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四平调在现代京歌中的创作运用范文

四平调在现代京歌中的创作运用范文

时间:2022-12-29 10:51:31

四平调在现代京歌中的创作运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创作者更是将流行音乐与民族声乐结合,创作出了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这其中不乏京剧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作品,而它们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梨花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杨乃林作曲,翁思再在京剧《大唐贵妃》的基础上作词,歌词内容紧扣杨贵妃与唐明皇凄美的爱情故事,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全剧内容。而在唱腔设计上则以京剧四平调为主调,且梅派唱腔的特色也被加入其中,使得听起来跌宕起伏、无不使人动容。本文以京歌《梨花颂》为切入点,试图在概括现代京歌、四平调的特征基础上,总结出如何把四平调运用到现代京歌的创作中,以促进京剧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

一、现代京歌的分析

根据搜索文献发现,目前为数不多的对京歌的研究普遍认为“京歌”发源于“戏歌”。笔者把“京歌”界定为“运用京剧或以京剧为基础发展的其他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改编的歌曲,不仅是对京剧的改良、也是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创新,是京剧和歌曲的融合体”。因此,京歌兼具了京剧和现代歌曲的双重特征,听起来既具有京剧的情意深远、气势磅礴,又具有流行歌曲的朗朗上口,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普遍认为京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李谷一演唱的《故乡是北京》。自此,人们开始听到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以及瑰奇多变的曲风并为之着迷。之后便出现一大批京歌如《唱脸谱》等。究此类歌曲红遍大街小巷原因在于京戏唱腔上的细腻缠绵和流行乐外壳的表现形式。80年代的京歌在唱腔和舞台表演上都无不与京剧紧密联系,这个时期的京歌要么是以京剧唱腔为基调进行谱曲的,要么是根据民间说唱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成的。发展到后来,京歌逐渐扩散到港台地区,出现了京剧和更多音乐元素的融合,如周杰伦创作的《我的地盘》中京剧与嘻哈乐的融合;王力宏《花田错》京剧元素与西洋乐器的融合;陈升《北京一夜》中的花旦唱腔。京歌得到快速发展并迅速提升影响力。《梨花颂》开嗓“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以洁白无瑕的梨花象征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紧接着唱到“此生只为一人去”,既暗示了杨李二人之间的故事凄美结局,也表明了两人爱情的忠贞不渝。“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思。”表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才貌,只可惜结局令人悲叹,长恨一曲千古思,也点名了歌词的创作来源《长恨歌》。作为经典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梨花颂》成了贯穿全剧的线,将杨李的爱情故事更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提升了全剧的艺术高度。杨乃林在作曲中巧妙地融合了京剧西皮二黄腔,这种唱腔与四平调类似,具有抒情稳重的特点。从曲式结构上看,《梨花颂》属于单一部曲式,不过它的陈述方式是起承转合,说明它还有着复乐段的音乐特征。可以看到开始两个乐句属于平行结构形式,而且采取了同头换尾的结构。而到了“道他君王情也痴”,旋律突然转轻盈,之后再接“情也痴”,旋律又突变,与前一句形成反差。乐曲逐渐进行,京剧唱腔也不断浮现。整首曲温婉柔情又不乏抑扬顿挫,乐句形态的多样化也多有体现。该曲融合了多种曲式特点,同时又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创新,既重视旋律的变化与结构的多样性,同时整曲又高度的一致性。值得一提的还有,这首作品以西皮二黄唱腔为主体,又保持了梅派唱法的特点,词曲达到完美融合,整首歌曲唱腔特点完美体现了京剧唱腔的优势。对于京歌的演唱,既要求演唱者具有京剧唱腔的技巧、保持京剧的韵味,又不能拘于京剧,要发挥出现代音乐的优势。戏曲或者是民族唱法都讲究以字行腔,即咬字要正、行腔要圆。而京歌作为一种新的融合的音乐形式,在咬字行腔上需要做一些创新变化。如在“梨花开、春带雨”中,“花”字需要先唱“hu”而后再过渡到“a”上。“春”的发音上要注意慢拼,而“雨”字需要在母音咬住后加强调,最后再加入一点小甩音,如此一来,京剧韵味体现十足,唱出来声音连贯、声区统一、母音一致,更能突出杨贵妃端庄典雅、华贵雍容的人物特点。而梅派唱腔音频往往不会变化太突兀,在于娓娓道来,这在第二句“梨花落、春入泥”中有明显体现,“落”字发音时先轻轻咬住“l”音,然后腔调慢慢加重最后归韵到“uo”,“入”字则需要归韵音介于“r”和“u”之间,这个字的处理是很难的,当然也是精髓所在。《梨花颂》板式为原板,且属于二黄原板。这种板式腔调适合用于抒情或叙事,类似于四平调,腔调平稳流畅、节奏舒缓,利于表现景物凄楚与人物哀思。正适合于《梨花颂》此类作品。具体来看,《梨花颂》的韵律美在一板一眼,节奏平稳,作品更富韵味;美在演唱甜亮饱满又不失柔美;美在旋律融合了现代民族艺术的特色和传统京剧的风韵。正是通过这种特有的韵味美,使得作品表达完整性大幅提高;技巧性如颤音、小润腔等的京剧特点也贯穿其中。在京歌的演唱中,需要根据京歌的内容、节奏和旋律等因素进行形体表演的编排。演唱者不论是站定的姿势、移动的步伐,还是每一个举手投足间,都要求演唱者要沉醉在作品当中。除了身形体态,眼神也非常重要。杨贵妃的柔弱巧媚的形象,又或者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娇羞,或者是此生只为一人去的笃定,都要从表演者的眼神中传达出来。

