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会计人才的培育阐述范文

本科会计人才的培育阐述范文

时间:2022-08-24 08:29:55

本科会计人才的培育阐述

一、通过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进而塑造“商业领军人物”“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塑造高端的“商业领军人物”,然而对于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而言,初入社会首先从事的是具体的业务操作,服从上级的领导,而非领导组织与团队。但随着从业者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际关系与行业资历的逐步积累,应用型会计人才最终将走向管理岗位,担负起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责———整个过程漫长而曲折,而非一日之功。“应用型会计人才”与“商业领军人物”二者之间存在着工作性质与知识结构上的双重差异。前者主要从事具体的、程序性的业务操作,需要具备牢固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灵活处理动态复杂会计实务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后者主要从事战略规划、决策判定、规则制定等创造性的工作,除了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思辨能力与协作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判断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中进行博弈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在首轮从业竞争中得以生存,在未来有更高的可能性成长为领军人物。此外,成功的商业领军人物是经过长期的业务历练与积累塑造的,具有复杂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与性格特征、天资禀赋、个人努力、教育程度、社会阅历、家庭背景、乃至人生际遇皆密不可分。大学校园很难为“商业领军人物”的成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完整的环境与平台;同时,雇主也不期待没有经过实战历练的毕业生能够马上胜任管理岗位。因此,从学生、学校与雇主的多个角度来看,本科会计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使之具备不断探索新领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拥有迅速成长为合格职业会计师的潜质,兼具在战略层面上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的视野、知识与方法,而不是过高地定位于所谓的“商业领军人物”。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申明书(1990)中所提出的观点甚至更为保守,认为会计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潜质,而非在毕业生刚刚进入行业之时便成为职业会计师。然而“,应用型会计人才”与“商业领军人物”又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必然经历的人生阶段———没有经历过基层的锻炼,也就不可能成为老练的“商业领军人物”。本科会计教育应着重使学生具备“行业进入能力”与“行业生存能力”,强化毕业生的初始竞争优势,增加在基层工作竞争中的优胜概率,尽可能地延长职业生命周期,获取不断学习、不断向上攀爬的机遇,进而加大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逐步成长为“商业领军人物”的可能性。

由培养“会计专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合格的会计人才应当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且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执业资格证书,但知识结构却不应局限于会计与财务领域。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单重复性的财务工作(如簿记、过账、核算、报告等)逐渐被会计信息化系统所取代,财务人员的工作与职能逐渐转向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高级战略管理活动;另一方面,财务工作作为一种支持性的活动,需要依附于某一特定的产业而生存,当今商业活动日趋复杂,仅凭会计专业知识将很难独立应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因而雇主更加青睐于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具有创造性的会计人才。所以,会计教育需要从培养具备单纯财务知识的“会计专才”,逐渐转为培养具备跨学科或多技能背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中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建议

(一)引入“全球共建、全球推广”的会计教学内容,培养“全球通用”会计人才为配合“走出去”战略而培养的“全球通用”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最基本的两个条件:掌握海外商业规则,具备海外会计执业资格。对此,在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之下,可以通过选择“全球共建、全球推广”的会计教学内容,实现“全球通用”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在会计准则方面,应引入与IFRS相关的会计教学题材。IFRS的产生目的在于满足国际资本流动的实际需求,通过一部共同的会计准则来打破会计应用层面的地域限制。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个宏观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至2010年,全球117个国家与地区强制或允许境内企业使用IFRS编制上市备案或法定备案的财务报表,14个国家与地区的会计准则与IFRS显著趋同(其中包括我国与香港地区),64个国家与地区的会计准则主管机构明确宣布了IFRS的过渡计划(见表1)。这意味着,IFRS拥有在全球大规模推广与使用的光明前景。因此,应围绕与IFRS相关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具备“全球通用”的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其次,在引入职业教育时,应选择“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会计资质。虽然会计执业存在国别与地域上的限制,但会计师协议通过签署国际间“资质互认”与“资质转换”协议可以大幅提高其国际认可程度。因此,通过引入广泛签署国际间“资质互认”与“资质转换”协议的职业会计资质,可以有效地打破地域限制,培养拥有全球执业资格的会计人才。从表2可以发现,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是英国ICAEW协会的ACA特许会计师,其次是中国香港的注册会计师。

再次,在引进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时,需保持其完整性。即引入一套完整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将各国的会计知识进行简单地拼凑。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具备国际化会计知识背景的同时,也能够取得在海外金融中心工作的从业资质。而不是将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碎片化,培养“万能”的普通商业人才。如,ACCA教学中,公司法模块就应选择英国公司法,而非中国经济法,与“国际流”的会计与审计模块相配合,培养通晓英国法律法规、拥有在英国金融城从业权限的特许注册会计师,从而满足“走出去”战略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通过引入职业教育,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职业会计师是有别于普通财务从业者的高端商务人才,可以胜任会计、审计、咨询、投资、证券等各类金融服务业岗位,获取职业会计师资质是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与行业权威必不可少的一环,是获得上升通道成为“商业领军人物”的一种有力途径。根据金融时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FTST-100公司的财务总裁当中,共有83位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是拥有MBA人数的8.3倍,其中共有67位拥有英国“认可监管机构(RSB)”会员资质,是拥有MBA人数的6.7倍。因此,在本科阶段就引入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掌握未来职业中最实用的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节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的时间,大大缩短学生成才的周期。目前,财政部与中注协认可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可以招收CPA专业方向的学生,而开设有ACCA、CGA班的高校也达二十多所。

