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讨范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讨范文

时间:2022-03-21 05:33:42

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须社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协同配合:积极推动完善网络相关立法与监督,公众网络媒体应把控主流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政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进入自媒体时代。在满足与激发大众现实需要的同时,也推动了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自媒体应用裂变式的产生与发展,公民个体的话语权有了与传统媒体机构角力的空间平台,从而使我国进入了全民皆网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从年龄结构来看,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①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大学生己经成为我国互联网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是当前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社会责任感是公民对社会责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网络的飞速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渠道,但也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研究分析网络时代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教育与引导,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网络时代的新特征

网络环境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形态。在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们的公共空间被拓展,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手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社会大不相同的特征。一是去中心化。网络环境下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以传统媒体为新闻中心的传播格局,消除了信息生成者与接受者间的界限,赋予普通大众与专业化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均等的话语权,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为大众宣扬自我开辟了通道。①二是社会性。网络作为一个虚拟性的开放空间,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是现实社会的网络化延伸和网络社会的实体化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状态。网络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都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三是平等性。互联网具有共享和完全开放性,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网络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由于不受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平等地享有使用互联网平台、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权利,所有受众在自媒体平台都拥有平等的地位。四是虚拟性。互联网平台是依据可度量的数据编程而产生的数字化模型,因而其平台、受众身份、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本质上都是虚拟数字的产物。受众不受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规则约束以及各类压力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表达权、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可充分享受自媒体环境下的自由性。

三、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双重影响

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必须客观辩证地对待。

(一)积极的影响

1.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自由互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大学生通过快手、映客等直播软件,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随时更新自己的生活动态,并通过不断转发的形式进一步加强社会联系,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关键就在于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与他人、社会不可剥离的紧密联系,从而自觉地体验和塑造自身的社会角色。②互联网通过实时实事更新的方式,使大学生能及时获取社会各个方面的动态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所在,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2.可以为大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搭建优质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包容、思想多元化的大平台。不同背景、阶层的人群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态度,大大拓展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范围。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从这个平台上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开拓自己的思维,提升价值观念。大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表达权和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或留言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热点的看法,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活动,与外界社会互动,这对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互联网加强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快捷的载体。社会人群复杂多样,经常会出现网络地域上“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不同的利益、价值集体各自管理自己的圈子,产生了不同的圈子文化。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不同圈子资源的和文化的传播,吸引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实现理想信念。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既有社会服务信息的,也有各种公益团队的组织运行,还有实时信息的更新播报等,使得大学生能够感受社会服务氛围,获得实践指导,组成团队,超越时空的局限性,动一动鼠标就可以帮助他人,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行动和交流感悟。可见,网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展了更多的渠道。

(二)消极的影响

1.网络的虚拟性导致社会角色模糊。网络环境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存在的,虽然它与现实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边界十分模糊。在虚拟的网络中,大学生的身份不受界定,因此,常常会出现大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利益而引发的一些不负责任、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的言论、行为,甚至有时会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其次,社会责任感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而不断强化的,只有当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才会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沉迷于虚拟网络的大学生容易角色定位不清而导致社会责任感淡漠。①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是间接性的,表现为“人—机器—人”的模式,与现实中的交往形式有一定的区别。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混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使真实人格与虚拟人格产生冲突,影响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真诚、关怀。2.信息的社会性产生的价值冲击。由于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网络上呈现的信息并不局限于高校,整个社会甚至全球的不同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体现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判断。学生接触的信息不再是传统的主流思想,也有非主流的言论。在网络环境中,各类思潮杂糅,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复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而在校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缺乏理性判断事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常常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多种观念、思想、文化并存的互联网环境,对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巨大的冲击,极易导致他们价值取向错误,从而弱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3.迅速传播的信息加大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网络环境下,信息和传播及时、便捷,更新速度快,这对高校的教育者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内容,另一个是信息的来源。在信息内容质量方面,既有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也有生活常识、娱乐八卦等。在信息的来源方面,由于网络的通行证没有限制,不设准入门槛,使人人皆可成为传播主体,但也因此带来信息非真化、信息碎片化、信息泛娱乐化传播等问题,有的信息可能就是空穴来风。①大学生甄别能力不够成熟,难以辨清不良信息背后的真实情况,常常盲目跟风,极易产生认知偏差、情感偏激,甚至行为错位,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高校管理者需要及时地对不实信息做出紧急反应,制定应急决策。这些都表明,要正确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拥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甄别和运用的能力。4.过多的娱乐信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热情。网络作为一种共享型的大众传媒,娱乐文化是它的主要内容之一。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就更加倾向于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娱乐明星迅速成为这个时代的偶像,产生了众多的追星人,大学生是追星人群中的主要群体,处于青春时代的他们格外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的动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很多的网站、微博用尽心思从明星身上挖掘素材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点击量与关注度。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娱乐化的信息固然松弛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情,但也激发了大学生对感官享受的欲望。对网络娱乐的满足又会使大学生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导致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缺失。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对策

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因势利导,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教育阵地。

(一)积极推动完善网络相关立法与监督,公众网络媒体应把控主流思想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国应针对不同对象制订具有中国特色、切实可行的网络伦理规范,立法机关、政府部门、网络企业、研究机构等方面应协同参与、集思广益、凝神聚力,积极推动完善网络相关立法与监督。在立法层面,应进一步明确网民的权利与责任,对网民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追究,加大网络处罚力度。同时,加速网络实名制的建立,通过网络实名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规范,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监管部门、宣传舆论媒体要大力支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健全各项登记制度、审查制度,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规则,加强网络监督的动力。在网络监管方面,政府应切实履行责任,加强网络监管职能,完善权力机关对网络的监督机制和对新闻舆论、社会公民监督的约束机制。通过网络立法和技术控制,净化网络信息,优化网络环境,以便在网络上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③针对现阶段网民在互联网的信息出现道德、法律的失范、失序现象,主流的公众媒体,包括拥有庞大注册量的微博、博客等网络媒体,应肩负起“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风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切实加强监察与管理,“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社会心态的压舱石”,严格甄选的内容,加强信息的过滤,积极推进社会热点的更新,积极提高其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避免过度推送娱乐化、空虚化、泡沫化的无用信息,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正确引导舆论信息的方向,使舆论信息为实现社会稳定服务,为大学生及全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思政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借助网络信息大数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新动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方法,应该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探索更加适合大学生需要的措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的创新体现在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在教育方式创新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论坛的交互式实时响应效果,打破传统媒体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建设网上论坛,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现实现象进行讨论、交流,或由学生自由分享社会热点并各抒己见。同时,指派监管员进行网络监督,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在提供课堂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组织开展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教育,营造良好的文明环境,逐步形成有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的大学文化。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加强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通过实践课程和积极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的情感和责任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提升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是根本。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获取、分析、评估网络信息以及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包括对网络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判断和筛选能力以及对各种信息的建构能力。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与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影响,强调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自觉遵守网络公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更重要的是,要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增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能力,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钟凯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njlgdxxb/7125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