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理念教育的哲学思考范文

马克思主义理念教育的哲学思考范文

时间:2022-11-29 10:27:39

马克思主义理念教育的哲学思考

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质。从逻辑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同其它科学理论一样,其真理性是其价值性的前提,价值性是真理性的目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同时,确认理论是否为真理,必须经由实践的检验,但仅仅如此,还不是目的,还需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体世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实现其作为真理的价值。就此而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本身就是内在的。“只有在真理原则指导下,价值原则才能成功地贯彻下去,只有服从真理,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同时价值原则推动着真理原则的实现”。一方面,价值目标推动着活动主体去探索真理,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只有在不违背真理的前提下才可能。可以说,不带来价值的真理以及违背真理的价值,在实践中都是空洞的。人们愿意在各种学说中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因为它是真理,具有科学性;同时因为它有价值,对人具有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回答了现实问题,能在社会实践中解释和解决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要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循着求真的科学道路前进而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让大众接受的心理基础。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要防止主体与客体的脱离,必须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起来,把符合客观规律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说服大学生、赢得大学生,取得理论教育的实效,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回答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思想疑惑,满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外在传播与内在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被大学生接受和运用,是内外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坚持外在传播与内在需要的统一是理论教育的根本路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列宁在《怎么办?》一文阐明了理论教育和灌输的必要性,他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从外面灌输进去”。当然,列宁所说的灌输并不是要硬灌,而是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教育,理论家、革命者要深入到“一切阶级中去”,“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他强调的是要以事实来说服、引导工人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完成,首先需要教育传播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即高校理论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塑造和引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把外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做好。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传播过程就没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程度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程度,更取决于理论教育发生作用的内部机制,即大学生对这种教育灌输的需要、认同和选择程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是大学生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自觉能动性、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而且这种意识和能力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丰富不断增强;大学生是这种意识和能力都较高的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观念体系,人们会进行甄别,摒弃那些缺乏内在合理性的思想观念,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发展本质和规律、能够满足个人生存和进步需要的价值理念,“普通行动者是有思想的人,他们的观念构成性地进入他们所做的事情中”。基于此,人们(特别是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从一开始就会存在接受或拒绝、认同或否定、选择或摒弃等主观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主体对其需要、认同、选择的程度。从根本上而言,理论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它的科学性,还同它满足人的根本的需要程度有关,“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单纯理论的灌输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的,让大学生从心理信服并践行才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大学生看到并切身感受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大众利益需求的满足。同时,让某种思想理论、思想观念变成主体的“需要”,就会由他律的外在约束变成主体内在的自律约束,从而克服由灌输带来的排斥现象,也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外在传播与内在需要的统一,坚持他教与自教的统一。因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来认识和接受各种理论。

三、形式合理与内容合理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的内容不仅需要相应合理的形式去承载、展开与实现,而且内容本身更需要具体化,突出内容本身的合理性。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程中,必须坚持形式合理和内容合理的统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实现大学生的认同、接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仅是形式。教育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而且教育形式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服从于大学生学习接受的需要;恰当的、丰富的、新颖的教育教学形式能使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反之,则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具体形式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它是否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学习需要本身。具体而言就是要走通俗化的路子,实现教育形式的科学化。

通俗化是指理论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要适合大学生的水平和需要,采取通俗的形式使理论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但靠《三字经》、《千字文》等短文就让众多社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成功经验就在于它把儒家思想通俗化了。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形态,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没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难以把握。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是教条,而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大众生活的道理,反映的是大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大众本身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俗化的关系就是“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邓小平也指出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样看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关键是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来回答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从大学生生活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实现理论教育的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不对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区分,不分对象、不分场合、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育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形式合理仅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们必然要对其内在的价值进行考量,对其内容的价值性、合理性进行追问。形式的错乱当然不好,内容的错误更为不妥,坚持内容合理与形式合理的统一才能有真正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人本身”也就是他们自身的根本利益。任何理论,如果其内容与大众无关,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也不必要实现大众化。可以说,任何脱离大众实践需要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大众的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是为中国人民实践服务的理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多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词句,而是要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指导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增强理论自信;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个结合点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是为包含大学生在内的人民大众谋利益的。

理论要赢得人民大众,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和维护好人民大众的利益。“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大众化,就是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这突破口,让大众切实感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大众的理论,为大众服务。只有这样,理念才能说服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掌握。”因此,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具体化,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要,让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有关联。内容与形式相比,内容当然更为根本、更为重要、更为深刻,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务必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根本利益紧紧联系。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受实践检验,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又为实践服务。事实上,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的问题,因为它的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被确定,它的科学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它的发展甚至存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营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首要原因就在于它把实践作为立足点、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仅立足于社会实践,力求理论要反映实践的规律,反映实践主体的利益和要求,而且特别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通过理论批判来推动实践的发展。“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可见,实践向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也是其唯一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质。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相伴相生的,任何一方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在与对方的结合中才能实现。为此,大学生学习把握理论必须以自己的实践为背景和基础,离开具体实践,对理论仅能进行抽象的认识,也就只能是字面上的理解,无法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真实意蕴。因此,学习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要的原则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以实践为背景和基础来理解、把握理论的真实内涵。“任何一种理论,归根结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被人所接受。”也曾说过:“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必要环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践行,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是其不二的选择。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当代大学生已受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他们并不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他们真正缺乏的是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条件,提高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需要在推进中十分注重实践性教学,增强理论教育的实践性,努力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发现自身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黄轩庄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理念教育的哲学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kxjszxyjzz/63291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