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范文

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范文

时间:2022-05-23 11:31:08

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

《青年发展论坛》2018年第2期

[摘要]在社会大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可搭建家校合作平台,融通教育主体交流不畅;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方教育合力;建构以探索“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创新平台。最后,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体系角度将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丰富教育资源,扩充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形式,促进“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将教育一体化作为终身教育的中心议题,其实现需要打破传统学校教育封闭式的办学模式。社区,作为孵化和整合教育资源的平台,承载着传递、运作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用转化的功能,是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三者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最有效桥梁。社区教育通过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纳入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既可以解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耦合程度低、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困惑,也可以弥补基础教育之不足。在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深入探讨社区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都有积极影响,能为其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

(一)搭建家校合作平台,融通教育主体交流不畅

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研究中提出场域的概念。他指出:“场域即是各种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1]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家庭和学校可视为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两者对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独特且相互关联的影响。在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虽已达成共识,但具体考察家校合作的效果时,我们发现依然存在以下困境和挑战:家校合作理念的争议———教育需求的差异化、合作内容的不一致、合作组织上的单向度等[2][3];家校合作中权利和地位关系不均等———家校关系的商品化、“1+1≥2?”等[4];家校合作过程形式化———教育主体实质性缺席、沟通方式狭窄、活动低效等[5][6];家校合作保障机制的匮乏———资源联结的脆弱、家庭社会资本的侵蚀等[7][8]。基于此,“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试图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搭建有效的第三方合作平台,让社区扮演调节者、领导者的行动主体角色,多渠道、多层面动员与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而调节这种以“学校为本”或“家庭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所造成的失衡,融通家庭与学校的交流渠道。

(二)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方教育合力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建设学国、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许多学者指出,共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青少年教育。作为青少年知识和品德习得的主战场,学校为青少年教育提供必需的教育设备、课程、师资等正规教育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同时,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场所,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品行、教育观念、经济水平等,都成为无形或有形的教育资源为青少年发展成长保驾护航。但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诉求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渗透,青少年社区教育逐渐成为能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条新途径。正是如此,“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试图挖掘社区范围内可用于青少年社会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影响青少年教育的精神资源,并以社区为主,协调上述社区教育资源的不同隶属主体,整合不同工作目标,形成教育合力,为促进青少年发展提供坚实且稳定的保障。

(三)建构以探索“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创新平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自我中心”迈入“社会化”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往往表现出以下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对外部环境异常敏感;另一方面他们也从关注自身开始转而关注外部社会环境,并尝试认知、接受及掌握相关的社会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而为担任一些复杂的社会角色作好准备。[9]正因如此,“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试图以社区为依托,通过优化社区资源,集中协调社区内可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一方面为青少年打造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给予父母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行使施化角色职能的必要指导与训练,从而实现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二、“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的内涵解析

青少年教育共同体以其独特的运行模式,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独立的教育场域密切连接在社区这一平台上,在协助学校和家庭完成相应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而在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分析可见,这一“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共同体以社区为连接中介。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组织协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如民办文化辅导学校、城市文化设施、体育娱乐活动、教育法律政策等);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依托于良好的家校合作所产生的教育合力,借助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社会资本,以创设与开展青少年社区实践辅导站、青少年社区之家、亲子教育等多元形式,实现教育从学校“走出去”(把青少年教育的区域扩大至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把教育对象扩大到青少年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到“请出来”(把青少年及其父母吸引到社区并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过程。

(二)“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的价值探析

首先,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该立体教育模式增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教育互动,在整合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既优化教育环境,还推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补充学校系统化教育中的德育和个性化教育,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此外,丰富多元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也有助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与利用。其次,该立体教育模式激发新型的社区家庭教育模式的形成,即在社区教育组织形式下形成的家长委员会不仅成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也成为引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成立家长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健康、有效、和谐发展,有助于三者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体现。最后,社区教育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增强社会教育的规范性和组织性,为社会中多方面力量和群体参与青少年教育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在以社区为转介途径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融合在一个教育系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讲座、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以家庭为主的家长课堂、家长论坛、家庭教育交流会等活动,以社区为主的社区慈善活动、亲子游戏等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多元化的教育参与者被有序规范地组织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各自发挥教育力量,从而有利于社会教育的融合统一,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完善。

三、“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分析

(一)设置层次分明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目标

作为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资源的立体教育模式,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在教育目标设定中除了要遵循大教育体系下的育人原则外,必然要综合并突出这三种教育模式的目标导向,从而体现出层次性,具体表现为社区教育的育人性和综合性目标两方面。首先,从本质上来说,社区教育是我国大教育体系下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其自然带有所有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育人性”。其核心工作是建立健全青少年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搭建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化保障平台,丰富社区内青少年课余生活,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其次,该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势必突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原有的边界,具有综合性。这主要体现为拓展学校的结构化教育、补充家庭的终身化教育、整合社会的多样化教育。具体而言,它一方面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将青少年在学校有限时间范围内所接受到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知识和技能进行拓展,进而提升系统教育的有效性,保障青少年教育社会化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其需要对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弥补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完善其终身性;同时,其作为社会对青少年施加影响的转介途径和载体,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对青少年接受到的多样且复杂的社会化影响予以整合与优化,进而达到有效促进社区内青少年社会教育化的目的。

