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播学视角下的湘西苗鼓文化范文

传播学视角下的湘西苗鼓文化范文

时间:2022-06-25 03:13:29

传播学视角下的湘西苗鼓文化

《文艺生活杂志》2015年第五期

一、湘西苗鼓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内容

1、湘西苗鼓文化~传播要素和传播模式历史上湘西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对于本民族的风俗文化只能用口头语言进行传承。因此,湘西苗鼓的继承发展全凭言传身教,各地都有技艺精湛、舞艺超群的鼓手,这些鼓手被当地人称为鼓王,既有男鼓王,也有女鼓王,千百年来,鼓艺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鼓王传承至今的。故鼓王这1播要素在族鼓舞活动中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他们与一系列传播者共同作用于湘西苗鼓仪式中。湘西苗族鼓舞活动作为一个特定的传播过程既包括多元信息向湘西苗鼓主体的集聚性传播.又包括以湘西苗鼓为信息源的发散性传播。其不断地向苗鼓接触者传递关于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智慧等信息内容,从而影响受众的苗鼓文化理念。

2、湘西苗鼓文化~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与人类社会环境演化,文化技术进步相统一。传播媒介的进化历程划为三大阶段(麦克卢汉理论>,即口头媒介传播时期、文字(印刷)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介传播时期。这三个阶段是叠加的,新媒介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消失。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考察湘西苗鼓,将为我们深入理解湘西苗鼓在文化传播历程中的变迁,以及湘西苗鼓自身在发散性传播中的媒介作用,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湘西苗鼓的传播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其一是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地方化的苗鼓形态、鼓舞表演、宗教仪式等人的行为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言及的苗鼓造物之样式,鼓舞中音乐舞蹈之表演艺术,空间环境之氛围的塑造,即这个环境中人的相关行为方式,是一系列可以直接接受的实态的信息。如鼓舞表演中的试鼓、起鼓、揉鼓、拍鼓、惊鼓、碰鼓、玩鼓、收鼓等技法;如内花击鼓、外花击鼓、绕花击鼓、插杆击鼓、击鼓举旗、交替击鼓、双花击边、掀杆击鼓、下叉和下板腰击鼓等技巧组合,节奏富于变化,音色十分丰富,其高难度技法更是令人叫绝;其二是可以感受、能够意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那就是由物质形态及鼓舞表演所承载的一系列抽象信息,如湘西苗族之思想、观念、审美、历史、信仰、精神等。这类信息需要经过某种阐释才能被领会和接受,并且有可能因不同的阐释而产生信息偏差。如作为历代的苗鼓王,总会通过鼓舞活动表达对苗寨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他们将美的天赋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和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与表演艺术相互融合,使苗鼓演变为少数民族之精神符号。湘西苗鼓的基本媒介特征可以橄括为三点:第一,苗民交流信息传递特征,即苗寨中一些人通过鼓舞向另一些人传递聚集信息、活动方式和审美方式的种种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苗族聚居区文化观念的一致性,第二,苗寨中人际关系的纽带作用。苗鼓作为媒介的介质,不仅在于其外观形象上的符号化特征,还在于它是一系列指挥人的多种活动的导向系统。乡民们各类生产、生活与节庆交往活动,常常是在这些苗鼓信息的提示或引导下进行的+.第三,弘扬苗族文化的意义。湘西苗鼓作为媒介,不仅对于本土乡民传布信息,还对更广泛的社会大环境发挥文化传播作用,其承载的民间文化信息客观上被传递,被接纳,达到或部分达到被弘扬的效果。

