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路径范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路径范文

时间:2022-12-13 03:07:46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路径

《新闻知识杂志》2015年第十期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①马克思所说的“头脑”与“心脏”的结合,实际就是德国哲学家与工人的联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何让“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处于自发状态的“素朴的人民园地”,如何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这就涉及到理论的传播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印刷术是“最伟大的发明”“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②马克思在著作中对信息时代也做过如下设想:“顷刻之间就可以把自己的发明传遍全世界的报刊和电讯,在一天当中所制造的神话,比以前一个世纪之内所能制造的还要多。”③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也主要依赖传统的出版印刷,确立其领导地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进程,网络出版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因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挤占了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传播作为传播的一种具体形式,用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网络出版的内在契合性、存在问题及对策具有时代意义。

一、网络出版的媒介特性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契合性

(一)网络出版传播模式的交互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间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而传统出版模式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在传统出版模式中,从传播者到受众有许多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信息“把关人”,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霸权性和独白性。受众在这里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传受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信息交流之中,受众的存在被无意地忽视,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抽象的类的集合、一种“孤绝的主体”④。这种体现主体性哲学的传播模式表现为一种单一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单向度)的主体性。传播者是主体,凌驾于受众之上,常常掌握信息的输出及分配,这种主体性显示出其强烈的目的性。在这种模式下,所选取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忽视受众的实际需求,其所形成的品质缺乏应有的针对性,预期的传播效果将很难实现。以网络出版为媒介的传播颠覆了传统出版的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平等地位,可实现对等交流,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主体”的关系。网络媒介使受众体会到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传播者与受众在交流与对话中获得了彼此认同、遵守和承认的同一性,孔子称其为“和而不同”,康德称其为“共通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网络出版,使得传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得以建立,形成共通感,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受众情感的认同,在情感观照中相互理解,进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二)网络出版传播的跨时空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效性网络出版超越了传统出版的物质载体,完全是传者与受众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的传播是以光电速度运行的,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的影响。此外,网络出版的数字化、虚拟化,出版的同时其实也已经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发行。在网络出版传播下,“数字化”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传播者很容易对相关的数字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修改,编辑内容可以随时更新,时效性强。根据信息传递的时空共在性与否,网络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继承和超越。传统出版物是以文本输出为主的纸质出版,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杂志。图书因其与传播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共存性、在时间上具有非共存性,因而是一种纵向传播,可以不断传承积淀。而期刊和杂志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横向传播,因其与传播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非共存性,在时间上具有共存性,可以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出去,虽不能称之转瞬即逝,但是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的功能较弱。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出版,其信息传递兼具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的特性,既具有横向传播的及时性和快捷性,又具有纵向传播历史传承的厚重感,是对传统出版的超越。网络出版可以以最快速度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传播,这样受众(“老百姓”)可以及时并准确地获得其相关内容和最新信息,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三)网络出版的多媒体功能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首先,网络出版的多媒体特性,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化。虽然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大众对这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的认知还是很不充分,如何让大众掌握这种理论,发挥理论对大众的引导作用,是值得思考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本身比较晦涩,内容缺乏生动性,缺乏通俗性,不能得到大众的共鸣。在传播的形式上,传统出版以文本的输出为主,受到纸张的限制,出版内容的范围以及信息量都有限;而网络出版则兼具文本、动画、声音,再加上网络媒介的海量存储,内容生动而丰富,网络出版整合了传统媒体的特征,在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互动性,给读者提供一个视、听、读全方位的立体认知体验。其次,网络出版的传播媒介契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及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了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解并契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与阅读习惯,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性的一步。

二、网络出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出版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造成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式微网络出版传播模式的交互性特点可以增强马克思理论在大众传播中的“亲和性”,促进传播内容的价值认同,但是这种交互性特点,也将导致传播主体中心角色的流失,从而造成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式微。从传统出版的媒介来看,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其体系中传播时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依据权力来进行传播。此方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信息高速发展与传播的当下,信息传播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网络出版无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虚拟空间,使得各种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复制、传递。只要上网,就处在一个开放和多元的环境中,不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式微。

(二)网络出版生态环境下多元话语及海量信息引发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危机在网络形成的数字化空间中,多元化文化杂糅,信息种类繁多且内容上良莠不齐,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形成剧烈碰撞,会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日渐模糊化,之前形成的在主流意识形态上“一致与认同”受到冲击,甚至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认同危机。网络媒介的特征又使其具有对事件的“放大”和“集中”的特性,个别牵扯到群众利益和矛盾的事件会被不断放大呈现出来,受众一旦发现主导意识形态与现实不相符,就会对现实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产生疏远和抵触心理,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使其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此外,网络媒介信息采用数字存储,信息储存量巨大,这就像双刃剑,既可以扩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信息总量,也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淹没在信息海洋里。特别是受众选择信息的难度加大,受众的思维尺度以及正确的学习方向在过量异质信息干扰下将难以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将很难顺利地接收到正确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学习的信息。因此,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信息量的过剩与优质内容的缺乏,使得受众在选择和阅读过程中产生困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的接受亦是。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出版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体制,为受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出版目前逐步成为出版行业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网络环境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混乱性,必须加强对网络出版的监管规制。一是在监管主体方面,设立网络出版的独立的监管机构。2002年我国颁布了国内第一部针对网络出版的政策法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但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出版的界定有很大争议,管理部门对互联网出版物的定义和监管也不明晰,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管理,这种现状不利于未来网络出版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完善网络出版行业的法律法规。网络出版业涉及的行业跨度非常大,传统的国家法律不能完全适用于新兴行业,所以应根据网络出版行业的特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更容易在信息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著作侵权问题,以及未经许可的网络出版、下载、转载等行为,因此应该尽快出台一部针对网络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出版的人才队伍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不一样,它将传统出版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终审、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过程简化为网上信息的搜集、传递、和互动过程,网络出版完全改变了传统出版的过程。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网络编辑而言,他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又要有新闻学专业的媒介素养,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在网络互动过程中,要善于组织话题,能引导舆论;在政治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是其必备素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亦不可或缺;在编辑业务上,除了传统的文字编辑能力外,还应具备音频、视频、表格、图片以及虚拟图像的编辑能力;在组织协调上,要具备一定的网络运营。

(三)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出版资源,观照生活世界,在信息化时代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利用网络出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需要不断整合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并实现资源的电子化、网络化以及数据化,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性与普及率。通过开发立体的、开放的、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在传播信息的话语体系上,要观照生活世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要全面反映社会生活而非遗忘和疏离,将社会热点问题呈现给受众,引导受众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选择;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要密切关注个体生活而非遮蔽,将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与“具体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场域,在这样的境遇中关爱与帮助受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内化的情感动力。在传播信息的选择中,一定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选择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价值性的信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满足受众的认知需要,激发受众情感的心理认同,调动受众的理论兴趣,坚定受众的理论信仰。在传播信息的编辑中,要突出传播内容新颖性、通俗性、权威性、民族性,做到把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用适合不同群体特色的言语及时普及开来,并将社会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增强宣传的说服力、感染力、时代感。

作者:武小菲 朱煜 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wzszz/6838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