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探讨范文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探讨范文

时间:2022-09-25 05:27:01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探讨

提高中国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比拼转变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较量。所谓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之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5]我们要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起来、国力强盛起来的同时,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对外宣传中国文化,而是在营销中国的文化产品,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引导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让世界理解中国正在做或将要做的事情,从而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游刃有余,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凝聚着中国古人和今人的无限智慧,一些历久弥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成果为世人所瞩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落后于时代、与世界主流价值观相背的因素。那么,中国文化究竟拿什么走出去呢?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之外,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中是否也存在着能引领世界文明健康发展的质素呢?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依然充满着地区冲突、宗教纷争、资源掠夺、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发展失衡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文化价值和方法论的支持。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和”,“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宝贵的遗产,其中的含义非常深刻。《易经》等古代经典强调阴阳平衡,阴阳二气相交而成和谐的状态,从而产生了万物,所谓“和实生物”也。《淮南子•汜论训》指出:“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故圣人之道,宽而粟,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孔子及其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所谓“天人合一”,道家所谓“道法自然”,中国佛教所谓“从心开始”……,均充满了“和谐”的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完成创造性转化后,完全应该走向世界。“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方法,一种境界。和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异质文化间和谐和民族国家间和谐等方面。中国目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表达了共建“和谐世界”的愿景,奉行着“协和万邦”的外交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6]张显着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这一切无不是人类未来发展重要的价值资源。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仁”的精神,主张“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以礼相待”、“仁义礼智信”、“义而后取”、“推己及人”、“言必信、行必果”等。中国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仁”的境界、“天下一家”的观念、革故鼎新的精神及由此衍生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合作共赢的理想等等,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精髓,它们对于构建健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国际交往实践、人生的幸福、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指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项迫切任务,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使外部世界了解甚至佩服我们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认识以至亲近我们的民族文化。”[7]

二、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过程,必须在探索中前行。中国文化就像中华民族一样,具有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多元一体”的特征。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相适应,从事文化传播的渠道也应丰富多样。

首先,明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责任主体一定是多元的,如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公民个体等等。政府具有决策层次高、涉及领域广泛、合作信誉好、推进效率高等优点,当然,政府主导的文化走出去也是利弊并存,我们认为,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它的职能主要在于规划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强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研究并培育“走出去”工程与市场接轨的机制。除政府外,文化企业团体应成为中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文化企业需根据国际文化市场规律,努力打通我国的文化产品与外国市场之间的通道,借助不同的平台,文化企业从不同的渠道宣传和营销我国的文化产品,在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努力实现文化贸易顺差的同时,完成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发挥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作用,还要发挥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也应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专家学者和留学生的知识涵养和人格独立性,使得他们在学术交流中承担的文化传播功能更具有权威性、含蓄性,我们应把学术交流与一般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把阶段性大规模交流与常规性含蓄交流结合起来,让中国文化诉求得到全世界的理解和认同。此外,还应鼓励智库、学会、青联等团体组织大胆的走上国际舞台,参加国际对话,弥补在国际舞台上看不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身影这个缺点。

其次,精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在明确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责任主体之后,必须规划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点。文化旅游是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中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旅游业发展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如中国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等底蕴深厚,对国际友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政治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应围绕“和谐”文化理念与和平发展实践大做文章,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文化的比较优势。我们向世人展示的中国文化既要有历史的厚重,又要有现时代的气息。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贩卖先人的思想遗产,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仁爱精神等等都需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且以新的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再次,优化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层面可以组织一些符合大众审美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展示,如举办中外文化年、世界主题博览会、大型国际性文体活动、新闻会等,以此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政府还可以利用其他国家和组织举行的艺术节和文化博览会,推广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在宣传中国的同时,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文化企业集团应进行文化市场细分,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文化精品,采取演出、展览、销售、跨国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扩大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应充分重视教育界和民间团体的力量。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很多高校利用各自优势在国外成立孔子学院、建立汉语教学实验点,大量派出留学生和吸收外国留学生,承办或参与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这些都有利于增加我国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爱国人士、归国华侨、派人士、政府扶持的一些民间活动,也都能在世界舞台上集中展示中国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根据文化资源的不同地域分布和海外不同地区文化需求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走出去战略,挖掘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开拓不同的文化市场。就国际文化市场而言,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接近、文化特性相似,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我们可以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中国文化在这个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应该主张文化多元化,形成互补型文化贸易区,推动文化的双边和多边交流,促进国家间文化沟通。欧洲跟北美地区依然是全球文化市场的核心地区,逐步融入甚至占领这些区域的文化市场,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目标。就国内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而言,北京的政治文化,上海、广东的现代文化,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等地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来自国内外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认识上的误区,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宣传手段的失当,市场需求的误判等等。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必须面对并回应这些挑战首先,缺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都是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和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明挟裹着形形色色的商品和思潮向我们涌来,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拥抱西方“蓝色文明”的声音不绝于耳。从文化意识到文化形态,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传媒到文化教育,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人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缺乏基本了解、感知、自觉和自信的新生代,充满着崇洋媚外的思想,拜服在美欧乃至日韩的浅表性快餐文化面前,似乎外国月亮真的比中国圆。一些人在对待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上,非常热衷地干着自我怀疑、自我作践、自我颠覆、自我否定的蠢事。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过去和未来缺少正确的认知,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缺少自觉,对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贸易规律存在着认识方面的误区,对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全球价值缺少充分的自信。这一切都构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观念障碍。其次,选择不当,质量粗糙。有人说,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能够走向世界。对此,我们表示谨慎的赞同。庞中英说过:“不要把发展中国的软实力局限在所谓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我们的‘软实力’资源并不很丰富,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许多不符合世界现代文明进步方向的糟粕性。”[8]如果选择不当将这些糟粕性东西送出国门,也许能博得洋人一笑,但终究是对自己的作贱。

