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生命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关于其学科地位的讨论也开始了。生命教育学科地位的探索实质就是生命教育应该以何种方式开展,以何种方式与现有教育体系相融合的问题。现有研究中关于生命教育学科地位的讨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张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另一种则偏重于讨论生命教育与心理、思想政治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主张生命教育应该与现有的学科相融合。

(一)生命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探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有完整的体系结构,包括教育目标、内容、课程设计的建构及师资的配备。王健认为如何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尚没有答案。[11]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开展已经有明确的实施标准,可以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钱淼华在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研究较为散乱,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解决。[12]总体上看,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探索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多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来思考其作为独立学科的价值,缺乏对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实际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的探索。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索相对于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者更多地主张将生命教育与现有课程相融合。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随之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中期规划和要求,要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课,配备心理健康教师。201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中。生命教育如何依托现有成熟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学科开展,既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又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课程负担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卢琰对高校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探讨,指出三者教育总是相互交叉渗透,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育人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使学生建立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的互相尊重。他认为应该将三者的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全面型的教师。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标准

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标志着生命教育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命教育要实现规范化的发展必须依托科学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和评价。我国生命教育实施标准的制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较为成熟,而在幼儿和高等教育阶段相对滞后。

(一)基础教育地区标准林立,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发展,生命教育逐渐得到政府支持,许多地区开始制定生命教育的标准。2004年辽宁省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2005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2005年山东省《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其中将“生命教育”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领域。2006年北京大学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决定自2007年起全面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并列入科研计划,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立项,并重点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标准的制定处于方兴未艾,各地区发展百花齐放的状态,而全国尚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

(二)幼儿和高等教育尚无明确标准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标准研究的发展和实施,幼儿和高等教育阶段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文献中尚未看到对开展标准的讨论。高等教育研究中唯一提出的明确标准来自云南省教育厅的“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云南省的“三生教育”从对幼儿到高等教育各级学校制定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也成为各地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参照标准。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一项应时代要求而出现的新兴教育内容,其实施途径必须考虑到接受教育的主体特征、生命教育自身内涵特点和开展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来综合考虑。目前,我国生命教育实施途径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

(一)生命教育实施的显性途径开展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和专项教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显性途径。“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1]学校可以通过编写相应的教材来进行生命教育的讲授,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完善生命意义的目的。有研究者指出,应该根据生命教育功能的不同,开展的途径应有所不同。生命教育可以分为发展和干预功能,发展功能是生命教育的主导性功能,解决的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生命教育的预防功能是一种被动防范和化解功能,它指向某一具体时期或阶段的学生群体,帮助他们预测和防范可能面临的影响生命和人生困扰问题。预防功能是生命教育的常态性功能,解决的是生命教育中的规避性问题。在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时,更多的是依托现有课程开展,而在实现干预功能时,则建议以专题的形式开展。

(二)生命教育实施的隐性途径结合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隐性途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纷纷探索了生命教育在语文、生物、数学、物理、美术、地理、英语、体育、历史、音乐等学科中渗透开展的方式。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者则认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促进生命教育实施的良好措施。徐超认为应该“重塑生命教育教育价值理念、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潘明芸等研究者指出校园文化是开展生命教育最佳的隐性方式,校园文化是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来传递的。刘宪亮等认为应通过开展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等形式多样的社团及课外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四、小结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首位,以定期讲座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公共安全教育的平台。一般来讲,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法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与安全技能教育等等。通过安全教育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危险境地?在身处危险时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即可以让学生知道避免伤害,保护自身的安全。如什么是地震,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措施,灾后的防疫知识;发生火灾的条件,火灾的分类,灭火的方法,火场的自救与逃生等等。如2013年6月7日8时,厦门快速公交车发生燃烧事件,47人死亡、34人受伤。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589人死亡,2401人受伤,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教育让学生具有避险意识和防灾救灾的知识,而使学生懂得如何保护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必须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让学生正确地了解人的生与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死亡观,勇敢地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死亡是生命中自然的过程,它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文化忌讳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一般不轻易涉及这个话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有什么计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打算写什么?你会怎么写?其实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使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或者死亡来临时,能显得平静坦然。人们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一般都是自然的死亡,很少有其他的死亡教育,比如因地震、火灾、飓风、海啸等不可预测事件导致的死亡,这无疑是个缺憾。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三)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教育中必须加强挫折教育的内容。于是,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学生的一种抗挫折能力。因此,挫折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经受挫折的洗礼后,学到了一些知识,最重要的使他们更加走向成熟。

