教育,好多家长直接等着放松几年之后继续把孩子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仅此而已。于是,在有些家长眼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最多把自己的联系电话留给学校,然后被动地等着学校与他们取得联系。他们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关心孩子在大学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甚至有人把更多的心思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比别人更优越的待遇,更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或是其他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和学校共同探讨孩子出现的问题的原因然后加以解决,反而是花更多的心思希望通过某些方式把孩子已经出现的问题缩小化或是掩盖掉。这一切,都说明家庭教育在孩子大学阶段失去了教育本应该有的意义,只去追求一个所谓想要的“好的结果”,而严重忽略了对孩子在人格方面、价值观方面应该有的继续培养和教育。更可怕的是家庭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走上了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背的方向。这个时候,家庭教育不但没有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反而成为学校教育的绊脚石,不但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药家鑫”事件、“我的爸爸是李刚”事件等等多起事件早已印证了这个观点。

1.2上大学后,学生个体接受家庭教育的意识缺失。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上了大学之后,学生不再主动与家长沟通,也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指导,觉得自己长大了,自己的学识超过了家长,自己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的表现让家长把自己从一个应该承担教育功能的家长身份变成了一个只提供经济支持的“提款机”身份,即使偶有关心孩子在校的成长过程的想法,也会被孩子几句话搪塞敷衍了事。

1.3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家长与学校联系不畅。偏远的地理位置、难懂的方言、家长的素质和学识水平、家庭的经济压力等因素,也都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不能紧密结合的障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与每一位学生家长保持持续而有效的沟通,然而经费限制、地域限制、方言限制等一系列限制因素,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大打折扣,有的学生家长甚至大学四年都没有跟学校联系过,尽管我们采取了家长会、家书、家访、喜报等多种形式,但还是不能完全覆盖来自天南海北的家庭。

2家庭、学校合力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家庭、学校的合力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实效性。

2.1家长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早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只要家长足够重视,家庭教育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家长转变传统观念,要摒弃“孩子送到学校了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儿”和“孩子只要将来能找到个工作别的都无所谓”等传统错误思想,要认识到没有教育过程就不会取得想要的结果。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所具有的亲和力,多与孩子沟通,平等交流,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学校的情况,说说自己将来的打算。家长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要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一致,特别是不要把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运用到孩子身上,因为家长的价值取向和人格修养是一本无形的教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取向和人格修养。

2.2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现在的通讯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如果家长只被动等待学校联系,势必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学校在联系家长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困难,现在好多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都没有固定的住所,还有很多在国外,联系电话也经常更换,学校很难全面掌握情况。有些家长普通话一句不会说,说出来的话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句也听不懂。如果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家长可以找到会普通话的亲朋好友帮忙联系,这样就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

2.3学校要创造更多的与家长联系接触的平台。学校要及时提供家长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多种转播媒介,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吸取已经取得成效的高校家、校联系的经验,结合学校自身招生特点制订适合本校的家、校联系方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尽量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通过分地区家长会、家长QQ群、家访、书信等方式给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2.4学校要引导学生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不管自己的学历比家长高多少,家长的人生阅历永远要比子女高一些。要强化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主动接受家庭教育。通过感恩教育等手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家庭对自己在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具有的重要意义。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媒介和平台,学生往往对这些媒介有着极高的兴趣,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后利用这些媒介和学生进行更加无障碍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从而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打造校园微博平台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针对性。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大都注重“传授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减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下滑,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化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特点来打造各种网络课堂教学等形式来革新当前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育课堂质量。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新媒体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观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来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而这也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新媒体不仅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泛去中心化的特点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成为各种信息的者,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仅仅可以接收到来自学校的思想教育,更有可能随时获取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极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能出现于学生现实需要严重不协调的局面,尤其是不少老教师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师只有直面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去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采取有效对策来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利用各种新煤机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应该一方面立足于传统教材,另一方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各种平台例如微博等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引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

(二)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新媒体时代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建立班级思政课堂讨论群等,课前课后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等,进一步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改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理念,主动去接触这些新的媒介并将其巧妙引入日常教学当中,不但提高课堂质量。

三、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通过调查表明,当代青少年在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上体现其独特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其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比较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分析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1.1积极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其方式上都切合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状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校园文化用其丰富多彩的种种科技、文化、娱乐、艺术等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满足了他们交往的初愿,放松调整、归属等心理需求,同时补充和完善了教学内容涉及不到领域的需要。

1.2不足之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自主互动的意识不强。我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及实践层面上其真正有效的联系仍然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联接,两者间相互促进的机制始终未能形成。校园精神文化的各类活动由于促进措施的不够,再加上当代青少年本身具有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的特点,使得青少年不能或是不愿自觉的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些活动中去,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对加强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力度削弱。

2立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2.1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良性互动

为了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两者之间的影响能够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不仅仅以完成课堂讲授任务为宗旨,还应参与校园文化的组织和指导,同时校园文化的主要管理者要了解甚至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些教学环节,即“教师与管理者共同参与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与校园文化的主要管理者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两者定期研究在校园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然后解决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主动融合实效性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即“头脑风暴协商型”;例如: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可开展适当的文化活动形式的专题活动,如辩论赛、演讲、学术讲座等活动。

2.2拓展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丰富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2.1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协调统一,而追求“真”、“善”“、美”意在着力培养求真、向善、崇美的目标。求真、向善、崇美内涵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在具体表现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求真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并在这种追求过程中求善,求得为全社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期达到求美的境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在追求目标上,校园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涵是高度契合的,真正做到在目标上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应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时代典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日设计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让青少年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上来,从而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2.2.2加强中华精神的传播,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校是各种文化思潮汇集、交流、碰撞的地方,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可能最早在这里产生,从而积极引导全社会的文明进程,但种种错误的、似是而非的思想也会对师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误导和消极负面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过滤去除,并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健康、不积极成分激浊扬清,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加强中华精神的传播,产生具有现代校园精神文化特色的新效应。在传统文化中,一个举世无双、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伟大民族,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基本精神,它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骨血之中。这种核心的、基本的、主导的思想意识可以称为“中华精神”,我们应在校园文化中加入这些基本精神的元素。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体现在《易经》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传统思想中《,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髓广泛流传而又具有积极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的作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前进。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加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精神文明的传播,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