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对策分析范文

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对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2-12-29 05:33:55

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地震现场科普宣传逐渐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内容同质化,且更新缓慢等问题,影响了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效果。本文结构式访问向曾参与过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分析当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开展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公众获取热点信息需求、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宣传形式、分阶段开展科普宣传、重视互动式科普等方面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改进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普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普内容逐渐从单纯的技术传播普及转变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更加自动化的操作方式、互动式的展陈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在科普工作不断推进更新的大背景下,地震现场科普宣传也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为公众获取地震灾害知识与信息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吸引公众关注,主动参与科普宣传。

1.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研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地震灾害,特别是破坏性地震灾害,一般会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普信息。公众对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在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大幅提升,这也使得震后成为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最佳时机。此时开展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促进地震灾害相关信息的有序扩散,并有效抑制其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2],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常规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由于时效性要求高,且针对震后特定情景和多类型对象,地震现场开展的科普宣传工作具有特殊性。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这一特性体现在科普宣传资料的便携性需求、宣传内容的快速更新需求、热点信息聚焦等方面。为更好地推进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通过结构式访问的形式(包括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向14名曾参与过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希望可以了解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针对性的对策。针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公众参与度与接受度等方面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4位工作人员全部借助发放纸质资料多次开展地震现场科普宣传,8人曾通过口头宣讲向灾区群众宣传过防震减灾相关知识,2人在地震现场播放过防震减灾主题宣传片,3人在康定地震后参与组织过一次地震现场主题宣传活动,另有1人在九寨沟地震后通过展板布设开展过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据了解,目前公众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接受度不高,特别是对纸质宣传资料、宣传片等科普宣传形式的接受度一般,对口头宣讲、地震现场主题宣传活动的接受度较高,参与意愿较强。此外,结合访问结果和文献资料得知,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呈现了新的变化趋势。过去,地震部门一般都会通过科普资料、宣传教育光盘等形式提醒群众科学防震避险,宣传形式一般为资料发放、宣传片播放、专家宣讲等。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地震现场开展的科普宣传工作得到了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宣传内容差异化小,不能满足公众信息获取需求目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以震情信息、地震相关知识等内容为主,且这些内容并不是基于公众关注度分析选取的,可能造成宣传过程中大量热点信息的遗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获取的需求,从而降低其对科普宣传工作的满意度。②宣传方式单一,效率较低当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主要以传单发放、宣传片播放、口头宣讲等形式为主,偶尔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可以说,这些宣传方式能够提供的互动性有限,多局限于单向知识传播。总的说来,目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公众接受度低,间接导致了地震部门在地震前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肯定,出现“声弱”现象[3]。③信息更新滞后,内容相对分散据受访对象反映,目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内容依然无法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资料更新慢,针对性不强。传统的纸质、多媒体宣传材料具有一旦制作完成,无法实时更新的问题。但在地震现场,震情信息、救援进展情况等都需要实时更新。即使是网站、公众号能够做到信息实时推送,其提供的信息也相对分散,缺少多类型信息汇集整合的平台。公众需要多方查询,才能完整获取所需信息。由此可见,当前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单一的宣传方式、同质化且滞后的宣传内容致使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不高,这些问题影响了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的效果。

2.工作建议

为了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效率,扩大影响力,满足公众获取地震相关信息的需求,应当重视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提供更符合公众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科普宣传产品,创新科普宣传的方式方法。

2.1明确公众获取热点信息需求

据科普宣传工作人员反映,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需求与平时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今日头条对震后与防震减灾信息的关注度分析可见,捐款、余震以及灾后重建等类别的信息在震后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4]。据工作人员反映,震后群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一般为余震、预警信息、房屋震害、救援进展、疏散路线等[5]。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满足其在震后对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特殊需求,应当借助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明确震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需求度,保证地震现场科普宣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要做到及时满足震后公众获取热点信息的需求,积累形式丰富、内容科学多样的科普宣传素材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震后快速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开展科普宣传。目前,防震减灾科普资料的来源主要为本单位制作、其他部门提供、网上检索等。然而,在实际工作和走访调研中发现,虽然能够通过网络检索得到图片、文字、视频等大量资源,但这些科普宣传教育素材重复率高,资料质量难以保证。这导致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科普工作人员难以甄别有效信息,从而影响科普宣传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出现具有误导性的错误信息。另一方面,相关科普宣传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收集难、存储难、管理难、筛选难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普宣传工作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可通过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库,为地震现场科普宣传资料的快速制作提供可靠的素材支持。

2.2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宣传形式

对于科普工作来说,没有过时的科学技术知识,只有过时的科普方式。由于受众获取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会直接影响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1],在实际开展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宣传形式的创新。数字化作为一门新兴技术,为传统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相比传统科普产品,科普宣传电子信息产品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削减成本,通过开辟一个没有阻隔的信息平台,使公众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场所等客观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点,更加便捷地查询和学习知识,享受各类科普宣传产品带来的便利。此外据了解,部分地区防震减灾局在开展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已经从简单的宣传单宣传册发放过渡为宣传资料配合环保袋、扇子等小物品统一发放。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群众不愿意领取宣传资料,宣传活动达不到理想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丰富多样、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也为科普提供了新的承载形式,对吸引公众主动接收信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3分阶段开展科普宣传,重视互动式

科普针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中普遍存在的公众关注度和接受度下降的问题,有专家建议震后宣传应当抓住阶段重点,依据震后不同阶段应急工作的特点,分阶段开展新闻宣传策划,引导舆论[3]。因此,按照关键时间点差异化开展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成为了宣传效率提升的突破口之一。此外,互动式科普宣传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教育学领域,“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可以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知识学习,主动反馈个人体验,并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这一理念引入地震现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中,可以让受众有机会选择其感兴趣的知识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实现个体被尊重、自我满足等需求,增强公众参与度,提升知识的传播效率。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现场或线上互动问答、结合地震现场环境开展体验宣传等活动形式,可以成为科普内容的有效传播形式。根据多次开展专家现场科普宣传活动的经验,互动问答的活动形式对科普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研究,崇尚权威是群体行为的心理特征之一[7]。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开展中,这一心理特征也体现为群众更愿意倾听专家的权威意见。因此,可以考虑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地震现场定点开展专家现场科普宣传活动,保证科普、辟谣等多目标的实现。

3.总结

综上,公众关注度研究成为了吸引公众关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有效方式。而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的广泛应用、科普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成为了未来相关地震现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随着地震现场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将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公众意见收集等方式,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相关研究,以促进科普宣传效率的提升。基金项目: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项目《地震现场社会热点信息科普宣传软件开发与应用》(LY1816);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源库开发与应用》(XH18038)

参考文献:

[1]袁丽,曾雪蓉,褚鑫杰,李强,龚凯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对策创新研究[J]灾害学,2014(3):174-178

[2]张红芳.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孙晓竟,尹智,李亦纲等.地震应急中的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现状与发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6(3):4-12

[4]侯建民,潘怀文,林楚方著.互联网+地震———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6:38-41

[5]叶肇恒,宴金旭,毛利,等.川滇交界东部地区房屋震害特征研究[J]华南地震,2017,37(1):89-96

[6]叶肇恒,刘杨,毛利等.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级地震四川灾区震害特征分析[J]四川地震,2015,(2):16-19

[7]李蔚然.关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其科普需求的调研报告[J]科普研究,2013,8(1):18-24

作者:孟凡馨 王婧颖 单位:四川省地震局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对策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nldzzz/72539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