(四)感恩教育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知母恩”并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也非只是“知母恩”,生命的价值应在贡献社会中体现。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最终目的也同样不是仅仅停留在“知母恩”的层次上,而是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更高境界的认识。对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喜欢这个社会的。感恩教育要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懂得付出,懂得回报。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所以,感恩是对生命生活的思源,是享受权利后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们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坚持举行一年一度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老师的培育,感谢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面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其人格塑造、心灵培育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途径

第一是专题课程,即在学校开设专门的生命和感恩教育课或开展生命感恩励志专题讲座,有专门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等,即利用心理教育和德育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感恩教育讲座或对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生命和感恩的探讨展开讨论,或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开辩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问,对感恩认知、情感、行为的探讨,写出对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或者写给父母一封感恩信等方式,使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也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临终关怀和感恩社会行为渗透等形式,让学生领悟到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也可以通过这个节日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援我们的人。最重要是转化为个体感恩行为。

第二是辅助课程,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如语文课渗透人性化教育和生命和感恩意识;体育课教育学生认识生命运动的技能、方法;身体力行去帮助和感谢身边的人。美术课教育学生欣赏生命之美,爱的伟大。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德育中挖掘和渗透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成为辅助课程中,也是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最为便捷、最显效果的途径之一。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在西方,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倡。后来创办学校进行生命教育实践。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作出界定,不管如何界定,都离不开生存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两个方面。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上说主要是树立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全人教育的理念;正确生死观理念。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上说,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人生、体悟生命,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学生从容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与挫折,提升生命质量,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从生命教育内容看,主要是从生命知识、生命关系和生命价值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方面融合统一才是完整科学的生命教育。从生命和教育关系看,教育的实质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发展过程,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生命和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生命,是生活中的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生命道德教育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德育的根基部位。“道德教育是为着每一个人生命的丰满、发展与幸福。”[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中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一总目标包含了对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质、法纪观念、心理品质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是能够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一些引导和实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析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式微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大学生在如何看待自我上存在迷惑、郁闷、无聊、烦躁成为普遍情绪,虐待动物、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不断显露,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态度混乱,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无助和迷茫。如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已是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从三个方面了解。

(一)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亏缺

从小经受应试教育成长的现代大学生,所接收的教育中都无暇顾及应试知识教育之外的人文教育,学生个人人格、个性、情感、道德、价值等人文特征都是在自我摸索中建立起来的,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合理规范全面的引导与纠正,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参差不齐。尽管进入了大学,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有部分是对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普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大学教育只是皮毛,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进而无法建构他们完整的人文精神,无法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

(二)家庭教育中功利思想的涉入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和建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冷漠,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数目增加,双亲早亡,父母虐待子女,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对子女期待过高,用分数来评定孩子的进步与否等现象不在少数,从而导致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受阻,人际关系淡化,心理不成熟,功利思想侵蚀致使大学生唯利是图,遇到问题总是单方面从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层面进行,而不会深入探究超越现实利益下的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三)社会教育中生命文化的欠缺

当前社会中经济主义、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缺少有关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宣扬。“追逐功利的个人,往往是放逐理想的社会;追逐功利的教育,往往是放逐理想的教育;追逐功利的个人,往往是失去平衡的单面人”[4]社会存在的唯科学的思想与观念中,提倡用科学效率、程序、标准化来评判各种社会行为,而忽视了人性的主观能动,这样的现代教育出来的都是符合标准的“单面现代人”,这样的人群是情感冷漠、意志薄弱、心灵空虚,不堪一击的。而商品化的大众文化,在大面积文化产品生产推行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满足人们表面的低层次的文化需求,媚俗逐利的大众文化,丧失了文化对人类精神的促进价值,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的欠缺,只是迎合青少年的消费欲望,用大量的网络游戏、追星报道、科幻迷惑等文化消费方式来满足他们短暂的需求。快餐式的文化破坏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判断了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思想流于平庸,急于求成,进而影响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和继承。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梁燕城所说:“当代中国的悲哀,在面临文化精神之沦亡。在经济迅速发展之下,人心归向世俗,中国文化正失去其灵魂,民族的骨气日减。”[5]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一)在教育理念的实质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与生命教育是同一的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生命,从而提升生命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以人为本,通过树立和修正人的三观来达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育理念的内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交融的

