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范文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范文

时间:2022-12-22 11:41:33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

摘要: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导师制度,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导师制度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看法,进而引起了导师制度实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如何衡量导师制实施的效果缺乏指导性的指标规范。本研究通过结合案例在九个方面分析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基于此以推动导师制度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并优化导师制的实施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

导师制;实施效果;比较

前言

大学导师被誉为学子们人生重要阶段的“灯塔”。大学的初始阶段,正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期,也处于个人从心智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其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沿袭青春期的遐想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以及窘境尚未经历太多,对待问题的方法和审视角度往往缺乏适当的调整,而导师作为这一人生阶段的良师益友在鼓励青年人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我的道路上给予其指导和帮助,成为大学生人生重要阶段的指路人。大学导师制的研究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早期研究多移植国外经验,重视认可导师制的重要作用,以及针对我国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的研究[1-5]。二是对于如何发挥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的路径和模式探讨[6-8]。三是对导师制度的实施、监管、激励的措施和路径的探讨[2]。以上探讨的问题有很多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综合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就目前中国大学导师制实施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能动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学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导师制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引入导师制度,缺乏实施基础

导师制度始于英国,后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作为现代导师制度的起源以及发展的英、美、德、法等国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方面倍加推崇这种模式。中国引入导师制度虽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但是真正普及现代大学却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引入大学导师制度正是看中了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对锻炼具有革新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作用,也契合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研发的科技人才的需要。但是毕竟中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时期有别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其中差距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资力量和生均经费缺口大,特别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的能力和意愿以及氛围是很缺乏的,盲目引入国外大学导师制的做法并不会带来好的效果,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行为。在研究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要比在学习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更有优势,也更具有导向意义。这并不否认在普通高校引入导师制度的可行性,总之,要结合师资力量、实施制度来正确引入导师制。

(二)夸大导师制的应有作用

导师制度的核心是导师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心智教导和影响,但是其并不是功能强大的制度,它是大学教育的辅助,并不是基础。原因在于导师制度下的导师本身并不是知识全能,他可以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发挥作用,基于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导师可以侧面指导或者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境、生活中的情感困惑等,但是学生自身的能动力的激发并不能靠导师单方面鼓励,目前很多实施了大学导师制的学校出现了一个现象,导师的作用对于那些乐于参与导师科研,乐于与导师交流的学生作用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导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并不是像初高中一样作为学生的保姆看护者,其指导并不具有强制性,这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对于不善于与导师沟通,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学生效果甚微。

(三)对导师制度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

从很多文献检索来看,很多学者对导师制的内涵了解更多侧重于导师对学生科学研究的带动,缺乏对导师在推动学生心智不断健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某种意义上,导师制是大学辅导员制的补充,帮助学生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生自我发展,也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其无暇顾及和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领域。现代大学多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热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实践性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心智发育并不能同步推进,而导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平衡学生的学习和心智,在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十分缺乏。目前,大学生身心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恋爱观、责任感、担当感、荣誉感、个性彰显、人格、内心承受力、品格,集体观念等等,虽然学生的智育培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前述心智,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心智培育的缺失,现代大学恰恰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有很多学生出现自杀、精神异常、性格孤僻、人格扭曲、自控能力极弱、学习不专心等问题,导师制这一作用和功能是我国大学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极度忽略的方面。

(四)导师制度并未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导师制虽对部分学生发挥了作用,但有些学生并未受益。高校目前大学导师制度的发展出现了偏颇,侧重发挥导师制度的科研引领,大学时期学生除了按照基本的要求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之外,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增进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综合素质锻炼也是很多学校设定的目标。坦白来讲,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很实际,往往需要在基本的学习之余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大学导师制侧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适合那些乐于跟随导师做科研,喜欢搞学术的部分少数学生,特别是经济类文科生更是往往存在只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情就完成了任务,缺少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耐心,很多学生不善于跟随导师,与导师沟通都很害羞,如果导师不主动与之交流,那么他就会走自己的路,不会参与可能对他自己有意义的各项活动中去,自我展示的惰性就会深埋在这些学生心中。如果导师忽略了不善于沟通、不喜欢主动展示发掘自己才华的学生,那么他们可能会逐渐游离于群体之外了。就笔者在指导过程中的了解来看,这样的学生其实不在少数。

