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共青团印象探究范文

高校共青团印象探究范文

时间:2022-10-29 04:29:44

高校共青团印象探究

摘要:选取了江苏省6所本科院校的青年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对高校共青团印象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得出,高校共青团印象是青年学生对其形象的主观认知反应,受到主体和客体等多方面影响。客体指向高校共青团功能发挥成效以及高校共青团的品牌忠诚度,主体指向青年学生的社会认知。高校共青团印象管理可以从客体指向和主体认知两方面进行,通过内聚功能发展意识、外塑高校共青团品牌、定期开展高校共青团印象调研等方式实现高校共青团印象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高校共青团印象;高校管理

印象,指的其实是一种形象,这种形象是“主体”头脑中对有关“客体”的认知[1]。高校共青团印象指的是高校共青团的形象在其认知主体———青年学生头脑中的综合印记。和心理学中对印象的描述一样,高校共青团的印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复杂的认知过程产生,人们所认识到的高校共青团的形象在头脑中综合起来,形成了人们对高校共青团的主观印象[2]。这种印象一方面受到主体自身的认知体系所局限,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体的外在评价。笔者于2016年6月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覆盖面和群体的代表性以及方便抽样等因素,选择江苏6所本科院校的青年学生群体,发放问卷675份,收回问卷640份,有效问卷607份,有效率89.9%。在江苏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关于“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描述您对高校共青团最有代表性的印象”这一问题,有47.8%受访者选择“组织大学生活动的组织”,32.1%的受访者选择“青年锻炼成长的平台”,10.3%的受访者选择为学生服务,6.1%的受访者认为“挑战杯”可以作为印象中高校共青团的“代名词”,有约2%的受访者用“党的接班人”表达对高校共青团的印象,也有1.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共青团给人的印象就是青年学生“自娱自乐”的组织。

1高校共青团印象的客体指向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会使用高校共青团功能发挥的成效或者代表性的品牌来描述自己对高校共青团的印象,例如“青年锻炼成长的平台”“为学生服务的组织”“挑战杯”等,这些是高校共青团印象不能忽略的客体源。

