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范文

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2-10-30 06:09:24

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摘要:网络舆情对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向引导和促进的积极效应,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存在一定的反制性。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需要多方努力形成协同机制,其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加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与网络舆情监管,网络媒体要加强道德自律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键词:网络舆情;青年学生;政治认同;三重路径

青年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支撑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人才资源和主要后备力量,也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显得尤为紧要。这不仅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其政治理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网络舆情是信息时代网络虚拟社会的产物,其传播快捷、主体隐蔽、信息多元,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深具影响。面对网络舆情作用的凸显,我们应加强研究,正视和利用好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特点分析

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是指青年学生对现行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认可、接受和赞同,是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对现行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并自觉地以该政治系统的要求来引领自身的政治行为。因此,青年学生政治认同不仅体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具体行为中。其主要包含对国家、执政党及其领袖等政治主体的认同,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法律与政策等政治规范的认同,对执政党的思想理论、政治理想、政治道路的认同,以及对政治运行程序和对政治效能的认同等,涉及社会政治生活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具有以下特点。

1.多样性。社会从来都不是一元的存在体,任何事物都会存在多样性。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多样性一方面缘于当今时代青年学生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思想意识的多元性,在社会意识开放多样的条件下,青年学生在其政治生活中可以进行不同的政治选择,政治认同多样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则缘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青年学生因身份背景、个人境遇、学校教育、家庭政治与经济情况等各不相同,对特定政治体系的看法也会不同,必然表现出政治认同上的差异与多样性。

2.发展性。世间万物都遵循一定规律发展变化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认同作为个体对所属政治系统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一种归属,是人的精神产物,也必然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及个体政治认知能力的增强,而呈现一个由浅入深、逐渐发展的过程。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持续提升,其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对政治的理解和判断力逐渐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也会处于一个对现行政治体系理论、制度等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对政治体系及其运行形成基本判断——对政治体系逐步接受、认可、支持的过程。

3.易变性。易变性是指青年学生在未达到成熟和稳定水平时,其心理发展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青年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体系,其可塑性非常强,政治认同很容易出现波动,他们可能因一些突发事件和相关的舆情信息而改变原来的政治立场,也可能在朋辈的影响下对自己的政治认知产生动摇。

4.主动性。主动性是个体一种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政治认同作为青年学生的一种主观意识,虽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本质上是一种主动趋同的过程。青年学生有着较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渴求发展。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也比较在意自身政治权利的实现和政治作用的发挥。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青年学生对现有政治体系及其运行并不是毫无判断力,表现出盲目的支持和服从。相反,青年学生不但具有政治判断、政治选择和政治参与的能动性,还在理论方面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他们在政治认同过程中往往会深入思考社会生活和政治领域的各种现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政治问题,按自己的方式去判断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表现积极主动地对现行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政策等做出反应,而非单纯的被动接受。

二、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由于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国内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舆情主体的身份背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这必然会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产生多元效应。新时期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具有正面促进作用。首先,网络舆情丰富和拓展了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青年学生了解和学习时事政治的途径,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其次,网络舆情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增强政治参与意识,促进青年学生形成政治上的理性认同。但同时,网络舆情中的消极因素也给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带来了不利影响。

1.西方思想的深度渗透消解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引导和社会整合功能,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任何政治体系如果出现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则必然危及政治统治,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一向为统治阶级所重视。一直以来,西方国家从未改变对我国施行和平演变的策略,在这方面他们可谓孜孜不倦,不遗余力,而对中国实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他们看来,无疑是实现和平演变最有效的手段。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正好给了他们极好的操作空间,在各舆论场,西方政治团体及其培植的“人”踪影无处不在,他们精心设置议题,鼓吹、宣扬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并对其进行合理性、先进性解读,极力向青年学生兜售西方的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容易受西方意识形态所蒙蔽而陷入迷茫,进而淡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识,甚至出现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言论。

2.网络负面舆情和虚假信息的渲染放大造成青年学生政治实体认同困惑。网络舆情纷繁复杂,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相伴,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其中的负面舆情和虚假信息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日益突出。负面舆情多是与网络热点、社会矛盾等有关的负面信息,本身容易吸引人们关注和传播。一些网络媒体缺乏政治责任感,为追求高点击率,满足一己私利,对这些负面舆情肆意渲染,导致现实社会中的矛盾被过度放大,削弱青年学生对执政党的信任感,政治认知迷失,甚至会将一些社会矛盾、官员贪腐问题归结于现行的政党体制。近年来,因网络舆情的主体隐匿性、言论自由性及一些网站和自媒体履行主体责任不力,虚假舆情信息和谣言充斥着网络,且呈现愈演愈烈态势。一些网络推手出于各种不法目的,利用特定事件,精心虚构事实,制造、传播各种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这些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影响青年学生的思考,极大地干扰青年学生对政府行为的判断,他们可能因此降低对政府及其社会治理效能的认同。

