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翻译规范与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的思考范文

翻译规范与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9-26 08:54:36

翻译规范与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的思考

摘要:我国翻译专业硕士(MTI)教学目前虽然面广量大,但举步维艰,备受质疑。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实践及翻译教学理论思考,通过分析当下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状况,指出了其中的症结性问题,探讨在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加强翻译规范教学的必要性。文章强调指出,翻译专业硕士应该坚持自身的应用型、专业性,坚持翻译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在翻译研究学科体系下设置符合翻译专业硕士这一阶段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避免翻译专业成为其它学科或专业的附庸。

关键词:翻译专业硕士(MTI);翻译规范;翻译教学;课程

1.引言

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专业硕士(MTI)的培养,在我国当下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应该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或者说,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翻译教学以及究竟教学什么内容?对这类问题的回应,在最近十几年的我国翻译研究中占据着较为显著的权重,显示出我国翻译研究领域以及教学界对此类问题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许多学者的确根据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提议。有些学者对这方面倾注了较高的关注度(文军、穆雷2009:92-95;刘宏伟、穆雷2013:5-9)。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翻译教学体系本身,对于目前的翻译教学现状都不甚满意。教师不知道应该教些什么,学生也对学习内容茫然无措。社会急需翻译人才,翻译专业的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翻译职位。这种教与学之间的困惑,这种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隔膜,不应该长期延续下去。否则,轰轰烈烈的翻译教学不仅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贻误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对于我国当下的文化向外传播也影响至深。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翻译职业培训还是高校翻译教学,设置符合要求的培训课程或教学课程至关重要,课程设置连接起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而对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又涉及到对该专业知识进行选择的问题。……随着知识爆炸,各门学科的知识剧增,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课时有限,不可能囊括某一学科的所有内容,因此精心设置课程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文军、穆雷2009:94)就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遵循2007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下简称为《指导性培养方案》),同时结合各校具体的情况(方向设置、教师队伍、学校定位等)。考察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表现为专业独特性不足,教学课程体系并不具有翻译专业的鲜明性。有鉴于此,笔者基于自身的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实践及翻译教学理论思考,力图在分析当下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探讨在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加强翻译规范教学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我国翻译专业硕士教学更为科学有效的实施与发展。

2.当下我国翻译教学的症结

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与外语教学中的教学翻译区别开来。对此,庄智象(2007)已经在其专著中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专门论述了“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及“翻译培训”之间的关系,译界也对其间的区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现实中,对翻译专业性特点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翻译专业应该教什么?翻译专业应该学什么?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当下我国担任翻译专业教学的教师和正在从事翻译专业学习的学生,估计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从而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合乎翻译专业要求的回答。即使就2007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下简称为《指导性培养方案》)而言,它所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这个目标的话,不难发现,其指导性意义是宽泛的、弹性很大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口笔译”,每一个概念都会令真正从事翻译教学和学习的人很难把握。什么是高层次?多高才算高?什么是应用型?什么是应用?将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吗?将翻译技能应用于翻译实践吗?从事应用翻译实践还是应用翻译研究?所谓专业化指什么?翻译专业化?还是某一其他专业比如计算机技术的专门化?语言学是专业吗?是否需要进行语言学翻译专业化训练?至于“口笔译人才”究竟是口译人才和笔译人才区分对待还是合并培养?诚然,“《指导性培养方案》所针对的是全国所有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原则性的参照,各培养单位可以也应当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对相关课程进行新的规划———开发新的课程以及进行课程设计。”(文军、穆雷2009:94)因为《指导性培养方案》就课程设置明确说明:“各院校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各院校的办学特色自行设置若干门特色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事实上,我国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也的确基于《指导性培养方案》与自身办学特点开展翻译教学。但问题是,1)翻译教学是否应该甚至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或者方向来设置不同的课程?既然要按照不同的专业或方向来设置翻译教学课程,为什么不将翻译教学的任务直接交给各专业或方向来实施呢?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部门来做不是更为科学合理、更为便捷有效吗?何必要节外生枝设置翻译专业呢?2)翻译专业是否具有真正自身的专业性?翻译专业是否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独特性?进一步说,翻译专业是否具有其自身的生存价值?更进一步说,翻译学是否能够堪称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研究或翻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专业也堂而皇之地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一个专业往往意味着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包括具体的课程目录及相关大纲,具备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硬件、软件等)”(庄智象2007:72)。对照我国目前的翻译专业硕士教学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办学点,要么严格遵循《指导性培养方案》,要么自行搞一套,很难说已经具备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王树槐曾提出翻译课程模块论,设置了七个模块:知识融入模块、句/句群的逻辑组块模块、语篇移境重构模块、美学表现模块、文化策略模块、翻译过程策略模块、个性与思维模块(王树槐2013:46-128)。这一模块论,实际上包含了语言、文化、美学和心理学四个方面,对于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毫无疑问它也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不足:1)未能区分翻译教学的不同层次;2)未能关照到翻译专业硕士注重实践应用的特性。翻译专业硕士介乎于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专业博士之间。注重应用性和专业性,是它的应有之义。这里的专业性,并非指关照其他专业,比如法律、医学或者旅游。笔者认为,将翻译专业硕士与其他专业挂钩,是导致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乱象丛生的关键所在。既然是翻译专业硕士,就应该以翻译专业为重点,课程的设置应该围绕如何提高翻译能力为旨归,甚至整个翻译专业硕士的教学体系都应该围绕“翻译”这一关键词来展开。翻译专业教学应该为提升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服务,应该注重翻译本身的内涵建设。这本来似乎不应该成为有争议的问题,却构成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硕士教育的症结所在。因为,除了其他问题之外,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对以下四个问题依然感到很纠结:1)什么是翻译能力?2)什么是翻译专业?3)如何处理翻译与其他专业(比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之间的关系?4)如何处理翻译知识与翻译技能之间的关系?说“依然感到纠结”,因为上述四个问题实际上都是老调重弹的问题,是翻译教学研究历来关注的老问题。那么,为什么翻译教学会对这种老调重弹的问题一直耿耿于怀而且长期悬而未决呢?以笔者来看,关键还是在于对“什么是翻译专业”,就本文题旨而言即“什么是翻译专业硕士”,缺乏清醒的、自信的认识。

