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研学旅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策略范文

研学旅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策略范文

时间:2022-01-22 04:23:04

研学旅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策略

摘要:研学旅行立足于真实情境,促进学生合作、自我发展、参与体验与创造,是“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得以习得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初步探究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研学旅行对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并尝试提出了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

一、关于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与实践中形成的,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地理空间观、地理思想等多项素养的综合体现,是促进自身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最具生长性的相关地理素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正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其内涵不仅包含知识与技能,还渗透了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内容,是面临特定时期复杂情境及问题时,多项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更新教学方式,利用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课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陶冶、思维拓展等与具体情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水平和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在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笔者将地理实践力具体分为以下四种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包括地理实验、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地理问题探究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研学旅行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体现

2016年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计划。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将课程化,也将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2017年1月,顾明远先生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上也提出:“研学旅行意义重大,应该提倡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旅行。”[1]研学旅行一般指立足于真实情境,设立跨学科或单一学科的主题,以项目等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体验与研究性学习相融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倡导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2]研学旅行重视生活体验,促使习得知识更加立体化,促进深层思维,利于提升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研学旅行对地理实践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两点:1.提高地理问题探究、地理表达与交流等多项能力研学旅行一般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学生可以根据同伴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习俗伦理、社会文化等在感知、体验与创造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在交流、分享过程中,自主融合提炼,由经验上升到规律,更客观地体悟事物的现象、规律。研学旅行及其课程化,一方面,利于情境和经验转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单一走向统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另一方面,通过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与学习场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经验、技能,促进深度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育。2.促进文化传承,升华情感、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建立在对特定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特征、多学科课程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师生共同设定研学内容、研学路线与方案、研学时间。研学旅行通过探究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隐含的地理因素,一方面,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状态及成因探究,习得综合性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强化体验——对文化、职业、生活的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促进文化传承,强化认知层面与情感态度层面的统合与升华。研学旅行者利于培养自我思维、道德意识及公共精神;培育文明素养与文化宽容,提高社会责任感,体现核心素养要求。此外,一些研学旅行,如职业、文化体验一类,利于生涯教育、生命教育的渗透,利于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精神。

三、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素养的策略研究

现今正是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期,各地研学旅行活动如火如荼。在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应着眼于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地理信息技术等的应用能力,提升地理野外考察与调查的能力进而提升探究层次,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与管理,培养较强的公民意识与高尚的人格品质。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一般可围绕研学目标制定、实施过程控制、评价机制确立这三方面进行方法与策略研究,这三方面相互依托,如图1所示。在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确定跨学科、具体化的研学目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在大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中进行跨学科学习,在学科课程里面也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整体把握地理及相关学科共通的知识、理论,关注学科之间的课程研讨与课程整合,对不同学科的基础有一定了解。首先,研学旅行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在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教师应研究跨学科共通概念,可以侧重研究地理与生物、物理、历史、政治等有相似学力诉求的学科之间的整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厘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其次,新课程关注的核心素养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机统一。研学目标应将其具体化呈现,融三维为一体,力求细化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要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哪些能力及期望达到的水平层次。目标制定时需要明确,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习得的地理能力等及可达到的水平层次,应体验到的动机、思想、情感等,凸显地理学科的人文价值。第三,目标应表现为不同层次要求,体现教学的形成性、针对性及阶段性。对中小学不同学段或同学段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差异性的目标,同时避免终结性目标。此外,目标的表述方式应具体描述期望学生达到的思想及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2.深化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认识地理环境的主要手段。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认识生存环境,并应用自然资源服务于生产生活,这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本要求。随着3S、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日渐成熟,手机APP或平板应用类功能的开发愈加多样化,界面、操作也更加简洁。不少应用可以将一些地理事物、规律与原理进行可视化诠释、呈现,在研学旅行实践探究中的辅助作用也日渐突出。例如,研学旅行中若需要识别植物名称,学生只需手机拍照,借助具备人工智能(AI技术)的APP进行分析、比对后,能直接呈现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生境、生长习性、繁殖方式、药用价值等,不再需要携带大量动植物标本、图录等进行考察。再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布局”时,可以在组织学生到附近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及地图等,进行知识迁移,拓展研究性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工业区位选择”一课教学中,为分析不同类型企业的布局,笔者选择了本地“昶虹电子”“仙合家纺”“大有食品”“腾辉电子”等企业,调查这些企业的区位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研学活动案例一:万枫家园小区业主反映,附近的腾辉电子长期排放废气,时间一长,不少居民出现了头晕和眼睛疼痛等不良反应。结合生活中的“腾辉电子”污染事件,展开了如下设计:①实地走访,结合“苏州天地图”、Googleearth等,实现地形图等多图叠加功能,制作“腾辉电子”“万枫家园”住宅区及周边简易手绘地图。②查询本地风频图,思考:什么季节,对小区的空气状况影响程度更严重?不考虑其他因素,应将该电子厂往哪个方向搬迁?研学活动案例二:学校附近的昶虹电子分厂主要从事业务是U盘零部件组装,该厂于2012年整体搬迁。通过实地调查昶虹电子,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及地图工具,可进行如下设计:①实地调查昶虹电子旧厂建厂的条件、搬迁的地理原因。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工具,查询2000年至今昶虹电子在国内的几次区位变化,该厂陆续在台湾、苏州、烟台等多地迁址或开设分厂,从经济效益出发,分析2000年至今,昶虹电子几次区位选择发生变化的原因。③实地调查,2012年新的昶虹自动化(苏州)有限公司在本地重新创立,目前涵盖业务主要有哪些,新厂创立得益于哪些区位条件?

