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

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若把东方艺术比作精美的面包,西方的不过是面包屑罢了。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观点,学会用学生视角、眼光来看中国画这门艺术,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同样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加以鼓励。中国画的精美和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相信除了对学生视觉是一个冲击之外,更会对学生的心灵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性格情操的目的。

作为小学生,学习往往以兴趣为导向,通过欣赏课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把兴趣变成爱好,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喜欢,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步入这座历经几千年洗礼的艺术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临摹中国画作品。学生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中国画的美,体验到笔墨在纸面流转的乐趣,体验中国画的意境,就像有名的中国画的“留白”,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留白,而是深入到生活甚至于心灵,人生要留白,一丝净土,却妙趣横生。然次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多用“留白”,即所谓的“计白当黑”“以无为有”。通俗地说,就是匠心独到地在画面上留以空白。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下去,绘画的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品评,共同讨论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技法。学生在学中画、在画中学,以理论指导绘画,在绘画中验证、领悟绘画理论,能够不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对中国画的接受到喜欢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向中国画艺术殿堂的纵深进行。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多看、多学、多练、更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可以举办书画比赛、书画展览,让学生有发挥特长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舞台。比赛的经过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比赛的主角,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无穷的美。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美术教育就是以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传播美术文化。并以美术为媒介,通过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它包含了国画、素描、油画,还有工艺品、雕塑、建筑知识的技能培养,以及所有可以和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看不见的风俗习俗。提高审美意识是通过审美教育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审美教育的教学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尤为不同的,一个是自带着欣赏的,一个是灌输式,强制性的[3]。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毫利益性。美术可以直接反映人的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生活等等。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教育,它就是在艺术创作以及欣赏的首要前提。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认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的美,是审美价值观的意义所在。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心理来陶冶心灵、塑造人格,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我们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激荡,使我们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

使我们感受到音乐是有意义的,音乐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我们用心感受的教育,而音乐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小时候就有着想当老师的梦想,我想这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让我们再次感受音乐,领悟音乐的真谛,使之达到一种境界——音乐审美的境界,音乐审美的境界不仅仅是对音乐表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心”的理解,无论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只有心动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乐记》中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无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族,谓之乐。”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的美无处不在,渗透在每一篇文本的角落中。它表现在大自然的山水中,表现在农家生活的惬意中,还表现在故事情节的衔接中。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于美的享受,帮助学生提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就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合。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语文理解能力审美能力

在语文科目中毋庸置疑是重要的能力之一,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就是依仗的该种能力。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的同时,找到文章的重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融入语文世界学习

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逐渐丧失。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如临其境地进入到语文的世界,走进语文的怀抱。语文本身过多的字词会使学生有烦躁感,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对一些重要字词进行推敲,让字词“活”过来,学生就会喜欢语文学习,进而喜欢上语文课。

二、如何更好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创设审美情境,引学生入文章情景

在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同的语文情景,让学生走到文章的世界中。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自然、得体的语言或者是妙趣横生的引用,为学生勾勒一个形象的世界,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到文章中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情景模拟,比方进行小说情景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文章中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把自己当成当事人,零距离地理解文本角色和形象。教师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形象的肢体描述,为学生进行课文讲解,如进行《观沧海》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手做张开状,好像面对的大海进行凝视,让学生也轻而易举地跟着教师走进书本。这样创设审美的情景,会吸引学生走进文章里,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入手

现今,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走进了教学的世界,初中语文课堂也不例外。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住多媒体电子信息的实效性、传播性等,将其与语文科有效融合,从而顺利进行语文审美课程教学。多媒体能够为学生们直接的展示视频和音频,摆脱了语言表达的匮乏性,让学生们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直接的享受。比方说在进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对今昔的罗布泊的景物有最直接的视觉体验,这样,就能很好将学生置于文本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音频,为学生播放深情的朗读音段,如此,让学生闭上眼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抑扬顿挫和作者的振聋发聩的呼吁,就能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3.注重讨论作用,营造审美氛围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但是单凭学生个人去理解文章还是存在局限性。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审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点拨。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讨论交流,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听取别人的想法。这样,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就会得到提升,并且从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丰富了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学生做出重点的总结,如《金色花》一课中,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这是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或者是《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概叹,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在学生讨论之后进行总结,促使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得到开拓与升华,举一反三之后,就会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审美能力。