我们的许多文化企业缺乏文化品牌意识,数量不少的文化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就文化产品的国际化问题而言,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结构性缺陷,一个是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比例偏小,二是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文化产品输出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出口的文化产品往往不注重包装,不重视营销和推广,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中国经营文化的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强,外贸理念落后,在面对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的时候,常常招架不住。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存在文化隔阂、文化歧视和文化防御。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不仅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是如此,文化领域也时常能听到“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由于文化的多元特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隔阂乃至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让外国人了解、理解直至认同、接受中国文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又由于宣传意识的淡薄和宣传手段的缺乏,国际上对我国奉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难以理解,以为是中国在实行文化渗透,这些极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经济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异常激烈,为避免外国文化产品挤占本国市场,一些国家对外国文化产品采取准入政策,例如,欧盟国家为电影院放映非欧洲本土影片设置最高比例,以此抵御他国的“文化入侵”;又如一些国家在中国制造的文化衍生品进入这些国家的时候设置过高的门槛,以此限制我国文化出口,保护和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限制最严重的因素在于文化歧视或文化误解这种非市场壁垒。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总以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是“普世价值”,对中国文化要么误解,要么歧视,从而造成中国文化输入这些国家后出现价值折扣现象。1988年,产业经济学家考林•霍斯金斯(ColinHoskins)和米卢斯(RolfMirus)借用“文化贴现”概念说明这个现象,指出:“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通常难以认同于其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以及物理环境,此外,语言的不同也是文化贴现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配音、字幕、不同口音的理解难度等干扰了欣赏”。[9]因此,加强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消除文化出口贴现,畅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途径,否则,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将难以走向世界。

四、中国文化走出去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首先,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概括起来说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换言之,所谓文化自觉,即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本国文化的来龙去脉,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及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没有文化自觉,就不可能制定文化发展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即便有此战略,也会因违背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的规律而寸步难行。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本国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一个对自己文化有充分信心的民族,既不会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也不会全盘西化,而是有对自身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和科学分析的勇气,有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文化自信不仅关系着对本国文化的价值评判,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走向。对中国文化抱有信心,就能坚定在文化创新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决心,就能产生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文化成果的愿望。相反,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提出并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

其次,要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担当。政府要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对文化外贸的宏观调控,规范文化贸易秩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理性制定文化走出去的步骤。要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竞争,大力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善于开拓、营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文化人才。文化企业集团要加强品牌意识,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且附加值高的文化精品,不断拓展国际文化市场。理论工作者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将民族意识与世界视野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营造学术氛围。

再次,要按照文化传播规律宣传中国文化。文化与经济不同,它具有意识形态性,加上语言、价值观、历史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障碍。当中国经济大踏步走向世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却步履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防御性和贸易保护主义。较之过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增强,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警觉。目前有两个最主要的威胁来源:一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推进给我国文化主权带来的威胁,二是美国对华文化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威胁。中国历来反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战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同样的质疑,这些质疑助长了“中国威胁论”的气焰。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向世界释放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善意;另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规律,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等手段保护自身文化市场和文化利益。运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不可取的,必须遵循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向世界表明构建和谐世界的决心,以开放的心态处理异质文化的关系,广开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耐心解释我们的文化战略,以寻求他国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董德福孙昱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