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范文

时间:2022-11-10 05:02:08

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摘要:从大学生文化资本角度切入,对福州市4所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大学生文化资本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文化资本视角下高校促进就业的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学生特点为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就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学生的资格证书,整合所有的文化资本达到资源最优化,促进学生与企业更加准确有效的双向选择,同时提升高校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关键词:文化资本;大学生;就业大学生

文化资本的具体内容是就业能力、文化素质和技术证书等资本,这些正是大学生找工作时必须准备的就业条件。文化资本的盈亏代表着大学生自身就业条件的优劣,这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好坏。依据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状况的好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文化资本因素密切相关,从这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文化资本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不足和质量不高会严重影响其就业之路,导致其走向就业困境。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即所谓的就业“两难”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期间积累的就业文化资本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多学者已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资本、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等角度做过详尽的研究[1~4],但从文化资本角度研究的较为少见。本文拟从大学生文化资本角度切入,剖析文化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文化资本的盈亏情况

文化资本,即行为主体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的总和,以文化能力、学术资格和文化商品的价值形式体现,具有获得权力和利润的能力,可为行为主体带来利益[5]。而毕业生的文化资本表现为就业能力、文化素质和资格证书等资本。其中,就业能力资本包括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文化素质资本包括职业素养和兴趣习惯等。资格证书是前两者的制度性表现。故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可分为综合技能、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兴趣习惯、社会关系、职业素养、资格证书等六大因素[6]。为了解大学生文化资本的现状,从而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选取了福州市4所高校研究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根据4所学校的学生规模分配定额的样本数量,以文理标准在4所学校中分别抽取3个院系作为次级抽样框,并按学生比例分配样本数量,最后,在每个学院中采用概率抽样中的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7.0%,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二、大学生文化资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大学生文化资本的各因素存量不够充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准备上,稍微侧重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格证书等资本的积累,但在求职技能、职业素养和兴趣习惯等资本上却十分匮乏。虽注重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资格证书等资本的储备,但是却在质和量上不容乐观,具体可阐述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就业能力资本不足就业能力资本是毕业生在校期间经过内化整合而成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资本,是具有价值的不易被对手打败的竞争力。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文化资本之一,但是学生出现专业知识不扎实的现象。而参与到校外的专业实习和就业岗位实践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学生在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如表2所示,当被问到“能够同时掌握好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只占总数的11.2%,专业知识弱的超出总数的一半,有去较强社会实践也只有45%。可见很多同学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理论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笔者对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专业目标培养与企业需要的不匹配。学校的一些专业和实习课程设置并未与企业求职岗位为最终导向,导致供求不匹配。二是企业与学校对接的实践实习机制不健全,校企培养模式方向模糊导致学生实践流于形式。三是学生也未将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定位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不重视。

(二)职业素养和兴趣习惯等文化素质资本匮乏布迪尔(1986)认为的文化资本是存于个人身体中的文化知识、技能与修养,以身体化、客观化和制度化三种形式存在[8]199。高校毕业生除了加强就业能力资本的获得,应当注重自身文化素质资本的积累以提升竞争力。在某些情况下,文化素质资本因素严重缺乏时,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颠覆原有的其他资本而影响就业机会的获得。如表3中调查发现,企业看重的学生拥有的12项文化资本中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规划意识、敬业精神、某方面技艺特等因素严重匮乏。许多毕业生存在缺乏较高职业素养的问题,他们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未提前做职业技能培训,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当问及“你是否有做3-5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只有6%的人有明确规划,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清晰;40%的人有规划但表示没有考虑太多,剩下50%多的人表示从未规划,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感到迷茫。当问及“四年里有没有了解自己的兴趣习惯和价值取向时”,仅有25.6%人回答有培养以应对未来求职。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同时也因为师资力量少而学生人数多产生的悬殊,导致无法给予学生“一对一”的职业规划和跟踪培养。其次,学生缺乏对自我的兴趣习惯、性格、职业技能和价值观的了解,导致无法与未来的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进行准确定位。