4.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美的享受

实践是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实践能够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直接地结合到社会生活中,这样就让浮于书本的知识生动化,“活”过来,使学生对书本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再现和巩固。教师在进行景色文本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类似的风景进行观察和描写,这样,学生在理解作者优美文章的同时,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美的鉴赏,一举两得。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审美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在丰富自身教学素养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入“美”的世界,激发学生对于“美”的享受,提升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5)

【2】胡倩.高中语文教育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4)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审美教育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和表现美的具体过程。提升审美感受力,首先要明确自然美育的教化作用。自然美是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美,欣赏自然之美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教育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难和它匹敌的。”文学欣赏课程在审美教育的实施方面,应抓住自然美育的教育契机,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在古代诗歌当中,包含着大量歌颂自然之美的优秀作品。如苏轼的《春江晚景》一诗,通过竹林、桃花、江水、芦苇、野鸭等意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江南仲春时节的优美景色画卷。在诗歌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眼中的美丽自然物象。对于诗歌中自然之美的欣赏,可以引发学生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之情亦不断提升。对于幼师生来说,审美感受力的提升不但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也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幼儿教师在将自身的审美感受传递给幼儿的过程中,间接的也激发了幼儿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在散文欣赏中激发审美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蔡元培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通过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以达到建立学生高雅生活情趣的教育目的。钟嵘在《诗品•序》中曾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的真性情,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与感受的直接反映。在诸多散文作品中作家常常将主观情感寄托于外在景物之中,对散文作品内在意蕴的深层挖掘能够调动思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阅读者个人的审美情感体验。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初春的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细致的勾勒出江南春天所特有的风貌,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散文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被带入到这幅优美的春景图中,被春光所陶醉,为诗情所感染,审美情感得以激活。《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建议中提到:“幼儿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审美情感体验在美的感知与欣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帮助幼师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为日后的幼儿审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小说欣赏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们美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多种手段,在审美实践中达到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反映,以此为参照充分地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在审美领域当中,真、善、美是人类生活的三大基本价值,美与真、善是相通的,美离不开真、善,美又能达到真与善。在真善美的引导下,美丑观、善恶观、是非观、爱憎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得以确立,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文学当中的美相较于现实中的美更加典型、更加集中,对人的感染也更加强烈。小说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的提炼与再造,反映着人类心灵的真善美,小说欣赏即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进行评价与取舍的过程。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这个外貌丑陋的残疾人,内心却无比真诚与善良,他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于爱斯梅拉达的身上,为了她的幸福可以牺牲一切。在极端的美丑对照之下,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作家对于真善美的歌颂与假恶丑的批判,作家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幼师生应明确价值观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导向作用,用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为幼儿树立榜样。《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幼儿教师应用自身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与纠正幼儿的不良思想,培养幼儿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在戏剧欣赏中促使审美道德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审美教育在人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与道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认为:“只要深入地认识那些美丽的事物,就可以用它来培养出美的爱好者和成熟的人道主义者”。人的本性中普遍存在着爱美的需求,而美中蕴含着善,受教育者在审美过程中被美所感染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善的引导,德性升华,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正如朱光潜所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提升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为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戏剧文学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以其强烈的矛盾冲突作为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性。而戏剧人物的内在心理矛盾展示了其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对抗。在戏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延宕行为恰恰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克劳迪斯的罪行理应受到惩罚,但以恶制恶的方式势必无法真正消除罪恶,道德与责任拷问着王子的灵魂,使其复仇行为再三延迟。通过戏剧文学的欣赏,学生受到作品中善行的感化,审美活动实现了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修养得到逐步提升。审美道德的养成对于幼师生师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言行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师德准则。《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建议幼儿教师:“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可以确保幼师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包容、尊重与关爱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结语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美与人类文明亲密联在一起。随着审美教育的深入,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心境、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正在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审美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审美教育的功能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逐渐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首先,审美教育催进人们审美观充满鲜明的时代意识。无论城乡农村,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如今人们追求的是以张扬中华民族精神为美,以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为美,以勤劳富有为美,以创业创新为美,以助人为乐为美,以智能睿达、怡悦协调为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美。这些美标志着人们在美育的影响下,文明素质、精神境界、伦理道德的快速提高。其次,审美教育催进人们精神美化和经济活化的同步提高。这方面,在我们美丽嵊州表现得更为突出。以民营剧团为代表的民间演出已成一大越乡特色产业,传承了越剧艺术,致富了百姓,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带动了戏剧服装生产,扩大了嵊州越剧之乡的影响;以古沉木雕、仿古木雕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产业,传承着竹编、泥塑、根雕、紫砂等民间工艺,使之发扬光大,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打响嵊州民间工艺之乡的品牌;以领带为代表的服装服饰生产,通过文化的注入,引领社会服装消费时尚,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成为嵊州的支柱产业,而且被命名为“浙江省最具成长性的国际特色产业”。还有厨具生产,也由于文化的引领,让人们对家居的审美观念,从卧室舒适转向厨房和卫生间绿色环保,促进了厨具产业的跨越发展,使嵊州成为厨具之都。

