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研究范文

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研究范文

时间:2022-11-11 09:40:07

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作为新一代关键信息技术的区块链,有望成为继互联网金融之后倒逼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模式变革的重要推手。基于区块链技术原理及其特性系统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贷款、结算、资产管理、票据处理、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可能带来的模式创新,并指出区块链应用于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研究认为,商业银行以联盟链为技术基础,在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商业银行与监管层之间建立具有权限管控的多层次多业态的开放式信息共享网络。商业银行应从全局出发,对区块链做出理性判断,合理定位,可以从加大技术研发、成立国内银行间研发组织、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策略应对。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和服务于它的金融行业发生着日益显著的改变[1]。区块链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领域里的一项新成果,对其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商业体系和商业模式,同时引发现行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形成新的金融服务业态[2]。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动态更新、透明可追溯、隐私保护、不可篡改等特点与商业银行的投融资与支付结算等业务的融合,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将重塑互联网金融格局,并对经济金融系统乃至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以商业银行为例,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倒逼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商业银行管理创新,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促使商业银行向虚拟化、数字化、科技与智慧型转型;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加速了金融脱媒,冲击甚至削弱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2-3]。面对区块链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应对,实时关注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动态并做出合理定位与安排,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行途径,弄清其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和可能引发的问题,充分发挥这项技术在银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4]。为此,笔者先从区块链技术原理入手阐释了该项技术的特性及其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然后以所得结果为依据展开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应用价值探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应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二、区块链技术原理及特性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共享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多头存储、信用重构、不可篡改与透明可追溯、隐私保护、可编程等特性。区块链的特性和优越性来自技术原理[3]。因此,在探索如何将区块链的这些特性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之前应对区块链本身的原理、特性有基本了解。

(一)区块链技术原理

区块链是一种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技术方案。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也是相对而言更为成熟的应用。随着比特币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将以区块链为初始基础向多样化演进[3]。尽管不同种类的区块链技术细节各有不同,但核心的理念是相通的。这里,以比特币为例展开对区块链工作机制的介绍。1.广播新交易。假定节点1与节点2之间要进行交易,节点1要花费一个地址上的资产,以构造这笔交易,其使用与该地址相对应的私钥签名,并将私钥及原始数据发给整个比特币网络,即向全网广播[3]。2.验证节点,形成交易。整个网络上的节点通过未花费的交易输出(UTXO)及签名算法来验证新交易的合法性[5]。具体表现为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找出私钥对应的公钥,经过SHA-256哈希算法①等一系列算法得到25字节数组,再利用Base58算法②对这25字节数组进行编码,得到以1或3开头的比特币地址,实现对交易有效性的验证[5]。结果如比特币所规定那样,每一笔新交易的输入必须由上一笔输出所对应的私钥进行签名,每一笔输入是上一笔输出的UTXO,而每个比特币的节点都会存储当前整个区块链上的UTXO,以此来实现对交易验证及记录存储。3.打包交易。区块中的第一笔交易称为Coinbase交易,这是一笔为了让“矿工”获得奖励及手续费的特殊交易。该笔交易与其他所有准备打包进区块的交易组成交易列表[5]。4.通过共识机制形成区块。比特币的共识机制体现在工作量证明(POW)过程中。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OW)就是节点通过MerkleTree算法③生成MerkleRootHash,并把MerkleRootHash及其他相关字段组装成区块头,将区块头的80字节数据作为工作量的输入,不停变更区块头中的随机数,寻找满足难度要求的随机数[3-5],找到后能够拥有一次记账权利,发出本轮需要记录的记账数据,然后全网其他节点进行数据同步生成与更新。工作量证明所做的工作就是人们所说的“挖矿”工作。5.区块链的形成。通过前一交易与后一交易,前一区块与后一区块的这种内部关联基础上的前一区块与后一区块时间相互印证形成具有永久性、不可逆向修改的点对点网状的链式结构[5-6],称为区块链。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性

