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学在社会服务质量中的价值体现范文

心理学在社会服务质量中的价值体现范文

时间:2022-12-10 09:52:04

心理学在社会服务质量中的价值体现

一、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差异

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的心理服务几乎是空白。直到目前,专业心理服务社工接触服务对象的基本方法仍处于个人咨询为主的状态,本质还停留在个人服务阶段。只有学校、企业等高密、高危人群在偶尔或特殊时期可得到集体咨询或干预,普遍的社会人群还得不到服务,尚不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两者在服务性质、适用范围、服务对象、内容、过程、方法、学科归属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具体来说,从服务性质和范围看:心理服务是商业性服务,是收费的,适用个人和有精神心理障碍群体;社会工作是福利性服务,是免费的,适用群体是社会各行业人群。从服务对象和内容看:心理服务对象是心理障碍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人,属于心理咨询、干预与治疗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所有成员,属于经济与社会所有领域。从服务过程和方法看:心理服务是心理测量、诊断、干预、治疗的过程,采用坐等上门干预、治疗技巧方法;社会工作是社会诊断与社会干预过程,采用主动与被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干预方法。从学科归属层面看,心理学是属人文社会学科,社会工作是跨学科的社会服务体系。

二、心理学形成社会工作的分析模式

在个案工作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模式,如心理社会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成为三大主流治疗模式。

(一)心理社会模式

心理社会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是芮奇芒德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的基础上建立的。该模式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全面探讨了求助者的问题,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分析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并帮助求助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强调采用多种治疗技巧帮助求助者。

(二)人本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也称为当事人中心治疗模式,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人性观、自我概念以及行为问题。该模式认为人是真正的工作目标,它提供一种治疗氛围,引导案主自我实现。它更多的强调认知价值和尊严,强调案主中心,强调超越技术治疗,注重专业态度。

三、心理学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①

当前现实社会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服务任务就是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在接访调处中,对一些类别的案件来说,心理学模式的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息诉罢访的效果。这足以说明心理学在促进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分析

1.案主资料。案主A,女,29岁,B省X市某企业普通职工。近期她的精神状态特别不好,食欲不振,不愿意与外界沟通,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情绪激动时大吵大闹,甚至神志不清。2.案件陈述。A和原男朋友L是大学同学。开始时父母并不同意,但A和L执意相爱,毕业后L远涉千里与A回到家乡,A把唯一的进入行政单位让给L,刚刚参加工作的L发誓干出个样子,便工作很忙碌,久而久之,A开始怀疑L有了其他的女朋友。在A的不断追问和胡闹下,L终于提出了分手。分手后,A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一次偶然的机会,A知道了L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A找到L想要复合。但是L并没有同意。A随后开始宣称L强奸了她,并到X市公安局报案。公安局经过侦查,因证据不足,不予立案。A将矛头转向公安局,认为L买通了公安局。在无法得到任何回应之后,A开始到X市、B省上访,要求政府处置公安局和L。每次与接访人员沟通的时候,A都会说:“我也知道自己很失败,我都觉得不认识自己了!可你们总要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3.诊断。根据案主叙述,社会工作者初步认定该案主为中度情绪障碍。

4.工作策略与方案。X市的接访社会工作者始终按照一般的信访案件接待,劝说、管控、遣送,方法简单、情绪激动,但是依然没有案结事了。无奈,X市邀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女性)一同处理此案,这名社会工作者选择运用心理学知识“人本理论”的观点方法对案主进行引导。相信案主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只需要通过谈话来引导案主。

(1)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罗杰斯将治疗描述为一个解放自我,扫除障碍的过程,治疗可以使案主自我正常的成长与发展顺利进行,以期达到独立和自我指导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案主的自我知觉由僵化刻板转为清晰流畅,而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条件是必须的。A.无条件积极关注。咨询者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被咨询者,要表达对被咨询者的关心。这种关心是一种深切、诚挚的关心,是一种不受被咨询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影响的关心。B.尊重。真正地关心案主,尊重其人格、观点和隐私,不能随意对案主的言行做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主观表示,更不对其隐私做出必要的探询。C.共情。咨询者要能设身处地体验被咨询者的处境,在与被咨询者交流时,能进入到被咨询者的精神境界,感受到被咨询者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并对被咨询者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罗杰斯把此称为“共情”。D.真诚。做真实的自己,不取悦对方,不防御掩饰、不回避错误。以诚待人,使案主感到可以信任、可以交心。

(2)治疗策略。将心比心地理解案主所经历的事件,让案主抒发出自己的感情,表达客观自我,让案主正确面对自己的感受、情感,并接受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然后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指导,逐步达到积极乐观的人性、性格的健全发展。

