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晚年的人生经历与启示范文

马克思晚年的人生经历与启示范文

时间:2022-09-26 09:50:44

马克思晚年的人生经历与启示

[摘要]晚年的马克思在与病魔的抗争中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研究,向科学高峰发起新的冲击。他不断拓展人类学和历史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完善,对唯物史观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跨越”思想成为对东方国家社会革命的重要指导。晚年的马克思学无止境、奋斗不息,拥有勇攀高峰、开拓创新的气概,以及温润慈爱,和善宽厚的情怀。

[关键词]马克思;晚年生活;理论贡献;人生启示

马克思晚年一般理解为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即1872年11月海牙代表大会以后至1883年3月逝世。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年过半百,重病缠身,但他仍坚持工作。他在学术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向科学高峰发起新的冲击。晚年的马克思像所有老人一样,敞开了自己的感情世界,他与家人、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也更愿意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晚年的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安详慈爱的老人,更是一位光辉理论的缔造者,他把对新的领域和问题的重大探索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研究马克思晚年生活,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以及对我们当代青年的启示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马克思体弱多病,但病痛的折磨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不仅开始从事新的理论研究,还持续指导各国革命运动。晚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频繁地通信,进行工作和思想的交流,他们的友谊更深更浓。马克思夫妇携手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历尽苦难而感情日深,燕妮的离世给马克思带来深重的打击。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马克思仍坚强地面对自己的晚年工作和生活。在同病魔抗争中顽强工作。晚年的马克思,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过度的脑力和拮据的生活,使他重病缠身,但他依然笔耕不辍。海牙国际会议以后,马克思辞去国际协会的领导职务,开始繁忙的理论研究工作。首先是《资本论》第一卷法文译本的修改。由于译者翻译损伤了原意,马克思不得不逐字逐句地修改,并在内容结构上进行调整,这种修改比他亲自翻译还要辛苦。同时,他为《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出版进行加工整理工作。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一丝不苟的马克思对每一个史实进行仔细核实论证,一些不满意的地方,甚至重新撰写。这时马克思的头痛和失眠到了十分剧烈的程度,医生限制他的工作时间每天不准超过四个小时。然而不能尽情工作,对马克思来说是更大的折磨,他的健康状况更差。不久肝病又急性发作,使他几乎丧失了工作能力。经过医生的再三劝说,马克思才勉强在卡尔斯巴德进行疗养。病情稍有好转他便赶回了伦敦继续工作。然而使马克思的病情雪上加霜的是妻子燕妮的离世,这对马克思的打击可谓是晴天霹雳。他认为怀念妻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恢复健康,完成《资本论》第二卷,以此献给已故的亲人。但遗憾的是,严重的疾病剥夺了马克思继续写作的能力,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得到实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自己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桌子上还摆着《资本论》的草稿。在马克思的生命时间表上,只有“工作”二字。他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持续关注并指导革命运动。马克思虽然不再担任国际协会的领导职务,但他始终关注着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并保持着与各国工人优秀分子的联系。由于各国工人运动进入建立独立政党的新阶段遇到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都向马克思和恩格斯请教。正如列宁所说,“他们作为工人运动精神领导者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是不断增长的,因为工人运动本身也在不断发展。”[1]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德国工人运动的指导。德国社会一度思想混乱,出现了无政府主义、投降主义、改良主义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下,他们厘清了思路,明确了斗争方向,增强了内部团结,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使革命得以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其次,对法国工人运动的指导。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的工人运动一度陷入低谷,法国工人领袖盖得从无政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无私地给予他帮助,对他写的工人代表大会纲领进行指导,既有方向原则,又有达到目的的具体办法,指引法国工人从空话的云雾中返回到现实的土地上。最后,对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俄国革命组织政治尚不成熟,内部分歧不断,在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成就,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等思想的指导和鼓励下,普列汉诺夫等人创建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俄国的革命以其为标志逐步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此外马克思晚年还把英国工人运动、美国政治经济发展、东方的革命都装在自己心中,为他一生追求的伟大事业殚精竭虑。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活动不是对自己已有的理论体系修修补补,而是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新的检验和拓展。在现实的新的发展面前,马克思超越社会经济领域而展现了无比开阔的世界历史的视野。关于《资本论》的续卷,此时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实际状况上。马克思研究了俄国土地问题,为了写地租这一篇,他进行了全新的专门研究。不仅如此,他为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情况,还专门研究了农艺学、农业化学、生物学等。后来他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转向更为宏伟的历史理论上,即关于整个人类历史的研究。他用短短一年时间写了厚厚的四大本包括公元前1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历次重大的世界史札记。恩格斯整理这些札记并取名为《编年摘录》(中文译为《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他还深入细致地从事古代社会史的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从西方社会延伸到东方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延伸到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尤其是人类早期社会。为此,马克思留下大量的晚年笔记,有人称之为《民族学笔记》(或《人类学笔记》《古代史笔记》),这些笔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范围上,都无比庞大,让人感到惊异。温馨感人的家庭生活。直到晚年一生爱书的马克思才有了自己的书房,平日里马克思在这里从事写作研究,接待来访朋友。偶尔他的小外孙会跑进来,马克思就放下手中的工作,陪他们一起玩耍。马克思外孙埃德加•隆盖曾经这样回忆:他和孩子们玩时,自己也像一个孩子。从不担心这样会损害他的尊严。他的口袋里随时都有糖果,准备送给孩子们。马克思喜欢外孙们,而几个可爱的外孙也对他非常依恋。马克思夫妇携手一生历尽苦难而感情日深。晚年的燕妮身患重病,肉体上非常痛苦,只有每当听到马克思的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她的病痛才会有所缓解。马克思不离左右地照顾燕妮,但后来自己也病倒了。1881年12月2日,燕妮离开了他亲爱的丈夫和孩子们,这是马克思经受过的最大打击。马克思在对恩格斯的信中说,“没有人比我更讨厌随便动感情的了;但如果不承认我的思想大部分沉浸在对我的妻子———她同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的怀念之中,那是骗人的。”[2]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也更深更浓。恩格斯在生活上一如既往地帮助马克思,为他疗养提供大量经费。他们一直保持频繁的通信以进行工作和思想的交流,在晚年的书信中还表现出了情感的流露。如马克思在疗养期间给恩格斯的信结尾处动情地说“好吧,祝你健康,请勿相忘。”[3]这在他们之前的通信中是不多见的,流露出马克思对恩格斯深情友谊的眷恋,在往后的信件中更是多见如此。