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生命关怀,体现为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命的现实关怀中,生命教育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强调生命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终极关怀中,生命教育从引导关注个人生命价值引申到关注他人生命乃至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存在,促进个人认识到自身生命与他人。与社会的必然联系,从而尊重所有生命,认真对待和负责自己、他人、社会的生命,重视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多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来提升个人生命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对生命的现实和终极关怀中,现实关怀中,强调人的生命高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活动,满足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社会的基本活动。在生命的终极关怀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在对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人的生命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一系列的矛盾的分析探究中辨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方面,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实质及内容上的交融,我们可以积极促进二者的契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从而完成对大学生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品德精神、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的建构,达到培养一个完整、全面、积极、奋进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目标。

(一)师资队伍构建中加强生命教育养成

首先,教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做到关爱学生,教师注重学生,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好每一位学生,这不仅是其职业的要求,也是培养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细化教育目标,结合实际,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育人目标,发挥德育的全面功能。最后,教师的教育内容中注入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的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内涵,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校园文化构建中着重生命教育渗透

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生命教育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好校园这一优势平台进行生命教育的开展。首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做好校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明确好学校的校训、校规,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和继承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师范激励作用。在学校的自然环境建设中,要积极做到审美与教育功能的融合,发挥校园内山水、雕塑、书画的文化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促进优秀校风的形成。积极开展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倡导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文明礼貌、乐善好施、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从而以良好的校风、学风感染人。最后,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这是个教育的良好平台,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多样的文体形式,如比赛、讲座、晚会等,学生在参与中可以不断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不仅能增进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胆识,锻炼学生的口才等各项生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体验到师生间、同学间的微妙关系,从而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提高他们组织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从中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凸显生命关怀理念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生命关怀教育,已经日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方式,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倡导个体生命的价值,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教育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观中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实际出发,要从他们的内心思想实际入手,尊重他们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针对性,从而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学校德育工作中要注重生活化教育,不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说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都体现了生活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现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空洞的泛泛而谈,要打破原有的“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教育模式,要推翻功利主义的倾向。坚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密切关注学生中出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着眼于每一个生活矛盾,重视学生在宿舍、社区生活、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难题,从而通过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生活矛盾的化解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培养意志,提升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抗压力,保持良好的理想道德追求。

(四)德育课程设置中体现生命教育地位

基于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的大学生否定自我、漠视生命、游戏人生的消极情绪,高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不能再是一味的单一和古板陈旧,而应当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经验,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当设置一定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个体心理的建构,了解自身心理的情况,积极寻求途径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节庆纪念日的关注,如预防艾滋病日、世界禁毒日、环境保护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地震全国哀悼日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敬畏,培养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归属情怀,从而珍惜生命、珍视亲情、维护生命的尊严。通过生命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生命安全知识,提高他们保护自我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敦促他们遵纪守法,不做违法违纪、伤害自身生命健康和他人生命的事情。通过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石铁生的《我与地坛》、露易丝的《生命的重建》等,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的力量,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不屈的灵魂的魅力,在无形中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积极的人生品质。

(五)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内涵

正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归实践接受实践的考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实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起到关键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和考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平台,因此,要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通过社会调研、实地考察、岗前培训、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在社会实践的体验中感受到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作用,用自身的勤奋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体会到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是用来服务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从而树立不断充实自我,关爱他人、服务大众的意识与能力。当然,社会是竞争的、残酷的,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地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尽早认识和适应这一社会现实,并调整好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挫折,提高抗压能力,成为命运的主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和社会中的他人、团体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有利于提高他们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协作观念,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六)家庭教育实施中重视生命教育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对大学生自杀现状及成因、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影响的重要性,有一大部分学生选择自杀的原因就是由家庭中父母的影响而造成的。若是父母有着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氛围,那么这样家庭成长的学生,他们能在其中感受到生命被珍视的快乐,从而能够怀着善意去看待生活,做到珍视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因此,家长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孩子,讲究教育的艺术,多与孩子沟通,从而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适当提供帮助和引导。家长也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多与老师交流来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从而给孩子的物质和精神上提供最有效的关怀。家庭教育中也要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要教育孩子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回报的言行举止,爱国家,从而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升华学生的个人魅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七)自我教育开展中加大生命教育情节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人文关怀的缺失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分布和外形图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三、结语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新课程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学到生活化的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就是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老师要科学合理地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并且在其中结合生命教育,保证了生命教育的有效性。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地图》这部分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白地图是以平面为载体,用来反映现实具体位置以及其他地理元素的工具。地图中最重要的构成就是比例尺、图例以及指向标,老师便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地图的要素,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这些基本的内容后,老师便可以拿出一张某酒店的逃生示意图,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现在酒店的面食间发生了大火,而你在面食间的楼上,那么你如何才能最快地脱险,逃出酒店呢?”这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讨论着,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根据地图的比例尺来确定最短又可行的路线,从而安全逃出酒店。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求生意识和求生能力。

