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范文

浅谈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2-09-26 10:15:47

浅谈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摘要:绿色发展观在全球生态问题突显、我国存在比较严峻的生态问题背景下孕育而生。绿色发展观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具体表现为强调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整体性的原则,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强调唯物的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矛盾的分析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辩证统一;强调生产力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强调唯物史观的群众观,明确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关键词:绿色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应对全球突显的生态问题以及我国比较严峻的生态问题的迫切需要。绿色发展观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生态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积极践行,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基础。

一、时代背景

(一)全球生态危机问题突显“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环境恶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冶[1]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进行了阐述,经过实践的检验,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共识。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联合国在2008年开始积极倡导“全球绿色新政冶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冶,之后,针对绿色新政,提出要努力实现“绿色化冶转型。绿色经济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实施“绿色新政冶,并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多方面深入开展。同时,欧盟也通过投入资金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强调中国将继续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生态文明方面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面对全球出现的生态危机,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积极承担国际生态责任,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大国担当。(二)我国比较严峻的生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却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5万km2,野生动植物受威胁比例达15%~20%。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对能源的过渡开发,缺乏对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导致能源问题突显,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如此严峻的生态问题背景下,绿色发展观成为了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不可逆转的可持续发展潮流有助于推动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积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代替传统的‘黑色爷生产、生活方式冶[2],并且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通过实践的发展积极探寻一条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冶[3]。

二、哲学基础

绿色发展观蕴含着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整体性原则、唯物的发展观、矛盾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以及群众观点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分析绿色发展观,为美丽中国建设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强调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自然,因此,需要积极遵守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自然界通过长期的进化发展之后才产生了人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改造自然。人类虽然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本质上仍然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冶[4]。人类之所以强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如果漠视或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甚至破坏自然,就会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最终人类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友好和谐地发展。人与自然应该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中,两者相互调整、相互适应,最终实现动态的平衡。绿色发展观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战略。党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冶[5],同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偏重一方、忽视另一方,而是实现人与自然两者的和谐动态发展,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采用西方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是融合了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要不断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积极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丰富的优质生态产品,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们对民主、法治、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是人类征服自然界,它强调人类依赖于自然界。如果人类不顾自然环境,过度地掠夺自然界,企图征服自然,使两者处于紧张对立之中,最终只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在充分考虑子孙后展需要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正确认识,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求。

(二)强调整体性的原则: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不仅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而存在。冶[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普遍联系。普遍联系成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强调整个世界构成一个整体,世界万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事物,都处于大大小小的系统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了整个世界。人类作为自然系统的一部分,这既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人与自然处于相互联系的有机体中,唯物辩证法强调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是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更突出地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实现绿色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这就要求要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加快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原则,强调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正确处理绿色发展与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冶。自然界中人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如果单方面的只管植树、只管治水或者只管护田最终只能失败,无法取得实效,会破坏生态系统,必须将自然界中人与山水林田湖各个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共同治理。在城市规划方面,强调城市各个方面的规划要与自然相联系,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绿色发展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冶的战略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建设是密切联系的,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融入到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之中,同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以及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能顾此失彼,要一体推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坚持整体性原则,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协调城乡以及地区发展,加强法治建设和文化熏陶等,实现各要素综合发展,共同推进绿色发展。最后,绿色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强调世界各国是相互联系的,要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仅仅靠单独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各个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共同治理。在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指明,面对共同的环境问题,中国将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与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绿色发展观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全球视野,紧跟时展潮流,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正确观念。

(三)强调唯物的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或国别性。冶[7]整个世情、国情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要注重发挥发展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与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不能忽视人们发展行为的受动性,即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发展的主动性和受动性要求人们学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一种适度的发展方式。发展的适度性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发的严重生态问题背景下呼之欲出,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片面性、断代性的要素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展的需要,最终会被新事物所取代。因此要坚持唯物的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强调“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冶[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效地调整资源的配置方式,同时要积极调节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需求侧向供给侧结构性转变,以供给质量为出发点,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摒弃传统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要彻底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置生态环境于不顾,从而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改变传统注重数量、规模模式,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摒弃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目标,注重技术发展、提升劳动者的素质、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共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的要求、满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注重“小我冶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大我冶的发展,从深层次展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意义。

(四)强调矛盾的分析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以及对立统一的规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形成辩证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形成辩证的思维能力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以及孤立的观点。人们生存发展的无限需求与自然环境有限的承载力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其统一性表现为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斗争性则表现为人们过度地开发自然而造成的生态破坏,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反过来限制人们的需要,两者呈现出相互排斥的趋势。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要坚持矛盾的分析法,积极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辩证统一。绿色发展观坚持矛盾的分析法,以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全面把握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经济与环境两者的矛盾冲突加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方式,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经济与生态两者和谐发展。传统观点认为经济与环境两者是不可调和的,绿色发展观使人们改变了过去错误的观念,为经济与环境两者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2013年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冶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反对过去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冶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应该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同时,生态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环境所蕴含的自然资源通过产业的形式,可以形成特色产业以及旅游业等,最终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实现两者的和谐动态发展。绿色发展观坚持矛盾的分析法,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统一,不是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的统一,积极探索一条构建美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强调生产力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彰显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的力量和能力。冶[9]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对社会面貌、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社会历史形态发生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但是这种和谐只是人类盲目地、被动地、消极地服从自然,是敬畏自然、畏惧自然的表现。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提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企图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私欲为前提,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人类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冶[10]马克思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认为生产力离不开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吸收马克思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冶的基本论断。这种生产力强调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要在自然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绿色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冶的理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力的长期发展,这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积极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六)强调唯物史观的群众观:明确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的历史既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也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冶[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开展的活动反映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冶[12],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将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为绿色发展观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冶,在报告中也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广大人民群众立场出发,强调要改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首先,绿色发展关乎民生。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参与度也逐渐增强,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就表明需要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关注点一直在于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认识到如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不能实现共同发展,将影响幸福生活。强调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于人民群众,而这正是绿色发展的终极价值。实现绿色发展要真正造福于人民,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要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其次,“绿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冶[13]。人民群众重要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绿色发展也要以人民为主体。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立法的力度,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观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民生发展的统一。

三、结语

绿色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绿色的执政理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正确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历史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统一。绿色发展观在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同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刘海霞;胡晓燕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qhxfzxyjzz/72032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