1)高校共青团功能发挥在辞海中,“功能”被定义为“特定结构的事务”,也表述为“系统在与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以及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质和能力”。[3]回观学术界,大多共青团相关研究是依据团的章程对其功能进行界定,一般从思想引领、组织动员、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4个方面研究共青团的功能。从本调查中可见,高校共青团在功能发挥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如以下几点。①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不足,体现在引领青年学生思想的载体不够吸引学生,思想引领的理论过于宏大而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就理论传播理论,效果不太明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②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动员能力有待加强,体现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常常需要通过外在手段对学生的参加予以约束,不能从内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也有一些为迎合学生增加的大量娱乐性活动,从引领转向迎合,反过来被部分青年的不合适需求牵着鼻子走,出现了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异化。③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意识还不够,行政化、机关化的作风仍然存在,体现在高校共青团的活动组织和安排以上级团组织对其考核的文件为纲领,评优是首位,考核是重点,对青年需求的理解局限在迎合青年学生的文化娱乐需求,形式化、娱乐化的活动形式以及“短、平、快”的活动项目屡见不鲜,对于青年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等其他多样化的需求往往呈现出供给能力薄弱的态势。部分高校共青团所组织的活动,只能覆盖到少数学生干部,“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无法覆盖到广大青年,与广大青年学生的需求产生了落差。④常常忽视“维护青年合法权益”这一功能的发挥,回应青年诉求这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都跟不上青年需求。在高校共青团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不考虑学生实际状况的做法,例如通过强制推行网络平台的方式占领青年网络阵地。尽管有些平台是为青年服务的,但是,青年非常不愿意接受强制推行的平台,即便是强制要求使用,学生也只是敷衍安装APP,内心是抵触的。例如在本调查中发现,有些高校要求团的活动都在PU(口袋校园)上发起、审批和开展,不少学校将其用作第二课堂考核的载体,因为只有如此,青年学生才不得不使用此平台,但青年学生普遍对PU反映都不佳,认为这是一项重复劳动的APP,将很多线下的程序搬到了线上,线上线下同时重复走程序。也有青年发问:为什么第二课堂成绩单不能与正规成绩单一样出自校方的教务系统呢?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的功能发挥成效给青年的印象几乎是直观、鲜明并且固定的。正如我们看到每天都有顾客排着长队等待的店铺,一般人的直觉会是:这家店卖的东西一定不会很差,若是食物,那口味很有可能是不错的,值得一试。这是一般消费者通过长队所能直接感受的,是主观感受,而这些感受来自店铺本身在社会中的行为产生的效果[4]。李维岳[5]认为,共青团能够获得社会认同的方式就是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使其效果最佳。高校共青团功能在发挥过程中也呈现出保健因素的特点:存在时没有让人特别满意,一旦缺少它,却会十分不满意。在江苏6所高校的调研中显示,服务青年这一功能存在时,青年常常体验不是特别满意,但是一旦缺乏,就会引起青年学生的不满。例如共青团通过创业培训为青年学生提供服务时,虽然这项服务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但一般来说,有创业念头的青年在接受这项服务时是积极主动的,但对性格偏保守、不想创业的青年学生而言,这项服务功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根本就没有留意到。但若是去掉“创业培训”这项功能,就会引起有创业意向的青年的强烈不满。事实上,这种不满会在青年学生中扩散开,会伤害到共青团印象,形成负面的高校共青团印象。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功能也常常体现在与青年的沟通成效上。例如各高校在高温炎热夏天出现过的大、小规模的学生群体诉求———装空调,某财经类大学学校共青团能第一时间站出来代表学生群体与学校决策部门沟通交流,并将过程中的困难、解决方法以及进程都及时公布给青年学生群体,从整体上缩短了这一诉求实现的时间。在青年看来,这是一条有效的、不堵塞的诉求通道,也给青年学生留下了良好的共青团印象。此后,青年学生群体有问题都很乐意与团组织沟通,这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共青团印象。但也有的高校共青团并没有积极承担起沟通服务青年的功能,以至于毕业季出现“从宿舍往楼下砸水瓶、扔东西”等暴力、非理性行为来表达“空调诉求”的事件。高校共青团在其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会严重影响其组织目标的实现,并在青年学生中逐渐形成不良的共青团印象,而这部分印象的加固和扩大,会导致高校共青团日益失去青年学生的心,依靠强制手段与青年互动,必然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2)高校共青团品牌忠诚度在消费学领域,消费者会对特定商品出现并维持情感上的依赖,出现品牌忠诚,品牌忠诚度理论指向的是主体对客体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主体对客体有主观好感和内在倾向[6]。“特定商品”的特别之处有可能是商品的质量、服务,也有可能是价格等。若是将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和服务青年作为高校共青团为青年直接提供的两大“商品”来看,维护权益和服务青年功能的效率、效果,在青年中就会形成青年对高校共青团的印象。在共青团现实的工作中,如若常常及时有效地帮助青年学生维权,及时与多方沟通解决青年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那么,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就有可能成为品牌,收获其品牌忠诚度,享有积极、正面的高校共青团印象。在调研中,关于“您对共青团什么印象最深”的问题,大部分青年印象比较深的是各高校共青团围绕自身功能定位的特色活动,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优秀文化作品展示”等活动,从中不难看到,高校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品牌印象还停留在常规活动上。高校共青团相对青年学生来说,是其自有的品牌印象,这一品牌能否让青年对其产生特定的感情,并表现出偏向性的行为反应、实现态度和行为忠诚,这要看高校共青团能否在青年中形成固定的品牌印象。倘若青年学生对于共青团的品牌忠诚度高,也就说明有好的共青团印象,即便高校共青团有功能发挥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这部分青年学生对共青团也会更为包容,愿意给予共青团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对共青团内出现的问题承受能力比较强,不会轻易“抛弃”共青团,对共青团的向心力强。比如高校共青团在打造青年学生统一的网络平台过程中遇到了现实问题:构想是好的,全国的青年学生都在同一平台交流,进行资源整合、共享,愿景确实美好,但在推广中却出现很多问题。例如APP闪退无法解决、使用不方便、资源不全等平台本身的问题,有一些并不是计划和决策时能预料的。同时,初始强制推广是无法获得青年学生好感,在访谈中发现这一平台的强制推广导致不少青年学生对共青团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这是典型的面子工程。但是在访谈中,也还是有一些受访学生表示能够理解,他们认为平台在建设期会有各种问题出现,这是正常的,如果平台建成,对青年学生来说,长期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为此,他们很愿意加入此项平台乃至共青团的建设中去,非常愿意为共青团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非常希望看到共青团美好的发展前景。相反,青年的权益受到侵害诉诸高校共青团时,若共青团没有回应,或者将其界定为团的权限范围以外,又或者无服务意识,淡漠处理,那么共青团这一品牌对于这部分青年及其周边青年(晕轮效应)就不会产生主观上的倾向性,青年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愿意亲近共青团”的印象。