3.关于翻译专业硕士

迄今为止,笔者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国会出现“翻译硕士专业”和“翻译专业硕士”这两种说法。该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全称为“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但《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全称则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疏忽造成还是故意为之?还是觉得它们二者本无区别,可以互用?在此姑且存疑。笔者只按照自己的理解用“翻译专业硕士”。因为,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翻译专业。翻译专业硕士何为?《指导性培养方案》说得很明白:“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缩写:MTI)。”虽然连续用了四个动词“适应”、“完善”、“创新”、“提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并非并列,而是有因果或者条件结果的关系,其目的,归根结底还是“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还是要解决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至于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那么,什么是翻译人才?简单地说,翻译人才就是能够胜任翻译的人。但什么样的人属于可以胜任的呢?对此,人们提出过诸多概念,比如,合格的(qualified)译者,职业的(professional)译者,适切的(adequate)译者,好的(good)译者,优秀的(excellent)译者,等。庄智象认为:“翻译人才虽然可以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但如果结合具体翻译教学实践,将之分为翻译通才和专门性人才,则更为妥帖和确切。”他同时指出:“无论是高层次翻译通才还是专门性人才,都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双语能力过硬)、翻译知识、语言运用技能和翻译技能以及相关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等,当然,知识的广博程度、能力的大小、技能的娴熟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庄智象2007:122,123)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翻译人才当然有翻译通才和专门性人才之分,但学术研究型人才不等于翻译通才,专门人才也未必只是应用职业型的。而且,从翻译教学体系而言,其教学类型应该作口译和笔译之分。而通才还是专才,只是范围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其次,翻译通才属于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范畴,而翻译专业硕士则应该注重专才教育。我国对合格的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是,“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悉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相关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这应该属于通才要求。而作为专门人才,其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于“扎实的语言基础(双语能力过硬)、翻译知识、语言运用技能和翻译技能以及相关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等。”如何加强这个“等”的内容,应该是翻译专业硕士重点考虑的问题。谈论翻译人才时,人们往往很容易混淆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译者能力、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双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础,从事翻译,语言必然是基本功;翻译能力可以简约为译者处理原文与译文之间关系的能力,主要指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至于项目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伦理道德、翻译批评能力等,都应该与翻译能力有所区分。

