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模型范文

浅析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模型范文

时间:2022-08-02 10:42:27

浅析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模型

到目前为止,现行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已经实施了六个会计年度,究竟现行会计准则是否在遏制企业盈余管理方面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以及是否减少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初盈余管理在西方会计界提出以来,盈余管理就一直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Zucca和Campel(l1992)研究了1978年至1983年之间67家公司的77次减值,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减值成为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Hflin和Warfield(1997)研究了1985年至1991年之间宣告资产减值的588家公司并与配比的同行公司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公司为了粉饰利润存在递延资产减值的行为。Teoh,Wong&Rao(1998)检验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发行前后的折旧和坏账准备政策,发现与非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公司相比,这些公司存在发行股票及以后年度通过折旧和坏账政策调整盈余的倾向。Mcnichds(1988)、Wilson(1988)研究发现,当企业濒临亏损或者利润较高时,管理当局存在通过资产减值平滑利润的现象。西方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来检验选定样本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度量盈余管理的模型都旨在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来实现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检测。1991年Jones基于(Healy1985)及(DeAngelo1986))的模型,把总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的和非操纵性的两种,并提出了时间序列模型即Jones模型,侦测盈余管理的现象。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Jones模型。陆建桥(1999)综合研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扩展琼斯模型,此模型经检验是检测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效果较为显著的模型。本文研究盈余管理测算可操纵应计利润所采用的就是扩展Jones模型。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绝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常用手段以及如何有效防治,直到1999年陆建桥在其发表的《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第一次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廖理(2004)对国内外学者测算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Jones模型对可操纵应计利润的计算效果较为显著。欧阳令南(2008)在盈余管理研究模型的有效性以及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他认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虽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显著相关,但是其作用很小。此外,自现行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有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实质性差异,且已经在上市公司实施,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以实证数据论证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能否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行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做了严格的规定。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在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大大缩小,上述的限制性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行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项目未做规定,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操纵利润。此外,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的增多、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鉴于以上,本文提出假设:H1:现行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前与后,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并且现行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之前有所增加H2:现行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颁布实施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降低。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中国证监会(CSRC)行业股票列表中48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其预期效果的显现可能滞后以及上市公司借助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是在几个会计年度进行的,所以本文选择2002—2011年10年期间数据完整的152家公司为样本,并且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盈余管理模型与变量定义目前,在众多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西方国家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总应计利润法。该法通过分析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部分来检测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了消除不同上市公司经济实力与规模的差异对测算结果的影响,本文以操纵性应计利润与年初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尺度。采用陆建桥(1999)的扩展Jones模型测算企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DAcc)。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一,资产减值特征变量。观察2002—2011年这10年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出,总体上,准则变化后的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小于准则变化前的资产减值计提比例。2002、2005、2006、2010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比例为负数,说明资产减值转回的数值大于计提的数值。现行会计准则禁止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比例缩小了,一方面说明我国普遍存在虚提资产减值以操纵利润的现象,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更明确的计提标准及披露要求使企业计提资产减值更加谨慎,缩小了企业虚增资产的空间,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另一方面由于2007年与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给大多数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受到限制,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通过过度计提资产减值降低本年利润,减少以后年度资产减值的选择。第二,盈余管理的金额(EM)。从表5可以看出,准则变化前EM为0.0627,准则变化后EM为0.1053,准则变化后上市公司可操纵利润的值明显高于准则变化前,说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强度有所增加,支持了假设1。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比例缩小而盈余管理强度却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得出,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上较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有所改变,并且盈余管理的强度有所增加。

(二)回归分析

为了准确考察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变化,本文对加入控制变量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可以看出,准则变化前与准则变化后样本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与盈余管理金额的变化都呈现正相关,说明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仍继续存在,并且准则变化前的回归系数为0.089显著大于准则变化后的回归系数0.057。说明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准则变化前比准则变化后大,支持了假设2。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现行会计准则缩小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所改变,利用其他可操纵因素调节利润的强度有所增加。五、结论本文通过对2002—2011年我国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金额(EM)的测算以及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回归分析发现,从盈余管理金额(EM)的测算结果来看,准则变化后上市公司可操纵利润的值高于准则变化前,说明上市公司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其强度有所增加,支持了假设1。从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调整盈余、财务指标的可能性减少。现行会计准则对部分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及计提后不可转回的规定,缩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使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降低,支持了假设2。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提高了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由此可见,现行会计准则的出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封住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渠道”。但是作为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再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会计准则的相互博弈会愈演愈烈,盈余管理手段也会越发难以识别。因此,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向国际准则靠拢,更要求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控制性,以达到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最终目的。同时,在准则执行环节,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在准则执行的监督环节,应增强外部监管者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准确判断公司计提减值的动机,并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本文的局限在于所采用的Jones模型虽然是学术界进行盈余管理研究普遍采用的模型,但是它并没有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完全体现。另外,盈余管理的产生除了有资产减值的作用外,还有其他诱因。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本文作者:周庆岩、张建平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模型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wlw/zcjzlw/6242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