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论范文

浅谈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论范文

时间:2022-11-10 05:20:51

浅谈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论

摘要:水彩画人物写生是水彩画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是提高水彩画技法语言表达与造型能力的主要途径。立足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实践,从技法语言、水性表达、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探究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的方法论,以期对完善高校绘画专业水彩画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观念

水彩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由“经本插图”与“素描淡彩”逐渐突破传统画法,发展成为追求光与色相融合的丰富语言形式,既富有油画色彩的多变及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情趣,又彰显了水彩画独特的本体语言特征。

一、水彩画的“水性”语言特点

水彩画的生动性主要取决于用水的得当与否,因此,用水之妙是形成水彩画技法的中心要素。在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发挥水的作用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节奏与韵律的营造,以及寻求驾驭水分的具体方法与把握水的变化规律,通过艺术实践的摸索与修炼,逐渐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表现方法。吴冠中先生说:“水彩画,不发挥水的长处与优势,它比不上西方油画的表现力。”因此,在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过程中,对水的研究及学习至关重要,也是掌握好水彩画技巧语言的基础。在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中,突显水彩画的“水性”语言特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要求学生准确地做到水性语言的把控与造型特征的深入表达,必须具备对“水性”的全面认识及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水性”是水彩画的灵魂,是水彩画表达的语言方式,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界定了水彩画的清透、流畅、水色交融的语言特点与审美取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水彩画的“水性”语言特点是掌握水彩画人物写生表现与技巧的关键。对“水”认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理概念,它赋予了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宋代董卣《广川画跋》卷二《书孙白画水图》中提到“画师丁与言,靠山不靠水,谓山有峰峦崖谷,烟云水石。可以萦带掩连见之。至水则更无带映曲纹斜势,要尽其窳窿派别,故于画为尤难……”古人讲,绘画“靠山不靠水”,“水乃活物也”。“水”滋养着万物,具有一种精神文化内涵。老子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曲折流动与变化万端的“水”激起了哲人的心灵感应,成为思想家的寄思之物。老子的哲学思想与生存感悟是与自然水性融会贯通的。“水”的内涵同时也赋予了以水为媒介进行表达的一切绘画表现形式,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水墨,水彩画,壁画,丙烯画等。水彩画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有别于其他画种,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作画,并以水与色之间的偶然与必然的相互渗透交融,以及水的自然流动等特质,表现出了轻快流畅、洒脱淋漓、湿润透明的艺术效果,其出水芙蓉般轻盈雅致的气质与透明氤氲具有回味无穷的韵律感,形成了空灵虚远、超逸洒脱的艺术之臻境,这一切都离不开“水”的重要作用。

二、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的审美观念

第一,审美取向的体现。水彩画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由色彩来表现的,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人物形象表现为或强烈,或缓和,或激情的色彩关系,同时,水彩画人物写生的形象塑造还取决于对“真、善、美”的理解与把控。即: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要呈现出形象个性语言的“真”;在社会意义与精神层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表现要起到“善”的弘扬;艺术价值上,要体现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遵循“美”的形式法则,最终达到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美”的创造。通常情况下,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是通过造型的准确性得以体现的,水彩画人物写生的准确性必须正确反映所描绘人物的个性特征。往往人物的特质不仅仅表现在外貌,还与民族、性格、年龄、肤色、职业等以及所生活下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作画者必须深入了解所描绘人物的综合特质,并锻炼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精微的刻画能力,注重在体验生活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对象,做到对人物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生动、深刻的塑造与表现。“真”是“美”的基础。而“善”是“美”的前提。艺术作品既要真实又要有作用。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要尊重内容的“实诚”,才能真正做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即所谓“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艺术作品的作用也是“善”的要求,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使艺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感化人们的心灵。