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实际运行机制,对区块链特性做出如下四个层面的人为划分,结合上述区块链技术原理和传统商业银行现状,展开对每一特性的详细介绍。1.去中心化与数据多头存储。不同于中心化系统的记账方式是由像银行、证券公司、房地产交易所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或组织来完成记账,去中心化系统采用区块的方式由节点编辑会计账簿,每个节点都能平等地获得记账的机会,任意节点都能参与每一次记账内容的更新和存储,所以每个节点都存有一份实时追加的账本副本[5-6]。这意味着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分散记账与多头存储,从而使系统容错功能极大增强。但完全的去中心化系统即公有链需要耗费很大的资源,而且若出现交易高度集中,很容易造成系统崩溃。因此,有限地牺牲部分去中心化特性即变得具备弱中心化特性,会使得区块链的应用更加高效、更加灵活,成本更低,这或许是联盟链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原因。2.信用重构。区块链技术所创造的信用机制以数学和密码学为基础,通过技术背书而非第三方信用机构在机器之间建立信任网络,完成全新的信用创造[3]。这套信用机制背后是理性的经济人作用的结果。同样基于理性人假设,从风险转移角度考虑,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在面对资本所有者将存款发生损失的风险转移给自己的同时,转而接受贷款人定期还款风险,将存款以有偿方式借给贷款人。区块链技术之所以能够形成对信用的重构,本质在于无限放大了这种风险转移成本,或者可以说代替传统银行背书资金需求者违约带来的成本,通过利用技术本身公开透明的特性加大了风险释放的砝码[4]。这种新的信用创造机制在不考虑技术本身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成本下,无疑会使商业银行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还会降低银行和客户的交易成本。3.不可篡改与透明可追溯。在信息爆发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随意复制以及隐私侵犯问题屡见不鲜,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在区块链中,存在着若干个区块,每个区块上记录着若干笔交易。以比特币为例,交易与交易之间依托UTXO、签名算法和时间戳等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后一笔交易与前一笔交易、前一区块与后一区块相互关联且时间相互印证的不可逆的块链结构[4-6]。这种块链结构保证了所有记录内容不可篡改,且具备公开透明的特性,任意链上节点对应的账户和想了解链上公开信息的主体都能对交易记录进行追溯。但这种公开透明不是完全的,而是有权限管控的,只有与具体交易相关的节点能够通过密钥查看交易记录背后的加密数据信息,而且在公有链中所有用户身份信息是匿名的,这种技术设计保障了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的安全性以及监管的有效性。4.价值交换与智能合约。区别于现行交易由第三方人为干预筛选和分配,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只能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7]。区块链技术基于互联网创造出新的信用机制,这种新型机制能够以市场化竞争方式通过资产数字化实现价值直接交换,有效化解了第三方在分配资源时其最大驱动力量与所服务方需求存在的差异甚至冲突,保证了交易的公平有效;另外,区块链技术的脚本可编程功能意味着传统的交易双方达成的纸质合约,能够通过编写的代码实现数据化,并保证合约的自动执行而不需要信用担保和人力一直操控。这一智能化实现方式进一步扩大了价值交换的范围,使债券、股票、储蓄、跨境(国)贸易等金融交易能够以智能合约的方式快速低成本实现[8]。

