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文化的构建探讨范文

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文化的构建探讨范文

时间:2022-09-26 02:55:09

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文化的构建探讨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其文化的多样性,在隐性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各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尝试从文化认同态度和文化适应压力,比较民族地区高校各民族学生群体与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适应上的差异,为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隐性文化;校园文化;文化认同态度;文化适应压力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们率先开始了关于校园隐性文化(当时称为隐性课程)问题,致力于寻求教育改革的新出路。之后,我国国内的学者们也开始了隐性文化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高校校园文化当中也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共存的多元模式。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存在着两种文化适应问题,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学生与主流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是,汉族学生与非主流(民族文化)的融入。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较多,而汉族与非主流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关键的问题是,在民族地区高校这种非主流文化实际上应该看作是“相对”的主流文化,其独特性和影响程度是非常显著的。

2校园文化与隐性文化

2.1校园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教学过程以外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数不胜数,学者们是各执一词。杨益民(1990)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特区中生活的各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中的具体化。厉以贤(1991)认为,文化是指附于学校这个载体来反应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还有将校园文化定义分为“功能和目的说”、“活动说”、“氛围说”、“泛文化说”等。

2.2隐性文化《辞海》中关于“隐”的解释是“隐蔽、不显露”,“性”在这里是表示“类别的属性”。国外关于隐性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W.Jackson)所提出的“隐性课程”。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国内外学者们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其实可以理解为隐性文化。“隐性课程”具有“非学术性”的特点,从校园文化的角度作为学校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隐性文化作为高校的隐性课程,是深层次、隐蔽的、难以看见的校园文化,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素质。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提高隐性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3研究方法

3.1被试研究采用的是分层抽样的方式,面向延边大学的学生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回收了157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9份,予以剔除,最终得到了148份的有效问卷。

3.2问卷的理论基础Berry在研究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的研究中显示,个体要面临两个问题:(1)是否保持原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2)是否愿意与主流文化群体保持密切关系,并参与到主流群体活动中。通过回答两个问题,将个体的文化适应方式分为四类: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整合是指,个体在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认同的同时,希望采取新的生活方式;同化指个体绝大多数放弃自己的原有文化,完全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分离是指,个体保持原有文化的认同,避免自己与主流群体的密切联系;边缘化是指,个体既不认同原有的文化,也不认同主流文化。少数族群或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采取边缘化的态度势必会导致适应的失败,因此学者在研究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态度时,往往不考虑这种态度。

3.3问卷的选择问卷主要参考张京玲(2008)在藏、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与适应的关系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因考虑到朝鲜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汉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主流文化(本文中民族地区的主流文化为朝鲜族文化)的认同态度,将问卷分为相互平行的两组问卷,并考虑汉族大学生不存在把朝鲜族语当成第二语言的情况,对语言一项进行了修改。问卷最后增加了一个开放式问项,主要调查两个民族群体在文化适应上造成的困难以及不适应。该问项包括朝鲜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和不适应以及通常的想法和做法等三个问题。对于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18个问项,采用Likert的五分制量表,通过分值的高低表示认同感的高低。

3.3.1问卷的效度首先,先对朝鲜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方式的18个问项进行因素分析,最终保留了10个问项分为三个维度。得出KMO值为0.739>0.7,Bartlett值为313.466,且每个维度的负荷量在0.7以上。其次,对汉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方式的18个问项进行因素分析,最终保留了10个问项分为三个维度。得出KMO值为0.712>0.7,Bartlett值为264.592,且每个维度的负荷量在0.7以上。

3.3.2问卷的信度利用Cronbachα系数鉴定问卷的信度。Devellis对该系数的大小所表示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当系数大于0.8时,表示信度很高;当系数在0.7-0.8时,表示信度比较高;而当系数在0.6-0.7时,则表示信度在正常的范围内。本文各个变量的Cronbachα指较高,均大于0.7,通过对量表信度的分析,证实了本文所使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4研究结果分析

4.1朝鲜族、汉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模式比较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上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个民族大学生在同化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29.383,p<0.001。

4.2文化认同态度模式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对两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态度模式,进行了(性别、年级)方差分析。对于朝鲜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整合态度上存在年级差异。高年级大三的得分(M=4.2353,SD=0.5745)显著高于低年级大一的得分(M=3.3472,SD=1.1356),F=4.193,p<0.05。对于汉族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上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4.3开放式问项的统计结果对于汉族大学生来说,在适应朝鲜族文化时存在语言、礼仪、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应。通过开放式问项的统计结果发现,汉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上呈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语言和礼仪两个方面。面对这种压力,汉族大学生通常选择的方式是主动适应这种差异,少部分学生表示,感受到了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从而选择了回避、拒绝等方式。对于朝鲜族大学生来说,在适应主流文化(汉文化)时主要存在语言上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分别体现在汉语基础差造成的成绩落后、民族口音被他人嘲笑、无法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图等方面。面对这种压力,朝鲜族大学生通常选择的方式是在汉语的使用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动适应主流文化。少部分学生表示失去自信心以及感受到不安,从而被动的去适应。

5对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文化的建设的启示

5.1发挥高校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有它特定的空间和主体,空间上局限于校园范围内,而主体是在这个空间内活动的人或物,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三个群体。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以及受益者,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与这三类文化主体有着直接影响。

5.1.1教师高校校园文化旨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当多数人的态度或价值观趋于一致时,必然会影响群体当中的其他成员,迫使与之不相符的个体做出改变或顺从,隐性文化的传播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形成持久的教育热情。面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本身就存在着文化适应压力,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5.1.2学生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主角,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他们的知识、文化、思想、心理等方面在活动氛围中产生碰撞、融合和提升,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修养,增强自信。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友好的同学关系,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5.1.3管理者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重视隐性文化建设的问题,要把学校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向人文方面,同时要注意学校组织、管理理念、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形成这种意识。隐性文化无处不在,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涉及人员多,这就要求高校形成一种全局意识,各部门、组织之间要积极配合;同时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校园隐性文化的健康发展。

5.2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协调发展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一般认为高校应该把物质文化:建设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实验室等硬件环境的投入放在第一位,把软环境建设放在第二位。其实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应该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无法统一力量、统一思想进行发展建设。

6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其文化的多样性,在隐性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各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将非主流文化积极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形成民族地区高校特色的隐性文化。本文的研究,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对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只是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从文化认同态度和适应压力来解释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以便在隐性文化建设上充分考虑这种群体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丁东澜.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其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1).

[3]杨益民.大学社会化和社会大学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思考[J].江西高校研究,1990,(1)

作者:朴世杰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文化的构建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qqbyjwczz/7203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