(二)构建系统交互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

该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中的教育内容应主要针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教育活动。首先,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主要涵盖以下八方面内容:德育,主要包括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以及应具备的社会性品质及道德素养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体系之外与之日常生活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指参与社会实践类的公益活动;心理成长教育,侧重于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帮助青少年分析并解决各类心理和情绪问题;体育健身活动,重点组织青少年定期参与各类健身运动,增强其体质;普法教育,对社区内青少年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主题文娱活动,主要结合各种节日鼓励社区内青少年积极参与策划和安排节日主题文娱活动;职业发展规划类教育活动,主要是结合各类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对社区内青少年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初步指导和协助规划,使其初步了解社会行业发展,为今后的专业选择奠定基础。其次,针对社区内青少年家长的教育活动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青春期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二是青春期家庭教育经验分享。具体的活动形式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来展开,如家长讲堂、沙龙分享、亲子角色互换模拟等。

(三)汇聚多方交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

对于“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来说,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无疑是构成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分别是资金设备等物质资源、教育教学等人力资源以及教育内容等课程资源。其中,物质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中的支撑性和保障性前提,人力资源是参与教育实施的主体与引领者,课程资源是教育中无形的基础条件,三者共同构成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体框架。首先,物质资源是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载体。为了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政府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制定有关整合、利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文件并投入一定的活动款项,使社区教育活动有场所、教育有队伍、学习有教材。[10]其次,组建一支能胜任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专兼职人才队伍是三位一体社区立体教育模式的人力保障。为此,当地社区应充分调动各项社会资源,扩大社区教育的人才队伍,充分鼓励和支持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选派相应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9]再次,从教育资源的实效性出发,社区应在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差异度基础上,开发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紧密,符合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教育课程资源。其中,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过程中,重点挑选出对青少年教育有用的内容,加入社区教育培训、社区项目建设中去,促使教育资源在动态生成过程中逐步提高利用率。同时,根据学校教育的需求,青少年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筛选、挖掘那些能增进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开发能提高青少年团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资源,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11]

(四)确立类型丰富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组织形式

“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既要互补于学校教育,又要服务于家庭教育,同时也要依托于社会教育。因此,在确立青少年社区教育组织形式的过程中,要本着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整体原则来进行,且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从而体现出该教育模式的整合性和功能性。从整体架构来看,该教育模式的教育参与者主要涉及以下五类。第一,以政府为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通过社区预算划拨、社区工作检查、年度考评等方式,主导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扮演着引领者、监督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第二,以专兼职社区教育人员为中心。社区工作者通过挖掘能从事青少年教育的人力资源,组建专兼职青少年社区教育队伍,专项负责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组织和实践。[12]第三,以社工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为主体,主要负责承担各类具体的教育活动。第四,以社区内青少年及其家长群体为对象,结合各自的教育需求及兴趣特点自主选择教育活动。第五,以社会媒体为宣传口径,借助各类传媒方式对社区教育活动进行宣传、监督及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统筹领导、相关行政部门配合、社区自主活动、学校有力协助、青少年及其家长广泛参与、社会积极支持”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运行和组织机制。在这种相对多样和开放的教育参与者结构体系下,其教育组织形式势必也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具体组织形式应涵盖以下三种。一是社区学校。作为区域性社区教育的龙头,它主要依靠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同时依托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进行素质拓展类教育、德育、法律知识教育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的活动。二是青少年社区实践指导中心。它主要由社区教育组织指导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区范围内的自发个人及群体组成,主要承担社区教育中的社会实践类活动、心理发展教育、体育健身活动及主题文娱活动等教育内容。三是社区家庭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家委会主要依托社区内青少年家长群体,由社区教育组织选派或聘请专业人员参与日常活动的开展,同时定期邀请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重点针对社区青少年家长进行各种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分享优秀教育经验,开展丰富的主题亲子活动等。

(五)建立开放包容的青少年社区教育评价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模式来说,其庞杂的内容结构和多样的参与群体,决定了其参与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的复杂性,进而建立一个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相对开放和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立体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两种形式共同构成,分别是自上而下的逐级评价方式和自下而上的阶梯评价方式。所谓自上而下的逐级评价方式主要有三个层级。首先,由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员作为评价主体,对各级社区组织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整体把控。其次,由社区组织对辖区内所属社工机构、各类参与学校以及一些社会志愿团体所组织和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部署、安排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具体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等方面。最后,社区组织、社工机构和各类学校等主要教育活动开展与组织群体作为评价主体,对教育活动中所承担教育、培训、指导及负责实施的相关教育人员与社工群体等进行具体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按照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中所有组织和参与者的层级,由上至下进行逐级评价的,每一层级之间既互为评价主体又同时作为评价客体而存在。而所谓自下而上的阶梯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层级顺序上则与之相反,分别从参与教育活动的青少年和家长到主要承担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人员,进而到社工机构以及各类学校等承办群体,再到所属辖区内的社区组织,最后到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进行逐级反馈和评价,呈现出自下而上的阶梯状评价方式。与此同时,整个教育活动的进行也受到外界媒体的关注与监督,进而通过媒介舆论等方式反馈到社会各层阶。综上不难看出,在进行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不论是自上而下的逐级评价还是自下而上的阶梯评价,每一个层级上的参与者既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同时也是被评价的对象;每一个评价主体之间既相互评价,又同时进行自评,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灵活、全面且开放地对整个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过程等进行反馈和监督,以期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布迪厄皮埃尔,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2.

[2]丁月,陈静.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10):54-55.

[3]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23-29.

[4]王燕红,董梁.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处理[J].教学与管理,2016(20):4-6.

[5]刘玥.家校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J].求知导刊,2016(14):55.

[6]张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李国强.家庭社会资本:家校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21-24.

[8]刘兴春.家校合作的动力之源:组织社会学的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2010(4):32-35.

[9]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社会教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3(3):5-8.

[10]王志洲.社区教育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兼谈大连市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成人教育,2008(3):11-14.

[11]王红益.浅谈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36):44-46.

[12]王邵强.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32):239.

作者:吴爽

被举报文档标题: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qnfzltzz/7146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