(三)与就业能力匹配的资格证书文化资本贫瘠资格证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部分,也是毕业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的必要筹码。但怎样的资格证书资本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应该去准备的呢?据有关用人单位反馈,当学生所持资格证书与所学专业知识、本人就业技能三者同时匹配时,最受企业欢迎。然而大学生获得资格证书资本的最大问题是资格证书与专业知识相关性不强,甚至与所学专业和毫无关联。根据表3调查显示,学生大学四年获得的英语计算机、各类奖学金证书排在前列,与专业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却相对较少占38.3%,排在倒数第4位。调查问及关于“考取证书的种类有哪些?”的问题,调查结果表示学生考证种类五花八门,最多的是考英语等级证、计算机证、驾驶证、普通话证、律师证、会计上岗证等一系列“资格证书”。如若学生没有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习得专业技能的目的去考取资格证书的话,学生不仅无法深化专业知识资本,也不利于就业能力资本与资格证书资本的统一和传承。当问及“考取资格证书的目的”的问题,有占一半以上学生回答“盲目跟风,为了应试考证”。大部分学生表示考了再说,却没有考虑资格证书与未来求职的技能是否匹配,对自身的发展无定位。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合理规划,没有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为导向去积累资格证书。二是高校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资格证书的考取,再加上高校缺失对培训机构的严格管理,导致各类培训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充斥校园扰乱了学生的选择。

三、文化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建构

经过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文化素质以及资格证书等诸多文化资本因素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综合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做到准确的人职匹配和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高校应构建促进就业的三维体系。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资本毕业生就业与高校、学生和企业密切相关,高校的教学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企业输送适合岗位的人才。高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去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首先从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设置上贴近企业需求,使学生能清晰认识到所学专业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以及今后发展走向;其次,在专业实践上搭建好平台,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走进企业和社会。最后,高校应该多与相关企业联系,聘任企业的专业人士为导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践和设计,将企业的项目作为学生的课程项目来完成,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以学生个性特点为基础提升学生文化素质资本个人品质修养和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培养和改善需要时间。不同的校园文化塑造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素养也大不相同。首先,高校应该创立自己学校的学科文化和校园精神,树立大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学生在学校的文化框架下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塑造提炼成自己的品德修养,必然在未来就业观和择业观中产生作用。其次,高校应从新生入学时开设对应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自主培养兴趣爱好、挖掘潜能。最后,学校应开设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发展专家舒伯认为职业素养高的人比职业素养低的人更易成功,而且工作满意度更高。因此,高校应针对学生的阶段特征开展职业辅导,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意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求职的耐挫心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等文化素质资本,对未来准确职业定位和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求职成功率和适应力。

(三)以就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学生的资格证书资本大学生积累资格证书资本并不是漫无目的,获取资格证书的目的是用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它必须与所学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等文化资本因素结合在一起。在就业过程中,资格证书可能是社会给予大学生进入职场的“资格”,但是不同的学科专业和企业类型,资格证书所具有的符号意义是不同的。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反映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的资格证书,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凭证。首先,高校应鼓励大学生把本专业学透彻,以习得专业技能为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获取证书更够意义。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获取资格证书时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进入企事业即可直接达到较好的工作状态,这不仅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提前习得就业技能,而且也可以降低企事业的入职培训成本。最后,高校应该加强资格证书相关培训机构的监管。各类考证培训机构充斥校园,大学生报考资格证书的培训和培训没有经验,容易上当受骗。学校可以举办辅导班或知识普及讲座,引导学生辨别未来就业需要的。

企业认可的证书,对获取资格证书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市场,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匹配的岗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即所谓的“两难”就业现象,主要因素是因为毕业生积累的就业文化资本不足所造成,毕业生常常出现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经验不丰富,就业技能不强,职业素养缺失,兴趣习惯不重视,资格证书资本不匹配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大学生就业之路变得狭窄而陷入困境。毕业生应当拓展自身的文化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而高校要提升和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去构建就业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学生特点为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就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学生的资格证书,综合整合所有的文化资本达到资源最优化,促进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更加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吕淑萍.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及引导[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2]张宏文.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3]昌忠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行为经济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7,(1)

[4]戴佳.大学生就业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6,(4)

[5]李琳琳.布尔迪尼文化资本的批判性内涵探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5

[6]陈国民.学校文化资本前沿理论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10,(6)

[7]李祎迪.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8]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江小敏,陈沙麦单位: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hhxyxb/72323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