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矛盾研究范文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矛盾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24 04:25:10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矛盾研究

摘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民族主体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共生共长的过程,具有民族性、多元性、开放性、统一性的特点和政治认同、文化整合、社会归化的功能。该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接受并掌握的一定政党或国家的公民性民族观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民族观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矛盾主要有民族主体身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外环境引起的矛盾。

关键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公民性

民族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专门研究社会成员的民族观形成发展规律和对其进行民族观教育的一门科学。[1]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P268)因此,过程研究居于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1.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民族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是在原始社会部落解体之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形成的。民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P34),是人们的自然联合和社会联合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认为,民族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怎么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看法总认识,是人们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和表现。人的民族观必然与一定社会的政权或国家相联系,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民族主体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共生共长的过程。具体来讲,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政党或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民族观要求以及社会成员民族观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意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观念以及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积极、能动的作用并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并发展社会所期望的正确民族观和国家观的教育实践过程。

2.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一是具有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和教育内容上。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客体看,在多民族国家,无论是作为主体的教育者,还是客体的受教育者,都不是由单一民族成员组成。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内容看,对于现代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平等观、民族团结观、民族发展观、民族认同观以及体现在一国具体的民族政策和措施,都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二是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方法的多元性,也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联通体的多元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联通体,是指具有联结和沟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促成双方进行思想交往和双向交流的客观实在。[4](P40)它包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和载体。从教育内容看,不仅包含民族观教育,还包括了与之相关的国家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等教育内容。从教育方法看,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征,就要综合运用个性教育法、嵌入体验法、比较鉴别法、历史分析法等特殊方法,才能达到教育过程的效果。三是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环境的开放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外部的国际国内环境都会对教育者的施教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以及自我教育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展。当前,在国际上,因发展方式和水平引起的“文明”冲突有所激化,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引发的争端和冲突加剧;在国内,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极易引起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四是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也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达到受教育者民族观和民族国家观的统一,也是民族个体和公民个体的统一。而且这一统一性,还要求民族的个体从属于国家的个体,从认同的角度看,就是要求受教育者的国家认同要高于其对本民族的认同。因为对于受教育者来讲,不仅具有民族身份,同时还具有国家的公民身份;对国家来讲,不仅要求国民认同其民族身份,更重要的是要认同公民身份。

3.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功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功能,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有关要素以及一定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首先,具有政治认同功能。在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总是与国家政权及其政策措施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求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接受这个国家或政党反映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也就是说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一定的国家认同,还要达到与这个国家紧密相连的政党认同、政治认同和道路认同,以确保这一国家的政权稳定、国家统一。其次,具有文化整合功能。这主要是指,通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尊重和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各民族文化的整合和提炼,以寻找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个体对本民族的认同,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民族又是与一定社会的国家相联系的存在,这就使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主导性必然对各民族的文化起到整合作用。对于当下我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文化整合的方向。最后,具有社会归化功能。这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相互欺凌、相互斗争甚至兵戎相见,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虽然各民族、各国家面临着激烈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国际化竞争,但是各民族、各国家不可能单靠自身来解决所有问题,更不可能靠压迫或武力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样人的自身发展,也是如此,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个体或民族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其他人或其他民族的发展。正因如此,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界定。国家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实体,对于国民的首要要求就是公民身份要求,而对于个体而言,既具有一定的民族身份属性,又具有公民身份属性。一定社会的民族观要求总是与这个国家及其政党的政治主张相联系,也就是说,民族观要求是从属于一定国家及其政党的公民观要求的。因此,在现代国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所接受并掌握的一定政党或国家的公民性民族观与受教育者实际的民族观水平之间的矛盾。之所以这样概括,首先,民族观教育不能脱离政治教育而独立存在,一定社会的民族观不仅体现在民族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还体现在具体国家政治层面的民族政策和措施上,这就是对受教育者更高要求的公民性民族观。其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纯的政治观、公民观教育过程,而是建立在公民观基础上的民族观教育过程,民族观教育要受到公民观教育的制衡和约束。最后,教育者接受并掌握的一定政党或国家的民族观,必然体现该政党或国家在民族观上的公民性要求,并依此传输给受教育者。