3、湘西苗鼓文化——传播效果与控制我们要关注的是传播过程中人的要素,即传播者和受众。传播者对于传播内容起‘把关人"作用,如果我们只是关心鼓舞的艺术表演和旅游商业化的消费文化功能,那么湘西苗鼓文化的承传必将受到影响,故正确的、合理的、有效的控制湘西苗鼓传播效果是很有必要的。从传播学角度看,湘西苗鼓既体现传播的效果,又具有传播媒介的特性。湘西苗鼓生成和发展过程,无不受各方面'言息传播的影响。传统社会中各地区各民族信息渠道和传播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是不同少数民族"鼓与舞"形态及文化内涵形成明显特异性的重要因素。湘西苗民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农事、人事的对话、沟通知往来,形成群体的情感意识和区域身份。"湘西苗鼓"所代表的就是这种意识和结构形成个体归属、群体感'It和自组织空间的文化原型。按照英国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分析,作为传播介质的“湘西苗鼓”,在传播过程中支持解码一编码的技术因素、生产关系、知识框架和意义结构在对接中保持了完整性、同一性。乡土文化的浸润,使得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个体——群体之间的传播关系达到了完全的耦合,规制并保障了特定群体的文化共通性——"湘西苗鼓”作为自然生发的角色和沟通情感的中介是个体对群厲的文化识别。故一个地区的苗族鼓舞活动往往具有相类彳以的特征或同一的表演模式,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作为受众的苗族先民对于某些经典模式的复制过程。

4、湘西苗鼓文化——传播者、受传者是最需要关注的对象传播学运用于湘西苗鼓研究,实质上是以信息传递为线索,从鼓舞表演这一时间过程和表演环境这一空间范围,对于相关的苗民与鼓舞。苗民与苗寨、苗族与社会的关系的探讨。传播学涉及的"人",就是传播者和受传者。在湘西苗族鼓舞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者决定传播内容,因此是湘西苗鼓文化特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受众对湘西苗鼓建筑的感受和反馈,体现的湘西苗鼓对于人的作用和影响,是湘西苗鼓的传播效果。文化传播是人(传播者、受传者I与其意义空间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而“湘西苗鼓"等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表征了民间文化话语权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实践厲性。在全球化的“非遗"保护进程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要摆脱消费社会文化保护过程中的庸俗和功利作为,把握湘西苗鼓文化现代传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客观科学地辨析其传播情境中的流变机理,回归区域自然生活,方能更进一步地感悟湘西苗鼓文化本源的生命力,并更多地、更切实地体现出对人(传播者、受传者)的尊重和关怀。

二、湘西苗鼓文化传播一是苗人寻找、塑造物质和精神家园的过程

传播活动,一直是对于传播信息的过滤、筛选的过程。湘西苗族通过艺术形式来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是湘西苗族的文化特征。湘西苗族鼓舞不仅有杆情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苗族鼓舞除了宣泄情感,具有审美情趣外,还具有记录和承传之功效。苗族鼓舞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富有逻辑性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再现出苗族的历史文化与劳动生活等内容,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人类寻找、塑造自己物质和精神家园的过程。在湘西苗族鼓舞表演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理想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为参照进行的。我们应尊重文化传播的根本规律,力求完善湘西苗鼓传播符号的知识系统。从传播的原则、内容层面分析,湘西苗鼓文化传播的"根本"规律体现在民间文化的知识性和人际交流的特质。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意义世界的表征系统是思考、感受和解释的文化信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只有保持文化的重复性生产得以实现,文化的循环才成为可能。湘西苗鼓的存在价值正是基于此,作为曰常生活当中的情感交流符号,保存内在意涵的完整性、原生态是传统生活方式的见证和重要组成。如在湘西苗鼓传播系统中由苗鼓制作的木匠、主持苗鼓仪式的祭师、苗鼓王及其鼓舞表演者充当直接传播者的角色,他们以原住民的身份对于家园的整体认同为原则,决定着湘西苗鼓仪式和鼓舞的文化趋向。在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全球文化趋同的大环境下乡土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电子媒介对湘西苗鼓文化传播要达到何种深度和广度、湘西苗鼓文化的构建怎样借助电子媒介传播的力量等问题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今天湘西苗鼓生存的环境将不再是以前的”血色湘西",湘西苗鼓发展呼唤着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投入,以扭转当前旅游商业化中的品味滑坡。所以,立足于湘西自然与人文环境,接受乡土文化传播的启示,重塑家园意识,促进湘西苗鼓文化的良性发展,是当代湘西苗族文化发展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总之,传播学和湘西苗鼓文化的交叉研究,使得湘西苗族鼓舞这一系统的表演丨舌动成为动态的、有活力的研究对象,能使人们对湘西苗鼓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一个新视野里有所关注和开掘,也将对当代非物质文化解决普遍焦虑的人文关怀问题有所启示。

作者:杨军林 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播学视角下的湘西苗鼓文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wyshzz/67442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