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探讨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探讨范文

时间:2022-09-29 09:37:18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探讨

【摘要】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阅读的主力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具有多元化、互动性、非线性等特点。为有效解决大学生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思维浅层化、阅读目的功利化、阅读方式快餐化等问题,高校要在提高阅读认识、提升阅读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提倡阅读文化上下功夫。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阅读;困境;出路

阅读是读者从文本、符号中提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活动[1]。通过阅读,文本、符号信息得以解码和传递,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大学生是阅读量比较大的群体,阅读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迅猛发展,面对阅读媒介的转换、阅读资源的增长和阅读体验的转变,大学生的阅读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特点,解析大学生的阅读困境并提出对策,对于提升大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特点

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数字媒体[2]。“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个时代必然有自己的思维方式”[3]。新媒体的诸多特征如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多媒体、超文本等使得大学生阅读呈现不同于传统阅读的显著特点。

1.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传播源的多元化和阅读载体形态的多样化。首先,传播源的多元化。传统阅读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为图书、报纸、杂志、电视或某些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这些传播源相对来说比较权威和专业。新媒体环境为受众提供了发声平台,不论何种身份、地位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言论,成为信息传播者。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源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其次,阅读载体形态的多样化。传统媒介的信息载体主要包含文本、图像等,读者依靠视觉阅读;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载体集合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形成超文本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阅读需要调动视、听、触等多种感官,阅读体验更加具体、形象、直观。

2.互动性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交流渠道的多向互动和交流主体的平等共享上。首先,交流渠道的多向互动。传统阅读中,受时间、空间、技术等限制,作者、读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单向传播或有限交流。新媒体依靠通信技术和交互技术的高速度、高容量优势为受众提供了双向开放甚至多向互动的交流渠道。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读者和传播者之间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并且这些交流自由、及时且充分。其次,交流主体的平等共享。传统阅读媒介较单一、权威,具有媒介中心化的传播特点。新媒体环境消除了传统阅读中的“传”“受”界限,没有绝对的控制中心,所有的交流者均平等,“传”者可“受”,“受”者可“传”,“传”“受”两者交流互换,主体平等分享信息。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才是充分、完整的传播与交流活动。

3.非线性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非线性主要表现在阅读的关联性和阅读的立体性上。首先,阅读的关联性。传统阅读是单向的、线性的,传统阅读媒介承载的文字、图像等元素是依照作者意愿串联起来的,读者需依循既定线索阅读。新媒体环境下,作者可以将文本中的部分内容链接至其他文章,这些文章又可以链接至更多的文章。这种超链接方式打破了线性阅读模式的局限,构建了非线性阅读模式,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可以获取最多的阅读内容。其次,阅读的立体性。传统阅读的文本信息是静态、平面的,新媒体阅读的文本信息是集合了图片、视频、音频的三维立体信息,文本是立体、动态的,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困境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7.72亿,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为30%,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5]。这不仅反映了大众对新媒体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也反映了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阅读的主力军。新媒体环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阅读习惯碎片化,削弱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是碎片化信息,阅读方式是碎片化阅读,阅读习惯呈现碎片化倾向。这种重局部、零碎,轻整体、系统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倾向,削弱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首先,大学生阅读的是碎片化信息。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信息传播限定信息字数和发表时间,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容量有限;个人成为新媒体的传播源,可以自由在微博、微信、抖音信息,但信息的写作、编辑、制作并不规范;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传播的信息过于零碎简短。其次,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是碎片化阅读。新媒体环境赋予受众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在信息接收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会不自觉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屏蔽不感兴趣或认为不重要的信息,这造成大学生的信息结构和信息认知失衡,认知范围变窄。

2.阅读思维浅层化,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媒体环境下的超文本、超链接技术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但同时导致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浅阅读,阅读思维呈现浅层化倾向。这种阅读思维浅层化的倾向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大学生可能主动选择浅阅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常常受到广告、动画、游戏等动态干扰,阅读思维很容易被打断,同时,超文本、超链接等形式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大学生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文本信息,主动选择浅阅读。正如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所说:“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6]其次,大学生可能被动选择浅阅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非线性特点使大学生阅读的随机性增强,超文本、超链接技术使信息的对接与组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在这样的技术环境里,阅读主动权甚至不为读者掌控,大学生的阅读目标不自觉地被调整,阅读结果与阅读初衷常常大相径庭,大学生不得不被动选择浅阅读。