(五)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衡量

高校导师制度的实施应该从制度完善开始,主要是导师的选取、聘用、考核并形成制度来规范保障导师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学校并未形成规范的导师制实施制度,并未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这对导师制度的作用发挥形成了极大的制度约束,而进一步发挥导师制度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另外,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受益程度,很多学校在对导师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时候都主要参考了学生的直接评价即给导师评分的衡量标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所推出的评级体系与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比较相似,包括学生测评、管理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这种测量体系相对最简便直接有效。但是,导师制度的实施有别于其他考核制度,应该在考虑客观系列指标的基础上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对导师的具体工作范围进行指导。

二、导师制度实施的比较分析

依据对安徽工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导师制实施的评价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了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处长和教务处学生工作老师5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及老师10人。综合专家学者的建议我们从学生的一般成绩的变化统计、参与校内外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习氛围状况,课余时间的分配,参与科研和知识面拓展情况,自我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意识变化情况,毕业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和质量,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即师生情感度作为考察维度(如图1)。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位本文作者为导师指导的40名本科生(实际是一个教学班)和2012级没有实行导师制的随机抽取的国际贸易专业两个教学班中的一个(总人数40人)。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没有实行导师制的年级沿袭以往辅导员负责制的做法,因此本研究无法进行学生的纵向对比研究,只能是对不同届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来源为调查问卷和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数据真实可靠。

(一)学生的成绩变化比较

实行导师制度的2014级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相对明显,从四位导师的各自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以及从教务处整理的两个年级的学习成绩变化对比来看,2014级的第二学年与第一学年相比有三位导师学生的成绩排名特别是2-7名发生了重新排列,另一位导师的10名学生的第4-6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其他名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平均成绩提高3-6分不等。没有实行导师制的2012级学生的大一到大二的学习成绩排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且平均成绩提升-1~3分。学习成绩的变化看似与导师的管理关系不大,实则关系密切。新生进入大学后很多沉浸在大学上课不需刻苦努力只需临近考试冲刺就能顺利过关的思想中,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过去刻苦学习的习惯,没有意识到大学自我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而导师的跟进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做出纠正并加以正确引导,根据2014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每位导师都在与他们交流时强调了大学阶段自学的重要性,都会告知学生大学老师会引领你走入知识的殿堂,但是要拓展自己的认知必须毫不放松,更不能玩物丧志,不能得过且过混日子,自己的未来前途实际上仍在大学这一重要时期,而且四位导师也通过各种讲座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总体效果非常明显,2014级实行了导师制度的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二)参与校内外竞赛活动积极性对比

实行导师制的2014级学生第一、第二两学年参加了国际贸易商科技能大赛、物流大赛、全国创新训练计划大赛、校营销策划大赛等共18组,而2012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统计结果为10组,无论是参与积极性还是组队热情,2014级学生都比2012级的学生高。其中,导师的鼓励和号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重要的是导师向学生们阐明了参加此类竞赛对学生的意义。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很想参加技能比赛,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想过多麻烦老师进行指导,对参加此类比赛认识不够,始终停留在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都不重要的观念,导致学生缺乏组队热情,参加队员凝聚力缺乏,多数以完成任务或者搭便车而不是挑战自我为目标参与比赛,其惰性明显。

(三)任课老师评价对比

国贸专业学生每学年课程较多,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像初高中一样,任课教师特别是大班授课的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只能大概凭自己的授课过程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予评价,课题组选取了两个学年都给同一班级授课的任课老师进行咨询,其中2012级咨询4名教师,2014级咨询4名教师。由于大学前两个学年都是基础课较多,因此重复授课的老师不多。咨询统计结果如下:大学英语老师对于2014级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虽对2012级也同样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是从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对比来看,2014级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2012级学生第二学年则表现的有所懈怠。高等数学老师对两个年级的评价相差不大。而从西方经济学专业任课教师对两个年级的认可度来看,很明显2014级的评价要高于2012级,这其中与学生的上课质量和课程重要程度有关,2012级学生很少说得清楚学习这几门课程对自己有何意义,而2014级的学生在导师的阐述下都对以上几门课程有足够的认识。以上几门课程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课程,科学研究对以上几门课程要求很高,经济学知识不仅让他们了解国家经济宏观政策也是他们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在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学习目的的阐明中导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氛围的变化对比对

