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华裔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探讨范文

华裔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探讨范文

时间:2022-12-30 10:34:08

华裔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探讨

《贵阳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摘要: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主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种趋势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逐步实现中、美文化的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现代美国文化的精髓,实现两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另一种趋势是疏离中国传统文化,在进一步割裂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撇清自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性

美国华裔文学是华裔美国人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在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区域要进行定义和规范。首先,当前的所有美国华裔文学都是使用英文来进行创作的,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联系的华人文学则是使用汉语来创作的。因此,将美国华裔文学和华人文学同等定义是不对的,美国华裔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隔离度是相对较高的;其次,美国华裔文学是那些已经有了美国国籍,抑或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的后裔创作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美国华裔文学的人都已经在美国的生活环境下生活了很长时间。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这些美裔华人都受到了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人所创作的文化作品都和美国现代文化充分结合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文学的联系相比较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还要相对紧密一些。

一、美国华裔文学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发现,从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国华裔文学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出于自身的“根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痴迷,但是,随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由于和美国现代文化的融合,逐步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隔阂。[1]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融合。从“追根溯源”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华裔文学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积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总结,这些优秀的文化也是对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俗的总结归纳。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保持这些传统的历史责任感。因此,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所创设的文化,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意识的传承,这也表明了,美国华裔文学创设的初始阶段,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文化渊源。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一些创作者大都是来自中国的“佼佼者”,这些人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与此同时,这些人刚刚离开自己的国家,面对着和传统的中华文明有着隔阂的美国文化,这些人在最初的阶段都很不适应,他们心中的“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优秀的作家都力求在保证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下,尽可能地实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融合。例如: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性人物黎锦扬在进行《花鼓歌》的创作过程中,就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在作品中成功地创作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典型形象—王老爷的儿子王三,这个人物就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在该作品中,主人公王三从自己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美国文化教育,在这样的生活发展背景下,主人公在13岁时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主人公几乎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主人公的父亲还不想让主人公“忘根”,严格要求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想而知,主人公对于和自己生活“格格不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丝毫不感兴趣,甚至对父亲抱怨说“对那些废话一窍不通”,其深深地反映了美国华裔文学对于融合中西文化的无力感,仅仅凭借个人的一腔热血,是无法在根源上解决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的。[2]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地从初始阶段走向了转折阶段。在这一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得不提的问题就是“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者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迷茫,他们在这一阶段开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限制,甚至想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以便于自身完全投入到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中。这一文化现象也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得到印证。从这一段历史的发展来看,以汤婷婷和谭恩美为代表的新一代美国华裔文学作者,对于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但是,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者深刻感受到了“根”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些作者开始重新定位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当代著名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中,就传达出了新一代的创作者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认知:不去逃避自己的文化起源,充分地融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属性,并在结合美国文化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让自己更好地和美国的主流文化进行融合。[3]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逐渐进入发展的巅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实现了高度融合。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世界地位的提升,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对于自己的出身问题已经不再苦恼。美国华裔文学作家更能够利用诙谐、幽默、反讽的作品回应“歧视问题”。如《典型美国人》就从美国发展的历史阶段,更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品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

(一)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1.美国华裔文学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汤婷婷在进行《女勇士》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了美国式的视角,同时又受到了严重的“东方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该作品中描绘的中国形象是文化腐朽,思想愚昧的。与此同时,在她的笔下中国还是“养闺女还不如喂只鸟”的中国,在这样的笔触下,这些美国华裔文学不仅仅对中国进行了诋毁,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抹黑。[5]与此同时,由于这些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的华裔创作的,很容易让美国人错误认为这些美国华裔文学描述的就是真实的,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诋毁。马胜美曾对于美国华裔文学评价道:“某些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歪曲中国文化。”[6]极为带有偏见地诋毁中国的形象,为了充分地迎合美国白人的主流文化,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隔阂。从这些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国华裔文学之间产生的隔阂是和某些带有偏见的美国华裔作家分不开的。

2.美国华裔文学的生存土壤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

从根源来分析,这种隔阂的产生是和这些美国华裔文学作家的生活状态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有着中华民族的血统,但是,他们的上一辈就已经生活在美国社会,这些人从小就接受了美国文化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美式教育,这些人只是认识到了自己对于“美国人”这一名词的认同,对于自身的民族的历史也就忽略了。因此,这些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只是他们片面的“道听途书”后所创作的,这些文化作品也往往会是“无根之萍”。如在知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就对这一文化的割裂情况进行了探索分析。在该小说之中,对四位华人移民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充分展现出了这些母女之间的关系:母亲虽然有着教育女儿“寻找中国文化渊源”的思想意识,但是,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充分地继续自己的“美国梦”,展现了这一代美国华裔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从此也看出了美国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之痛。

(二)美国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根源因素探析

从美国华裔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差异性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较深的理论背景。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是进行美国华裔文学和传统文化差异研究的重要参考性理论。具体来说,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东方”与“西方”的本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4],其所定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关系,错误地认为美国文化应该处于“控制”东方文化的定位,从这一角度分析,彰显了美国文化统治世界文化的野心。也正是因为“东方主义理论”的影响,很多的美国华裔文学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展现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离。美国华裔文学作者对于美国主流文化充满了向往,出现了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倾向。因此,这些美国华裔文学作者往往会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美国式”的眼光来审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美国华裔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隔阂。综合起来看,美国华裔文学在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影响,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导致了隔阂和问题的产生。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融合进程也在加快,这也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各种原因,各国文化之间产生差异性也是必然。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融合也是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这样的差异和融合之间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正逐步地从美国文化的“文化施动者”进行转变,进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文化冲突以及融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之间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美国华裔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雯.从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华裔美国文学中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87-90.

[2]陈为为.赵健秀长篇小说中的政治情结[J].世界文学评论,2007(2):141-144.

[3]李贵苍.赵健秀的《杜老鸭》:在阳刚之气和文化英雄主义语境中探寻华裔的文化认同[J].华文文学,2006(3):41-52.

[4]刘熠.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从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85-188.

[5]蒲若茜.论《家乡》与《唐老鸭》中的“父与子”母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6(1):50-57.

[6]李贵苍,彭志恒.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书写中的生民视角[J].华文文学,2004(1):17-24.

作者:吴绍容 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华裔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gyxyxb/70120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