三、区块链技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社会节奏加快,消费理念升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块链的诞生一方面使商业银行更好适应这些变化,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竞争中的境遇,有利于加速商业银行转型升级,有利于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却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使商业银行信用体系面临去中心化挑战,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冲击现有风险控制系统。具体而言,区块链技术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区块链技术应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一,加速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变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商业银行能够以联盟链为底层技术围绕产业链建立去中心化的信息互通的网络系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里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利用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的这一产业链系统,下一级供应商只需将系统中记录着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应收账款(表明该应收账款已转让给商业银行)的记录进行全网广播,上一级供应商在此交易记录基础上添加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已付款至融资银行的信息并再次向全网广播,至此债权债务转让成立[4]。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申请、审核、批准模式相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运行模式变得高效快捷。因为,一方面,去中心化和技术背书的新型信用机制,使得交易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价值交换;另一方面,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系统中,交易双方身份、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等信息对于商业银行及交易另一方是公开透明,真实有效的。第二,倒逼商业银行重新进行定位和积极探索新型业务。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很有可能使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面临弱化甚至被替代的风险,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货币的诞生,意味着没有银行账户也可以实现支付结算功能。但区块链技术同时迸发出对数据的筛选、清洗、整理等重新加工过程,甚至这些数据、信息本身又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例如,商业银行能够结合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信息,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由此可以为这类客户群开发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这对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很有裨益。因此,从长远来讲,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加速商业银行转型升级步伐,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思考自身定位,有助于商业银行找到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促进自身发展的新途径。第三,有助于化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特性,可以实现银企、企企之间信息共享,增进合作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通过查询链上交易记录可识别风险客户和优质客户,并对风险客户做出标记甚至剔除[9];监管部门可实时洞悉资产状态,掌握资金流向,加强对银行、企业的监管,防控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银行不再作为唯一的记账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易,避免了资源配置的人为干预,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由于作为存贷款的中介而承担的不良贷款风险。第四,有助于商业银行提效降本。在现行银行业务运营中,为实现银行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对接,各家银行都不得不投入部分人力和财力进行IT系统维护,以保持对接接口适配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层出不穷、支付渠道日趋多元,使得IT系统日渐复杂,银行进行系统维护难度骤增,背负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变得日益繁重。区块链技术能够在各家银行的IT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分布式共享账本,实现数据即时同步[3],降低了信息系统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减轻运营负担,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另外,以银行对账为例,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因为资金流转而必须进行互相校对,以确保各自账本的一致性。这一处理办法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在具体操作中很容易出错,效率低下。借助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多头存储、即时更新且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够保持利益相关方的数据一致性,省去银行为此额外支付的费用,使业务效率得以提升。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一,对现有支付体系构成冲击。目前,银行间的支付和清算依赖于支付清算中心的处理,需要经历发起支付、信息回馈、记账、交易对账、余额对账等一系列环节,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可改变目前的处理模式,运用区块链联盟技术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系统,直接进行价值互换。这一点在跨境支付领域的Ripple网络协议当中得到体现。Ripple网络协议是一个开放式P2P网络支付系统,亦称分布式结算系统,能够实现货币之间自由、免费和快速的汇兑,解决国际换汇时间久、手续费用高的问题[10]。目前Ripple网络协议已经能够做到在不对系统做出大的改动下实现银行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直接的点对点支付,而且支付交易信息通过加密算法进行隐藏,保证交易详情只在直接展开交易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可见,对链上其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可见[4],在这一过程中,完全不需要中央银行发挥支付清算作用。第二,降低甚至替代商业银行部分职能,加速金融脱媒。区块链技术要实现的是无政府或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网络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必定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媒介作用,如银行目前具有的保理行、行职能很可能不复存在;该项技术所具有的数据多头存储和动态更新特性将使银行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业务记录和核账流程实现自动化,届时银行不再对外开办资信证明、对账业务。特别地,就智能合约特性而言,智能合约因附着于区块链上而具有去中心化、可信共享等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自动化、自治、自足特征[11],因而对于加速商业银行金融脱媒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债券交易为例,买卖双方将预先确定好的债券利率、本金利息支付时间、违约处理等合约内容作为交易执行条件写入计算机可读代码中,并以智能合约形式内嵌于区块链上,当这些条件满足时,网络系统自动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可以看出,智能合约不仅实现了对传统金融资产发行、交易、创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11],与此同时部分替代了商业银行债券承销、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职能,与商业银行构成业务上的竞争关系。第三,加剧银行业风险。区块链技术在推进商业银行业业务模式变革、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会给商业银行业带来相应风险。具体表现在至少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在实际违约前,交易对手履约能力即信用质量发生变化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属于信用风险。区块链技术在实现信用重构同时增强了应用系统中所有参与主体对信用变化的敏感度,影响金融产品价值变动性更强,从而使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不得不承受由此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二是技术风险。这是指区块链技术自身存在设计不完善的风险,如黑客攻击的风险,信息爆发导致系统瘫痪的风险等。三是市场风险。智能合约虽然为传统金融资产的发行、交易和创造、管理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但其广泛使用会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11]。基于编程的自动化交易市场价格波动更为频繁;交易者对不同信息的获取和差异化判断,也会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第四,增加银行业风险管控难度。区块链技术应用系统对银行业监管部门提出了很大挑战。因为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分布式信息共享网络本质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共享数据库。随着交易主体的增多、业务量的增大,其会逐步成为一个功能日渐完善的巨型生态系统。这一系统虽然具备了很多功能,但却变得更加复杂,这对监管部门来讲,调取数据实际并不那么容易。监管部门首先必须对数以亿计的数据信息做出筛选、识别、加工处理,然后再根据特定目的做出分析判断,最后反馈到系统中并不断做出适时调整。以上执行过程要求监管部门对技术有相当的了解,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具备强大的判断力、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这需要强大的团队、建立新的监管规则和更加可靠的风险管控体系,但目前的风险防控监管系统、国际金融的监管规则难以满足这一要求[6]。

