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11 05:29:14

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效果之间的巨大落差逼迫人们不断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以体验式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念和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实践,把生活体验和思维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而且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实现路径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不仅是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两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意。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不难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上:有的学生背英语、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学生甚至睡大觉,真正认真听讲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门重要的课程成了现实中的“鸡肋”?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脱离哲学的本性、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此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一一列举,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现阶段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教师队伍十分庞大,从专业基础课到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也因此,导致很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没有时间阅读和研究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也不了解学术最新的进展和学术前言状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突出表现在很多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只是解释教材中的概念、范畴与原理。殊不知,马克思强调的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洞的教条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源于现实生活,是“时代的精华”。由于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的状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生活世界,改造生活的本真精神被遮蔽。

(二)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很多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只不过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导致两个严重后果:第一,独断论的灌输方式只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没有对理论进行严格的论证,缺乏说服力,学生也无法体验到理论思维的魅力。第二,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概念非常熟悉,但是只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原本具有活泼生命力的哲学变成了从理论到理论,从逻辑到逻辑之间的推演,扼杀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本能地反抗和抵触它。

(三)教学效果差,没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功能。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教育功能:一是建立在严格学术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阐释,二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前者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者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理解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其目的是应付考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碎片化知识,考试过后就忘记了。学生无法体会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价值。同时,因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兴趣,更没有动力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彰显的人类情怀也无法体验到,从而使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无法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内心。总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功能难以实现。这就要求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二、体验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的情境,呈现或者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生生的经历中感受、体验并建构知识,进而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和生成意义的教学方式。众多教师把体验式教学运用到语文、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寥寥无几。笔者恰恰认为,体验式教学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要求。

(一)体验式教学是以实践为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贯穿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以认识活动为主体的教学和学习,必须把实践、经历和体验作为它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正如同志所说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3]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教师想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单纯靠理论灌输效果并不理想。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验知识产生的现实基础,于活泼的经历中去领悟、理解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高于现实的;它又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学习也必须回归到现实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教材是中心。教师根据教材中给定的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并辅以事例加以解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即可,学生无权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一纸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功能、批判功能也失去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哲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建构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最终使大部分同学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

(三)体验式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第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帮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他们更加自觉地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觉地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必须突破书本的局限、课堂的局限,把教学活动放入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学生通过体验社会主义发展带给人民的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通过亲历党的领导下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喜悦笑容,自然而然内心会升腾起为祖国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激荡下,学生们也必然会尽自己所能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能。情感的共鸣不是通过道德说教和课堂理论灌输达到的,它需要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在体验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坚定信念,从而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实现,既依赖于现实体验,又依赖于思维体验,同时也需要师生共同进入体验的境域和哲学的运思之中。

(一)现实体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很显然,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游戏,而是奠基于社会实践之上的理论。也因此,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泉,现实的体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第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哲学。如在讲授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时,就可以从学生都熟悉的事物“苹果”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观察、体验苹果的不同属性,从而获得对苹果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的理解。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使得哲学问题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第二,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验马思主义哲学。通过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如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深化对所学哲学理论的认识。第三,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体验的空间。针对部分学生不了解马克思的前提下就盲目信仰或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状况,教师与其夸夸其谈地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性,不如让学生观看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在观赏完影片后的分享环节里,很多同学就被马克思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所感动,从内心升起对马克思的敬佩与感恩之情,并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现实的体验不仅“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且要让他们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4]

(二)思维体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的“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科学,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不能满足于生活实践层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哲学的力量在于理论的说服力量和征服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地宣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或结论,而要论证其产生的逻辑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如在哲学的基本派别问题上,若教师仅仅宣称“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说服力的。作为一名哲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去分析唯心主义犯的错误,同时也要承认它的某些观点具有合理性。引导学生在思维体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怎样才能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呢,阅读马克思哲学的原典是最主要的方法。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增加原著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在经典著作阅读中体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睿智性与震撼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辩论的环节。辩论是学习哲学、体验哲学的重要方法,是提升理论思维的重要手段。如在讲授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时,就可以设计辩论环节。在辩论中,使学生明白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要求师生共同进入体验的境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现实体验的实现,还是思维体验的展开,都有一个前提,即师生共同进入体验的境域,进入哲学的运思之中。满脑子被世俗想法左右的教师和被日常琐事困扰的学生都无法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思之中。这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哲学体验境域并将学生带入此境域之中。为此,笔者曾经做了一些尝试:在课堂开始时播放带有启发性的哲学小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师生共同朗读经典著作;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节选同学们熟悉的影片中的某个选段进行哲学的分析。如节选电影《罪恶之家》中的片段让学生分析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样一些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的关于影片的分析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总体说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

[3]中共中央出版委员会.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6

作者:胡旭雯 邓洁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sxjkzz/72628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