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6篇)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6篇)范文

时间:2022-10-10 10:32:44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6篇)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多农村中小学也进行了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的配置,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问题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增加,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更加的薄弱,存在的问题也更多,这便需要我们采取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展开不够充分

在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考核机制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添加到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中去,并且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仅仅重视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知识不够重视,没有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领导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落实、教师上课前也没有做好备课工作。虽然大多数的学校进行了信息技术课时的安排,但是教师备课不充分,甚至有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时会被其他科目占用,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地进行。

(二)经费投入较少,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备非常落后

想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保证资金的充足,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影响,资金严重短缺,这也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机房,还有些学校机房设备是上级早期便配发的,电脑严重老化,甚至有的已经报废,无法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虽然现在有些农村中小学已经认识到校园网络建设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经费等方面存在问题,学校计算机设备无法及时地更新和修理,这也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专业程度不够

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中,并不具备计算机专业毕业教师,甚至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也是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水平都比较差,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差。并且,很多农村中小学对在岗培训以及信息技术教研等不够重视,再加上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学校负责人管理的时候方法也比较的单一和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开展的时候不够热情,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也很难真正地提高。

三、做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上文我们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想要做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笔者下文主要分析了问题解决的几项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和我国全局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学校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真正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从思想方面、师资力量配置以及课程管理上保证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开展的正常,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目标、性质、任务以及教学特点来制定评价机制以及管理的措施,切实认识到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必须重视资金投入力度的增加,确保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会直接给学校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学校领导必须争取获得各方面支持,努力地增加资金上的投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给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素质

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关系,农村中小学想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做好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学校还应该进行激励政策的制定,从而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投入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去。此外,还应该做好创新工作,将网络技术研修、电脑短期培训班以及教师自学等策略运用进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此外,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将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会有真正地提高。

(三)重视校本教研,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整合在一起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也不断地增加,教师只有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应该进行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组织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做好学科的整合,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质量。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农村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和城市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从而给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更好地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海东.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185.[2017-08-11].

[2]王星飞.中小学信息技术学情研究现状、误区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30):30-32.[2017-08-11].

[3]孔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与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38-39.[2017-08-11].

作者:孙坤安

第二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但它却不同于其他学科,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育资源

1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相融合,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知识的资料,而书籍和文字资源查阅起来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即使一本本查阅、一页页记录也不能很好地整合有效信息和教学相关资源,而网络信息能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供大量有效信息,使教师节省了查阅资料时间,为教师的教学准备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在大屏幕投影习题,让学生们一目了然,也大大节省了在黑板上抄题的时间,增加了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人的认识更多

在于外界刺激和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低龄儿童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可以很轻松记住动画、人物名字、事例,不仅因为动画色彩鲜艳、情节吸引人,更因为动画片“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状态和主动性,而信息技术与数学相结合能更好的弥补这一点,能够改善单纯的“静态”模式。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买新书》这节课中,200本新书分到两个五层书架中,单凭学生头脑中的一本本“分”,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多媒体课件,让教材中创设的这一情景“活”起来,先每个书架分100本,再把这100本分装到五层书架中,让学生一目了然,整个解题思路非常清晰,加快了课堂进度,学生不仅理解了“平均分”这一概念,又深化了除法的意义。

3运用信息技术,感受数学的美

美来自生活,美无处不在,数学中的美借助于多媒体这一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远在天边”变到“眼前”,把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搬到课堂中来。在《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旋转中一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方便、快捷的呈现出图形的美,展现数学特有的图形美。轴对称图形中课件展示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讨论中愉快学习,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美感的氛围,通过欣赏京剧脸谱,中国建筑民间艺术品等充分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孩子足不出户就感受到大自然中数学图形的对称美,让美感渗入到数学课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动,在众多作品中使他们感叹中国艺术之高超,建筑之伟大,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4利用多媒体技术“抚古仰今”拓展知识面