再次,审美教育催进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向现代文明迈进。人们在审美教育的感召下,爱美求美的文化心理不断增强,美化家庭、美化生活、美化精神的节奏不断加快。如电脑、智能手机基本普及,铜管乐、钢琴走进百姓家,艺术品收获不断升温,绿色环保、健康生活蔚然成风等。一种适合现代化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已在全社会基本呈现。

二、审美教育应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旋律

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美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需求,因为“需求”,就会有动力,有创造美丽、实现理想、满足精神需要的积极性,所以它是一种力量。美与人类历史相伴,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审美观。但不管什么形式和标准,追求审美的满足是一致的,古典是美、时尚是美、简约是美、奢华是美、青春是美、成熟是美,目前涌现的“读书热”“音乐热”“排舞热”“健身热”“腰鼓热”“越剧热”“眼镜热”“书法热”“时装热”“首饰热”“养花热”等,都是热爱美、追求美的象征,而这些“热”的形成,都与群众文化紧密联系一起,是群众文化坚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各类活动中的结果。美是一种文化观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灵魂。通过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提高全社会的美育水平,实现人们自身的美化,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这实际上就是群众文化的终极任务。爱美虽是人之天性,但审美水平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群文工作者去传播、去培育、去提高,把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唱响高扬。审美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它们也正好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群众文化不抓美育,就等于失去了方向,而美育不借助于群众文化,就等于庄稼生长离开了肥沃的土壤。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策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路径。同时,汉语言文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把审美教育科学合理地融入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概述

审美教育指的是对人们的审美能力予以整合培养的具体过程。审美教育一般包括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感受等,且这些内容通常被统称为“审美能力”。其中,审美创造力位居审美能力的顶层,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标准;审美想象力则是通过感知外部知识而达到的一种精神感受;审美感受能力是获取其他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提升其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审美教育的高质高效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审美心理,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与审美想象力提供必要条件,进而促进汉语言文学中审美价值的充分发挥。另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思考与观察还有助于个体优势的发挥,促使学生追求美与感悟美,锻炼其思维能力,这对强化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审美情感相对不足当前我国多数学生的审美情感都比较匮乏,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内涵缺乏深入的认知与理解。譬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过程中有失平衡,过于追逐外在美的个性化与标新立异,而对于内在的精神与人格修养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学生无论是其审美意识还是审美能力均有待提高,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依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如“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机械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乏味无趣的教学方式,更是难以有效实现审美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仍以教师的个人选择与意见为主,加之部分教师的与时俱进意识较为薄弱,导致诸多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选择存在择取方向单一的现象,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层次化的需要。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审美情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单单表现在作品的表面,而且还蕴含于思想与内涵之中。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化对作品的内涵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在与态度,进而强化其审美情感。

(二)创新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方式的创新力度,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3]诸如,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科学选择情景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效果的重中之重。教师要从社会、学生、传统、现代、国内与国外等多个层面去筛选教学内容,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全面化与创新化,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使命。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但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需求,而且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举措。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还要对审美教育予以科学的定位与实施,这样才能切实实现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顾思杨2017《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第12期。

2唐代兴2011《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中国大学教学》第9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