二、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识记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合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与学生讲述一些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很多人干渴而死的新闻,让学生针对水资源与生命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对自己所在小区的用水量进行调查,看看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最多,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是最少的,并且对这些用户进行平时生活用水习惯的访问和调查,从中找出节约用水的生活小妙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生命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明白水资源的宝贵以及生命的重要,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深化了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懂得了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用来展示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效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再只是播放课件,而是适当地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是展示一些图片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举个例子,地理老师在教《自然环境》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野外求生的小短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来求生。例如,学生在森林里迷路了,那么学生可以根据树木的繁密来确定东西方向,而树木的东西方向是因为地球的运转所决定的等等。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的求生意识,明白如何在野外获得求生的可能,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了生命教育,有利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结束语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有助于塑造服刑人员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作为一个人健全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它体现了人自我选择的能力和自主性、自我控制的能力,对现实具有客观而深刻的感受力,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的能力,并以宽容的态度,承认现实,适应现实,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力,同时又能保持着旺盛的创造精神。努力塑造服刑人员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可以提升服刑人员的监狱生活质量,使其以积极的方式对待监狱生活、挖掘自我潜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改造之中;另一方面,有助于稳定监狱的改造秩序。对服刑罪犯而言,他不仅是一个自然个体,更是一个融入监狱罪犯群体的“监狱社会人”,他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价值追求会对监狱改造秩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罪犯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消除服刑期因单调生活引起的消极情绪;可以帮助服刑人员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有助于维护监狱的和谐稳定

维护监狱的稳定秩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与生命教育的意义相得益彰。对服刑人员进行生命教育有助于弥补他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使罪犯由“生命沙漠状态”重回“生命的绿洲”,进而转变其思想、心理困惑,维护监狱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罪犯教育场域中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监狱经费保障机制不到位

在监狱,由于经费不能完全得到保证,致使生产经营几乎占据了监狱工作的核心地位。目前,监狱需要的部分教育改造资金、监管设施费以及干警的奖金由监狱自筹,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监狱不得不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劳动上。进而忽略教育改造质量,对罪犯进行生命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二)对罪犯教育改造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

受监狱改造传统观念的制约,绝大部分民警认为教育改造是监狱三大改造手段中最软的一环,因为教育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也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因此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对于罪犯教育改造功能认识的偏差成为制约生命教育的瓶颈。

(三)罪犯生命教育本身难度较大

传统教育学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生命教育中则更突出人的自我意识在生命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当前罪犯教育实践中,监狱民警有着强烈的塑造受教育者的意识,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受教育者所具有的自塑能力。枯燥的说教折射出了受教育者的被动与无奈,以及他们的主体意识遭受压抑后的退隐。而生命教育强调发挥罪犯的主体性作用,能动的改造与建构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并控制、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教育民警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无疑是不小的挑战。

三、罪犯生命教育的途径探寻

(一)丰富监区文化,体验美好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把罪犯改造成为生命情感体验丰富的人,所以在教育活动方式的选择上理应按服刑人员生命情感要求来设计。如:在监区文化环境创设方面,要让青少年有一种亲切感和舒适感,为每个服刑人员的生命个体创造一种信任、温暖、关怀的教育氛围。除此之外,当罪犯面临生命和生活中的危机,如亲人亡故、家庭变故等,一方面,罪犯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引导服刑人员将痛苦经历转化为正向的生活财富;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记忆、联想的方式唤起罪犯生活中最美好最珍贵的生命事件和生命情感,以此来缓解悲伤与痛苦,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危机、面对人生。正如教育人类学家波尔丹诺夫所言:“人一旦学会将那些原先造成危机的情绪事件转化为生活财富,便能够获得对新生、对稳定的生命体验,孕育出新的人生计划。”

