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范文

时间:2022-12-28 05:4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理论视野》2017年第10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当前,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关联性,将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保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引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事件和政治事件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各方面的重要影响。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和土壤,并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总之,在它们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正不断发生着互动和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和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外来文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纳,以及明清时期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吸收。尤其清末时期进化论等优秀的唯物主义社会学科思潮的传入让中国本土哲学文化发了生了巨大变革,到了近代,中国哲学开始与引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合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潮流。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以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它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心理文化特征有着契合性,故而它能够扎根于中国,并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从中国哲学的历史角度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文化形式和文化特质都有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荀子、张载、王阳明等的哲学经典里都有很多明确的唯物论论点。《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完全肯定了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保证和基础。还有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行相互作用与依存的关系阐述了出来,这种辩证的论调不但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而且还和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有着深度的契合。再从中国哲学的社会理想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康思想、大同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着相通之处。尤其《礼记•礼运》中所谈到的“天下为公”,与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财产属于全体公民的社会理想一致。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和土壤。

(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发展者和积极实践者,中国近代两位伟人和邓小平的思想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如孙子兵法等传统军事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的军事思想,而他的军事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还有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典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追求的完美融合。正是基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更贴近中国的文化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换句话表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将能更科学地、理性地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出更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理论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得以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强调:做学问必须要注重从现实出发,在现实里找事实的依据,这样才能洞察真相,从事实里收获正确的判断。在汉朝时期班固的《汉书》里,就有了对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的强调,到了唐代,颜师古还为求是精神做了新的注释:务求事实,每求真是也。清代中期的时候,随着学术中务实风气的盛行,很多学者都用带着求实精神的文风与学风,来批判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的求知态度。近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入和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求是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上,求是不再是简单的治学精神,它已经逐步成为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主体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求是精神被认定为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正确研究、探索的最基本态度和原则。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一切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求是精神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出来,我党伟大领袖同志曾明确强调,求是精神是我党整风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更是打破了“两个凡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束缚,将求实精神做了更为科学化、理性化、合理化的新论述。自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收获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解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完整和层次化的的人本思想体系,纵然历经了千年的社会历史巨变和文化巨变,但是其依然屹立不倒,甚至更为流传,深刻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当然,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很多特征是为传统时代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尽管它也有着很正面、积极的意义,肯定人民的伟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社会上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他们是社会力量中的革命因子。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都强调要发动人民群众来实现社会变革,必须不断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尊重人民。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更是基于此不断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利益出发,来治国治党,反复强调,一切发展成果都属于人民群众。这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思想主体内容,和与传统时代的人本思想的根本性区别。正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狭隘的、极端的人本思想得到了一次伟大解放,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都追求和向往一种天下大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然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化的追求却植根于封建社会的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那时候的人民群众不敢,也无法想到会有一种更为高级的天下大同社会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模式中,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人平等。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最伟大价值就是,它给历经千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这样一种切实的美好社会理想,并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种优越的社会模式,也就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彻底继承和不断发展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和其他条件的影响,这种无法被实现的美好社会状态,在今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力指导下,将最终会被实现。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追求,让美好的社会理想变得切实可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的内在相通之处

从社会现实诉求上看,虽然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目标、理论核心观念、具体的服务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化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必须意识到它们在精神上也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否则马克思主义将不可能被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是儒家体现出来的。儒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视作宇宙的中心,认为人对于世界有着其物不可企及和代替的伟大价值。尤其儒家充分肯定和激发着人的社会属性价值,认为人的社会价值才是其价值的核心,但并不否定人的个体价值,在儒家看来人的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是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都必须得到尊重。这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价值和权力的思想是相通的。例如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要组成内容的思想,同样强调关心人和重视人,以及尊重人的主体作用、主体地位、主体价值。第二,以实践为根基。从某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思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所在。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清晰明确的关于实践的论述,但是从儒家等思想中还是能感觉到传统文化对实践的重视,例如明朝心学的知行论,强调实践出真知,这与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所强调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论相通。第三,从整体出发。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应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不能把观察对象割裂成孤立的个体而对其进行探究,这其实体现的是注重人与自然整体观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对世界的认识思维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辩证统一思维是大体相象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本土,经过长期发展越来越重视用全面的、统一的、关联的整体性视角来认识世界。第四,从集体利益出发。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特别注重集体利益,要求人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要懂得奉献和牺牲自我利益,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也一直强调社会本位,个人要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不能有自私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这种从集体利益出发的价值观从社会实践中凸显了出来,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实际现实情况被改造,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而被本土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人生理想、人生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出发的,在不断的联系、交汇中,最终实现了其在中国的现代性文化和政治身份。马克思主义不仅帮助中国社会摆脱了殖民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帮助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作为新中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中,它也让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上的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取得的最伟大成果。当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这些巨大成果正不断被传统文化吸收和利用,并实现了对其的再转化和再创造,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精神转化成了对现实生活价值的高尚追求,入世的关怀也被融入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原理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露,对人的彻底解放、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也在不断强化和巩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伦理价值和天下大同理想。不管是从理论层面看,还是从实践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都不是简单的相互进行叠加,而是相互适应、相互借鉴,或者说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改造、发展和升华。从而在这两种文化的有效融合下,概括出一套有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不是硬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更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粗浅化复兴。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将依然会共同影响和共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互动、融合也将永恒不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收优秀的文化经验和文化价值,当然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精神去抵制那些传统文化里的糟粕因子。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拥有中国个性、中国内容和中国精神,也才能更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符合中国具体的国情,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车轮向着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全速前进。

参考文献:

[1]孟德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2]田旭明,沈其新,彭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J].理论导刊,2010,04:4-7.

[3]黄凯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8:65-70+87.

[4]马军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自觉[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杨瑞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4-8.

[6]陈艺伟.近五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5.

[7]刘怡青,丁成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9:35-38.

[8]林佳梅.刍议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关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44-46.

作者:张国志 单位:山西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llsyzz/7103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