3.强化地理工具运用、地理野外考察及调查的能力研学旅行通过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与学习场域,强化地理工具等运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经验、技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深度探究。例如,在讲解岩石、地貌等知识时,可选取苏州灵岩山、天平山作为研学旅行基地,合理设计研学线路。苏州花岗岩,又称灵岩花岗岩,是国内闻名的花岗岩之一,主要分布于苏州高新区,处于苏州市西南部,以灵岩山、天平山尤为集中,周边狮子山、横山、金山、华山、天池山、高景山等均有分布,出露面积约11平方公里,岩体总面积约63.5平方公里(见图2)。例如,在苏州天平山石桌景区,可引导学生使用地理工具测量断层线产状,分析石桌的成因;从附近的灵岩山山麓出发,可肉眼观察到明显的花岗岩与二叠纪围岩的接触交界带;海拔升高,依次可见花岗岩风化地貌“醉僧石”和“龟背石”等奇石、观音洞景区的几处明显的“捕虏体”、山顶灵岩山寺中著名的吴王井与智绩井……这些地理事物与现象,剖析其成因,无一不隐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原理。通过研学旅行及其他相关实践活动的实施,利于提高地理野外考察和调查能力,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研学活动案例三:以矿物为研究对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务:①利用“苏州天地图”等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工具,展示本地的矿产分布图,选择一地进行实地观察,共同设计研学旅行线路、方案等。②运用地理锤采集岩石标本;结合“莫氏硬度参照表”(见表1),运用玻璃、工具刀、砂纸等估测硬度;根据条痕色、光泽肉眼判断透明度;描述矿物特征,包括颜色深浅、层理、化石、硬度、重量等;判断矿物类型,完成记录表(见表2)。③以图片、PPT演示、小论文等形式,汇报展示成果。

4.转变学习方式,提倡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不同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最终所习得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层次不同的。因此,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宜采用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活动,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交流能力,体现了差异教学思想,利于人格培养及核心素养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过程同时实现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深度对话,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以项目式学习为例,其基本流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教师辅助下进行实践探究。整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可实现深度对话,如图3所示。图3研学旅行培育地理实践力的项目式学习实施流程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明确任务,形成实施方案;②以独立或小组形式分步实施;③形成项目成果;④分享成果,评价反馈。例如,以植被为主题,针对具体研究方向,艺术、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与学生可进行跨学科研讨,集体研制出一个有关植被主题的案例,确定跨学科的研学目标、实施方案、探究活动和反馈方式。教师提供备选植被,如向日葵、椰子树、香樟、猴面包、橄榄树、沙柳等。对“植被”项目学习任务分解如下:①“细枝末节”(领会枝叶特征及功能、能绘制简易示意图);②“生长习性”(知道植被习性、生长的地理环境与种植维护法);③“树的自述”(探究植被相应特征的成因);④“交流共享”(PPT等形式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5.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元化目前,对于研学旅行活动后的评价与反思,学界仍不够重视甚至缺乏。对研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大多以知识竞赛、成果汇报等单一方式进行;而对活动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这一方面,评价体系的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较缺乏。笔者认为,评价更应关注对活动中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估相结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对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的评价,评价内容除了关注知识维度外,更应从学生能力及情感的培养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在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动机、情感、地理表达和交流能力等,从而体现对学生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素养的关注。不同学生智力、能力、兴趣等都存在差异,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评价指标的层次性、针对性,评分细则应具体、清晰,易于操作,适用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

四、小结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地理实践力的概念、内涵等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对实施策略与培育途径研究多采用理性的思辨。部分学者分析了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可行性及育人价值,但对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等依然较少。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活动案例介绍、实践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等层面,对如何将研学旅行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本文主要探讨研学旅行对地理实践力的体现,提出了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今后,对于在研学旅行中培育地理实践力的目标确立、具体实施、评价体系构建等还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开展研学旅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EB/OL].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周银锋 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研学旅行中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lsdlzz/7271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