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状况调查范文

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状况调查范文

时间:2022-02-23 12:47:27

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状况调查

《伦理与文明》2017年第0期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道德建设成效显著,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准和道德风貌呈现良好态势。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意愿和积极的道德践行,高度认可雷锋精神,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或英雄、做志愿者、扶跌倒老人的意愿强烈,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道德建设举措的了解、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情况、网络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尝试从落实道德建设举措、解答现实道德难题、拓展道德教育途径、创新道德教育载体等方面推动大学生道德发展,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意愿;道德践行

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导下,高校积极落实国家道德建设有关举措,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主题教育或道德实践来完善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道德水准的升华和校园道德状况的提升。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尝试对调查中所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总体状况

课题组通过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愿和道德践行状况,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以及高校道德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相对客观的判断。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意愿和积极的道德践行,高度认可雷锋精神,向往成为道德模范、做志愿者的意愿强烈,大学生日常行为、参与公益活动等道德践行状况良好。

1.大学生群体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但道德建设举措知晓度有待提升

雷锋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上世纪60年代掀起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场全民参与的学雷锋活动源自道德榜样的力量,源自全社会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表示高度认可和热切推崇,高校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效果值得肯定。关于如何看待雷锋精神问题,有95.2%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仍值得发扬”。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可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高水平,如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有92.4%、93.6%、95.1%的大学生对雷锋精神表示认可。在学雷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曾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活雷锋”,他们或许是150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或许是278位“全国道德模范”之一,或许是各级各类的“最美人物”之一。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这些人物事迹的知晓程度相对较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国家道德建设举措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4年)、“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2015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2016年)、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17年)的知晓度(“完全了解”+“大部分了解”+“了解其中几位”)依次是56.3%、81.6%、67.1%、80.9%,这也就意味着,分别有43.7%和32.9%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18.4%和19.1%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感动中国”2014年度、2016年度人物,甚至有大学生“不知道此事”。

2.大学生群体拥有自觉的道德意愿,但道德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待重视

“心既向往之,身便笃行之。”自觉的道德意愿是推动大学生将正确道德认知转化为积极道德践行、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内生动力。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拥有自觉的道德意愿,多数学生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愿意做志愿者。道德模范或英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身,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大学生对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向往,实质上也表达了大学生对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美好生活的向往。数据显示,表示“非常向往”和“比较向往”成为社会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18.1%、49.0%,有20.5%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另有11.0%的大学生表示“不太向往”,1.4%的大学生表示“很不向往”。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调查显示,明确向往成为社会道德模范或英雄的大学生比例依次是62.6%、62.9%、67.1%,呈缓慢上升趋势。随着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愈发完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更加丰富。调查显示,93.1%的大学生愿意做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的志愿者。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做志愿者的意愿十分强烈,比例稳定在九成以上,其中2014年为91.7%、2015年为91.1%、2016年为93.4%。由于个别老人假摔“碰瓷”,或是个别家属讹人事件的出现,给助人为乐的道德常态抹上了阴影。一时间,“老人摔倒扶不扶”话题被推向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信任问题的深刻反思。面对“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表示“会”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的大学生比例为68.4%,表示“不确定”的大学生占28.5%,有3.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进一步询问发现,近三成大学生在扶跌倒老人问题上态度模糊的最主要原因是“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防人之心不可无”,选择该选项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0.3%。可见,假摔“碰瓷”或讹人等信任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道德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关于社会信任状况评价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信任感缺失问题略显突出,仅六成大学生对“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表示赞同。其中,对“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表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11.8%、53.9%。