(二)超越等级层次,尊重罪犯生命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锻炼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善于交往根据罗洛梅的生命态度理论,生命包含一个重要的部分,即“和周遭相融”。人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最终都脱离不了社会而独立生存。各种类型的爱的关系中都需要爱的扶持、关怀他人,产生“同情”与“了解”。[3]而接受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又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洞察其他幼儿的情绪变化,从而掌握与其他幼儿交往的技巧。而且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人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童年时期的负性记忆和被压抑的情绪是导致成年后神经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幼儿通过接受生命教育,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尽量减少幼儿成年后患上神经症的机率。

(二)鼓励幼儿养成坚强的意志,积极生活现在的幼儿基本上是家里的宝贝,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在“温室”里成长的这些幼儿,不了解家长挣钱的艰辛,一味地索取,一旦要求不满足,就又哭又闹,养成了蛮横、骄纵、自私、霸道的性格。而且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的事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缺少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让幼儿在面临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时,能够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机制,而不至于走上极端的道路。同时,通过“生命教育”让幼儿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为今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奠定基础,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二、向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国家政府层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学前教育法,而政府作为教育的引领和导向者,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教育部于2012年10月15日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学前教育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指南中虽未明确提出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但是在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上已有所体现。例如,“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等。近几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相关调查表明25%的被调查学生想过自杀,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达到15.23%,并且自杀的年龄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所以,为了保障幼儿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引、监督、保障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其次,对幼儿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胜任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同时使现有的幼儿教师队伍的力量更加强大,更好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外部环境层面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人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社会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但不可忽视的。对于幼儿来讲,平时接触到的环境主要有社区、幼儿园和家庭,而在家庭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因此,一方面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动画片、广告和宣传片等向幼儿传达有关生命的信息,使幼儿完成隐性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宣传报纸、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起幼儿及其家长的注意和兴趣。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例如,通过一些防火、防震的模拟演习,幼儿亲身参与其中,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学习的效果更好,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教育目的。

(三)幼儿园层面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人最早接触的学校教育。对幼儿的生命教育也主要依托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幼儿园环境创设两方面来实现。1.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是这支生命交响曲中充满激情的小提琴手。“生命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3]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忽略幼儿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承认每个幼儿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价值,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适时预设和生成生命教育的内容,并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的数量和深度。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幼儿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陈鹤琴认为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游戏、喜欢野外生活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直接接触大自然,向大自然和大社会学习。尽管现今的幼儿园也倡导幼儿的户外自由活动、游戏活动、区角活动等,但是很多幼儿园把这些看似创新的活动类型“中国化”后,便改变了这些新颖的活动的本质,就只是把这些活动当做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幼儿在游戏和自由探索的区角活动中找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主动学习的乐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这些自由活动,让儿童自己发现、探索生命的神奇,在同伴交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习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环境创设。学习可以分为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而幼儿的无意学习习得的知识记忆得更为深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令广大幼儿教师最为头疼的工作。由于环境创设要与同时进行的教学活动符合,而且更换的速度很快,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相应的环境也要随之更换。然而就是这种在幼儿园中的隐性环境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种环境的价值,通过墙壁画、放置的物品、玩具等,例如一些防火防灾的逃生宣传画、一些小植物等,可以做成幼儿喜爱的动画卡通形象,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完成生命教育的无意学习,而且这也与3~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这阶段的幼儿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因此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官的刺激,更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四)家长层面家长与幼儿之间由于与生俱来的亲子连接关系,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首先,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去参观动植物园,或在家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让幼儿知道生命的存在形式,家长还可以与幼儿一起观看相应的宣传片,动物世界、生命起源等,让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生命,从而使幼儿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在与幼儿观看动画片或是给幼儿讲故事加以引导,让幼儿思考自己的理想以及生命的意义。最后,家长要与所在社区以及幼儿所在的幼儿园一起合作,积极与幼儿一起参与相应的生命教育活动,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自身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也会得到提升。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和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促使课堂进行开放型交流,保证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更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欲望,让枯燥的课堂变成“生命”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和魅力。(1)面对劫匪手中的尖刀,是什么力量让年轻的沈俊江在那一瞬间毫不犹豫地冲上去?(2)他的离去对于贫苦的家庭、年迈的奶奶、长期卧病的父亲而言,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抛出这些问题后,课堂瞬间变成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生A:他当时什么都没想,只是凭着一种本能的热血。学生B:不对,是一颗善良、朴素、感恩的心,正义的力量终能战胜邪恶。学生C: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传播了正能量。学生D:对于他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将是无限的悲痛,是一个无尽的深渊。学生E:事发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家庭的关注和帮助足以安慰他的在天之灵,弥补他的遗憾。学生F:向正义致敬!虽然有时候见义勇为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但相比于此,众人冷漠更让人寒心,见义勇为更需提倡。