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积累的直接经验,仅凭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跨跃时空的特点,将古代数学知识带进课堂,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如:认识元、角、分,这节课,在充分了解了本节知识后,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古代的钱币,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多媒体为古今文化知识架起一座桥梁。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为数学教学提供了趣味化和视觉化,展示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下更好的接受知识,在数学课堂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并不是多多益善,合理利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多媒体信息的应用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课件是手段,不应淡化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多媒体课件仅仅是实现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操作中不要淡化教学目的。在上课时,笔者有意注意到要从实际教学问题出发设计课件内容,即使拥有了多媒体课件,也要按照常规课堂规律进行课堂活动,不能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上课,让计算机成了“主角”,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小观众”,那样就丢掉学生主体地位了。

第二,多媒体课件不要太花俏,不能利用不必要的色彩动态图,把原本的知识点掩饰掉了。一个优秀的课件一定是教学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设计重心放在重、难点突破上,要精、美,不要华而不实,要“图文并茂,声色俱全”,不要“喧宾夺主”。“花哨”和“好玩”的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会接受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弱化了学生对学习上重、难点问题的关注,最终影响了教学成果。

第三,多媒体课件不应代替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多媒体课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画面、声音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起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千克的认识》课中,笔者利用一袋盐、鸡蛋、苹果等东西,让学生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结合亲身感受,体验知识。生活因网络而多彩,学习因多媒体技术的注入而轻松,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相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结合没有固定方法和模式,我们作为教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王晓波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微课的应用分析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微课讲解重点或者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以在《画几何图形》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多边形工具》微课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为例,浅谈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教材讲的是Win2000/98自带的画图程序,本课堂讲的是Win7画图程序。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多边形工具

《画几何图形》是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三年级起点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的用法;掌握多边形工具的用法;学会运用绘图工具组合图形。而掌握多边形工具的用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以这个知识点来制作微课《多边形工具》在课中使用。教材讲的是Win2000/98自带的画图程序;本课堂讲的是Win7画图程序。在课堂上,把微课保存在每台学生机上,学生戴着耳机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过程,得到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一、微课内容的选定

微课一般选定重点、难点或疑点来进行讲解。多边形工具的用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多边形工具的用法和矩形、椭圆等工具的用法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花比较多的时间学习。因此将多边形工具的用法以微课的形式供学生进行学习。

二、微课的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提出问题:你能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画出这些图形吗?用多边形工具可以画出这些图形。下面就学习多边形工具的用法。

2.知识讲解(1)认识多边形的顶点和边。因为用多边形工具画出多边形涉及顶点和边,学生认识了多边形的顶点和边,学习画多边形会更容易。(2)多边形工具的选择。单击主页选项,在形状面板中单击多边形,设置轮廓的类型,设置填充的类型,设置轮廓的粗细,设置轮廓的颜色和填充颜色。(3)画多边形的方法。画一个五边形为例,讲解画多边形的步骤。在画布上拖动鼠标指针画出五边的形第一条边。移鼠标指针到五边形的第三个顶点的位置上单击,画布上会出现第二条边。移鼠标指针到五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位置上单击,画布上会出现第三条边。移鼠标指针到五边形的最后一个顶点的位置上双击,画布上会出现第四条边和第五条边。

3.小结归纳一下画多边形的步骤。选择多边形工具之后,(1)设置轮廓类型、填充类型、轮廓的粗细、轮廓的颜色、填充颜色。(2)多边形的第一条边:拖动鼠标指针画出;多边形的第二条边到最后三条这边:在顶点上单击画出;最后两条边:最后一个顶点上双击画出。