四、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基于区块链特性和对商业银行影响考虑,对于区块链在商业银行可能的应用做出判断,即商业银行能够以联盟链为基础,在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商业银行与监管层之间建立具有权限管控的多层次多业态的开放式信息共享网络,并据此预估其在商业银行可能的应用场景。

(一)利用区块链技术降低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程度比如,蚂蚁金服利用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公开透明特性降低了传统业务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其主要实现的商业场景包括公益捐款和商品溯源。区块链公益捐款确保了捐款人的资金一定可以送到被捐款人手中,实现了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管下资金的合意使用;区块链商品溯源保障了商品的使用安全和新鲜度。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本身公开透明的特性,降低贷款过程中以及后续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水平,降低信任成本。进一步的,可借助区块链上脚本可编程性实现“贷款资金+智能合约”,做到专款专用,以降低资金供给方投资风险和商业银行流动风险[12]。

(二)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造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平台资管业务是优化资金配置、服务社会投资和实体经济需要的重要实现方式。区块链进入金融行业必须服从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因而资管业务是区块链大有可为的业务领域。一般地,银行资管业务主要是采用理财计划、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多个方式,汇集单个或多个投资者的资金为一个整体,将募集的资金按照预定的投资策略和计划运用于确定的对象和用途,以实现募集资金的保值增值[13]。银行如果要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到资管业务,可以区块链中的私有链作为应用架构,建立银行和诸多投资者、银行和资金需求者的资管业务平台,形成具有个体身份证明的资产组合账本记录和资产管理账本记录。通过这种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的多个分布式记账机制,能够突出资管业务平台上各类产品的信息共享和资产使用情况,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资产管理业务中来。

(三)利用区块链建立新的结算体系在传统的支付系统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业务往来。在执行这些业务过程中,各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财务系统,需要事先建立关系,并批准授信额度。这种业务办理程序繁杂、流程冗长、成本费用高。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征在相关方之间构建结算体系,能够增加参与各方行为的透明度,提升系统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在这种体系中以数字化的方式形成的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可用于实时监督和后续业务跟踪查询。系统当中任一个或几个网络节点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则增加区块链支付体系被攻击的难度,提升支付系统的安全性。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对票据业务进行优化目前的票据交易过程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票据受损甚至人为篡改、票据的存在证明和转让过程不详、票据到期后承兑人没有及时取款以及票据造假等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票据业务当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首先,在区块链上进行的票据交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会被所有参与节点记录,不存在人为的操作失误,即使某一或几个节点出现错误,也不影响其他节点的正常业务操作,且写入的记录具有不可篡改特性,能够提供无可争议的一致性证明;其次,时间戳为票据提供了存在性证明,UTXO结构设计使区块链具有可追溯历史的性质,为交易方提供了检索和查找每笔交易数据功能,链式结构可以反映票据权利的产生和转让过程;最后,票据信息能够以数字化方式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来保证交易真实有效,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双向不可逆且无需交换的特点,这一特性保障了非私钥持有人无法伪造这种票据签名,在实现保密功能的同时有效地防止假票的产生[14]。

