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主义的帮扶原则范文

社会主义的帮扶原则范文

时间:2022-12-23 10:33:03

社会主义的帮扶原则

摘要: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暂时现象。高校校园作为社会的一分支部分,必然会将当下社会所呈现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现象通过大学生群体折射出来。为了重视和搞好对这一特定人群的扶助,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对其实施社会主义帮扶原则,即认知上的人学原则;情感上的人性原则;意志上的人权原则;行为上的人格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主义;帮扶原则

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领域内同一集体成员中的弱者、被支配者、处境被动者。“社会弱势群体也称社会脆弱群体,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的人所构成的群体。”[1]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边缘人群在校园里的现实版。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及能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的阶层。这种弱势阶层成员的个性表现有经济弱势、学业弱势、能力弱势、交际弱势和生理弱势等,但其共性可概括为精神弱势。从普遍规律来看,个性弱势(经济弱势为主)转变为共性弱势——精神弱势的概率是很大的,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党中央高度警惕我国弱势阶层被固化,强调要在社会发展中给予弱势人群以扶持和希望。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2]高校应积极落实党中央的暖心方略,为较好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系列问题而加倍努力。

一认知上的人学原则

(一)基本概念

“人学”是指有关人的本质、价值和发展的学科的总称。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现存状态(包括生存状态),关注人的一切现实需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关注人的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认知上的人学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站稳14亿中国人民大众的人本立场,宏观上,将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作为增添全国人民幸福指数的职责和使命。微观上,将弱势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打破社会弱势阶层的固化状态、给社会边缘人群带来契机的工作目标。

(二)实施人学原则的依据

首先,从可能性看,实施人学原则是社会主义国体明确的人本线。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它的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均是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从长远看,邓小平提出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因为这是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绕不过去的坎,才做出的大胆决策。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是攧扑不破的真理。但从近期看,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极大增强、国际地位的明显飘升。但另一方面,在我国取得各项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道德牺牲、公平缺失、秩序混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沉重代价。其次,从必要性看,实施人学原则是当今弱者面对着窘与难。就拿经济弱势大学生人数的量来讲,“根据教育部财务司的调查统计,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中,贫困生占15%-30%,其中特困生为8%-15%”[3]。在一些偏远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据周口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的于淇先生对黄淮四市(指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的周口、驻马店、信阳、商丘四市)1100位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月可支配收入200元以下的占2.2%;200至400元的占45.4%;400至600元的占43.8%;600至800元的占6.9%;800元以上的占1.7%。可见,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还比较庞大。再从经济弱势大学生消费的质来看,“他们消费水平较低,日常生活中使用廉价商品,穿破旧衣服,没有文化、娱乐消费,并有失学等后果。”[4]

(三)实施人学原则的要求

实施人学原则的要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应建树的使命感、责任感。首先,在宏观上,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激活内在的精神动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实现正确的人生定位及其追求。其次,在微观上,要通过个别思政、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去除他们的自卑、培养自信。为此,思政工作者要舍得在时间上、精力上,乃至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只有投入才有产出,这正如牛群、冯巩所表演的相声中所说的那样,“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套不住流氓”。

二情感上的人性原则

(一)基本概念

“人性”是指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属性,此共同属性主要指人类精神方面的行为动机。首先,我们不排除人的自然属性动机三定律:A.生理动机——求生、求“食”、求“逸”、求“性”;B.心理动机——安全欲;C.心灵动机——求美欲。其次,我们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三定律(因为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A.反生理动机——求同欲(存在互相关爱,协力同心,在求同中求生的属性);B.反心理动机——成功欲(违反心理层面自然的安全需求,力图突破障碍,争取成功);C.反心灵动机——求知欲(当外部条件稳定改变时,能适时地对美概念进行自我调整)。情感上的人性原则,是指高校要敢于面对(而不是回避)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窘境,要以妈妈般的爱心,佛教徒般的诚心,志愿者般的热心、唐玄奘取经般的恒心,想弱势大学生之所想,急弱势大学生之所急,帮弱势大学生之所需,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尤其是精神困惑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指数。

(二)实施人性原则的依据

首先,从可能性看,实施人性原则是社会慈爱已升温的现实要求。如今,在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实施,社会的人性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实行生活补贴,农民工享受社会“五险一金”待遇,城管实行人性化管理,法律对死刑犯的判决更加慎重,就连共产内也一反常规——只提牺牲和奉献,现在也讲对党员的关心和帮助。就连高校对考试舞弊的大学生,一改一律开除的硬性做法,而是采取教育加处分的软着陆办法。其次,从必要性看,实施人性原则是当今情被弱者在召唤。首先,大学生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均贫富”理念与现实的“贫富”悬殊,催生了他们内心的相对被剥夺感。其次,大学生弱势群体呼吁人人平等。他们往往对自身弱势的成因做出偏激判断和偏差分析,使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最后,大学生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权力公正廉洁。他们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看不惯又无能为力,自卑妥协心里油然而生。

