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范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范文

时间:2022-07-10 05:25:35

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人文世界》2016年第0期

摘要:人地关系的不断演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注重采用参与式、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信息化

0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基本学科之一,是一门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学科,包括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受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综合驱动,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城乡地域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和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日趋深入.而随着“3S”(RS、GPS、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可视化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地理事项的分析、模拟和预测等计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本文就当前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课程知识体系的构设

1.1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城乡发展要素流动、市场经济价值主导、生产工具革新、现有制度和政策体系影响的共同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互作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2].而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单向流出和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以人口的流动为核心,现代经济形态、全球科技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得以快速扩散和辐射,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征与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并进一步对资源的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此背景下,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等教学模块中,应将全球化、城镇化、老龄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相关前沿研究融入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当前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突出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1.2注重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但人文地理学的课程内容并不是零碎的堆砌.在看似庞杂的课程知识体系内部,应当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在以人口、文化、城市、乡村、旅游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动态演化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侧重探讨各要素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地理事项形成的机制机理,尤其应注重体现各要素、各模块内容知识体系的彼此关联性和融会贯通,如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联、产业发展与全球化的关联、城镇化与产业的关联,建立一个联系人文地理各基本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3],形成由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机制机理、案例剖析密切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范式,注重体现地理学的综合观、时空观、区域观,逐渐形成了包括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完整学科教学体系.

1.3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交叉形成的知识体系[4],面临全球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时,人文地理学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优势.人文地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应以服务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目标,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注重运用信息科学、空间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手段综合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以提升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还肩负着提升公民基本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正确的人地关系观,传达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环境伦理等理念和原则,发挥课程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2教学模式的运用

2.1注重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兼顾个体和群体的主动性,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尤其注重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组织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聚落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等各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有选择性地选取较为浅显易懂的一至两个知识点,如“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章节选取世界性三大宗教及相关礼仪、习俗,“旅游地理”章节选取世界旅游资源及其分布,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文献、网络资源等,查询相关人文事项资料,协作完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讲解.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随机式分组讨论法,如在“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首先展示竹楼、雕房、窑洞、四合院等不同民居的图片,然后就建筑的取材、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性等方面,让组织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讨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后各小组陈述意见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人文地理学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6].

2.2注重采用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地理思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初步具备开展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是地理学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任务之一.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自主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达到深化对问题认识的学习过程[7].为此,针对教材每一模块中涉及当前人地关系演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空心村、乡村病、老龄化等,可紧扣教材知识和相关主题布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分组开展研究式和探究式学习.如在“聚落与城镇化”章节中,可通过推荐学科前沿文献或提供查询线索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借助社会经济数据、数理分析、人文实证访谈、“3S”技术等方法,揭示区域城镇化或乡村发展的时空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进一步剖析引致该种现象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基于课后自主研究、讨论,将研究结果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结合相关基础理论及学术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视野给予点评[8].通过资料查询、数据分析、组内讨论、分组讲解、教师点评等研究式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2.3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10].人文地理学知识点零散、细碎,彼此间联系不够紧密,可采用声音、图像、照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大量地图、遥感影像、影音资料等素材展示民居、服饰、饮食等人文事项,在将零散的、表面的现象直观展示基础上,对相关地理事项发生的过程、机理、规律加以剖析和抽象概括.如纪录片«大国崛起»«美丽中国»,CCTVG3播出的“文化大百科”、CCTVG4播出的“城市1对1”“走遍中国”,CCTVG9的“人文地理”,CCTVG10的“地理中国”等电视节目中均涉及诸多与人文地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5].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兴趣[11].

2.4注重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人文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可利用暑期时间增设第三学期,通过野外实习、课程设计(论文)、社会调研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学会、建筑学会、自然资源学会、土地学会等不同层级学会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围绕人文地理课程体系开展所在城市的短程野外实习,与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联合组织开展涉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长距离综合实习,实习内容可包括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差异等[12].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地理野外考察、遥感、GIS、绘图等技术方法和实践技能,培养适应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区域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的应用型人才[13].此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其情景化的学习界面、人机交互式的模拟体验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为克服现实环境限制、实习资源匮乏、实习成本较高等难题,可考虑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块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数据分析、方案论证和优化、地理事物模拟等手段,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14].

3结语

人地关系演化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促使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在知识体系构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体现当前人地关系前沿问题,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开展参与式、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时,应注重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塑造,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龙花楼,屠爽爽.论乡村重构[J].地理学报,2017,72(4):563G576.

[3]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金凤君,靳海涛.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J].地理科学进展,2018(3):309G316.

[5]曾群华.高校人文地理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7(8):81G82.

[6]张梅芬,童彦,高庆彦.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11):101G102.

[7]毛蒋兴,徐文丽,黄鹄,等.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114G118.

[8]王欣丽,王梁,姜永见,等.对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6,(20):56G57.

[9]吴攀升.研究性教学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地理教育,2012,(11):58G59.

[10]蔡梅.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84G185.

[11]尤金洁.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15G217.

[12]李孝坤,冯维波,翁才银,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83G86,93.

[13]张茜凤,薛丽芳,马晓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6,(1):96G101.

[14]柯长青,肖鹏峰,李满春,等.地球系统科学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83G87.

作者:屠爽爽a;严志强b;王炜B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a.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rwsjzz/71621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