译者能力的涵盖面显然要比翻译能力广为宽泛,它的核心部分是翻译能力;职业能力则更加宽泛。译者可以是职业型的,也可以是学术型、教师型、其他专业型、爱好型等等。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其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专门人才。至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是否真的从事翻译职业,似乎并不是一个专业该考虑的事情。应用型就是要注重翻译实践,专业化就是要以翻译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职业化则让学生明白翻译这个职业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翻译专业硕士教育,为了强调彰显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往往突出一些本不属于该层次教育重点的教学课程,比如强调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强调职业教育。甚至有学者认为:“翻译硕士的培养在中国是刚起步的专业领域,有许多方面需要并值得深入研究。本校和本行业的教学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是最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张士东、彭爽2018:57)需要指出的是,适当地在翻译专业硕士课程中增添一点其他某种专业的知识教育是可以的,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翻译职业情况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一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是依靠设置一两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否则专业学习也就太容易了。而至于职业化教育,更是应该在从事职业以后才需要重点加强。葛岱克曾指出,译者“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一点不要忘记,那就是娴熟掌握某一具有前景的行业(信息、通讯、金融)技术能力远比获得一种新的语言能力更有效益。”(达尼尔•葛岱克2011:22)葛岱克同时还描绘了当代职业译者的形象:除了必要的翻译知识及职业技能之外,他必须在一个中心或机构接受过翻译培训,该中心或机构培训出来的译者有能力从事某一具有潜力的专业领域翻译,或者除接受过翻译培训之外,还接受过获得认证的技术培训;与此同时,他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编辑技术(尤其是对翻译记忆库的补充)、专业惯用语、收集资料的技术、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熟练掌握整个网络环境、数据库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系统、翻译记忆库的管理与开发,熟练掌握资料、标记语言的电子化管理以及数据模型的建立原则,以及熟练掌握校对与审校技术(包括机辅翻译的后期编辑)、项目管理技巧和资料开发环节中常见的技术与软件(达尼尔•葛岱克2011:303)。由此可见,要真正“从事某一具有潜力的专业领域翻译”,必须“接受过获得认证的技术培训”,至于“专业编辑技术”、“校对与审校技术(包括机辅翻译的后期编辑)、项目管理技巧和资料开发”等相关技能,更是需要经过特殊的培训才能获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MTI培养院校来说,可针对CATTI考试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定位,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增加实务分析、考试错误案例分析、翻译创业意识、翻译素养教育等内容。”(吴萍、崔启亮2018:49)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就业资格考试等应该由相应的培训机构来进行,而翻译专业硕士自身的课程教学,应该坚持突出翻译自身的专业性,除了继续保持一些传统的翻译课程之外,可以适当地增加翻译规范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翻译规范性知识和技能。