3.阅读目的功利化,阻碍了大学生全面成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目的性非常强,重专业职业,轻人文经典,重阅读结果,轻阅读过程,阅读具有阶段性和片面性,阅读目的呈现功利化倾向。阅读目的功利化注重阅读的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从某种程度来说,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首先,从阅读目的的阶段性来看,大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职业阅读,为了考试、升学、就业而阅读。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大学生获取、整理、筛选信息,提升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文史哲和人文经典等类型书籍的阅读被排除在外,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其次,从阅读目的的片面性来看,大学生过于重视阅读结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过于关注阅读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了阅读过程的快乐,如果功利性目标实现,阅读被搁置;如果功利性目标未实现,阅读的价值被怀疑甚至否定[7]。当知识的获取、精神的发展及自我成长不再是大学生阅读的最终目标,大学生阅读真正的价值就被遮蔽了。

4.阅读方式快餐化,影响了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注重视听感官体验和心理愉悦感,阅读的是快餐化读物,阅读方式呈现快餐化倾向,这种阅读方式效果差,影响了大学生的知识积累。首先,阅读内容是快餐化读物。新媒体环境下,生动、直观的画面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享受。各种媒介中的图像和音视频具有直白、刺激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充满好奇、思想活跃的群体特征,使大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时尚潮流、休闲娱乐、省时省力的快餐读物上。其次,阅读方式是快餐式阅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参与度较低,搜索式、标题式、跳跃式阅读是主要形式,“快速、快感、快扔”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特征。理论上,大学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在他们脑海中留存时间很短,只有少数重要信息成为长期记忆,大量的无用信息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观点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出路

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合理、健康的阅读习惯,积极发挥阅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点课题。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困境,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对策,以促进新形势下的高校人才培养。

1.在提高阅读认识上下功夫提高阅读认识是破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困境的基础和前提。提高阅读认识需要我们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高度重视阅读,形成认识合力。首先,高校应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关于全民阅读有关文件的精神。要解决好高校领导班子尤其是高校宣传部门、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的认识问题,以便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阅读教育的引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阅读教育是新时代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迫切需要。其次,大学生阅读困境的破解,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等外在力量的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阅读意识的觉醒。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进一步增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培养深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要求,真正从“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同时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提升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树立健康阅读的理念。

2.在提升阅读服务上下功夫提升阅读服务是破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困境的关键。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大学生阅读推广的践行者,应当从丰富馆藏资源和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着手,充分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首先,构建丰富合理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本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生需求等现实情况展开调研并科学制定馆藏资源建设方案,以满足多学科、多层次、动态发展的阅读需要;不仅要重视纸质载体文献的发展,也要兼顾多媒体形态文献的采集和收藏,实现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馆藏资源的协调发展。其次,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不仅应重视传统的阅读指导、图书馆使用指南、文献检索指导等环节,还应加强针对移动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高校可以针对新生的入馆教育活动,开展将移动图书馆与微信、微博、QQ有机结合的移动阅读推广活动;针对90后、00后大学生移动阅读“原住民”的特点,提供移动阅读设备(如iPad、电子书等)的租借服务,读者只需登录设备所属高校图书馆的网址,就可以任意下载其馆藏数字资源。

3.在提供技术支持上下功夫提供技术支持是破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困境的保障。高校和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大学生的移动阅读习惯与移动阅读需求,开发图书馆专属移动应用和开展个性化智慧阅读探索,引导大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移动阅读。首先,应当开发图书馆专属移动应用。图书馆可以开发手机书目检索应用、电子资源阅读应用,以及基于移动平台的讲座视频应用等符合馆藏资源现状的移动应用,将图书馆馆藏资源变成大学生移动阅读的重点内容。同时,图书馆还应解决用户的访问权限问题,在保护馆藏资源使用版权的前提下,开发灵活的用户身份识别模式,实现不同环境下大学生对电子信息资源的无限制访问,从而促进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专业化和深入化。其次,应当开展个性化智慧阅读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和个性化,图书馆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智慧阅读,推动个性化知识阅读服务;可以通过制作RSS信息频道,提供新型信息阅读服务,使读者及时全面地获取新书目录或专题信息;可以建立学科主题网关服务,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增殖;可以利用NSN技术,将读者群体参与理念与馆藏内容结合,让读者参与书目建设和资源建设,增强读者体验。

4.在提倡阅读文化上下功夫提倡阅读文化是破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困境的根本。高校相关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阅读活动,建立校园阅读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以带动校园阅读风尚,涵养校园阅读文化。首先,高校应贯彻落实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办好读书节、读书月等校园阅读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度,扩大活动辐射面;围绕世界读书日以及其他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主题阅读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8]。通过举办校园图书论坛讲座、评书荐书等活动搭建作者、读者、媒介、出版之间的桥梁,大力助推校园阅读活动,使阅读成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其次,加强校园阅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如图书馆、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等)的协商推进机制,让这些部门共同承担校园阅读工作的职责。具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推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出版物推介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完善优秀出版物推荐机制;二是建立书香校园指标体系,将学生阅读指数纳入学校发展指标体系,纳入创建文明单位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促进校园阅读的规范化、法制化工作。

作者:卢保娣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xhsfdxxb/72073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