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思考范文

新媒体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4-16 04:45:21

新媒体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思考

《内蒙古气象》2017年第6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模式、交流方式、交往形式,更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结合传播心理学理论研究以及气象部门在新媒体工作中的实践经历进行总结梳理,提出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进一步提升传播力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受众心理;气象宣传科普

1新媒体的特点和受众的心理需要

1.1新媒体的时效性与受众的求快心理

先睹为快,是受众对未知信息的需求心理,对事物最先的解释能迅速吸引人的注意。新媒体的发展从技术形态和内容上都使得新闻报道比以往更加迅速。无论是新浪微博140字的,微信群聊、朋友圈的,新闻客户端的即时推送,给受众提供了比以往更快的信息获取渠道。新媒体所的快讯、直播、现场短新闻、一句话新闻等,使得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1.2新媒体的新鲜性与受众的求新心理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受众注意的重要条件。好奇心人皆有之,凡是内容新鲜、表现新奇、观点新颖的信息容易得到受众的青睐。此外,喜新厌旧也是受众的重要特点,因而新媒体传播者在标新立异、千方百计增强信息的可读性上使出了各种手段,如人民日报为建军90周年推出《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H5互动产品,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广泛传播;新华网针对全国两会制作短视频《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将航拍、AR、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综合运用;微信公号局部气候调查组推出的“超长图”,以轻松的语言和巧妙的讲故事方式赢得公众喜爱。

1.3新媒体的真实性与受众的求真心理

新闻受众需要新闻,因为新闻能够提供客观存在的事实。新媒体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一条信息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将信息全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在立体化、形象化的报道下,事实的真面貌得以呈现,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得到多重满足。

1.4新媒体的接近性与受众的求同心理

受众对于自己所熟悉的信息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受众熟悉的信息受其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对于某个学科独特的名词定义不熟悉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就会发生认知障碍,从而表现出不能准确理解或是索然无味的态度。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分众传播的可能,受众通过自主选择关注某个微博博主、微信公众号,下载新闻客户端等方式获取信息。

1.5新媒体的包容性与受众的求异心理

新媒体为公众搭建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达到自我表达彰显个性的效果。从反面的角度,面对一个问题和现象时,人们容易根据自己的成见、意图,在情绪化的表达中迅速亮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是歪曲解读,不对问题和现象做更多深入分析和严谨判断,缺少尊重不同观点并理性交往的自觉。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应当选择恰当方式方法积极做好网络引导工作。

2提升气象信息传播力

天气变化,是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的直观体验环境,一次台风登陆、一场滂沱大雨、一次沙尘袭城对于公众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并留下深刻记忆。气象信息具有服务性强、时效性强的特点,但也有丰富度差、区域性强的局限。把握受众个性和共性心理和需要,顺应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将给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带来更多的启迪和灵感,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新媒体各类平台的迅速发展,为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气象预报信息进一步延伸,气象科普知识进一步扩散。改变传统传播的思维模式,加强气象宣传科普知识的内涵,强调新媒体创新形式的应用,是新媒体时代气象宣传科普部门势在必行的工作。

2.1巧妙设置话题,加强传播力

选取公众熟悉的场景设置议题能引发公众广泛联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气象宣传科普传播应在取材于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议题设置范围,挖掘潜在的网络热点,并抓住热点持续与网友开展交流,方能取得不俗的传播效果。如2018年初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策划话题“今年第一场雪”,吸引讨论5.7万次,1.8亿次阅读量,在这一话题下公众分别从衣食住行、下雪回忆等各种场景表达心声。

2.2开展交流互动,增强凝聚力

在新媒体平台获得更多关注考验着气象部门的运营能力。近年来,中央气象台新浪微博凭借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真诚的表达方式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个性和成熟的内容生产机制,在社交平台上吸粉无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品牌忠诚度的拥趸。2017年9月13日,中央气象台通过微博平台开展“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该活动是中央气象台首次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台风命名,也是第一次明确将台风命名权归属公众。活动营造相互感染的气氛,引发网友的热情参与和积极讨论,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5802万。该活动也受到媒体高度评价,现代快报针对此事评论到,以往在自然科学领域,网友能进入的平台不多,参与的公共事务少之又少。给台风起名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

2.3善讲故事,赢得情感共鸣

气象宣传科普内容既要传播气象文化,又要满足个性需求,找到主流与个性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悦读”“阅听”“阅看”,求得传播者和受众间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目的。如中国气象频道制作的两条形象宣传片。将气象预报拟人化,增强了气象人本主义色彩,拓展气象信息报道空间,丰富了气象宣传表现形式。从亲情、爱情主题入手,既传递了温情、陪伴,又灵活运用幽默新颖的表达方式,在角度选择,情节发展,结果设置上细致策划,被媒体评价“走心”“创意满分”,受到公众的认可好评,留下深刻印象。

2.4注重创新,打造优质传播作品

受众总是被形式新颖、内容新奇的传播产品吸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以及不断提升的受众品位,使气象宣传科普传播产品必须在信息“包装”上有所突破。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制作“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网络科普作品,在内容上构思精巧,结合公众需求,在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解读中融入现代气象科学知识;在形式上独具创意,采用手绘动画的新颖动态模式,画风语态幽默风趣,符合现代流行文化审美。动画单集时长控制在2分钟,迎合快节奏生活下公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该系列作品抓住节气的关键时间点通过央视新闻频道、气象部门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同步推广,网络播放总量超过1亿。

3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模式、交流方式、交往形式,更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要密切关注时代精神、技术发展以及公众需求,打造出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公众爱好的科普作品以飨受众。

参考文献

[1]王倩.“全媒体时代”提升气象信息传播力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2(2):162-163.

[2]刘文.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9):50-51.

作者:董青;肖红雷;胡亚 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媒体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ngmqxzz/71344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