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闻科普节目的创新思考范文

新闻科普节目的创新思考范文

时间:2022-01-22 11:47:59

新闻科普节目的创新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期新闻科普节目《一辨真伪》的分析,就如何让有严谨的数据和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实验节目,变得更加直观可视,并且具有趣味性和服务性进行了阐述,认为科普节目唯有创新才能做得更吸引人。

【关键词】科普节目;科学性;可视性;服务性

移动媒体时代,轻触手机就能浏览到大量信息,大家转载转发速度快使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转发人不了解的内容,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了不正确的信息。谣言的广泛传播,影响着公众的认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的恐慌。所以,澄清谣言,为受众普及科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必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于2013年底,在《特别关注》节目中开办了《一辨真伪》专栏。这是北京电视台与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互联网协会合办的北京地区联合辟谣平台,目的是澄清网络谣言,普及科学知识。节目开播以来,起到了打击网络谣言,以正视听,积极引导舆论的良好作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反馈。表1为多期《一辨真伪》节目的收视统计,这说明专业的科普节目对节目收视率是有提升作用的。怎么能够做到科普节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兼具?新闻使命和观众关注相结合,有效提升收视率呢?

一、节目话题选择的考量

(一)选择公众关心、关注,贴近公众生活的话题这档科普节目是以实验为载体的,一般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食品工程等领域。实验只是节目的呈现手段,而引发这个实验的,都是来自于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

(二)选择确有疑点,容易造成公众疑惑,甚至担忧的话题节目名为《一辨真伪》,说明选择的话题就要有可辨性。比如曾有传言说“西瓜和桃子同吃能致命”。这个传言够耸人听闻,也能吸引一定的公众关注度,但是它和人的常识相违背,并不具有思辨性,这样的话题是不能入选的。

(三)话题兼顾服务性和知识性力求观众看完节目有所收获,这样才能吸引并稳定观众群。节目是有知识性和服务性的,这在节目制作之初的话题选择上,就要有所考虑。

二、采访对象的选择把握

《一辨真伪》选取的采访对象要具有权威性。如果是医学知识类的节目,接受采访的嘉宾至少要是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如果是实验类节目,对所选机构的权威性也是有专业要求的:以省市级以上的科研单位为主,或是专业部门认定的检测机构。嘉宾的专业性、机构的权威性对节目质量是强有力的保障。

三、采访拍摄的实践

(一)首先要在前期准备上下足功夫这里以《市售消毒湿巾是否有消毒效果?》节目为例。节目采访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微生物学博士。记者在正式拍摄之前和研究员多次沟通后达成一致:节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购买到市售的所有品牌湿巾。在有限范围内,为了样本具有代表性,实验具有科学性,最终选取了:(1)同一品牌标有“能杀菌”和“无杀菌功效”的湿巾;(2)不同品牌标有“能杀菌”功效的湿巾;(3)市场上广泛销售,且有大量母婴使用的婴儿湿巾。由于前期功夫下得足,事先把实验模型确定好,节目就成功了一小半。在后期采访中,把实验按设计做细致,并且分析到位,节目就能更丰富、更饱满,更科学,更可信。

(二)全程跟拍增强节目的可信度《一辨真伪》节目,采用纪录式拍摄手法,实验过程是全程跟拍的。每期节目播出时长大约8到10分钟,拍摄的素材最少1个小时,素材量相当大。这样高密度的拍摄,对摄像师要求高,素材量大对后期编辑也构成一定挑战。但是,这样能够增强节目的可信度,让观众了解到实验的过程,证明实验结果是真实有效的。比如《公共洗手液是否有抑菌效果?》节目,摄像师全程开机,跟拍记者走进随机选取的两处公共卫生间并取样洗手液的过程。节目通过解说词和拍摄到位的画面,让观众看到实验的真实过程是:在实验室,首先有第一个受试人在写有“一洗手前”的培养皿按手印的过程,然后是这个人在卫生间用一号洗手液洗手的过程,再回到实验室拍摄这个人洗完手,在写有“一洗手后”的培养皿上再按手印。第二个受试者也是这样拍摄,过程全记录。第三位受试人,不用洗手液,只用清水冲洗双手,然后再来按手印。到这只是刚刚将实验的主体取样和留样拍摄完毕。取样完毕后,摄像师要拍摄实验人员将这6个培养皿分别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到此,第一天的采访拍摄完成。因为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时间,节目的第二段拍摄是在两天后,出了实验结果,记者和摄像师再次去拍摄。

(三)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节奏感拍摄场景中的记者出镜方式,能有效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如果记者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也能够增强节目的代入感。记者出镜一般在节目开头、中间、结尾有三至四次,出镜的位置是节目的逻辑点,记者的出镜词是带着疑问和悬念的。一般开头是引发悬念,中间是逻辑递进,结尾是总结提升。对节目的节奏把控也能起到良好效果。