(三)实施人性原则的要求

实施人性原则的要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呐喊和呼吁,应做到恩师传爱站前沿。首先,要注意对他们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打开教育对象心扉的钥匙。弱势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往往比普通学生更加敏感和脆弱,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象父母、兄弟姐妹那样,以深厚的感情对他们做到晓之以理、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明之以实、导之以行。其次,要充分发挥精神产品的陶冶与育人作用。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要结合贫困学生的特殊需求,安排观看有针对性的文艺演出,参观活动和学习英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精神强势,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最后,积极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疏导其心理,化解其情绪,调整其心态,保持其锐气,使之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气节和情操。

三意志上的人权原则

(一)基本概念

“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特征和本质是自由和平等,其目标和实质内容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美国的《独立宣言》首先把“天赋人权”写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意志上的人权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弱势群体不嫌弃、不放弃、更不抛弃。不仅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自然属性需要,而且要努力满足他们的社会属性需要。真正做到:说话有人听,忧愁有人解,难处有人帮。

(二)实施人权原则的依据

首先,从可能性看,实施人权原则是时代主题的要求。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9个字正式载入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把“人权”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宪法修正案通过后的几个月里,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土地管理法等就依照宪法迅速作了修改。“禁止艾滋病毒携带者报考公务员”、北京曾提出在闹市设立“禁乞区”因人民群众的反对而废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年把“保障人权”解释为“保障所有人作为人的所有权利”,“无论他是普通的农民、工人,还是病毒携带者、犯人、乞丐”。从2007年秋季开学始,国家对经济弱势大学生的帮扶政策已初步到位。“中国建立健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内容包括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新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5]等。其次,从必要性看,实施人权原则是当今高校好事办好出炉难。“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交足学杂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已经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日常生活也缺乏经济保障。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相比,落差显著;与学校的消费环境相比,囊中羞涩。由于经济上的弱势,他们逐渐疏远校园各类活动,不愿与同学、老师接触,部分学生因此而精神压抑,行为孤僻。”[6]

(三)实施人权原则的要求

实施人权原则的要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多方面的受压抑感,应做到公心公正掌公权。首先,要保证他们的生存权。高校要千方百计保证每个被录取学生的基本生活标准,开通“绿色通道”,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其次,要保证他们的话语权。对他们的愿望、意见和要求要最大限度满足,一时难以兑现的也要说明情况。再次,要保证他们的平等权。针对他们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状况,要主动了解他们的诉求,实现事实上的人际平等。最后,要保证他们的发展权。例如在入党、选举学生干部、推荐研究生、评优受奖等方面对其都要一视同仁。

四行为上的人格原则

(一)基本概念

人格“是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也就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7]。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变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行为上的人格原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要根据其不同的个性特征,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对他们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

(二)实施人格原则的依据

首先,从可能性看,我国人格保障缓缓起步是实施人格原则的基础。目前,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状况,正在设法加强我国的宪法监督机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制度;第三,正在以《世界人权宣言》第23条之规定“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平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失业保障”的要求,完善我国就业保障制度,使弱势群体的平等就业权得以保障。高校尊重弱势大学生人格的状况已逐步有了良好的开端。一是做到了日常尊重。政治辅导员努力从“说教者”向“交心者”转变,由“居高零下”向朋友般的平起平坐转化;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多给他们肯定和赞扬,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二是在把准了受教育者心理脉搏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人格)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工作。其次,从必要性看,实施人格原则的缘由是当今高校环境中现存着人格的高低与贵贱。从校内环境看,由于在人际关系上逐渐靠向利益共同体、功利化与表面化发展,贫困大学生被边缘化、孤立化,致使人格尊严受到极大挑衅。从校外环境看,有的公司、企业为打广告、公关的需要,打着资助困难大学生的幌子,诱惑贫困大学生与他们私下签订有益公司利益,却在无形中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之事。这与英国资本主义早期让饥汉开展吃过期咸肉比赛,结果吃得饥汉直翻白眼,但却换来了富人的开怀大笑相类似。

(三)实施人格原则的要求

实施人格原则的要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造尊重大学生弱势群体人格尊严的环境,以育人做典范的态度和精神教育他人尊重弱势同学。首先,要把人格培育看成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其次,要注意发挥师资优势,包括教师的师德风范、人格魅力的影响;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熏陶和渗透。再次,要着力提升大学的校园文化品位。这不仅指硬件环境,而且还指工作理念、目标、方式、作风,以及各种制度等软环境。最后,要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内化来促进自我完善,逐步培养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色。

参考文献:

[1]陆玉林,焦辉.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

[2].新年贺词:让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N].人民日报,2015-01-01.

[3]李贵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州学刊,2006,(2):106-107.

[4]马维娜.学校场域:一个关注弱势群体的新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64-70.

[5]李江涛.中国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已扶助数百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EB/OL].新华网,2008-12-27.

[6]王伦光.高校“弱势学生群体”自卑心理成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95-98.

[7]杨华渝.什么叫做“人格”?[J].心灵世界,2008,(10).

作者:张弛 单位:中南大学机电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主义的帮扶原则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gdshzyxyxb/70098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