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如何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普通话水平范文

如何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普通话水平范文

时间:2022-01-02 06:20:56

如何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普通话水平

[摘要]蒙汉双语教育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的一大特色,为蒙古语协作八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蒙汉兼通的双语人才。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蒙古语授课学生要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要精通民族语言,还要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够运用普通话成为一个必备的职业技能。我们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研究基地,在长期开展汉语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用以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教材建设;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语言实践

在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政策的指导下,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就。普通话等级也成为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聘用的必备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普通话能力,无疑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推普工作深入推进,应试群体逐年扩大,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测试,蒙古语授课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普通话测试纳入了汉语课程考核体系中,在校的蒙古语授课生全部报名参加测试,测试成绩也成为衡量蒙古语授课学生汉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提高蒙古语授课生的普通话水平成为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普通话对蒙古语授课学生的重要性

1.普通话是蒙古语授课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战略

布局高度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种民族共同生活、和谐发展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各民族间的政治、文化、经济交往愈来愈频繁,时代赋予了我们最好的发展机遇。内蒙古大力打造民族文化大区,繁荣民族文化,蒙古语授课生要走出相对狭窄的生活地域,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掌握好蒙汉双语这种交流工具,用好蒙古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尤其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汉语口语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蒙古语协作八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普通话是蒙古语授课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密切,沟通成为维系人际交往的纽带,而口语表达是沟通的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良好的表达能力被认为是现代人应该必须具备的能力,掌握普通话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当然也是蒙古语授课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3.普通话是蒙古语授课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职业素质

要求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中规定:普通话是全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掌握并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因此,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普通话等级证书制度。同时规定从事不同行业工作的人员要达到相应的水平等级要求。为增强蒙古语授课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将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测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使蒙古语授课生的普通话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蒙古语授课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受制因素

蒙古语授课学生在运用普通话上主要表现为语音不准、用词不当、句子语法错误等问题。其中有些学生长期努力地学习汉语,普通话还是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制约他们普通话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音同时受母语语音和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蒙古语语音与汉语语音有较大区别,如蒙古语基本辅音里只有s音,而无z、c音,因而经常会把z、c音误读为s音,如:“再见”读成“sài见”;“草原”读成“sǎo原”。蒙古语中没有f音,而p、h发音与f发音较为相近,因而经常会把f音误读为p、h音,如:把“方便面”读为“pāng便面”或“huāng便面”;“房子”读为“páng子”。zh、ch、sh是舌尖后音,j、q、x是舌面音,蒙古语中没有这两组辅音,蒙古族学生发j、q、x并不困难,因为在蒙语辅音中有近似的发音,但经常把zh、ch、sh误读为j、q、x。在蒙古语中不仅没有ü、ê、-i(前)、-i(后)、er这几个元音,而且蒙古语在复合元音的拼合过程中没有突出韵腹的特征,导致韵母的混读或误读。蒙古族学生在学汉语时经常用“i”去代替“ü”,如:将“倔强”读成“jiéjiàng”,“群众”读成“qínjiòng”。普通话是声调语言,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并用调值来表明声调曲直的变化。而蒙古语则不讲声调、调值,只讲重音。蒙古族学生由于缺乏对音高变化的感知经验,同时受蒙古语的语调、音节的轻重模式等因素的干扰,发音时常常会出现偏误现象,蒙古族学生声调偏误最多的依次是上声、阳平、阴平、去声,主要表现为上声与阳平的混读、去声与阴平的混读。蒙古族学生读上声时往往将214调值读为近似于224,给人的感觉是拐弯不够明显。而读阳平时起调延续时间长,听起来有拖沓之感,近似于335调值,因此上声与阳平音听觉上感觉极为相似。蒙古族学生在读阴平字、词时,往往无法保持55调值,在5至5的动程中发生降调,如:将“飞”读为54调值;“飞机”读为54、54调值。读去声时,调值降不到1,所以阴平与去声混淆度极高。蒙古语授课生除了受母语发音的影响,也受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如内蒙古东部方言区平翘舌混读、东北语调;西部方音中没有翘舌音,全部归入平舌音,没有前鼻韵,全部归入后鼻韵;阿拉善方音中的n、l混读等问题,分别影响来自于这些方言区的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由于受到来自母语语音和汉语方言区语音的双重影响,蒙古语授课生运用普通话时,语音中的干扰因素多,造成发音的不标准。