4.练习发挥想象力,画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多边形形状的东西?请画出来吧。

三、《多边形工具》学习任务

1.下列多边形有几个顶点和边?在顶点上用小圆圈标记下。

2.选择多边形工具后,要设置()的类型、()的类型、轮廓的()、()颜色和()颜色。

3.在画布上()画出多边形的第一条边;第二条边到()条边()画出;最后两条边()画出。根据《多边形工具》微课和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画多边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理解边和顶点的概念,学会设置轮廓的类型、填充的类型、轮廓的粗细、轮廓的颜色、填充的颜色,巩固掌握多边形的第一条边、最后两条边和其他边的画法的不同,轻松学会画多边形。小学信息课堂中使用微课,可以有效地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的小学课程具有比较强的整合性。小学信息技术课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画几何图形》这一课就涉及美术和数学。图形的大小和颜色搭配需要美术素养,几何图形的边和顶点就涉及数学知识。在这堂课中,使用《多边形工具》这一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多边形的顶点和边,以生动和动态的画面和声音来加深理解枯燥的数学知识。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利用微课,可以有效地进行操作练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机操作练习占据着很多的时间。学生首先应好好记住操作步骤,然后根据记忆进行操作,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逐步掌握操作技能。通过有效的操作练习,就能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多边形工具》这节微课,条理清楚地展示多边形轮廓和填充属性的设置方法,突出展现多边形各个边的画法的不同,让学生容易掌握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步骤。如果在课堂中,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讲解多边形的画法,所有的学生不可能听一次、看一次就能学会。没有理解教师讲解的操作方法,操作练习就不能有效地进行。一堂课上完,有些学生学会了,有些学生没有学会,学习效率也不理想。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微课学习,可以缩短学习时间。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微课时长3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利用《多边形工具》微课和《多边形工具》学习任务配合进行学习,巩固掌握画多边形的理论基础,动手画起多边形就得心应手,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时间也缩短了。使用微课,给学生提供复习巩固的条件。把微课放到班级的QQ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课。一周的时间,足以使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淡化甚至遗忘。微课给学生创造了巩固知识技能的条件。在课堂中使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信息技术,使学生树立自信。

作者:南文姬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探讨

摘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ICT;小学数学;深度融合

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通过言语或板书的形式将该节涉及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此节涉及许多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便试图于短时间内掌握多个存在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存在困难。然而,随着“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老师在讲授同样此节内容时,可适时插入相关网络资源,例如有关大月、小月典故视频的播放;设计配套通关游戏,利用闯关模式,攻克及巩固相关知识点。调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切实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环境。

(三)利用数据流量,了解兴趣

侧重方向面对“讲解方式是否有趣”“是否喜欢这种模式”等问题,学生因老师权威的形象,往往难以作答。纵然老师有心想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通常也无法确切探知学生真正的诉求。然而凭借ICT技术的兴起,借鉴购物网站的推送模式,为班级学生建立个人账号,在一定时间向学生提供浏览账号中学习视频的机会,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而并非被老师强迫灌输学习知识。老师可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班级观看视频种类,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及接受程度,借助ICT技术建立起的反馈机制,利用后台数据统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成为可能,真正达到教、学之间的“供需平衡”。

二、正面效应的体现

(一)教育鸿沟的缩减

ICT技术斩断了地域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得。随着融合的深入,ICT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往教学呈现方式历经几届学生都无大的变化。同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鸿沟越拉越大。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在教与学资源的获取上,显得更为公平。资源充实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微课的上传,使得老师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不断更新自我教学方式,即便是常规知识点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鲜活。而资源的获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延伸知识的了解也更为充足,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不会被拉下太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有效地缩减了教育鸿沟,并在逐步实现着教育公平。

(二)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生性烂漫、天马行空。与此相对,数学具有极度理性的学科特点。这位于对立面的特性,使得小学数学的推进始终保有障碍,这种冲突在传统模式中尤为明显:老师念经式的教育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肆意挥洒;学生一边记录板书,一边理解记忆,效率低下。这一切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都仿佛拥有了解决之法。对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因参与度的提升,迸发出主人公的热情,进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学生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所营造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学习氛围是其所向往的,在这里任何的跳跃思维,都因网络的存在而得以印证,这被慎重对待的感觉,反作用于学习之中,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结语

ICT技术,再同课程教学的融合深度不断下沉之后,也渐渐走下神台,以推动教改整体前进源动力的身份为教学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围绕信息技术,以缩减教育鸿沟、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所铺设的大网,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发展路径以及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8-91,96.