(五)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区块链的建立需要建立在一定节点的量的积累上,因此可以把一个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都整合到一个区块链中,再引入银行和其他必要的金融机构,形成一个基于全行业共享账本的产业网链[2]。然后围绕链上核心企业,通过透明的共享账本查看链上企业数据和实现对全行业数据的实时掌控,形成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的准确评估,从而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并采取立体方式获取各类信息,以此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15]。进一步的,商业银行针对精准服务需求,设计出更多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

五、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优越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早已经超越了这项技术本身,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本部分将站在全局的角度,以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为原则来分析该项技术在商业银行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区块链技术不稳定的自信任体系可能引发商业银行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所创造的信用机制建立在数学和密码学基础上,以技术背书而非第三方信用机构来完成全新的信用创造。而数学、密码学以及技术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中,这决定了其所创造的信用机制是不稳定的,表现为交易所加密的信息在随后的不长时间内有被解密的风险。这一致命缺陷让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堪忧。就目前的商业银行业务而言,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票据处理、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应用无一不是建立在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和脚本化特性上。但目前所采用的加密技术,还不能保证在学科不断发展和技术改进的情况下不被解密,而一旦被解密,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所塑造的信任机制就会轰然塌掉,这将会给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6]。

(二)冗余存储引发的成本担忧区块链是块链结构,其上储存的记录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征,随着时间推进块链结构与日俱增,冗余存储问题越来越严重,意味着为后来的即时查询需要占据的存储量日益庞杂,而且得不断有能源维持运转并适时维护,带来资源浪费和高昂的人力成本,同时块链结构过长势必会影响数据更新与查看时间。最终结果是得不偿失。况且在实际中不是所有的节点都对所记录账本有需求,也不是所有记录内容都为后来所需要,银行或监管真正需要的数据或许只是很小一部分,也就是数据存储、查询、及时清洗等数据管理与维护能力提出要求。

(三)区块链技术安全问题引发对经济金融系统稳健性顾虑公众对于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在区块链上的战略布局考虑,而这种态度又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截至目前,比特币交易终端和比特币交易所被攻击、数字货币被盗和丢失情况时有发生。如2013年,澳大利亚、上海先后发生用户自营比特币被盗事件,损失分别达110万美元和5万元人民币;2014年,比特币交易所运营商Mt.Gox交易平台上85万个比特币被盗;2016年,香港比特币交易所Bitfinex遭黑客攻击,价值7000多万美元的119756个比特币被盗。这一系列事件极大挫伤了公众参与比特币交易的积极性,让数字货币及与之相关的区块链在公众心中产生了不好的形象,一旦这种形象树立起来要想逐渐打消人们对待区块链技术的传统观念就难上加难了[16-17];同时,区块链做到去中心,但是怎么构建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架构仍是中心化的问题,也就是少数人的意志决定了整个游戏的格局,这种垄断的实质与其民主的初衷相违背,易引发公众的安全担忧。这些内外因素加剧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四)影响银行间货币传导机制现行的信用社会里,资金的借入贷出必须支付利息,商业银行通过贷出资金获得一定利润,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货币应用将打破这种经济平衡机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区块链技术使信用创造机制发生改变并在这种机制中巧妙引入了货币发行机制,无疑会对国家发行权构成挑战,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宏观调控机制发生紊乱,还会对以货币为载体的信用在国民心中的形象构成冲击[18]。

