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灵与肉》对小说文本的改编艺术范文

《灵与肉》对小说文本的改编艺术范文

时间:2022-11-12 01:52:00

《灵与肉》对小说文本的改编艺术

《灵与肉》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1982年由谢晋导演改编为电影《牧马人》,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影片,塑造了许灵均这一吃苦耐劳、善良坚韧的经典银幕形象。《灵与肉》讲述了被打为“右派”的许灵均来到西北牧场劳动,并与农村姑娘李秀芝结为连理,在牧场度过了一段艰苦却温馨的时光,结束后,许灵均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留下来建设祖国的故事。楼健导演对小说文本进行了二度创作,将《灵与肉》搬上荧屏,改编成了一部42集的电视剧。其中,许灵均与李秀芝这两个经典形象由于小伟和孙茜饰演。该剧播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老一辈从真实的剧情中回忆过往生活,年轻一代在观看过程中则加深了对前辈们艰苦奋斗、建设祖国认同。可以说,它是影视艺术对小说文本的又一次成功改编。

一、改编前提:故事的可塑性

小说是文字的艺术,通过文字的叙述留给观众庞大的想象空间,而影视则是视听艺术,带给观众直观的视听体验,二者的形式转换是艺术的一次再创作。由经典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总是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期待,小说读者群体也自动成为了影视作品的预期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张贤亮的《灵与肉》是一部短篇小说,全文不过几万字,电视剧《灵与肉》得以成形得益于作家张贤亮的创作特点与文本本身所呈现出的文学特点。这篇短篇小说虽然字数较少,但故事的时间跨度大、人物多、情节充满力量,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为剧情扩充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作家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精简凝练地交待了故事的起承转合,带有自叙性质的构思聚焦于“右派”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在他们(以许灵均为代表)身上既有悟性的自觉又有理性的自觉,人物的心理活动逼真而复杂,对生活情境的展示细致而具体。而劳动妇女形象(以李秀芝为代表)的介入,又使《灵与肉》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质朴的真实感与“接地气”的人性化。以上这些,都是这部短篇小说能够成功实现电视剧改编的重要因素。

二、主题体现:情节的二度创作

在小说《灵与肉》中,作家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精神与肉体上的折磨后,依然保持良知、献身祖国的精神力量,“许灵均”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符号。在他的生活历练中,是秀芝与乡民们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爱,给予了他继续前行的勇气。因此在小说中,读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主人公对于所经历苦难的平静回忆,和对草原生活的眷恋、对乡民们的喜爱、对生活的感恩、对未来的期待。电视剧《灵与肉》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细节,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灵动,历史的沧桑巨变对于个体人物的影响更加鲜明的显现出来。可以说,文本更多的提供了一种意境和氛围,而电视剧则是要好好讲故事。电视剧《灵与肉》的创作者在保留了主要角色许灵均、李秀芝外,还加入了谢狗来、孙见利、姜文明、梁大嗓等原创角色。他们的性格迥异却不乏生动,在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许灵均所缺少的性格特点,比如,许灵均是一个知识分子,体力比不上脑力,而谢狗来是一个凡事喜欢诉诸武力的角色;孙见利的斤斤计较是许灵均心胸宽广的反差面;许灵均的理智与冷静对照着姜文明的迂腐固执……编剧通过将这些原创人物加入到剧情当中,让整个贺兰山农场成为了一个复杂且人性丰富的多面体、历史命运的共同体,在时代的洪流下共同寻找与坚守着内心的真善美。新人物的加入也丰富了剧情内容,让整部剧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比如,谢狗来和孙见利劝说秀芝妈妈接受许灵均,用打棺材的钱为许灵均凑结婚钱,还偷偷拉回木料帮许灵均盖房子;姜文明和梁大嗓一辈子没有子女却用朴实的爱守护彼此;姜文明鼓励许灵均写书,并给书取名为《灵与肉》……这些平凡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性之光于细微之处触动人心。比如许灵均受到岳母“刁难”这一情节的加入,秀芝妈妈因为房子的问题一直心存芥蒂,还将女儿带回四川,让有情人经历了一段离别。这些情节的再创作与当下的“婚姻住房”现状无意契合,更富现实气息,也为整个剧情注入了活力。另外,该剧在亲子关系上也做了一番文章,以表现许灵均身为人父的责任感。总而言之,新的人物角色与情节的加入,或是为了丰富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或是为了充实剧情的整体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剧《灵与肉》不单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一段坎坷际遇,在剧情的丰富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都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三、精神延承:人道主义追求

电视剧《灵与肉》改编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并且42集的容量没有将内核冲散,反而在无形中深化了原著中的人道主义追求。许灵均,一个不受待见、睡马槽的苦命孩子,一个为新中国贡献力量的教员,在历史的巨浪中被推向了社会的边缘,来到了西北荒芜之地,几经生活的磨难。是充满人性温暖的当地人帮助了他,让他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并与秀芝结为夫妻,拥有了更多的生命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贺兰山逐渐成为了许灵均情感的归属地,哪怕在重新被社会主流接纳后,他依然没有随波逐流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是选择了脚下这片他深爱的、无法割舍的土地。整个故事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如何坚守内心的追求,在灵魂与肉体的对抗中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对于许灵均来说,贺兰山农场的艰苦生活折磨的是他的肉体,而获取价值的是他的精神。他本是一个“时代的弃儿”,被推向现实社会的边缘,他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也找寻不到人生的意义。三十年后的他通过唯一一次自己做出的选择—拒绝父亲、留在农场,来肯定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时代影响了个体,历史的巨浪滚滚而过,人性的光辉永远留存。电视剧《灵与肉》通过富有情感的情节脉络将许灵均的人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细看之下,人物的每一次情感转折都有迹可循,许多细小的情绪共同成就了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例如,在李秀芝回四川老家期间,新来的知青何琳与许灵均来往频繁,他们探讨艺术与理想,相谈甚欢。老白干和董常胜突然闯入,前来“捉奸”,许何二人被处分。李秀芝在二人的危难之时出现,面对年轻貌美的“情敌”,她不但没有表现出气恼,反而温和劝说,向何琳倾诉她和许灵均之间的故事及情感。最终何琳选择了主动放弃。对于这一段“情感波折”的处理,没什么文化的秀芝显得落落大方,而无论许灵均对何琳有过何种情感,此后的他则变得更加有担当与责任感,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维护一个家庭。有人说许灵均略显懦弱,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内心追求与现实困境激烈碰撞的人,这样的“拉扯”让他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但在贺兰山农场所经历的一切、所遇到的人们,都抚慰并助力重塑了他的灵魂,可以说,是他们“救赎”了他。电视剧《灵与肉》对于许灵均、李秀芝等人物的塑造具体而深刻,不吝于表达人性中的晦涩一面,更显光明之可贵。整部剧并不是要向历史诉苦,而是要通过一段苦难的历史表现人性的光辉。绵延的贺兰山记录着历史,也激励着后人不断求索,去求取内心世界的自由与平和,找寻属于各自的真挚与美好。

作者:熊晓卫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灵与肉》对小说文本的改编艺术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jzz/72335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