3.大学生群体拥有积极的道德践行,但道德实践的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校园道德状况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道德风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课题组对几种校园不文明行为存在程度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践行情况。总的来看,当前高校校园道德状况的整体态势令人满意,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良好。数据显示,认为“对‘长明灯、长流水’现象视而不见”、“考试作弊行为”、“抄袭剽窃、实验凑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意插队等行为”在校园中并不普遍的大学生比例依次为47.7%、51.8%、59.5%、47.6%,这意味着半数左右的大学生认为上述四种校园不文明行为的存在程度较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数左右(45.5%)的大学生认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采用均值分析,将“非常普遍”、“比较普遍”、“一般”、“个别现象”、“不存在”分别赋值5、4、3、2、1,数值越低表示校园道德状况越好,结果如下图所示,除“考试作弊行为”外,其他四种校园不文明行为的均值得分均呈逐年递减趋势,说明高校校园道德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前我国社会公益活动空前繁盛,既传递着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美好愿景,又彰显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公益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也是大学生道德践行的重要路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群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86.7%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但是,就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而言,多数大学生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的次数有限:57.2%的大学生平均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1-2次,平均每年参与3-4次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比例为17.1%,平均每年参与次数达5次以上的大学生比例为12.4%。

二、影响因素分析

课题组采用交互分析、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方法,着重考察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道德建设举措的了解、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情况、网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均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愿、道德行为和道德素养等产生一定影响,需予以重点关注。

1.对道德建设举措的了解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意愿

交互分析发现,道德建设举措知晓情况不同的大学生,其道德发展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道德建设举措知晓情况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产生正向影响。调查显示,了解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可度明显高于不了解相关举措的大学生,了解“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仍值得发扬”的比例为96.4%,而在不了解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这一比例为90.4%。另一方面,道德建设举措知晓情况对大学生道德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第一,了解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大学生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或英雄的意愿更强烈;了解、不了解“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分别有71.8%和47.9%明确表示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或英雄那样的人,二者相差23.9%。第二,了解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大学生做志愿者的意愿更强烈;了解“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愿意做志愿者的比例(72.1%)比不了解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做志愿者的比例(52.6%)高19.5%。第三,了解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大学生扶跌倒老人的意愿更强烈;了解“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愿意扶跌倒老人的比例为94.9%,而在不了解人物事迹的大学生群体中这一比例为86.0%。

2.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影响大学生道德的知、意、行

信任感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信任感的获得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意义重大。交互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正向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愿和道德行为,即对“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越赞同,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越好。其一,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越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越正确;对社会信任状况持肯定、否定评价的大学生群体中认可雷锋精神的比例分别是95.7%和92.3%(x2=8.440,P<0.01)。其二,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越高,大学生的道德意愿越强烈;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与大学生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或英雄、做志愿者的意愿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即对“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越赞同,大学生的道德意愿越强烈。其三,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越高,大学生的道德践行越积极;对社会信任状况的评价与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关系,即对“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越赞同,大学生每年参与公益活动的次数越多。

3.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情况影响

大学生道德素养学雷锋、志愿服务等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群体主要的道德践行途径,这些道德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学校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情况不同,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差异显著。所在学校开展过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群体拥有更好的道德素养,其奉献精神(F=37.603,P<0.001)、集体观念(F=37.206,P<0.001)、纪律观念(F=21.622,P<0.001)、诚信意识(F=39.868,P<0.001)、人文素养(F=46.265,P<0.001)、勤俭节约(F=35.473,P<0.001)、文明礼貌(F=43.176,P<0.001)、责任意识(F=34.539,P<0.001)的均值得分明显高于所在高校没有开展过相关活动的大学生。