六、商业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对策略

尽管区块链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能轻易就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信用创造、信息共享、智能合约等独特优势势必会对传统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经营管理和监管等多领域带来革命性影响。同时区块链技术在多场景自信任、数据安全流通、有多方参与以及与价值转移相关领域的应用,其与金融业需求的吻合为商业银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尝试,解决目前存在的各方面障碍,商业银行可采取如下四点策略。

(一)以经济金融系统稳健性为前提,转换技术研发思路及应用定位技术研发部门应看到价值互联互通而非创造“去中心化的世界”是对区块链技术更为准确的定位,协商机制而非去中心化机制是符合发展趋势的现实做法。因此,一方面,在定位时避免虚拟货币与人民币挂钩,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加强内部稳健性,二是能够减轻区块链技术对现有货币经济体制的冲击;另一方面,应做出符合实际的以联盟链为主的战略定位,这种实现方式一般在既有人际关系网和商业网络中展开,故而能够实现节点相互之间的数字身份实名,而不需要工作量证明的能源消耗。此外,应确保区块链上的数字化交易与实际法律主体相对应[3],同时需设计和传统经营管理一样良好的激励相容机制。

(二)进行多方位的数据信息管理布控区块链技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数据存储与动态更新,因此,做好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是保持区块链技术应用良好运转的关键。为更好进行数据信息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数据查询和挖掘方面技术研发投入,强化数据驾驭能力。数据存储与动态更新使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征信、精准营销等领域大展拳脚,但冗余数据存储问题却让其效用大打折扣。为强化数据运用、管理与维护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数据查询和数据挖掘方面的研发投入,加强对基础设施和存储方面投入研发[16],以维护整体系统的稳健性和保持监管有效性。二是平衡好去中心化和冗余存储之间的矛盾。对于应用系统而言,去中心化力度越大,参与节点越多,交易就越频繁,冗余存储问题就越严重,可是存储又是该项技术的内在特征,这就要求必须找到实现去中心化与冗余存储的平衡点,使系统处理速度、客户体验达到最佳。三是设置访问控制权限,选出有真正需求的较为优质的客户[11]。只有符合特定访问权限或执行特定操作的人才能参与到点对点网络系统中,这样从源头上减少无效信息,避免信息冗余拖垮系统。

(三)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首先,为保障所生成信任的安全可靠,商业银行应引入相关技术人才,加强对加密算法的研发投入。其次,加强隐私保护,努力维护客户端安全。针对引发公众安全顾虑的比特币交易或交易终端等应用背后存在的技术漏洞,深入考量其背后原因,及时做出修正,进一步地可进行全面的安全布控并进行动态跟踪。最后,打破垄断格局形成。一是为缩小国外相对国内在区块链核心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应加强密码学等核心技术的研究,以降低技术风险;二是为扭转目前区块链核心技术本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局面,各领域应积极展开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三是结合中国国情,如中国的政策法规,中国金融行业的业务逻辑等展开带有自身逻辑的技术创新研究。

(四)参与国内国际行业合作,成立和争取参与到有关合作组织中无论是从研发成本还是技术能力要求来讲,仅靠单个的商业银行是无法很好地胜任区块链的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的。因此,商业银行能够集合业务、运营、风控、IT技术等部门,组成跨部门区块链研究工作小组;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与信贷、支付结算、资产管理、票据交易等金融业务的结合研究,并不断创新开拓新的业务场景应用[17];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金融同业和区块链行业的信息交流,加入相关联盟组织;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块链等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方案的设计,以与国际接轨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七、结语

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技术都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信用重构、不可篡改与价值交换等特性在数字货币、政府、金融、公益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应用必将使当前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可想象的改变。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资产管理、融资、票据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会改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式,推动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升级。商业银行能够以联盟链为基础,基于其与其他银行、与企业、与监管层之间,及他们相互之间广泛存在的各种业务联系建立弱中心化的信息共享网络系统,更好地迎接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作者:李朋林;董一一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qhsfdxxb/7232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