[2]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19-22.

[3]管恩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61-66.

作者:刘相明;毛师芹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实践及应用

摘要: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兴趣越高,学习的时候才会更加认真。所以,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感兴趣,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放松,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同时,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只有不断尝试与实践,形成有效的教学经验,才能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积极探究与钻研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维能力,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提供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学、爱学,也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完成学习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第一动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求知,学生的思维状态是活跃的、兴奋的,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如在教学《单元格的处理》时,设计了面试环节,进行自我介绍,从而引出怎样设计精美的表格式的“个人简介”,学生的创作欲望浓烈,跃跃欲试,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达到学习目标。变学习枯燥的知识内容为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达到学习新知的完美过渡。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精神视野,开启学生的美好心灵,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2任务驱动,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简单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学自己完成或请教老师;也可以采用小伙伴助学的方式;对于难点的任务,可以做一些微课程,让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插入形状》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制作“交通安全宣传片”这样一个大任务,并根据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小任务,让学生自学找到插入“形状”的方法,并设计“禁止向右转弯”的标志,设计交通标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究:第一,插入形状的方法;第二,改变形状的大小;第三,改变形状的叠放次序;第四,给形状填色和设置样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最终设计出完整的交通安全宣传片。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安全的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达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与统一,进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3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目前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课堂注入了活力,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进而促使了小组间的竞争与成长。因此,应当重视小组协作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项合作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合作竞争中互补促进、共同学习与成长,从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例如,在教学《插入艺术字》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性别、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分组,在合作学习中,有效沟通,相互鼓励,共同探讨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搜集各种艺术字、设计方案等,让学生参与到操作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4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评价的信心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评价这个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到学期期末时给一个总评,如:优、良、及格等。而现在教师逐渐重视评价的功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设计了不同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笔者采用的是基于云盘空间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的方法,设计了个人表现、知识技能、合作学习等学生记录卡,学生把作品、收获、反思上传到自己的云盘空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评价中采用了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方式,利用云端,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三者间无界限的沟通交流,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跟踪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设计精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3).

[2]张美红.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1).

[3]邓轶.找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切入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

[4]王湘山.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J].才智,2009,(21).

作者:汤晶

第六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以及重要性。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教学情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注重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前言

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问的策略,提出与信息技术知识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体现注重提问策略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提问的策略,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无法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采用的提问策略不合理,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没有与信息技术知识紧密结合,致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掌握的不扎实,对问题失去探究的欲望,没有营造问题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缺少提问意识,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提问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信息技术知识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扎实掌握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改变以往信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向学生进行提问,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并依据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绘画”时,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使用绘画工具的技巧有哪些?使用绘画工具进行绘画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通过提出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知识提出问题,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符合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任务,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轻松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灵活使用绘图工具,牢记新课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摆脱不良的学习情绪,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发提问

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踊跃表述出答案,便于学生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充分说明营造问题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运用这一有效的提问策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提问,使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使学生快速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加快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进度,构建了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通过运用问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发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提问,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提问,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三)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针对以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发挥提问教学的作用和优势,提出一些疑难问题,驱使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学生找出的准确答案,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成果的喜悦,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例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时,教师要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点,提出一些疑难问题,使学生对疑难问题感兴趣,学生勇于挑战疑难问题,有信心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通过学生的不断努力最终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步骤,明确窗口操作的具体流程,从而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四)提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通过运用提问策略,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提出的问题相结合,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理解教学内容,学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运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提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画任意形状线条”时,将新课知识融入到问题中,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何使用绘画工具画出条状的线条?引导学生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熟练操作绘画工具。运用问题策略辅助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驱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高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结要想有效解决以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运用合理的提问策略,努力营造问题的教学情境,并结合信息技术知识点提出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燕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249+208.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04):249+211.

作者:张兵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学信息技术研究(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wlw/xxjslw/7077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