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土化与再生下的非遗产品展示设计范文

本土化与再生下的非遗产品展示设计范文

时间:2022-12-09 04:07:12

本土化与再生下的非遗产品展示设计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所生产的产品,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的设计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在保存原有的展示方式的同时使其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本土设计如何再生的角度对非遗产品的展示、陈列进行适当改造,从造型、装饰纹样、材料、工艺等方面入手,以设计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素材和案例进行研究,以期使非遗产品通过展示方式的改变在继承传统的、本土的文化内涵的同时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关键词:本土设计;非遗产品;展示方式

一、本土文化与非遗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自信的增强,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本土文化的代表,其相关产品的推广传播变得愈发重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著的《广东非遗手信》一书详述了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粤人“手信”的不解之缘,从手信中的一件糕饼,可以品尝出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不同韵味。因此非遗产品的展示方式也应更能凸显出其文化、经济价值。许多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本土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基于此,本文对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如何进行本土化的展示、陈列进行研究,以推动地方旅游产品开发和地域经济发展。当下,非遗产品逐渐进入市场。但整体来看,其在营销、推广的过程中,往往对展示、陈列的方式还缺乏思考,较为粗糙、简单,非遗产品的展示方式尚未得到应有的正视与关注,缺乏系统性的思考与理论的探索、总结,实践方面也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讨论的非遗产品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的工业产品,是指在当代的区域经济及创意经济背景下,围绕本土文化展开的,以本土文化精神为内涵和宗旨的产品。非遗产品的本土化展示应更加关注本土的、当下的、具体的、鲜活的大众日常生活和环境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更加强调产品对特定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对特定的行为意识和活动方式作出的回应。非遗产品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如何在保存原有的韵味的同时使其更好地延续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非遗产品展示形态改造与本土文化再生

从再生的角度对非遗产品的展示、陈列进行本土化的适当改造,可以从造型、装饰纹样、材料、工艺等方面入手,运用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素材和案例进行研究。

(一)造型

通过解构非遗产品的造型以及研究与其相关的工艺、器具、历史传说等,找出其发展的脉络,在时间、空间轴线上划分出若干网格,将这些素材组合成一些模块。再将这些模块按照来源分为若干层级,层级之间可相互叠加或置换。在设计应用实例时,可每层级建立模数板块,使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构建出基本形态和层次关系,使元素具有典型性和辨识度,同时方便调整体量或疏密程度。

(二)装饰纹样

可以看出非遗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往往是趋于精致的。例如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畲族的传统服饰反复使用凤鸟和牡丹等刺绣纹样,非常精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服饰中的特色纹样相互映衬,让人置身于浓厚的民族风情之中,营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切身感受的,只有进入这一环境,置身其中才能切身体会。因此对于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产品的展示陈列,其视觉设计上也应从当地具有特点的装饰纹样中取材。

(三)材料

非遗产品的展示陈列还需要考虑材料,从材料的便利性、经济性和艺术性等多方面考虑,本土化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展示环境中的风、光线以及参观的人等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非遗产品的展示效果,因此应结合当地的环境与生态,从当地常见的、常用的材料中取材,把静态的陈列展示动态化,使非遗产品与环境、与人有更多的互动,从而产生更丰富的动态观感。

(四)工艺

工艺与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若采用当地有代表性的、适应性强的材料就必然需要配合相应的制作工艺。但制作工艺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在传统工艺中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一个方向。另外,混合采用多种工艺技术,将展示、存储、运输多种功能相结合也是可以进行的尝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进步,更多的展示陈列手段可以与本土化的设计要素结合,从而使本土化的设计不断更新和再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延续和更新再生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的,新的技术必然会带来新的变化和发展。本土化设计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不可变动,正相反,本土化设计也是新事物或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长期融合与内化后形成的。杭间教授曾指出,“本土知识体系”虽然也指“传统”,但它不保守,它是开放的系统。本土化概念应是来自民间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的与时俱进的本地文化。同样,非遗产品本土的展示方式在接受和融入新技术的过程中,发生了一部分的外在变化,但本质内涵仍是一脉相承,这便是一种再生与更新,这种再生对保护非遗工艺和发展本土设计实际上是有益处的。云南羌族的羌绣工艺源远流长,其刺绣产品如绣花围腰、挎包、壁挂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但在传统的店铺售卖时大多是整套服装展示或单品集中展示,品类数量繁多到令人眼花缭乱,店内环境也减弱了产品的美感和视觉效果。而在公益活动“稀捍行动”中,设计师改变了产品形式,让传统工艺品变得更加实用,同时通过网络传播与羌绣有关的视频,在产品的展现形式上进行了更新,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虽然产品形态和展示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羌绣的挑花刺绣工艺、彩色云纹和杜鹃花纹纹样图案,这些核心的、本质的内涵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非遗产品的展示在本土化设计的视角下,也能够通过与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结合而重构与再生。

三、非遗产品本土化展示设计再生的意义

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资源开发,还能促进社区精神培育和治理能力提升。非遗产品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寓意,有许多可以发掘的内涵,如何通过设计恰当地展现其魅力并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内容。非遗产品的本土化展示可以使外地游客更迅速准确地了解当地特色,起到文化沟通的作用,也帮助当地人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促进自发性的传承与发展。本土化展示对非遗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对增城地区的非遗产品销售情况进行观察后发现,销售人员或推广者的关注重点一般在于产品本身及广告传播,产品的展示大多侧重于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往往被忽略或低估。从民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非遗产品是民众的一种无意识设计,人们对它的接受也是无意识的。设计师通过发掘其精神价值,对其展示方式进行重新改造和设计,大众就可以发现其审美价值。

四、结语

在许多研究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不是局限在历史文化范畴当中的,它是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本土文化,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是融合了外来文化,将传统文化重新阐释、整合发展、与时俱进的一种多元文化。尤其在设计学领域,它的出现与成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的转变。它应该是扎根本土的,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与大环境相和谐的,满足使用要求的。在本土化的视角之下,笔者从造型、装饰纹样、材料、工艺等方面入手思考非遗产品的展示方式设计,试图通过展示方式的改变让非遗产品在继承本土的传统文化的同时,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作者:胡靓 单位:广州华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本土化与再生下的非遗产品展示设计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