2高校共青团印象的主体认知

对高校共青团印象而言,并不仅仅只受到功能发挥成效的影响,印象本身是主观观念,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中的印象,实际上也就是青年学生对共青团外在特征的认知,包含了青年学生对高校共青团的动机、意图、信念等本质的推测和判断,这些构成了青年学生对高校共青团的社会知觉。他们通过社会认知去判断高校共青团这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去体知这个组织在实际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应该如何、是否动态发展、是否符合自身的价值观和社会需要等,而这些认知不断加固,形成高校共青团印象。因此,在现实工作中,青年学生对高校共青团功能发挥做出的评价或者判断,是建立在其对高校共青团先前印象基础之上的,青年学生最初接触时形成的第一印象是鲜明、强烈的,但却不见得是真实的,如若在与共青团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刻板印象就更难更改[7]。例如:有的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认为高校共青团是“高大上”“又红又专”,并且认定这就是客观事实,形成了刻板印象。甚至有些受访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在大学之前觉得共青团即是‘政治’的代名词,与我们普通学生的生活是没有关系的”。这样的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的固定看法不容易更改,并且也为此将自己和团组织隔离开,不愿意和共青团打交道,更不会被团组织吸引或者产生主动靠近团组织的想法。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青年学生,他们身边有身在共青团内的同学或者朋友,带给他们的是对团的负面印象或者较低的评价,这种坏的印象在传递过程中会被扩散变大,损害高校共青团的印象。因此,无论是不良的首因效应还是刻板印象都会影响青年对共青团的感知、思考,伤害到高校共青团印象。

3高校共青团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组织在目标实现的进程中,通过实施信息控制来引导外在评价的活动[8]”。回溯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过程,“印象管理是过程和目标导向式相结合,通过对印象管理过程的控制和调整来影响外界对某人、某事的感知而形成的印象”[9]。运用印象管理理论到组织管理中,就是通过对组织的行为及其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来影响或者有效引导客体对组织的印象[10]。通过印象管理塑造积极的公众印象,对于组织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共青团印象是青年学生对一所大学的高校共青团功能发挥成效和高校共青团品牌的认知和评价,其印象管理可以从客体指向和主体认知两方面进行,通过内聚功能发展意识、外塑高校共青团品牌、定期开展高校共青团印象调研等方式实现高校共青团印象的有效管理。

1)内聚功能发展成效,提升高校共青团印象首先,发挥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功能时,要以青年学生的发展为抓手,将共青团组织功能发挥与青年学生的个人发展统一起来。高校共青团的发展,本质上是青年的发展,因此,在共青团的发展规划中,将青年个人的发展作为共青团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共青团的功能,提升青年学生的共青团印象。其次,高校共青团要将思想引领和组织动员的方式创新作为自身内生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国家治理要实现社会共治,在此社会共治中,我们的青年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高校共青团应该回答“青年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回答得用不用心、恰不恰当、是不是得到青年的认同,关系到高校共青团能不能引领青年以及能不能组织青年、动员青年。只有将创新思想引领和组织动员的方法作为自身内生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才能让青年感受到共青团的使命。

2)外塑品牌忠诚意识,满足青年学生服务需求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服务”,对青年学生来说,是高校共青团自有的品牌印象,这一品牌能否让青年对其产生特定的感情,并表现出偏向性反应,产生吸引力,是否能实现青年心理、态度和行为都忠诚于高校共青团,要看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有没有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当然,伴随着青年学生需求层次的提升,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也要相应更新。同时,高校共青团要能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和分析所在学校青年的诉求,并立足于青年诉求,以有层次、有效果的主动服务替代被动应付,积极主动回应广大青年,在切实服务中重获其对青年引导的主动权。其次,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当下形势及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不断搭建和创新服务平台,在思想引领中服务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组织动员中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需求,在服务中赢得青年。与此同时,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中,青年学生是团组织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个人对高校共青团印象常常通过语言表达,也有可能通过自身的行为表达,这是高校共青团印象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因此,关注青年学生这一“形象代言人”的高校共青团印象,本身也是一种品牌塑造方式。

3)开展高校共青团印象调研高校共青团在提升功能,发挥和塑造品牌形象之外,还应该经常进行印象调研,定期关注青年学生的高校共青团印象。高校共青团印象这一价值评价体系在研究中很难具体化,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参照颜上伟、龚红果(2009)构建的共青团组织青年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11]提出高校共青团印象的4大指标,通过可以测量的指标控制,来建构高校共青团印象的评价体系。通过以上3大指标,初步建构出一套青年学生对高校共青团印象的评价体系,指标的具体数据都会构成高校共青团印象体系的一个要素,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高校共青团印象。对高校共青团来说,对其自身进行印象管理,也需要从这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关注自身功能的发挥成效,关注青年学生对其思想引领的体知和评价,在组织动员中关注动员本身所能实现动员对象的覆盖面,关注他们在过程中的体验,在保持主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为青年学生发展提供意向服务,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目标不能协调的个别意向的青年,及时与之沟通。深入青年当中去进行定期的印象调研,可以通过全覆盖或者抽样问卷方式,也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开放印象信箱、青年之声平台应用等形式,在高校共青团印象调研中囊括反馈沟通机制,形成有效、及时的“青年-团组织”的沟通反馈路径,向青年学生传达出积极的印象信息,构建良好的高校共青团印象。

作者:顾高菲1,2 单位:1.南京财经大学,2.南京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共青团印象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sxlgdxxb/72244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