第二,传神写照的表现。水彩画人物写生不仅要做到形象的准确,还要传达出对象的神韵,形神兼备才能体现出作画者的技艺修炼与文化积淀。关于“传神写照”,可以追溯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思想,其中“神”主要是指人的风神、个性和生活情调。从“形”的角度来说,作画者把人物形体中所不能及的“神”的因素,经过不同程度的提炼进行淘汰,进而保留了表现“神”的层面,使外表形象成为“心灵的表现”[1]201。因此,“传神”是水彩画人物写生的至高境界和归宿,在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结构特征,善于抓取人物瞬间的心理变化,是表达出人物传神的关键,最终使作品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第三,气韵生动与笔法。“气韵生动”最早见于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一书[2],在其论述绘画“六法”的理论中,“气韵生动”列为最重要的绘画法则。水彩画人物写生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好用笔的技巧,又要体现出画面的气韵,使画面达到奔放不羁的气势;既要照顾虚实相间的视觉感受,还要做到衔接自然与浑然天成、酣畅淋漓之感。可以说,画面的气韵生动与用笔技巧是浑然一体的,气韵生动是作品的精神,用笔技巧则是作品精神体现的关键。水彩画人物写生要求用笔十分严谨,尤其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塑造更为精准。从本质上讲,水彩画属于西方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自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水彩画语言体系,并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笔墨情趣、审美观念。由于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点,都是用水作为调和颜色的载体,便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处。水彩画的用色变化与造型严谨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用笔。笔墨融合,互相依附,正所谓形与神、墨与色的完美结合,恰似水彩画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的借鉴。笔墨因素直接影响着水彩画人物写生的气韵表现,如何将极具魅力的水彩画本体语言特点充分体现又不失画面整体意识的把控,是解决水彩画人物写生在形体塑造与笔墨之间的关键问题。人物的形体可以依附于笔墨的框架之中,反过来讲,笔墨也可以超然于形体的结构,这便是水彩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意象水彩艺术。因此,笔墨、气韵生动是水彩画人物写生中重要的感知方式,也是形成独特艺术语言的重要因素,正如笔墨是通过点、线、面等进行构建的视觉元素。“绘画科学的第一条原理:绘画科学首先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事实上绘画不能越出面之外,而正是依靠面以表现可见的形状”[3]15。

三、水彩画人物写生的技法要素

水彩画的表现技法有很多,应用到人物写生教学中的技法可以归纳为:干湿结合、偶然与必然、反复叠加等。干湿结合的绘画技巧是水彩画表现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干湿结合方法的运用主要受时间与水分的限制,时间的掌控主要体现在笔触之间的衔接上,水分的多寡主要体现在画笔中。总的来讲,时间与水分是画好水彩画的先决条件。控制好时间与水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体现水彩画的本体语言特点,使其淋漓奔放、自然洒脱;有利于水彩画透明感、流畅感的表现;有利于画面的虚实相间、浑成自然、韵律节奏的视觉效果的表达。恰当掌握时间与水分的关系,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传达出作画者的精神意念。水彩画技法语言中的偶然与必然是作画过程必要的表现手法。偶然效果是作画过程所产生出的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艺术效果,而必然效果则是绘画过程中作画者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处理。偶然性是水色交融后自然的呈现出或分离或渗透表现出的自然肌理,偶然可以迸发新的创造,给予作画者新的灵感,使其灵感得到意料之外的升华,可遇不可求。当然,偶然性是有一定的局限,不可以过分地制造出过多的偶然肌理,也不可以过分地依赖偶然,这样会使画面空洞而缺乏精彩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对于水彩画人物写生来说,偶然性的艺术效果主要出现在背景与服饰中,这样会进一步渲染烘托出人物形象的鲜明特征,在深入刻画的过程偶然性也会出现在面部及手部,可以根据偶然性的出现顺势巧妙地用笔用色,使偶然性的肌理与必然性的塑造进行结合。所谓必然性,主要是指处理把握好各种自然效果的能力,是作画者艺术修养、个性特质、实践经验等综合能力的驾驭,属于较为理性的操控画面。总的来讲,无论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画面的偶然而忽略必然的存在,也不可以着力追求必然的深入塑造而无视偶然的自然变化。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一面,要根据审美观念的需求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水彩画人物写生进行深入塑造的过程,也是运用反复叠加技法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是重点表现与刻画人物形象且彰显特征的主要阶段,要求作画者除具备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外,还需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一般情况下,水彩画不宜进行多次或反复叠加,这样会影响水彩画透明性的表现,会减弱水彩画本质语言的特性。但反复叠加之法若运用得当,会给画面以油画的厚重感,画面层次丰富且富有变化。著名水彩人物画家关维兴先生在其作品《乡情》《老者》《人间圣母》等众多以人物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多次叠加的绘画技巧,把我国水彩人物画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无论是课堂写生还是短期的习作,都离不开对水彩艺术本体语言的体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审美意识的提高、技法要素的运用构建了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丁羲元.谢赫《画品》的再认识[J].中国画研究,1983(4).

[3]戴勉.芬奇论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作者:甘兴义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水彩画人物写生教学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hqrwzz/7232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