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生态建筑设计范文

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生态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2-08-14 01:18:03

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以台北生态时代展览馆为例,全面解读其所运用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生态建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学,生态建筑

1传统文化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

纵观中国建造的房屋、宫殿、寺庙和墓葬数千年,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选择环境和基础的理论,而是满足人们心理和行为需要的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一种关于宇宙论的解释。风水是传统的五种相术之一的相地术,也被称为“堪舆”。风水学认为,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风水宝地,人们有必要观察地理环境及其空间形态的变化,以及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轨迹,并根据其关系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风水世界观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目的是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代代安居乐业,拥有平实的生活。而生态建筑学是在研究自然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基础上的建筑规划理论和方法,也可以说它是探索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上的一个分支。但实质上,风水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除去几千年来封建迷信的神秘色彩,它还包含真正的科学知识,并包含与当代生态建筑原则和方法一致的丰富内容。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代人对生态建筑的追求,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回归和升华,是自然和谐精神的二次发展。

2传统文化对生态建筑学的影响

台北生态时代展馆位于我国台湾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所的景观生态孵化区内。展览馆主要以感知自然和建筑可持续这两个主要方面为生态主题进行生态设计。展览馆一楼作为中央研究院的咨询服务中心,同时还为小型聚会、、交流研究提供一定场地。二楼则作为生态展示空间。设计师开始的设计构思一方面是想利用基地原有生态景观与前来观看生态展览的顾客形成对话关系。另一方面是在自然柔和的环境下,参观者能跨越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那条线,形成不同领域的交流,呈现开放的激荡与融合的对话。

2.1“天人合一”,感知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其中的“一”,是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不仅表现在人与环境的统一,而且还体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上。中国传统理念认为,只有符合周围生态特征的建筑才能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财富,幸福等所有好的元素。而与生态和自然特征不协调的建筑物,或者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将产生相反的效果。这样的传统理论和生态建筑学中建筑的存在必须依附于自然生态这一从属关系高度一致。观之台北生态时代展览馆,建筑师面对周围丛生的高大树木,并没有选择修剪或移除树木空出光秃秃的基地来建造展览馆,而是保留了原有的老树,并且让建筑的形体随机变形去适应老树的走势,最终呈现为建筑被树林所环绕的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仅如此,建筑师还通过挑出平台和中庭植栽等手法将人带出室外,将景观移入室内,将视野延伸出去,将人、建筑、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触手可及的树木、满室的阳光、周身环绕的自然的气息……这样生态的处理手法暗合了“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的传统生态理念。这也就是说,建筑环境的营造,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无为而治”,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采用在保留的基础上予以改造的方法来构造建筑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展览馆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围护结构。建筑师借助透明性、通透性不断变化的弧形墙面,创造出一个曲折连续的,随着人在空间内的游走而有内外感知的体验空间。虚实结合的墙面既起保护隐私也达到了接触自然的目的。展示空间从室外就已开始,生态景观与展示物碰撞,虚与实、内与外的交迭,映射于玻璃、铝板之上,不断对话、交流,产生了感受自然的绝佳体验。建筑内部的展示空间、大厅、柜台、休息区、解说区、放映室等空间采用了半围合的分隔方式。于是,建筑、景观与展示的区别也模糊了。整个建筑形成了“是个别是整体,整体也是个别”的流动连续性空间。内依旧是内,外依旧是外,然而精神上的感受与渴望,却模糊了内外界限。风水学中有“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这句话,由此可知“气”对于人的重要性。“山清水秀即气之清;山枯水污之为浊”。展览馆通过天井的浮力通风将室外气流引入室内,并自然环通。流线型的墙面、透明的玻璃、开孔的围护结构全都增大了人与自然,与新鲜空气接触的机会,让人身在“清气”中,亦可感知周围自然环境并与之共存。

2.2尊重自然,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观,不仅要求我们依赖自然、尊重自然,还指导我们要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为子孙后代探索出更适合居住的环境。事实上,古代建筑在选址上就已经体现了现代物理学中能量最低的原理:建筑风水要求把建筑建在平地上,而不是建在山顶或斜坡上,因为这样具有较低的势能和动能;建筑藏风纳气、山环水抱的外部自然环境也可以减小建筑受到的风的冲击力,有效地形成对风的抵挡作用。然而目前人类正面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许多类似的严重问题,人们不得不开始担忧地球有限的资源还能维持人类生存多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努力做到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在我国目前建筑行业资源能耗大,污染大,环境破坏严重的现状下,我们更应重新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结合现代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充分利用先进材料和结构,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和现代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即“5R”原则:再评价(Revalue)、更新(Re-new)、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循环(Recycle)相吻合。台北生态时代展览馆采用钢筋混凝土钢骨架和无梁板构造,节省材料,减少浪费,降低对基地生态的冲击,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展览馆处于夏热冬冷地区,所以采用被誉为“可呼吸的皮肤”的玻璃—穿孔烤漆铝板双层幕墙,提供自然通风和采光,增加室内空间舒适度,降低能耗,较好地解决了自然采光和节能之间的矛盾。此外,还采用后制清水模作为围合材料,十分经济、清洁,废弃后对环境也没有污染。展览馆采用6+6胶合Low-E玻璃代替普通玻璃,具有更好的保温、隔绝噪声的效果。展馆室内墙壁涂有环保水泥漆,也具有健康环保的特点。展馆周边的树木和其本身这一生态建筑,与馆内的生态展品一样,亦是生态展览的一环,达到了永久的可持续。从宏观上来看,展示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串联、整合基地周围的生态水池、农田、森林,和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展览馆内部预留最大弹性布展展示空间,除了布展,展馆还作为主要资讯中心、茶会交流厅等,有时也会举行学术报告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实现了建筑使用上的可持续性。

3结语

当代生态建筑学是从整体进行考虑,有机地联系生态规律,揭示和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观念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基本一致。其实施手段,更是以中国古代的生态学说为依据,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和优化设计思路,建造出本土化、生态化、情境化的建筑。虽然中国古代的生态理论受到当时落后的科学和物质技术手段的限制,甚至在当代直接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糟粕”,然而,它追求顺应自然,以可控的方式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与合作的想法,早于西方现代文明好几千年,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美学理想的顶峰。无数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建筑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将带领我们探索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毛善生.现代风水选址理念[C].中国建筑文化中心,2011:319-320.

[2]戴显鉴.易理在建筑设计选址中地位与作用[C].中国建筑文化中心,2011:95-98.

[3]王泽东.浅谈城市建设要与传统风水文化有机地结合———建筑首要对选址用地进行相关的风水处理[C].中国古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2009:489-491.

[4]冯伟.建筑环境与风水[C].中国古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2012:219-221.

[5]李冰倩.基于风水理论的陕北窑洞村落选址与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作者:朱梅朱耘业单位:南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文化理念下的生态建筑设计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jlw/jzsjlw/73906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