二、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笔记、评注、书信、手稿等形式留存,然而这些看似零散的书稿却蕴含着马克思十分丰富、深邃而又先进的思想,这些著作不仅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还开创性地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对东方国家社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面对世界革命的新情况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马克思对自己在创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观点和论断,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之前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谈得较少,认为那是空想主义的事情。进入晚年的马克思在对巴枯宁主义和拉萨尔主义的进一步清算中,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轮廓,以及达到这一理想的革命途径。他深刻阐明了社会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原理,论述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指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必然性,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本家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和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无产阶级本身还是一个阶级,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么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4]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提出未来新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并将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革命转换时期”概括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他看来,这一革命转换阶段的特点在于,它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还带着它刚刚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弊病”,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却实现了社会关系从“资本本位”向“劳动本位”转变的伟大变革。最终实现向“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过渡。[5]这些理论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对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创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然后由近及远,追溯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随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理论的创立,他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也不断展开,但关于人类的原始社会以及这个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由于当时科学所提供的材料不足,马克思对此并不清楚。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论还有一个理论缺环即第一个社会形态。而且,这个纵向的问题,其实也是横向的问题,即东西方的问题,因为东方社会中更多地残存着人类早期历史的遗迹。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随着马克思主义向全世界的传播,关于东方国家的革命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社会中的适应性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时代的主题。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摘录并研究了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以及奴隶制发展早期阶段的情况。《历史学笔记》则是紧接着《人类学笔记》所研究的历史之后,着重研究的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资本论》所研究的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就是说这两本笔记为我们展示了“资本生成的史前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的历史结果,是《资本论》的逻辑扩展。这两部笔记,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使得我们对于唯物史观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理论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解。他呈现给我们的唯物史观,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实证的研究,可以实证把握的、科学的历史理论。五种社会形态,除了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实证材料,其他四种社会形态,都由假设变为科学。三是“跨越”思想对东方国家社会革命的重要指导。晚年马克思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基于对世界历史环境和东方落后国家特殊历史条件的充分考察,提出了一个天才的理论构想,即: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获得新生。这一构想被后人称为晚年马克思的“跨越”思想。这一思想直接回答的是关于俄国发展的问题,是一个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命题,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亮点,也为我们如何在东方落后国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寻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启示。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的这一理论构想,是对落后国家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如何获得新生和富强的思考。其思想核心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告诫人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劳动人民可以免于遭受“背负牛辄”的苦难,一定要力争减轻或去除资本主义制度带给人民的无尽的屈辱和痛苦,在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人的发展中获得新生。从历史实践看,世界革命的重心和趋势确实东移了:40年后俄国打开了世界革命的缺口;又过了40年,更典型的东方经济文化大国———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途。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向我们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多线条的,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晚年的人生启示

