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范文

谈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范文

时间:2022-11-30 01:28:59

谈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应用型学科,它是依托社会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便捷,行业需要发展,教育需要转型。本文主要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足以培养出适应时展的设计师,需要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角度创新,以确保学生在快速变革的社会和科技面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全球疫情的影响,加快了科技发展的脚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手段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工作与生活的便捷。同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大数据时代,应该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展的设计师,那么需要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转型,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都是传统教学中遗留下来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涉及专业技术手段的课程都是围绕着设计专业开设的软件设计制作课程,但在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校内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碰到的社会问题。对于适合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设计心理学、社会学、用户行为分析、市场调研、方法论等能够帮助学生工作后更好实现设计价值的课程,开设的学校却少之又少,有的高校设计专业根本没有涉及,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去胜任。如果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互助教学,应该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应用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当下大数据背景,才能培养出毕业后能直接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高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教师跨界培训计划

结合国家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嵌入式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制定针对专业教师跨界培训的计划与方案。

二、互联网大数据新时代高校教育需要校企跨界融合

互联网在当下是一种全新业态,当它与各行业结合在一起时,就是一种“跨界”。“跨界”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对自身行当的重新改变,冲破原有的模式,跨入新的起点,进行融合、创新,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当然,这其中包含着信息的整合,自身的创新,甚至自我身份的转变。

(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行线上跨界学习模式。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张企业线上课程的嵌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可以进入企业网站,借助企业大数据平台进行网络学习。企业可在网站专门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和网络授课资源,能够让专业老师和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企业的市场需求,通过实战项目,使企业和学生做到双向选择,为将来企业的招聘和学生的择业做好前期铺垫。

(二)校企跨界合作教学形成网络平台互动学习模式。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学习企业网络平台上的技术培训课程,了解并基本掌握企业的相关技术以及生产导向,有助于给学生传授实用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员工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网络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考取自身需求的学历、学位,形成一种全新的互动学习模式。

(三)建设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企业技术优势和实际情况,采取项目主导、任务驱动、质量考核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提升师资的专业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在校企融合的模式下,以适应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需求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师资培训,校企专业共建等方式,完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针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形成企业资深专家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战培训的模式,大数据平台下校企网络教育资源的互为学习,完善实用技术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内容

(一)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更综合的知识体系。打破了单纯的教师按照课本讲解理论知识的旧模式,使学生获取更有深度、广度的教学信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创建能够连接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与交流的学习平台或 APP,整合互联网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创建考核机制,使教和学都提升了效率。在应用转型背景下,针对专业教师开展智能操作系统的设计与相关软件的培训,掌握人工智能操作技术,提高教师专业理论课程的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创立新的教学平台或者以推送“微课”,再附加设计课程资料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的理论知识补充,完善专业理论教学及课程评价体系,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是理论知识的转化,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但要与市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真正的接轨,为就业打好基础。作为以视觉传达为目的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视觉系统进行信息传达。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可以通过多种艺术教学平台及艺术与设计APP 的学习资源,培养艺术的审美,训练艺术设计中的发散性及创造性思维。利用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整合最前沿的有效信息及教学资源,合理建立实践教学模块,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极强视觉效果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借助互联网与实践教学课堂高度结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的真正实践教学。

四、大数据时代专业教师跨界学习与培训实施路径

(一)校内课堂培训

学校聘请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参与教学,以项目实训模式开展教学,以企业开展课程嵌入式教学与系统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培训,掌握设计的最新技术。企业师资为主,辅之校内师资,以企业成熟项目案例为蓝本,将项目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力争在项目研发的同时完成教师和设计技术培训的目的。

(二)企业培训

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中长期企业顶岗学习或在企业网站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及考核。高校的学科专业体系要紧密对接新兴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产学协同创新中心。创建校企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市场需求,企业技术,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完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相关培训质量,融入企业的最新技术,开发校企跨界融合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实战水平和在系统软件、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教育资源及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在如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无论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技术手段,都需要资源整合。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以各种形式呈现,并被广泛学习和利用,比如:超星泛雅、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微课教学平台以及各大高校和专业网站的相关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等。但是,这些网络课程资源需要专业教师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创建新的课程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也要提前建立各个平台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学习建设自己的专业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创新能力,积极关注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技术,另外也要掌握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要求,设置的课程内容要适合大数据时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把握时代变化中的人才需求,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设计人才。

六、创建大数据信息时代教育创新平台

大数据时代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创新现代化生产及服务业的发展,这些信息技术不仅能为产业提供有效的智能化发展,同时,也能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效率。艺术设计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也要借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教育创新平台,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资源整合、加工,创新教学理念,打造新型教学手段,使行业与高校的网络教学技术协同应用。大数据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与企业资源整合,与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更要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络教育平台。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信息的急速推动,使得应用型学科发展不得不考虑教学模式的创新。从广义上讲,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事物发展的传播速度之快,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产物,这样就助推了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从狭义的方面去讲,在信息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逐步变化,作为艺术设计行业就需要创新思路,满足人们逐步提升的审美水平和善变的审美趣味。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这一社会现象,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上,就应该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应该逐步跨界,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授课内容的高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培养出更加专业的,符合时展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良性环境的创造。

作者:田静 单位:滨州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jlw/yssjlw/7521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