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范文

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2-09-26 09:26:26

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1传统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就是用精辟、简洁的语言,对新闻内容和传播思想都具有浓缩和概括作用,对整篇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传统新闻标题原则上是与正文、图片同时呈现在同一平面上,读者即使没有被标题所吸引,也可能在对正文和图片的一瞥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与传统的新闻媒介相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它的超级链接方式使标题承担了导读的全部重任。学者们正是看到了媒介对新闻接受度的影响,纷纷把自己的视角转到了对网络新闻以及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上,并对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新闻标题不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但是我们认为,二者的差异仅仅是由于媒介的不同引起的形式上的不同,在新闻标题的功能和本质上,二者还是一致的,其中表现在语言上的重要特点就是大众化语言的运用。

1.1各有千秋———二者的区别

对于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新闻标题的不同,学者们都作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柳泽华《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和特点》[3]、徐小立《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比较》[4]、李东方《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大众化倾向———以高校图书馆网络新闻为例》[5],等等。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对于二者的不同之处,各家论述的实质基本一致,笔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分析比较。

1.2使用大众化语言

李东方在《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大众化倾向———以高校图书馆网络新闻为例》一文论及网络新闻标题的大众化倾向时提出:“所谓网络新闻标题的大众化,指的就是新闻标题的这种亲切通俗的特点,既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传递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通俗易懂,又适合广大受众的需要,充满人情味和亲和力。”[5]虽然李先生是对网络新闻标题大众化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解释也适用于传统新闻标题的大众化。从李东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信息的传播这一角度看,由于读者群的多样性,运用大众化语言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认知需求,从而快速传达新闻事实;从读者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自大众传播诞生以来,人类新闻传播经历了一个由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转变过程。正如李东方所讲:“如今,人类正进入因特网时代,传统概念遭遇解构和颠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心理需要受到尊重,以传受关系平等的现代新闻传播观念正在建立。”[5]如果我们在新闻标题的拟制上还固守以往传者中心的观念,用过多的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说一些“不接地气”的话,不仅达不到传递新闻事实的目的,还会脱离群众,那么新闻制作者所拟制的新闻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新闻业的长期发展来看,无论是网络新闻媒体所追求的点击率,还是传统新闻媒体追求的发行量,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采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大众化语言,对这两种新闻媒体的长远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是适应新闻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沟通人民大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

2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的特点

据李东方所论,新闻标题的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采用亲切通俗的口语化语言。网络新闻标题和传统新闻标题在运用大众化语言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网络新闻标题由于其特殊的传播媒介,在表现标题的大众化上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对二者的相同之处以及网络新闻标题的特殊之处作简要论述。

2.1二者在大众化语言运用上的相同之处网络新闻标题和传统新闻标题在大众化语言的运用上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上。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大众熟悉的词语空洞华丽,晦涩难懂,看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标题,不仅没有起到“题好一半文”的作用,反而削弱了新闻事实的价值,令读者望而生畏。采用大众熟悉的词语包括适当运用社会流行语、方言词语以及用常用词语表达新事物、新现象,就可以解决这种令读者却步现象。社会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它反映了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一定时期内的焦点话语,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新闻语汇采用社会流行语可以使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比如:例1婚礼办成了“非诚勿扰”(《扬子晚报》2010年6月1日)①例2半价乘公交,目前还“差钱”(《扬子晚报》2010年7月13日)②例3万名男女光棍参加恋爱运动会口号“非诚勿扰”(搜狐2009年3月13日)③例4退休生活做到“不差钱”如何守住你的养老钱(中财网2009年3月16日)例1和例3中的“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而且前两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的热播,让“非诚勿扰”这一词成为社会流行语,为大众广泛使用。这两则新闻使用这一词语不仅准确报道了新闻事件,而且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例2和例4中的“差钱”和“不差钱”都来自于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不差钱》,例2这则新闻运用这一词语,既能吸引读者注意,又能形象、生动、委婉的表达公交车半价的可实施性。例4这则新闻用“不差钱”这一词语,用更为直白的方式表达了我国退休人员如何养老的问题。与汉语共同语相对,汉语方言是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新闻受众群体的多样性,使得新闻制作者在新闻标题的拟制中运用方言词语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报纸,作为公开发行的刊物,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要功能,相关部门对其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使用规范、标准的汉民族共同语、文字。但自90年代以来,一些报纸尤其是地方报纸,对方言词语的使用明显增多,指称具有地域特色事物的方言名词更为多见。比如:例5汗水打湿山城“棒棒军”(《工人日报》2009年8月5日)④例6集体无厘头时代(《潇湘晨报》2010年4月11日)“棒棒军”是四川方言词,“无厘头”是粤语词,本地读者在阅读这类新闻时不必再进行语码转换,从而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这些方言词语反映了各地特有的人文情趣,带有浓厚乡情的词语会使当地人有种亲切的感觉,这在无形中拉近了新闻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新闻的价值在于“新”。正如著名的“人咬狗”之论一样,只有新鲜的事件、最新的动态、罕见的景象等,才能够吸引人注意,具有传播价值,但是人们在认知上会有些吃力。因此选用大众熟悉的词语来表达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新现象,可以减少人们在认知上的困难。例如:例7给承诺套上法律的“紧箍咒”(《文汇报》2005年10月31日)⑤例8布什为伊拉克政策抹口红(《文汇报》2005年12月2日)例9划出临时经营区摊贩不再躲猫猫(新民网2010年1月3日)⑥“紧箍咒”来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并且随着各大电视台对电视剧版的《西游记》的轮番热播,这一词语已是家喻户晓了。这则新闻用“紧箍咒”来表达法律内容,让那些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懂的法律为大众所理解,以此达到新闻的传播价值。“抹口红”本指女性美化容貌的行为,在这里指布什的演讲,用更为通俗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的观点。“躲猫猫”本是指童年时期玩的一种你藏我找的游戏,用在这里,更能反映政府部门对摊贩的集中管理。