3.网络舆情的泛娱乐化淡化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热情。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兴盛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网络舆情在文化消费和资本操控的共同作用下,日渐呈现“泛娱乐化”趋势。不管是网民还是网络媒体都有意无意地秉持着娱乐为上的原则,几乎什么事情都可以拿来娱乐、拿来消遣,就算是一些本该严肃对待的政治、伦理问题,都可以进行娱乐化处理。另外,当前各媒体平台的娱乐类新闻明显过多,到处充斥“娱乐圈”的最新信息,而对于国家政治方面的内容,一般网站涉及较少或更新缓慢。网络舆论场长期被娱乐八卦议题霸占,网络舆情成了网络“娱情”。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泛娱乐化”的网络舆情生态降低了国民的精神生活品质,消解着国民的理性精神,这种现象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无形冲击。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长期受到网络舆情“泛娱乐化”的影响,容易导致价值观模糊,削弱青年学生积极的人生信仰,淡化青年学生应有的政治责任,消解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进而出现政治冷漠,疏远、逃避政治参与,甚至对政治麻木不仁。这种消极的政治情感严重消解青年学生的政冶认同。

三、应对网络舆情对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三重路径

如上所述,网络舆情对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向引导和促进的积极效应,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存在一定的反制性。应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需要多方努力形成协同机制,除了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青年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学校、政府、网络媒体都应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净化网络舆情环境,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正向引导和促进作用。现着重从学校、政府、网络媒体三个维度探讨应对路径。

1.学校维度。学校是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持续教育,青年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政治知识,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良好的政治性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有利于青年学生从根本上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出,规避网络舆情负面信息对其政治认同的侵蚀。当前,学校要重视发挥网络舆情对政治认同教育的正向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舆情下学校政治认同教育面临危机,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网络舆情带给教育的困境,忽略了其积极作用。学校教育者要认真研究网络舆情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一是教师要善于通过网络舆情,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政治“心声”,以便有的放矢地改进政治认同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二是可以利用网络舆情调动青年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鼓励他们对事件发表独立的见解,并互相交流看法,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政治实践能力。三是在舆情发展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观察、解释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借此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指导理论的认同。此外,学校要重视加强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青年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2.政府维度。政府作为政治活动中的主导者,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对象,其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往往是引发网络负面舆情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政治效能,增强青年学生对政府的认同;另一方面,政府有责任加强网络治理,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营造有序的网络舆情环境,避免青年学生在政治认同形成和发展中受到不利影响。具体来说,一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积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努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政治体系。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依规治党,依法办事,严惩党内腐败,推动党务公开,确保公权不被滥用。二是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社会秩序,对恶意扰乱网络环境者要严厉打击,尤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对制谣传谣者、对兴风作浪的网络推手、对网络暴力的操纵者等引起舆论危机的不法之徒,法律要及时依法追究责任,以免产生“破窗效应”,诱发更多人仿效。三是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政府应组建专家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加强网络信息的筛选、审查,对不良信息、不当言论尤其是带有攻击性、煽动性的政治言论和极力鼓吹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言论要予以屏蔽或删除,避免这类有害信息干扰青年学生的正常判断,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建立安全屏障。

3.网络媒体维度。从现状看,国内主流网络媒体仍是反映舆情、传播舆情、引导和推动舆情发展的主力军,主导着舆情的价值判断和走向,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为此,加强主流网络媒体自律自治,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生态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强化主流网络媒体的道德自律和责任意识,网络媒体应秉持与传统媒体一样的职业初心,不管网络舆情环境多么复杂,都不能忘记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要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倾向及造谣传谣等行为。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限制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内容输出,突出和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好声音。三是要不断提高媒体人的专业素养,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解读,以主流媒体的专业、权威言论来影响和引导网络舆情,促进青年学生对舆情事件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崔美娜,张平.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8,(2).

[2]鲍善冰,陶婷婷.网络舆情的偏差及引导策略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1).

作者:刘金鸽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络舆情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qnfzltzz/72257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