2.语言的文化影响

蒙古族学生在表达中的词语误用、词不达意问题,一是汉语词汇积累不够,二是影响语言的因素很多,文化认知、认知风格及心理特征都对语言有影响,其中文化认知是一个重要因素。每种语言都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蒙古族文化是一种游牧文化,汉文化主要是农耕文化,两种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两种民族的文化认知有差异。蒙古语授课生对于汉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往往“习焉不察”,文化因素造成语言信息的增值,往往造成蒙古语授课生不能理解这些语言中的真正含义,形成了汉语理解中的高原现象。如“山外青山楼外楼”出自宋代林昇《题临安邸》诗,比喻一种境界之外还有更新的境界,而学生就理解为“山外有座山,楼外还有一座楼”,比如“我们周日登山,山峰连绵,山上楼阁很多,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诸如此类的误解导致误用的例子很多。理解隐含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文化信息,对于理解语义,正确运用语言至关重要。由于蒙汉文化认知的差异性,影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3.汉语语感未成熟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母语是蒙古语,他们已经具有了良好的蒙古语语感,使用蒙古语的水平达到了一个自动化的程度。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蒙古语更便于学习、交流与沟通。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在汉语课或与汉语使用者交流时才会被使用。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远不及蒙古语,未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使用汉语时往往是首先用蒙古语思维,再用汉语表达,这样就多了一个翻译的思维过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会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语感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三、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1.汉语教学与普通话培训相结合的策略蒙汉双语教育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汉语教学,以进一步提升蒙古语授课生的汉语运用水平,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语授课生比例较大,在教学计划中,大学汉语文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开设一年。在长期的大学汉语文教学中,汉语教师不断进行汉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力求学生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汉语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充分的课堂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须完成规定的24课时的普通话培训课。培训课教学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保证培训课的听课率;另一方面,加强培训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蒙古语授课生普通话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进行有效的纠正训练,效果良好。采用汉语教学与普通话培训相结合的策略,经过针对性训练,测试成绩明显提高。

2.加强教材建设策略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质量生成的三种基本要素,其中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指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汉语教师在长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材革新研究,随着历届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已经编写了三套适合蒙古语授课生使用的教材。最新编写并即将出版一套新的系列教材,由《汉语口语实训教程》、《汉语写作实训教程》和《汉语阅读实训教程》构成,其中《汉语口语实训教程》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章是普通话语音系统训练,第四章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这两章着重针对蒙古语授课生的普通话训练,将普通话训练纳入了大学汉语文的教学内容,加强了普通话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意义重大。同时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内蒙古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教程》,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适合蒙古语授课生使用的针对性很强的普通话培训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建设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策略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学习一门语言要掌握其基本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就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言,要在大量的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才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前提,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和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语言,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因此学习语言必须要树立跨文化意识,在语言教学中重视文化的渗透。在汉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理解独特的汉文化,只有真正理解了汉文化,才能正确地运用汉语。在语言教学中,结构、功能、文化三项内容同样重要,不可偏废,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4.强化语言实践策略

语言能力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应在语言实践这一策略指导下,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活动,逐步提升蒙古语授课生的普通话水平。将课堂语言实践与课外语言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汉语经典诗歌朗诵、主题演讲、辩论赛等,给学生提供大量汉语实践的机会。长期坚持就会收到效果。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汉语教学和普通话培训中,运用以上教学策略,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蒙古语授课生在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获得二级甲等的比例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势必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立德.陆费逵与“教科书革命”[N].中华读书报,2012-05-03

[2]茯苓花.汉语口语教程[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3]内蒙古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教程[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4.

[4]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范颖睿.蒙古族大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重构———以汉语词汇系统为媒介的汉语文化知识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7]何颖.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之文化阐释的原则[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作者:乌兰哈斯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如何提高蒙古语授课学生普通话水平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nmgmzdxxb/7254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