盛年时期的马克思有着非同寻常的坎坷经历和高风峻节的伟大品格,给世人留下丰厚的思想宝库,晚年时期的马克思依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敞开的情感世界让我们看到一个情深义重的马克思,生命的夕阳在临终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是学无止境、奋斗不息的精神。马克思一生都热爱学习,勤奋学习。进入晚年的马克思,特别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与病魔的抗争中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和理论研究。他没有因为经验的丰富和学识的渊博而远离书本,51岁时开始学习俄文,并很快能阅读和研究材料,写下大量笔记。60岁时仍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研究并摘录了拉克鲁瓦、麦克劳林、欧勒等的论文,写了大量的学习札记。不仅如此,晚年的他还钻研了农艺学、农业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书籍并做了详细的摘录以便准确深入地掌握农业生产情况。进入花甲之年的马克思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完全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病痛,一息尚存,学习不止。今天的我们不论是涉世未深的青年,还是经验丰富的长者;是胸无半点墨,还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为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只有不断更新和扩充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不断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要不断地学习很多东西。学习让人走向圆满,让人变得单纯,变得快乐。学习不是形式,不是现象,而是一种纯粹的能量。有些人善于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故步自封,懒于学习,结果遇事不知所措,被时代所抛弃。我们只有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像马克思一样不断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别人前面,走在时代前列,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勇攀高峰、开拓创新的气概。马克思的晚年在学术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向科学高峰发起新的冲击。对马克思来说,把早前确定的理论写出来,应该是更为容易的,但在现实的新的发展面前,在不断地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面前,马克思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他又开始了新的大量的研究,这种对新领域的研究,他自己知道在生命结束之前是无法结束的。他在继续关注经济问题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世界历史的研究上。从西方社会到东方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延伸到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尤其是人类早期社会,他的视野不断扩大,深入细致地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气概,马克思的晚年以实际行动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精神气概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它可以支撑着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严从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精神,勇攀高峰、开拓创新,才有可能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现实中挑担子、尽责任,在锤炼个人品格中学先进、树理想,以马克思这样的工作者为榜样,潜心静气做学问,一心一意搞研究,把知识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武装头脑,在开拓创新上奋发有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作出青年人应有贡献。三是温润慈爱,和善宽厚的情怀。家庭中的马克思是一个温情脉脉的丈夫和父亲。他和夫人燕妮伉俪情深,对孩子们温润慈爱。马克思的家里始终充满了乐观、民主的气氛,正是在良好家风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马克思的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后,都继承了他身上的忠诚、热情和坚定的品质,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者。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是他所处的时代“最遭憎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作为一个革命者,马克思有许多敌人,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的确并没有私敌。即便是面对对手,在抛开政治分歧时,他那种不妥协的原则和强硬的态度就会立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着温情和爱心的人。不仅对认识的人如此,日常的马克思更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对陌生人也会友好伸出援手。慈爱之心常在,就会多为他人着想。对于我们青年人同样如此,以宽厚仁慈的心待人接物,抚平心中的抱怨,调整心态来宽容他人。用快乐和幸福传递和感染自己周围的人。与家人相处,善于理解,善于体贴,家人愉悦,每个家庭成员会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快乐和亲情。对待朋友,心怀慈心,不计较为别人付出多少,自己自然会得到朋友的尊重,收获到友情,收获到快乐。因此用一颗慈善的心去包容,胸纳百川,才能体味人间真情。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7.

[5]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11.

作者:孙瑞婷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晚年的人生经历与启示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