4.翻译规范与翻译专业

硕士教学那么,哪些是“必要的翻译规范性知识和技能”?在进一步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概述一下“翻译规范”。在汉语语境中,一谈到“规范”,总是习惯于将它和规定、制度、规则等强制性制约因素联系起来。实际上,作为翻译理论研究中所探讨的规范(norm),其实就是制约翻译或者说制约译者选择的相关因素,套用图里本人的话来说,就是“用以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Toury1980:57)即,“规范在一个群体中起着标准或模型的作用,给什么是正确或恰当的行为以及什么是正确或恰当的行为产品提供标准或模型。”(谢芙娜2018:6)透过翻译规范,探讨译者遵循的翻译原则、策略,进而将翻译规范体系、规律化,从而为译者提供翻译依据。在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倡导翻译规范研究的,大部分都是与描写翻译研究学派有些瓜葛的学者,而且,“所有参与翻译规范探讨的学者,其实都分享了一个未曾言明的前提,即翻译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傅敬民2013:13)。“他们进行的研究不是为了制定规范,而是通过描写产生译作的过程,分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作,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从中得出控制翻译的一系列规则”(苗菊2001:30)。但实际上,翻译规范研究包括了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两个方面,只不过目前描写性翻译规范占据主流而已。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翻译规范的理论思辨,包括对翻译规范的界定、分类及效用进行研究;2)通过语料库或者其他文本研究,挖掘、分析、解释以往译文中体现得翻译规范;3)将翻译规范运用于翻译教学或培训的研究,如丹尼尔•吉尔对口译的研究,切斯特曼对翻译策略的研究,等。由此而言,翻译规范理论不仅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同时对于翻译实践、翻译教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也曾撰文指出:“翻译规范研究的兴起,源于翻译研究意欲摆脱其他学科约束的自我发展动力,源于在一个复杂的翻译场域内能够高效地进行翻译实践,源于译界认为有必要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加强翻译规范化来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予以有效的指导和控制,同时源于译界对于传统译论中有关‘等值’理论的反思以及从规定(prescription)走向描写(de-scription)的研究旨趣。”(傅敬民2013:1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翻译规范研究发轫于描写性研究,而且源于文学翻译研究,但要发挥其作用,还是不可忽视其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的指导和控制功能。也就是说,作为翻译研究,因为研究者往往从已有的译文出发探索翻译规范。但是,对于学习而言,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则是从掌握翻译规范入手进入翻译实践。翻译规范理论自20世纪70年轫于西方译界以来,被广泛运用于语料库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或翻译培训之中。有学者曾对翻译培训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家及相关翻译理论做过调查统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翻译规范理论。王树槐在介绍国外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时,也着重强调,“在西方,翻译规范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总结翻译教学研究模式的发展演变时,将翻译规范放在综合研究范式之中(王树槐2013:15,306)。显示出我国学者对翻译规范在翻译教学中的关注。但毋庸置疑,翻译规范理论很少在我国的翻译教学中得到应用。考察我国翻译专业硕士课程,几乎没有开设翻译规范课程。当然,作为一个描写分析性范畴,翻译规范目前还处在挖掘、分析、解释过程中,而且,也并不排除相关的课程中已包含了翻译规范的内容,比如语言课程,显然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语言规范问题,翻译职业化课程也必然翻译行业规范的某些方面。但这都不是有意识的翻译规范教学。或许有人担心,翻译规范教学会促使教学墨守成规。这种担心当然不无道理。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翻译时自由发挥,教师也应该自由地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教”(谢芙娜2018:57)。而且的确有不少的翻译教师以“以无定法”为借口,告诫学生不必拘泥于特定的翻译方式,树立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创新翻译策略和方法。但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往往行不通。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是来学习的,他们需要现成的、可以模仿的传统,“并不想以一种挑战的方式来翻译,而是会循规蹈矩”(谢芙娜2018:56)。而且,“无论译者还是翻译教师,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谢芙娜2018:57)。进一步说,翻译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特定时期流行的翻译规范也并非只有一种,但肯定有一些规范是占据主流的强规范,有一些则是弱规范。正如赫曼斯所指出的:“如果我们牢记翻译规范的相对性,清楚规范是在特定的场合应用于特定的群体,而不是针对所有人,那么,这种观点就非常有启发性。”

由此而言,所谓“必要的翻译规范性知识和技能”教学,并非展开翻译规范的研究,而是结合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的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化特点,以现有的翻译规范研究成果(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规范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课程体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层次应该注重不同类型的翻译规范教学。就翻译专业硕士教学而言,课程体系中可以融入以下四类翻译规范:语言规范,期待规范,行业规范和责任规范。当然,翻译规范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这四个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于翻译规范的分类页不尽相同,有关这方面的探讨,大家可以参阅图里、切斯特曼、赫曼斯、吉尔等学者的著述。翻译规范是一种具有促进性的(facilitative)的规范而非强制性的规范。要发挥它们的效力,需要相对明确而且强制性的措施,即在翻译教学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融入教学和评价体系。但正如笔者曾指出的:“翻译规范是一种自生自发的、非强制的翻译指南,它是由多个翻译理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目的等)组成的集合体,旨在调整翻译中彼此提出的主张与要求。一方所主张的规范可能遭到另外一方的拒绝或者规避。有些规范可能因为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权利而遭到译者的对抗。毕竟,规范既能促成,也能受成。规范极可能是保守力量,也可能是变革的驱动力。一个总体上说来有用的规范也不是万能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范,……所以,翻译规范的有效设置,寻求某种妥协是极有必要的。在翻译场域中,翻译规范并不仅仅是个概念或者观念,它的真实存在本身就需要一套规范来凸显、支撑和强化。作为翻译规范,首先要凝聚一种场域内的共识。”“如果译者的翻译实践过于固执于先前或者当下的翻译规范,或者当下的翻译规范过于强烈,以至于译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就不可能形成新的规范,翻译必然趋于僵化,翻译的创新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傅敬民2013:15)因此,如何将翻译规范理论更为有效地运用于翻译专业硕士及其他层次的翻译教学,将是一个值得大家更加深入系统探索的话题。

作者:傅敬民 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无锡太湖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翻译规范与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mzfyzz/72029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