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及构建范文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及构建范文

时间:2022-09-29 10:01:57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及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讲到,北大新生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他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空心病”,症状表现为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空心病”一经提出,立刻引起热议,很多人纷纷表示自己也有这种症状。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和巩固的阶段,面对各种外界影响抵抗能力弱。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当代大学生容易导致价值观缺失,患有“空心病”。因此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纷扰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之特点

1.价值主体个体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逐渐摆脱社会本位的主流价值,开始审视并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2.价值取向务实化价值取向是指价值主体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一些当代大学生更加务实,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会问一句有没有用。这与改革开放之前强调大公无私、以社会和集体为本位的整体价值观存在很大区别。在物欲横行的当代,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校园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参加社团有什么用、考取各种证书有什么用、担任班委有什么用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比较务实的价值取向。

3.价值选择双重性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是指价值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断。比如,在义和利、公和私的选择上,传统价值观强调重义轻利,大公无私,大学生是认同这种价值选择的。但是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衍生出的各种消极影响,个别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双重标准。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但是当要他们为集体利益做贡献时,他们又会斤斤计较,推来推去。他们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统一的,大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他们又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消极腐败的影响。这些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化和双重性,外显的行为选择和内隐的观念选择的矛盾和冲突。

三、“空心病”背后大学生价值观缺失的体现

“空心病”是由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置身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受多元利益、多元选择、多元观念的影响,作为价值观还未稳定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陷入“空心病”的状态。种种迹象表明:“空心病”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当前大学生存在价值归属危机。

1.理想信念的迷失理想和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理想作为对未来社会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作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现象。一些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在实现上大学的目标之后,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出现“理想的空歇期”。即便一些学生确立了理想信念,但却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在理想信念的层次上,个别学生树立的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低层次人生理想,理想理想,有利则想,前途前途,有钱则图。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个别大学生认为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太渺茫,太空,没有实际意义,不如追求物质来得实在。这些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上迷失方向。

2.人生目的的模糊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认识和回答。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人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标准。当前,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如何做、如何衡量人生价值等人生大问题都是摸不着头脑。一些大学生在入校之后,逐渐融入大学宽松的氛围当中,对于人生的应有之意从来不加思考,上课迟到、考试挂科,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浮生如梦,及时行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清,缺乏社会责任感,把索取、满足个人私利视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把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视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这些都反映出当前大学生人生目的的模糊,没有树立起一个高尚、积极的人生目的。

3.自我认同的危机自我认同这个概念原意为“相同”“同一”,后期由埃里克森引入心理学,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形成于青年时期。自我认同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成年期的开始是个体毕生追求的核心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自我认同是对“我是谁”内隐和外显的回答,兼具意识和无意识双重特性,它包含“我已经是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有关自我及其位置的存在感、一致感、连续感、心理的成熟感、生活的意义感和方向感。简单地说,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认同形成、建立的关键时期,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冲突—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却经常面临着“理想我与现实我”“独立与依赖”“自我悦纳与自我拒绝”“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等自我认同危机,经常模糊了“我是谁”“别人眼中我是谁”的自我认识。大学生一旦陷入这种自我认同危机,就会对生活产生无意义感。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没有认同感也就没有生存感。”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与构建

1.价值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标作用2017年10月18日,习在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标作用,帮助学生重塑价值观。习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阶段,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就好比穿衣服扣扣子一样,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其余的都会扣错,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我们要宣传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过程中,不断内化,将之转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促进他们的价值观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理想引导: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引作用理想信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未来社会和自身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目标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问题。因此,我们要树立起正确、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生价值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伟大中国梦的实践当中。

3.认同引导: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依附单位,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形成有重要影响。学校是孩子进入学习阶段后所呆时间最多的场所,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等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之一,社会主流思想、文化等因素对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要重构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从“空心病”中脱离,建立起自我认同,顺利完成大学时期的发展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作用。在家庭层面上,父母要给孩子创造形成自我认同的良好家庭环境,注意自身的教养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与孩子平等沟通交流。在学校层面上,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积极愉悦的接纳自己。在社会层面上,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把握主流媒体导向,在全社会弘扬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琳.论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缺失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

[2]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

[3]吕梦醒.试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4

[4]胡博.让信仰生长:“空心病”现象背后的教育回归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5]王涛,戴均.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

作者:胡中晓;潘敏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及构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sxdxxb/72074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