4.网络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影响

大学生道德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道德发展中尤为关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学校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受网络影响程度与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具体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了解,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扶跌倒老人的意愿。其一,大学生对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知晓程度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成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或是学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的频率越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越高,大学生对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知晓度也越高。其二,大学生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或英雄的意愿随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或者学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频率的提高,以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的提高而逐步强化。其三,大学生扶跌倒老人的意愿随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或者学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频率的提高,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的提高而逐步强化。网络之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消极意义主要在于,大学生对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知晓度随上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大学生向往成为道德模范或英雄的意愿随上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弱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课题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运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念-道德素养”结构方程模型呈现了“道德观念”潜变量(包括“道德认知”和“道德意愿”两个观测变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观测变量)和“道德素养”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所有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载荷系数几乎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意愿”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数据-模型配合优度指标分别为:GFI=0.952,x2/df=6.470,RMSEA=0.041,CFI=0.966,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基本达到了适配标准,表明研究假设模型与实际观察数据拟合情况良好。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认知”,即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效果越好,大学生的道德意愿越强烈、道德认知水平越高。较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更显著,其影响“道德意愿”和“道德认知”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45和0.47。从各潜变量的载荷系数来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水平”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贡献度较为相近,标准化系数依次是0.84、0.89、0.88、0.79;“学校后勤服务”和“学生资助工作”对于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贡献度最低,其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指导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的贡献度最高,标准化系数为0.79。从“道德观念”这一维度出发,大学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认知”分别正向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即大学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认知状况越好,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越高。从各潜变量的载荷系数来看,“向往成为道德模范”对于提高“道德意愿”效果的贡献度大于“扶跌倒老人”、“参军入伍”,“奉献”、“勤俭”观念的认同情况对于提高“道德认知”效果的贡献度小于“友善”、“敬业”、“诚信”观念的认同情况。从“道德素养”这一维度出发,在各潜变量的载荷系数上,“勤俭节约”对于提高“道德素养”效果的贡献度最低,其次是“奉献精神”、“人文素养”、“诚信意识”、“团结协作”和“文明礼貌”,“责任意识”的贡献度最高,标准化系数为0.81。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所呈现的现象与问题,尤其是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有关影响因素,我们尝试从国家政策、现实热点、教育途径、时代背景四个维度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积极发展。

1.在落实道德建设举措中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

近些年来,国家在推动道德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改善社会道德风尚、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的长期开展,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的不断推进,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氛围。课题组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述道德建设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强化大学生道德意愿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在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对国家道德建设举措的落实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首先,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大学生群体宣传和介绍国家有关道德建设举措,从学校教育层面弥补国家道德建设举措在大学生群体中知晓度不高的局限。其次,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国家道德建设活动,如通过学校官方媒体转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方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评选活动。再次,将国家有关道德建设举措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题活动,如积极落实国家在学雷锋、志愿服务等道德建设活动方面的具体要求,引导大学生在参与道德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2.关注社会热点,在解答现实道德难题中激发大学生道德意愿

在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改善、公民道德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下,也时有道德热点问题出现,为社会道德建设尤其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阻力。从多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到“跌倒老人扶不扶”问题,再到前不久的“罗尔救女事件”,每一个社会道德热点事件都是现实道德难题的凸显。课题组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这些道德热点事件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他们的道德意愿。如何回应道德热点事件,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认识、分析道德热点事件,成为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道德热点问题带来的严重影响之一就是社会信任的缺失,无论是“小悦悦事件”、“跌倒老人扶不扶”,还是“罗尔救女事件”,都关涉着社会信任问题。前者所折射的是大众由于信任感的缺失而不愿意遵循内心做出相应的道德践行,后者所折射的是事件主人由于违背社会信任原则而引起大众的不满。总之,道德热点问题总能与社会信任问题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课题组关于大学生对社会信任状况评价的调查表明,信任感的获得对大学生道德的知、意、行有着深刻影响。因此,要努力化解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危机问题,通过增进大学生的信任感而激发其道德的意愿。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回应道德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思考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对道德热点问题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由此来避免大学生因道德热点问题而产生道德困惑,甚至由道德困惑而导致道德意愿的弱化。

3.优化教育途径,在拓展道德教育途径中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理论层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实践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均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较之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对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愿、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均具有积极正向的显著影响。此外,学校开展的学雷锋等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理论或实践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优化道德教育途径,重点拓展实践教育途径,通过创新、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

4.顺应时代背景,在创新道德教育载体中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同样面临着适应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载体等时代性鲜明的问题。研究表明,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性质。单就新媒体本身而言,它们之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意义不大,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而运用新媒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要适时创新教育载体,在顺应时代背景中不断更新、丰富教育载体,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在切实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推动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

作者:王迎迎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状况调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llywmzz/71151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