(2)采用具有意象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在新闻标题中采用具体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更能为人们所理解。新闻标题是新闻给读者的第一信息传递,很多读者都是通过新闻标题获取新闻信息的[6]。抽象的新闻事件要被受众接受,就必须要形象化,所以在拟制新闻标题时就要想方设法使其表达形象生动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比喻、借代、比拟、夸张等[7]。例如:例10上百家无证小煤矿为何敢带“病”生产(《文汇报》2005年11月5日)①“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人”的词语,这里用来表达生产上的安全隐患。

(3)使用新词语新闻贵在“新”,这一性质决定了新闻在词语选用上的独到之处,大量新鲜生动的词汇、语言的选用,有助于新闻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百姓生活,展现时代风采,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传统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中都会运用一些新词新语,甚至于某些时候,汉语言的很多新词汇、新用法都是由媒体创造性加以使用,后来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逐步成为汉民族常用语。张莉萍在《新闻标题语言运用研究》的“新闻标题的词语运用”一节着重讨论了新闻标题中新词新语的运用[8],并对新词新语作了分类探讨,因此本文就此进行简要说明。例如:例11卷走邻居90万养老钱债主组成行动队“人肉”他(《扬子晚报》2010年7月18日)②例12股票“人肉搜索”风行上市公司惊现网中央(网易2009年3月16日)③“人肉”先是来自于“人肉搜索引擎”这一网络用语,现在语义已经发生改变。“人肉”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人找人,人问人,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千方百计的搜索体验。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新词语,可以快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但如果光考虑词语的“新”,不顾大众对词语的接受度,这样只会得不偿失,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新闻标题的拟制要综合考虑词语的“新”和词语的认知度,适当运用新词语。

2.2网络新闻标题在大众化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网络新闻标题在大众化语言运用上不同于传统新闻标题,主要表现在附加特定元素上。网络新闻运用超级链接的方式把标题和正文联系起来,并且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如果新闻正文中含有图片或非文字文本,标题中就会标记“☆”等表意符号,或用闪烁、变色等动态字符来显示,使受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预先获取信息。例如,各大学校会在刚刚的新闻上贴有“new”并闪动,比如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新闻公告“关于做好2014届毕业研究生图像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2013-4-15]”,紧接在标题之后就附“new”字样并闪动,这些标题后的附加元素都能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最新信息,并能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3新闻标题中大众化语言的运用对社会的影响

3.1正面影响

3.1.1满足大众认知简易性需求新闻标题选用大众化词语,不论是采用大众熟悉的词语、新词语还是选择具体词语表达抽象概念,都是大众容易认知的。美国社会学家卡耐基在其名著《人性的弱点》中论述到:当今是一个戏剧化的时代,单纯地、就事论事地叙述一项事实是不够的,你的叙述必须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电影这么做了,广播电台这么做了。你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必须这么做。同时,利用这些大众化的词语来表达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能够有效降低未知信息的难度,不仅有助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人们迅速从已有的知识建构中快捷地获取信息,进而通过标题一望即知所传递的内容、获取新的信息。这种快捷的方式正好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3.1.2有利于社会大众文化的构建新闻标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导向功能。柳泽华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和特点》中论述到:“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标题可以或隐或显地表明作者对新闻事实的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3]我们从柳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新闻标题的社会引导性作用。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导出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评价,这一评价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大众的评判。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事件的评价会有所不同,但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根基孕育出来的中华儿女的道德观念不会因此而改变,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上还是一致的。而且在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观念在人们心中萌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的价值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2负面效应

新闻标题中大众化语言运用对社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媚俗化倾向和错误的新闻报道和错误的价值导向。这种情况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尤为突出。正如徐小立在其文章《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比较》中所述:“网络新闻为了吸引点击,其标题制作往往忽视新闻导向,突出负面内容、歪曲原意、以偏概全、夸大事实,有意制造轰动效应以耸人听闻等现象比较常见。”[4]该文举了如下例子:(2005年11月1日)女大学生被杀的新闻,在搜狐的‘社会新闻推荐’一栏中,标题是‘大三女生家门口被割颈身亡,死时身体轻微发抖’。作者指出:“增加死者临死时身体发抖的描绘未免有渲染暴力和恐怖以耸人听闻的嫌疑。”[4]搜狐网还有如下新闻标题:“八旬老翁诱骗猥亵3龄女童强行乱摸其隐私部位(图)”、“宁波一歌厅遭人持枪打砸目击者称像警匪片(图)”等等,这种情况在我们浏览网页时也经常遇到,在打开网页后,网页下方时不时就会浮出一些过于低俗的标题和图片,这些标题都是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追求点击率,但是这些标题让人感觉太过低俗,失去了媒体的价值导向功能,也会让大众感到厌恶。因此,对网络新闻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新闻标题为了吸引眼球过分追求低俗、媚俗的倾向则是每一位从业者所需要警惕的。

4结语

传播媒介的不同并不能掩盖传统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的共同本质和功能。本文在前人对网络新闻标题和传统新闻标题比较的基础上,对二者在运用大众化语言上的表现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进而说明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对社会的双刃剑影响。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拟制新闻标题和选用大众化词语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作者:周世燕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播电视台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众化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inwenjie/62793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