二、四平调的音乐特征分析

四平调是脱胎于“花鼓”,同时又根据需要对其他剧种做大量的消化吸收,由此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是一种曲调简单又优美的民间说唱艺术,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四平调音乐以唱腔音乐为主体、平板为主曲调、板式变化为主,因此在戏曲音乐板式派生的基础上形成多种板式。四平调中的女声婉约俏丽、又显质朴;男声豪迈粗放,说唱特征极强。它的旋律大多较为平稳,曲调流畅婉转,同“二黄”声腔一样具有抒情稳重的特点。在四平调中,唱词句式,平仄押韵的规律没有其他声腔那么严格。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包容性。为现代京歌的创作提供更多可塑性。句式上并没有过多讲究工整和对仗。整齐句和长短句均可,这种富于变化的唱段,让四平调可以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升华递减上,对原有的句式还可以进行重复,压缩和扩充。这种句式上的变化与现代作曲技法中的重复,扩充,节奏音程的压缩扩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四平调易于流传的特征还在于它的灵活性较强,即使在词尾不对仗,不押韵的情况下也是允许的。板式是指戏曲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律动,是戏曲音乐结构中的基础。在戏曲音乐中经常会出现板式变化,各种板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板式变化也是体现戏曲音乐中矛盾冲突,故事情节起伏的重要手段。四平调中板式变化较少,只有原板和慢板两种。通常原板为中速。慢板为慢速度。因此,在节奏上,具有动力性变化的切分节奏在表现强烈情感或戏剧冲突中被常运用,起到增强戏剧效果特增作用,在四平调中“头句腔”,也就是首句,和最后一字落在强拍上。其它各句都不落在强拍,而是以后半拍进入。四平调的旋律线条多数婉转,呈小波浪状态级进为主,很少出现大幅度跳进,一字一腔的情况也较少。基本都是运用的拖腔,即一字带多音。四平调的唱腔属于北方语系,在旋律线条的构建上,也应遵循它的音韵基础。来体现词曲之间的美感。宫调式是四平调的常用调式,这一点与二黄原板唱腔也很相似,在梨花颂这首京歌中,采用的是A宫调式,调式色彩十分鲜明,在京剧腔体中,四平调是最灵活自如的。在表达的情绪上多缠绵悱恻,凄凉悠远,因此被广泛运用。

三、四平调在现代京歌创作中的运用

四平调的板式以原板和慢板为主。原板为中速,慢板为慢速。慢板着重抒情,中板又会呈现出激昂欢快的节奏。所以在创作现代京歌时可以充分借鉴四平调的板式变化,由板式带动节奏的变化,另外板式变化也具有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而四平调中“紧拉慢唱”的节奏形式也可以被运用到京歌的创作中从而把歌曲推向高潮。尽管只有两种板式变化,但如果在京歌创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板式变化,达到使歌曲情绪饱满且具有丰富的变化过程,使听者叹为观止的效果。四平调唱腔属于板腔体,上下句既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因此对作词灵活度很有帮助。而四平调的发展借鉴了许多兄弟剧种的唱腔特点进行融合创新,因此四平调的唱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又不失其自身特色,所以可以在创作京歌过程中较为容易地与现代歌曲进行融合。另外由于四平调有极强的说唱性及方言性,说唱在不同环节互补,唱作方式更加灵活,这种说唱形式也更具感染力和传唱性。四平调中所采用得京剧中的高拔子唱腔,运用到现代京歌的创作中,在好的编曲下应该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能表现出歌曲气势,又有一定的抒情效果,如此前华晨宇改编的《双截棍》中对于此类唱腔的运用使得观众眼前一亮,这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四平调唱腔对于现代京歌甚至是现代歌曲都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四平调运用到现代京歌的创作中的又一方向即是对四平调伴奏乐器的应用。近几年以来,中国风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人的关注,而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乐器正好有发挥之地。四平调的伴奏乐器有许多种,包括唢呐、三弦、扬琴、笙、笛、琵琶、二胡等,其中又以高音二胡为主。从为数不多的对于中国传统乐器应用的现代音乐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如王力宏《花田错》中的二胡、周杰伦《发如雪》中的扬琴、信乐团《离歌》里的二胡、张瑶《七天》里的琵琶等。上面的歌曲都因对传统乐器的使用产生了奇妙的效果。此外,四平调伴奏乐器的使用可以与京歌演唱唱腔韵味很好地契合。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四平调如何突破“传统”,在新的时代借“现代京歌”的东风找到一种新的发展传承方式正是本文关注的问题,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几点建议可以对四平调发展以及后续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滨涛.京歌音乐表演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张明谱.京歌《梨花颂》音乐结构及演唱风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魏慧莉.京歌《梨花颂》的演唱及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4):89-92.

[4]李莉.刍议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以河南商丘四平调为例[J].人民论坛,2012(35):186-187.

[5]张静.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商丘“四平调”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9):162-163.

[6]刘维艳.浅谈戏曲元素在歌曲《故乡是北京》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5(24):152-152.

[7]李莉.四平调唱腔音乐与演唱风格探析[D].河南大学,2006.

[8]蔡霞.谈民间艺术之四平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542+544.

[9]杨茂.“京歌”艺术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骆天天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四平调在现代京歌中的创作运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gxjzz/72534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