四、节目制作的要点

(一)节目具有思辨性在节目的话题选择时就考虑到节目的可辨性,到具体制作时,在节目的开始部分,要摆出明确的正反两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正确?或者说传言到底是真是假?这是在节目的第一段就要抛给观众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和科学实验的结果,最终逐步呈现答案。整期节目就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悬念有疑问的,就比一般节目更容易吸引公众关注。

(二)设置公众调查版块节目的第一段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为此节目设计了公众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是针对本期话题,对公众进行随机采访。这样可以引起公众足够的关注,也可把悬念在节目前段做足。公众对节目话题表现出的疑惑和担忧,既增强了节目的必要性、可看性,也增强了节目的悬念感。

(三)关键步骤和关键节点,画面严格一一对应节目拍摄时是全程跟拍,在编辑制作时,就是一个优化选择的过程。在节目播出时,观众能看到:对于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节点以及关键数据,节目的画面是能够保证做到一一对应的。这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更明晰,也增强节目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四)实验节目的可视化尝试《市售消毒湿巾是否有消毒效果?》节目,湿巾的效果通过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已经明确。为了增强节目的可视性,记者没有放过最适合电视节目呈现的一组抑菌圈实验,实验效果很理想,观众可以非常直观的从实验结果看到湿巾的消毒效果。

(五)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观看节目,观众可以体会到节目编创者的用心。比如《开封后的眼药水还干净吗?》节目中,一共有5个样品,分别是3个不同品牌没有开封的眼药水,和2瓶已经开封并且使用过的眼药水。节目的制作分析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在首次取样的一周后,2瓶早已开封的眼药水,检测结果是没有菌落生长。在首次取样一个月后,那3瓶一个月前新开封的眼药水,由3位志愿者分别试用了4次、12次和30次。使用频率不同的眼药水,在一个月之后也没有菌落生长。有效地说明了传言的虚假性。

(六)专家分析和知识点穿插其中在《关手机能防止宇宙射线辐射?》节目中,对于“宇宙射线”这个听着抽象又陌生还有些深奥神秘的词,要想把它说清楚,除了相关实验,就必须把涉及的一些基础知识点穿插其中。节目编创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由一位博士首先为观众介绍了宇宙射线的定义;然后结合实验,在宇宙线观测站观众看到了“超中子堆数据记录仪”。记者现场把两个不同品牌的手机放到监测器上,观察关闭手机前后5分钟的情况发现:曲线数据没有变化。最终博士总结分析:宇宙射线是来自太空的自然现象,与手机电磁辐射无关。这样一期节目,有实验,有权威人士分析,更加全面地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和可信度,也增强了节目的知识性。

(七)巧用动画包装《一辨真伪》节目有区别于其它节目的一套包装体系。包括15秒钟片花,主持人开场口播词,每段节目结尾的固定句式,以及特效包装模板。除此以外,每期节目,都会把一些概念和抽象名词制成动画和特效字幕便于观众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增强电视可视化、趣味性的手段之一。

五、新闻科普节目带来的启示

(一)《一辨真伪》的开办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2015年《一辨真伪》专栏组被评为北京电视台首批“青年创新工作站”。2016年5月12日“互联网行业社会责任日”之际,新浪微博联合公安部推出“全国辟谣平台”。足见,北京市联合辟谣平台的创新性,和《一辨真伪》专栏的开拓性。

(二)真诚方能动人唯有真诚方能动人,才能使观众感受到节目编创者在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各个环节的用心,良好的收视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新闻不一定是硬的,科普也不是冷冰冰的,电视工作者可以制作出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科普节目。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对新挑战的良方。

(三)传统媒体的平台优势利用自有的平台优势,节目吸引到权威的科研机构参与。科研机构有做公众科普教育的愿望,媒体有传播的渠道,经过传播科普知识就有了放大效应,从而达到了双赢,这是非常好的合作模式,也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

(四)与新媒体的融合实践《一辨真伪》专栏是北京地区联合辟谣平台成员单位。电视台首播后,节目会第一时间在新华网、千龙网等辟谣平台播放,同时还会发送每期节目的微信朋友圈链接,有效实现了三屏互动三屏融合。

(五)对节目发展的思考虽然《一辨真伪》常常是节目与线下观众的互动讨论话题,但与观众的互动还有不足。如果可以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站、微博、频道和栏目微信公众号的节目专区,开展更多话题讨论和评选,变观众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调动观众(网友)的参与性,有助于节目的忠实粉丝数量的保持和增长,这对一个节目的发展是重要的。此外,这档科普节目的音乐音效特别是视频的特技效果可以再增强,趣味性也可以再增强,这样更适于台网同播的需求。同时,这个科普专栏因为制作周期长,制作要求也较为严格,往往是至少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记者在操作选题,还应该注重对年轻记者的带动和培养。《一辨真伪》是新闻科普节目创新的一个很好实践,但是专栏本身也存在提升和突破的发展问题。同时,电视屏幕上还缺乏既好看又能引发受众思考的优质节目。努力做出观众爱看的节目,不断研发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节目形态,是电视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和使命。

作者:何羿翯 单位: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记者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闻科普节目的创新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kpyjzz/72714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