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范文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范文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理、工、文分家,一批学科结构单一的工科大学应运而生,一个以专门学院为主体的学校设置模式和按行业或产品设置专业的格局逐步形成。这种调整后所形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在当下,人们已有目共睹,并形成一定的共识:即这种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素质上已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1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办学目标不明确

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一般是近几年的事,起步比较晚,很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停留在一个较原始的模仿状态;基本上都是将文科类院校或专业美术学院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科目和教学课程照搬过来,致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因办学时间、经验和专业影响力无法和美术院校及其他文科大学相提并论,从而使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有很大的压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城建、规划、园林、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等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策划和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以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套用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

1、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起步太晚,工科院校增加了各类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而艺术设计教育的条件还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缺乏一些专业设计教师和专业设备。尽管从发展角度来看,从建立一个崭新的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同步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宗旨而言,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专业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艺术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的训练。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较缺乏,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能力尚显不足,一些专业教师是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

1、3课程设置比较孤立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由于课程的内涵、目标不清,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大,课程名称不规范,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减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课程设置比较孤立,还是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缺乏贯通和衔接。

1、4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能降低教学的质量,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1、5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忽视设计实践。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普遍低下,在设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得到重视。学校认为实践是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训练的。然而,实践是创意转化为实现的唯一途径,在大学里缺乏设计实践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缺少最基本的实践操作常识,不熟悉材料与施工工艺,缺乏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感到学非所用,不能迅速融入复杂的社会实践中。

不少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开拓设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观念陈旧,设计手法单调,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不会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

2构建有特色的工科院校办学体系

2、1找准目标定位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创新能力、实际设计能力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培养从事一线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艺术修养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和突出工程训练。

2、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特色

师资的问题是办学中的重要问题,教育水平的高低实质是师资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师资配置及学风,高水准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是依靠师资的素质而定。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相当年轻,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利用现有的条件,多渠道的培训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各院校迫切的工作。提高师资素质的方法有:一是在现有的教师中挑选重点培养;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和吸收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三是与国内院校之间合作,互派中青年教师;四是吸引社会上的专业人才来校任教,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果的设计师、工程师;五是公开向国内外聘请工作室责任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也可以考虑校际间联合起来办设计专业师资班。联合聘请外国、国内专家到师资班讲学,培养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就容易实现。

2、3课程设置科学

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中合理安排科技、艺术、管理三大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并力求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艺术设计贯穿始终,才能做到知识体系、道德体系、能力体系的综合培养,从而加强对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应根据实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加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培养,在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营销学、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教学研究。所开设的艺术设计课程是要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同时体现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点。

加强专门工作室和实验室建设,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无论是教授方式还是设科实践,都应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理论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不仅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也能够使相同学术观点的人相聚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对艺术设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有积极的作用,工作室制和工艺美术作坊都有利于他们传授知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避免了盲目性和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有利于对学生的深入培养。工艺美术作坊对手工艺的实践更是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2、4重视创新教育

创造性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表现力意味着必须具备专业性的表现能力,然而其形成则需要靠良好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来支撑;感知力是对事物有良好的观察、理解和审美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目前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更多的是以技艺的方式使学生达到眼睛与手的熟练配合,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占较大的学时比例,加强模仿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始终比较被动的。教学以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为主,往往以设计作业的画面效果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形成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通病。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时说,中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似乎是技术,但对德国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即创意。创造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画出的效果图多么完美、设计软件运用得多么熟练,而是要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用性作为标准。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巧是可以通过反复实践而比较轻易达到的,而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养成却需要长期的磨炼。学院教育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熏陶和感染,要比知识授受重要得多。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动脑,更甚于动手。

2、5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科院校要彰显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中药,学校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封闭教学模式,应当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学生在企业、公司真正搞设计、做项目,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这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学校和任课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安排学生按照专业进行相应的设计实践。

培养市场意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使其在压力之下产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知道要学些什么;而抗风险能力,则主要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基础,预见市场发展的能力,及时拓展甚至转换专业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艺术设计产业开发、设计教育、设计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