学习氛围的比较主要是学生的整体学习热情的比较,平时自习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自我班级和导师成员的评价,对于2014级学生,每位导师都要求鼓励学生们之间要进行竞争,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落后的同时,平均成绩不能落后。在激励和奖励机制方面有导师自掏腰包设立进步奖等方式,相比于2012级,2014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好。总体来看学生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意识也很强,但是后进的学生学习动力始终不足,班级的总体排名没有明显的变化。

(五)课余时间的利用变化对比

大学导师制度目前比较重视学生的科研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大学设置导师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本校在这方面同样重视,2014级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高达60%,课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利用平时的很多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在导师指导和压力下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其中,解决了以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看电影电视剧、以及整日与手机为伍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科研参与,本文四名作者担任导师所指导的40名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增进了很多,阅读和写作水平有所增进。2012级的学生则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很少,40名学生只有四五个人有此经验,大多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甚至上课的时间用来上网,甚至沉迷于互联网不能自拔。2016年毕业的2012级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让论文指导老师感到不满的就是论文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逻辑思维和文章组织能力较差。

(六)自我学习拓展和创新意识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并不和其他授课教师一样专门教授基础知识,特别是以培养科学研究创新探索能力为主要目的导师制度更加专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更多参与校内外专业的学科竞赛。比如,导师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每个学生或者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知识也许无法满足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腾出时间来阅读参考文献并参与调查研究等工作,这就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意的发挥。从2014级和2012级学生的对比来看,2014级各导师指定了相关书籍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2014级学生就普遍增加了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而2012级的学生一般只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阅读图书,图书借阅量比较分散,有些学生甚至在一个学年里都没有借阅一本图书。

(七)表达沟通能力的变化

导师制度的实施其实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通过导师发现和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导师会定期与指导的学生开展交流,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增进师生的情感。导师都会遇到几个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甚至寡言少语的学生,各位导师也纷纷希望自己能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心理障碍,辅助他们多参与集体和公开的活动。主要做法是主动邀请学生参与科研讨论,指派他们进行校外的调查研究并负责调查工作,这就增进了学生的信心和胆量。从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过去性格内向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没有实施导师制度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机会。

(八)毕业继续深造人数和质量

由于2014级即将迈入大学三年级,所以其考取研究生、海外继续留学等继续深造的实际数据无法与2012级进行比较。2012级学生全年级备考研究生人数约30人,约占年级总人数37%,考取研究生人数5人,考取率16%。对于2014级学生,导师对学生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和有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进行了鼓励,三位导师所带领的30名学生经询问有考取研究生意向者20人,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咨询本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要求、适合的学校,如何进行复习、是否报班,如何寻找所报考学校的历年考试资料以及相关的信息等问题。与往届相比,咨询数量上升了好几倍。学生研究生备考需要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作为指路人导师的作用非凡,特别是对已经有了少许科研经历,对科研产生了兴趣的学生。

(九)学生与导师情感度

学生与导师情感度可以评价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工作的被认可情况,这是衡量导师制度实施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学生与导师情感交流融洽,相互之间信任度高,说明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就会被鼓励。对导师与学生情感度的衡量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导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二是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频次,三是学生对导师的信任度。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感。师生情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纽带,从本校师生情感角度调研结果来看,无论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频次,交流内容深度、对导师的信任度,导师制度下导师与学生普遍情感要高于没有导师的2012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度。

三、结语

本文从九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也相应提出了衡量导师工作如何评价的几个方面,以上是根据本校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笔者在导师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思想,可以为普通高校制定评价标准时提供一些参考性指标,也可以作为今后指导本科生导师工作方向的基础,提高导师制度的运行效率。目前,导师制的运行和绩效衡量仍大多沿袭学生测评和监督领导测评以及导师自我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希望结合以上几点的思考能促进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导师制度在其大学学习生活中的益处,进一步从导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共同推进学生的心智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6):694-697.

[2]张晓东,蔡书凯,鲍旭红,汤琳.浅谈导师制对本科生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4):36-39.

[3]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8.

[4]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5]刘国福,杨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导师制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63-65.

[6]张远索,崔娜,董恒年.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5):3-5.

[7]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64-65.

[8]刘威,田玉冬,王广勋等,参与科研对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6(14):22-24.

作者:张晓东 蔡书凯 王春荣 鲍旭红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gzsfxyxb/70094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