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培养初中生文学素养的思考范文

培养初中生文学素养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0-31 07:58:34

培养初中生文学素养的思考

从2016年3月起,我们进行了“引进驻校作家制度,助推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课题研究。从驻校作家团队的构建到驻校作家文学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叶燮在《原诗》中说:“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刘熙载也认为:“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识见如此重要,驻校作家就应该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习理论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识见提升训练,以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以阅读促写作,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用续写、改写、新编等方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对文学作品做到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和欣赏。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妙处、主题的深邃等处提出问题,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发现,片段写作。请看《虞美人》的执教片段:师:请认真诵读全词,看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生:“愁”字。师:这首词的词眼就是“愁”。请大家带着这个“愁”字穿越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假设你就是“词人”,“词人”就是你,那么你“愁”的是什么,你会怎样表达“愁”的感情呢?请将词作改写成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知人论世”“设身处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悟出这首词里表达的情感及情感表达的方式,在体会词作用语之妙的同时,也进行了改写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采用“思维导图”及谈话法,渗透阅读写作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回忆鲁迅先生》阅读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如下“思维导图”教学:从上图可以看出,“鲁迅‘二笑’”“饮食习惯”“特色休息”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知人论世”“细节”“选材”则是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阅读实践中得来的写作知识,或仿其意或仿其法或仿其语,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如此反复,学生的思想识见如何不能独到深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愁不能较快提升?执教《老王》一课时,笔者采取谈话法,让学生品味本文细节描写的妙处。师:作者写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就好了,为什么要细腻刻画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呢?生1:外貌细节写老王生重病了,很虚弱,表现老王的善良。后面的语言细节描写,写出了他受了人家的好处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同样表现了他的善良。生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然后,师生归纳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最后牛刀小试,以“读你”为题作文。学生运用自己分析出的写作方法自然娴熟得多,因此《读你》细节描写情真意切。

3.编演课本剧,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在“创作”能力。学生在课前须自觉熟读、背诵文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主题,根据诗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及行为表现,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创作剧本、设计台词,烘托人物形象和性格。通过创作剧本,学生自主与教材文本互动,提升了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挖掘了学生的潜在创作能力。一般来说,适合进行课本剧改编的课文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即这篇课文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发生、经过、高潮、结果,能够进行从文字到舞台的转换,具有表演价值。依据这个标准,小说、历史故事乃至个别散文、诗歌都可以纳入课本剧的改编范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改编过《孔乙己》《邹忌讽齐王纳谏》《木兰辞》等作品。例如《唐雎不辱使命》的剧情,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现代思维,对课本剧中的背景和情境进行“节外生枝”的探索和补充,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丰富,拓宽了学生的表演形式,使作品“爱国”的主题得到更全面的阐释。又如指导学生排演《木兰辞》,因为要符合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背景,所以旁白和动作的设计契合文中情境,旁白介绍的语言也非常紧凑且具有张力。对课文进行再创作,将之改编成课本剧并加以表演,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这一目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1.整合教材内容,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走向深度。《陋室铭》是哲理性小品文,如果只从背诵等角度展开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收获是有限的。笔者发动学生依据文本特点研讨创作《校园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创作了充满雅趣的铭文。如学生梅佳倩写道:“墙不在高,枫藤则名。草不在深,有蛇则灵。斯是校园,唯吾静心。苔痕上老树,月色映窗棂。可以聊鲁迅,阅《诗经》。无汽笛之乱耳,无觥筹之劳形。北大燕园楼,湘楚爱晚亭。佳倩云:何陋之有?”学生的《校园铭》创作虽不能说有多精彩,但文学创作已经萌发“嫩芽”,这种深度学生能够愉快接受,实践体验式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整合教材内容是深度学习的主要方式。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苏轼的作品就收录了《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等5篇,初三下学期,教师指导学生将学过的所有苏轼课文整合,再上网查询补充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同时,向学生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准备妥当后,文学兴趣小组举行“苏轼作品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事、其情,形成了对苏轼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2.推荐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会为学生列出推荐书目。其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余华、毕淑敏、王鼎钧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书,还有郭敬明、安妮宝贝、江南、宫崎骏这些时尚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更容易让学生亲近文学,适当“投其所好”能事半功倍。外国文学的阅读有利于学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在跨文化交流中积累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在多元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中提升国际理解、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人文修养”。因此,教师会相机推荐优秀的外国作品让学生阅读。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阅读,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有益补充。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首先是教师做出一种硬性规定:每天阅读30分钟,家长督促检查签字。一开始,学生可能有些不情愿,慢慢地,学生觉得一天不读心里就不舒服了,这种阅读习惯的养成,才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开始。为了让阅读落到实处,每学期笔者都会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要求每一位成员上台介绍自己最近阅读的一本好书,就其思想内容和大家现场互动交流,并评出优秀选手表彰奖励。如学生对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任何一部做了透彻的理解后,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同学交流分享,老师择优在文学社刊上发表。只有当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主动去阅读,厚积薄发,逐渐形成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

3.引进“驻校作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袤的生活天地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带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调查观光,与“请进来”驻校作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两者相辅相成,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驻校作家自我示范,“授之以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如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以“水浒中的名角”为主题,要求学生列出梁山好汉排行榜,并着重从名角们的外貌描写切入进行赏读。首先作家以宋江的外貌描写为例,进行示范点读:宋公明乃108好汉之首,其相貌、气度自然要刻画得与众不同。施公用了整饬的骈文来写,这样读来端的有气势,是领袖像。接着,学生们品读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的外貌描写,自主探究,讨论行文,有些点读十分有趣,例如:林冲的打扮颇讲究,风度翩翩一教头。“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究竟是怎样的?文言的简约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双瞳,一目双眸。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兆。据载,历史上双瞳的名人有舜、重耳、项羽等。施公极爱重卢员外,故也让他“双瞳”。学生上述点读仿《水浒传》中施公笔法,但又有变化,而且能补充关于“双瞳”的解读,博闻强识,语言表达颇具个性,让人“惊艳”。诸如此类的片段写作,一次一得,各个击破,循序渐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驻校作家开展文学讲座、现场授课、小记者访谈、文学沙龙、读书分享会、作品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曾令娥;刘剑文

被举报文档标题:培养初中生文学素养的思考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