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他们的观点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新颖奇特、辛辣尖锐,我都给予尊重,不轻易作出是非判断。最后,他们达成共识:在他人陷于困厄之际,伸出援助之手而不顾自身安危,是见义勇为正能量的体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虽然短暂,却瞬间铸成永恒,这正是生命展现出来的魅力所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把生活的内容纳入到政治课堂中,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广阔天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看待政治现象、探讨政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避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个“标准答案”,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快乐,得到享受,达成幸福的体验,提升生命的境界,自觉崇尚真善美,领悟生命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魅力和快乐。这是教育所应达到的一种境界。

二、生活情境巧安插,理解生命的意义

新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一门实施智慧、情感和人格相结合的课程,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究。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对人生的看法和观点,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每一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何让巨大潜能开发出来,关键是引导和激发。教学中通过激励、赏识和关怀,努力营造成功状态,让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自我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生命的潜能就会如喷泉汹涌而来,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引用思想政治课本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适时安插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感悟、理解生命的意义。在“实现人生价值”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和物的价值之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我特意引入了大埔家喻户晓的“2013年最美乡村教师———廖乐年”事迹:从马来西亚回家乡免费为学生开班英文补习班,11年来如一日默守山乡义教助教。他说“我还能教多少年,要看乡亲们需不需要我,只要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课堂上,我试着让学生思考“作为广东好人的廖乐年身上有啥品质?”“廖乐年精神中,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做一个好人值吗”?很多学生非常熟悉廖乐年,并且有不少学生接受过他的帮助,无需启发,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我帮你,你帮我,你快乐,我快乐”。

“帮助别人,服务社会,就在于一些举手之间,比如让座,送一把伞给正在淋雨的人……”“把个人的一技之长充分体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点点滴滴的事业中”。“他给乡村带来的而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和村民传播感恩、互助的思想”……生活是现实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把课堂生活化,才能让学生把生活(课堂)拥入自己的怀抱,去经历、去体验、去丰富、去发展,这才是有效的教学。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1)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2)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使物质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这节课不需华丽的教学模式,鲜活的人物,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现着生命价值的意义所在,极大增进了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生活化教学形式巧利用,感悟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延续,指增加生命的最高或平均寿命。延长平均寿命的方法主要包括实行健康的生活模式,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等。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情境下,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人的生命真正价值在哪里?这是政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着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单一的价值观说教会使学生形成抗拒心理,从而无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且因为教学形式的不恰当,对学生造成的排斥感更大,使生命价值观教育缺乏说服力,甚至感觉很尴尬。如果在课堂中对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会有合适的方法让师生共同体验、感悟“生命课堂”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美国的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上百个小时的义工,一开始大都是因为完成作业。但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一次次面对面的接触,他们慢慢地感受到服务他人、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逐渐把帮助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习惯。学校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下达到如期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高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专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形式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生活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善恶观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目的。

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中,我没有沿用传统的理论讲授形式进行教学,而是以报道的形式讲述: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如彭彩金、廖乐年、王晓茹、邬勇兴等,这些道德模范都在弘扬者一种正能量,代表着梅州一方水土和客家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同时,他们也在践行友善、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郭美美”却打着“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幌子在网上大肆炫富,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我引导学生思考:(1)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活动有导向作用,对比道德模范和“郭美美”在社会上的作为,推测他们的价值观有何不同?(2在以后的发展中,推测一下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发展有什么差别,你认为这与他们的价值观有什么联系吗?说明了什么?(3)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1)道德模范们心怀社会他人,“郭美美”更多的是为自己出风头;(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3)我们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教学实践证明:以对话与交流为特征进行的教学方式,采用自由讨论的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在争论中分辨是非,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更多的是感悟了对生命价值的丰富内容,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