(3)咨询过程(节选)。案主:“我真的不明白,近5年的感情,我把工作都让给他,他怎么一点都不在乎?!”社会工作者:“这几年的感情确实很珍贵,真不应该放弃!”案主:“唉!恋爱初我们经历了那么多困难都能跨千里到一起,现在却……”社会工作者:“你们俩确实付出了很多才走到一起,十分不容易,现在却因一些误会而分手,5年时间什么都没得到,很可惜呀!”案主:“嗯……我们确实付出了很多,虽然有点小矛盾,两个人不应该闹分手啊!难道不应该互相理解、共同谅解吗?”社会工作者:“是的,勺子磕锅沿儿在所难免,两个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一起克服困难,寻求解决的方法!你觉得你当时的做法怎样呢?”案主:“我觉得当时我太不理智了,那个时候怎么会那样?可是我真的太爱他了控制不住自己!可是他也,也不对啊!说分手就分手,我们一起努力了那么多,他不知道他付出了多少,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就为了能和我一起打拼我们的未来,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再次开始哭泣)”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同哭泣,并递纸巾给案主):“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案主(看到社会工作者一同哭泣,案主的神情缓和了许多,开始倾诉):“我都承认了错误,他依然不复合。我想尽一切办法挽回,他都无动于衷。我越来越气愤,甚至有点儿仇视,就想要教训他一下。结果越闹越大,其实后来在省里上访的时候就有点儿后悔了,但是依然不甘心吧,走出去的路怎么回头呢?!”社会工作者:“你的意思是你认为当时的做法确实有些幼稚,你也认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如果现在你再遇到这种事情,你觉得你会更成熟些,更好地处理这种事情,不会让事情变得如此糟,是吗?”案主:“当然了!我经历过这件事后,自己也成熟起来了。可惜一切都已不能挽回了!(继续哭泣)”社会工作者:“你现在只是想和L在一起?没有他就不会幸福吗?”案主:(沉默)“当然不是,我以后肯定还会遇到更优秀、更合适我的人,现在只是觉得心里面不舒服,付出却没有回报。”社会工作者:“你经历了这件事情后在感情上处理事情更理智了,比以前更成熟了,等你再恋爱,不会再发生这种事情了,对吗?”案主:(沉默)“嗯!”

(二)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案主是一个读小学2年级的9岁男孩,经常在班里捣乱,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喜欢玩电脑游戏,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属中等。父母离异,父亲患有鼻炎癌。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父亲委托一位大妈照顾他,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家。学校老师认为案主很顽皮,经常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父亲曾带案主看过心理医生,结论是:缺失关爱,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2.案例分析。(1)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分析,在本案例中案主在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上有明显的缺失,没有得到满足。(2)性格。在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案主的性格属于胆汁质,不稳定性人格,其表现为顽皮、聪明、好动、不爱学习、自暴自弃。其形成这种人格性格特征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由于他无人管教、任他妄为,造成了顽皮、不爱学习,经常逃课,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等的性格。

3.治疗方案。(1)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也称为“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是指通过及时奖励强化行为,即阳性刺激,从而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原有行为得以隐匿和改变。(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A.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案主理解父亲及大妈对他的用心良苦,增强案主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B.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案主改正不爱学习,欺负小朋友,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并且帮助其改善其与同学的关系,还避免了发生矛盾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得到遏制;C.案主的父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的管教方式,缓解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D.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改正,争取老师的肯定、表扬和今后的帮助。

4.评估总结及结案反思。当案主基本上完成了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案主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能够规范地参加班级活动,很好的与同学交流,融入周围的环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此时,社会工作者就开始与案主商讨结案。结束工作关系,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其结案的情绪波动。社会工作者通过和案主和案主的家人的深度访谈,与案主共同总结评估个案。

(三)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工作中的其他案例

1.医患纠纷矛盾。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统计发现,近5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患者对医生的态度特别是“着急度”不满意,而不是因为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昂贵的医药费。医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救死扶伤的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接诊有很大帮助。因此,很多地区已经开始组织医生进行接诊心理模式的培训,真正的遵循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

2.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前不久,贵州省5名流浪儿童熏死在垃圾箱内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对于流浪人员的收容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在被收纳到收容站一段时间后,当温饱得到解决,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逃走,回到流浪乞讨的环境中。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不难明白,流浪乞讨人员和我们一样,当温饱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有对自由的需求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单纯的温饱不能真正的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政府和NGO组织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学习相应的技能,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可以帮他们选出领导、制定管理规定,帮助其组织化之后,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就容易多了。

社会工作者应该像心理学家一样,秉持人类尊严的信念,认为获得尊严的前提是人们能够自由地做决定和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充分地尊重流浪乞讨人员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做好救助工作。此类案例也充分的体现了心理学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中,心理学的理论和其临床治疗方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对案主的需求和问题进行评估之后,个案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过程中,拥有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尊重案主、理解案主,他们懂得如何用更加专业的方式对案主进行引导和开导。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心理学知识对于一个社会工作者非常重要,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我们更应该很好的掌握心理学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罗振男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心理学在社会服务质量中的价值体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zglcxlxzz/63369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