2.受教育者公民性民族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受教育者的公民性民族观是指受教育者的民族观形成要受到公民观形成的影响,以一定国家的公民意识、公民身份认同为根本遵循,并以公民意识和公民身份生成为最终目标。从认同的角度说,就是受教育者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要高于本民族认同,民族的个体要从属于国家的个体。受教育者的民族观形成要受到公民观形成的影响,是指受教育者民族观的形成过程与其公民观的形成过程,两者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既有“我是谁”的问题,也有“我是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和成熟的过程。受教育者的身份认同也是一样,是民族身份认同与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矛盾着的相互影响而又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的民族观以一定的国家公民意识、公民身份认同为根本遵循,并以公民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生成为最终目标。指的是在一定的国家政权下,受教育者既要达到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也要达到对该国公民身份的认同,并且经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最终要达到公民身份的认同高于民族身份的认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民族主体身份的生成不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终结,公民主体身份的生成才是这一过程的终结。一定社会的国家在对受教育者民族身份认可和接纳的同时,也必然要求其树立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其政治地位的接纳和认同。这种对受教育者民族和公民双重身份而又不同地位的认可和接纳,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照,权利与义务的结合,责任与担当的统一。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

1.民族主体身份之间的矛盾。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我国在“”和“”时期,在民族问题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是由于我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基本原则,坚持构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我国民族之间的矛盾在整体上已经不复存在,演化成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各民族之间由于发展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民族隔阂甚至局部的民族纠纷和民族矛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民族主体身份之间的矛盾,对受教育者民族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影响,并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民族观的形成发展。

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对受教育者而言,认同具有层次性。受教育者公民性民族观的形成发展受到其自身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受教育者对本民族的认同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影响过程,是民族血缘的延续和文化熏陶的结果。而国家认同的过程则是一个自觉的影响过程,体现了一定社会国家政权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是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则会强化受教育者的民族主体身份,就会表现出本民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受教育者就会产生民族优越感甚至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对国家而言就是分离的力量;如果是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则会产生国家利益高于本民族利益的意识,对国家而言就是统合的力量;如果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强度相同,则表现为单一民族国家的受教育者。对于我国而言,受教育者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具有矛盾性,更具有统一性。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不断增强,使各民族不仅认同各自的民族成员身份,也同时认同中华民族的成员身份,这就为我国化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基础。

3.民族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民族自身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不一致、不协调上。在历史上,发展慢的民族,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被发展快的民族所征服和统治,有的甚至失去民族特征,融合为新的民族。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还较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对于我国解决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正确之道,也是迫切要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坚决摒弃和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是汉化的思想。因为,一个社会越是发展进步,处于这个社会的各成员包括各民族自身就有了发展自身个性的更多机会,与之相反,如果民族为了僵化保持其个性而不愿意与社会发展同向行进,则其生存方式和文化特色必然越来越受限,最终也会被社会发展所抛弃。解决这一矛盾,必然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正确看待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主动顺应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形成教育者乃至一定社会或国家要求的民族观。

4.国内外环境引起的矛盾。一个民族的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和国际政治环境中,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的过程,都与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是具有促进作用的,而恶化的国内外环境则可能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起到阻碍作用。对于国内环境引起的矛盾,主要是指一国的民族政策、措施和应急事件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对于国外环境引起的矛盾,主要是指跨境民族问题引发的矛盾,以及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带来的矛盾,还有外部敌对势力的蓄意歪曲、挑拨甚至破坏行径,这些都会作用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民族观的形成发展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柏才.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J].思想理论教育,2016,(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徐柏才,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祁帆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矛盾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sjmzzz/71683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