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探索范文

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探索范文

时间:2022-10-20 10:21:15

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探索

至2011年底,经测算的户籍本地人口为1001万人,仅比1978年增加150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49.6%。户籍迁入人口指1978年后迁入北京并持有北京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在1982-91年间年均增长11%,在1992-2001年间年均增长7.1%,在2002-11年间年均增长6.5%。至2011年底,经测算的户籍迁入人口为276.9万人,比1979年增加26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13.7%。常住外来人口指常住北京但没有北京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在1982-91年间年均增长16.8%,在1992-2001年间年均增长25.4%,在2002-11年间年均增长11%。值得注意的是,常住外来人口自2002年后每年均保持7%以上的增长,是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至2011年底,常住外来人口742.2万人,比1978年增加720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6.8%。

在年龄结构上,中国统计年鉴将常住人口分为0-14岁、15-64岁和6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进行统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计算出三个年龄段的比例,再根据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可以测算出各年度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如果假定常住人口中0-14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口均为户籍本地人口,则可推算出15-64岁的户籍本地人口数。将15-64岁的常住人口减去同年龄段的户籍本地人口,即得该年龄段的户籍迁入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之和。有些巧合的是,这个数字正是户籍迁入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总数之和,即是说所有户籍迁入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均是15-64岁的从业适龄人口!另据推算,在1995-2011年间,北京市0-14岁常住人口减少68.7万,15-64岁常住人口增加756.4万,65岁以上人口增加79.9万。自2007年始,户籍迁入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之和占15-64岁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50%,且该比例仍在不断增长。至2011年底,户籍迁入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之和超过1000万,较1995年增加741.4万,占15-64岁常住人口的61.2%。可见,虽然北京市的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但如果认为由于老龄人口增加79.9万而导致户籍迁入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合计增加741.4万显然不可信。那么北京真的需要这么多外来从业人口吗?就业市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将就业率定义为从业人员数量与15-64岁常住人口的比例,可以发现自1995年以来就业率一直维持在58%-73%的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即没有出现就业率因人口增加而明显降低的现象。另一个证据来自从业人员数量与15-64岁常住人口绝对量的比较。自2002年始,从业人员数量开始超过15-64岁户籍本地人口,之后这个就业市场的缺口越来越大,至2011年底,这个缺口已经达到423万。户籍迁入人口首先对这个缺口进行了弥补,但仅在2004年户籍迁入人口便已无能为力。之后就业市场的缺口便不得不由常住外来人口进行补充,从而形成了这段时期的人口大暴发。可见,北京市的人口增长并不完全源于外来人口的主观愿望,更多的还是就业市场需求的必然反映。那么为什么北京的就业市场在2002年之后突然产生了大量而持续的需求呢?

1、表层因素:第三产业创造大量就业

考察北京市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第一,将北京三次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对比可知,在1978-2011年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66.8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加41.3万,第三产业人员增加651.1万。显然巨大的就业市场来自第三产业。第二,将1978-2011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回归分析,t检验显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对常住人口具有显著影响,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1万人可导致常住人口增加1.6万人。第三,从时间上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在2002、2003年各增长10%,2004年突然猛增35%,这与前文所述就业市场产生缺口的时间点也非常吻合。以上证据表明近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确实是造成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关于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增长的问题,国外学者已有述及。如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特性,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快。其原因是:第一,在第三产业中很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本比较容易进入的特点,使该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使得服务相对于工业品而言价格较低,附加值较少;第二,由于服务业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所以促进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服务业,进而造成第三产业劳动力较易增加的特点。

2、深层因素之一:就业结构转型滞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一定会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吗?为此,我们可以将北京与同为首都城市的日本东京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根据东京产业劳动局2005年的数据,东京人口约1258万,比北京(2011年,以下同)少761万;东京的从业人员约820万,比北京少249万。从产业角度看,东京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只有3千余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04%;而北京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有5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两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竟相差180倍!东京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约134万,北京为219万,两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相差1.6倍。东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约686万,北京为791万,两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差1.1倍。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北京人口增长的最大问题不在第三产业而在第一产业。根据库兹涅茨的观点,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量而持续地吸引到第三产业。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减少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如东京第一产业由于劳动力的减少使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甚至略高过第三产业,两者相差1.2倍。北京近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程度相对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滞后,致使第一产业无法为第三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其结果一是第三产业产生的就业缺口不得不由外来人口进行填补,二是第一产业生产效率无法明显提升,目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已相差6.7倍,远远高于东京的水平,形成巨大的城乡差别。因此,就业结构发展滞后于产业转型才是造成北京人口持续大量增长的主要内因之一。

3、深层因素之二:生产效率偏低

经测算,北京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东京相比均严重偏低。其中,东京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北京的32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北京的3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北京的4倍。生产效率低下意味着生产同样的产出需要消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产值的提升也就意味着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如果按照东京的生产效率标准和北京目前各产业的增加值测算北京的从业人员数量,那么北京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减少57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将减少142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减少105万,全部从业人员合计减少近305万。这意味着北京的从业人员将降至765万,与户籍本地人口(15-64岁)的缺口将降至120万,对外来人口的需求将明显降低。可见,相对于就业结构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对北京人口增长的影响更显著。这一影响波及全部三次产业,而且对二、三产业的影响更大。从另一方面讲,与东京相比,北京的第二、三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而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从业人员规模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保证。

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北京市近年来人口快速增长虽然也可能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自身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首先,北京市第三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了本地劳动力的供给。其次,第一产业占用劳动力资源过多导致就业转型滞后,第一产业未能向第三产业输送足够的劳动力致使劳动力缺口不得不由外来人口进行补充。再次,全部三次产业生产效率偏低导致经济增长不得不占用大量劳动力资源,从而进入了“经济越增长,人口越膨胀”的怪圈。可见全部三个因素都出自北京自身产业发展的内部,因此相应问题的解决也应更多地着眼内部因素,而非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等外部因素。

作者:年炜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探索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