然而,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职业教育时,还需要注意两点:课程设置需要高度整合;不可以用职业教育完全替代学历教育。目前,会计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在引入职业教育时,这种问题更容易发生,如高级财务会计与CPA会计课程即存在大量重复内容。若同时开课,既增加了教师备课、授课的负担,又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尽可能地简化课程类别、合并重复课程,合理、明确地划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开课授课,以便腾出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更加有意义的活动。其次,职业教育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即培养学生将既定规则与方法运用于处理具体案例的能力,虽然其内容非常实用,但程度较浅、范畴较窄,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缺乏成为领军人物的基本素质。而学历教育侧重于理论与研究方法,虽然其内容与实务操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却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其思维,通过深刻探讨与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其创新的动力。如,CPA课程中缺乏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会计研究前沿的内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第2号令中就不赞成学生未毕业即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防止学生为了考取执业资格而忽略了本科课程。而英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就将会计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包括在授课内容当中,如其本科财务会计课程当中有多达一半的内容在介绍盈余管理、盈余公告后漂移、应计异象等学术研究成果。

(三)通过“校企联合”方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对于加强“应用型”会计人才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大高校现行的办法有:案例教学、会计专业实验室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家专题讲座、与知名商学院或企业开展合作咨询项目等。但以学校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的方式。首先,无论是实验还是案例教学,都是实际工作的一种提炼与模拟,与复杂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其次,实践教学在校内开展,学生的表现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并无直接联系。因此,即便有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校内的实践教学,也不会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或让学生全面体验残酷的商业竞争环境。再次,学校提供的实习时间较短,实践操作的强度有限,学生对于会计或财务工作的体会并不深刻。

相对于校内实践教学相比,进入企业实习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为合适的方法。早在1952年,美国会计协会就认为实习计划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带来一系列的益处: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无法在课堂里接触到的会计技巧与实际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商业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吸收课堂知识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否真的热爱会计工作,以便尽早确定职业发展方向(Martin&Wilkerson,2006)。美国会计教育变更委员会(AECC)在1990年提出,实习计划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将会计与审计知识运用于解决真实问题的第一手经验,培养学生合作、组织、授权、解决冲突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商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先前的实证研究也印证了此类观点:Hite&Bellizz(i1986)认为实习计划比案例教学更有价值;Knechel&Snowball(1987)及English&Koeppen(1993)发现参加过实习的学生的审计课成绩要优于未参加过实习的学生。可见,实习计划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帮助。

所以,高校应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企业实习安排,让学生在企业中获取充分的实战经验。近年来,英国商科院校联合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整合教学方案,即“快速轨道计划(fast-trackprogramme)”(见图1)。该计划有别于完全以企业为主导的“高中毕业生计划(schoolleaverprogramme)”,也有别于校企联系较为松散的“间隔年计划(Gapyearprogramme)”与“三明治课程(Sandwichcourses)”。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在大学4年中,需要完成3次长达5个月的企业实习安排(共1年半时间),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参加职业教育,若成绩合格,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实习单位供职,再经过为期1年的职业培训即可成为职业会计师。这种以企业雇主为中心,由企业、学校、行业协会三方共同推动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学术与职业教育,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与职业资格问题,同时能够满足雇主的用人需求。该模式能够让学生更早地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更早地进入管理岗位,有效地提高其行业进入与生存能力,对会计职业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为今后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动塑造“复合型”会计人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赞成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但对于“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定义却争论较多。目前,国内高校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做法有:与专业结合的选修课模式,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主辅修双学位模式,以培养特定专业组合的复合型人才;专门化班模式,将商科与人文、数学、理工多学科结合,以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以上几种模式,均以经济类院校为中心,一方面难以大规模培养多样化的跨学科“复合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涉足较为陌生的学科领域,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塑造,应当是一个过程,既不一定完全在大学中完成,也不一定完全在企业中完成,而是在不同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即在“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英国大学毕业生就职去向的数据显示,从事金融行业的毕业生中仅有25%来自于商科专业,另外75%的入职毕业生则来自于非商科类专业(见表3)。从另一方面来看,来自于各种专业背景的毕业生都可以选择从事金融行业,其中数学专业的比重达到23.77%,甚至要高于商科专业。这意味者英国的金融企业奉行“拿来主义”———不仅从商科毕业生中招聘员工,也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中大量吸收人才,再经过工作历练与职业培训进而塑造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商业人才。也即,“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招收不同学科背景与工作经历的学生入手———即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而非仅仅利用学校的内部资源。四、结论在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大背景下,国家“走出去”战略对会计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满足国家“走出去”战略对“全球通用”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中前瞻性地引入职业化、国际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动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进而塑造“全球商业领军人物”。

作者:张亮程安林张天舒赵娜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计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本科会计人才的培育阐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wlw/bkkjlw/6255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