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紫砂与佛缘的创作体会范文

紫砂与佛缘的创作体会范文

时间:2022-04-12 02:57:32

紫砂与佛缘的创作体会

宜兴的紫砂器是我国独有的陶瓷工艺品,紫砂泥是制作紫砂茶器的最佳原料,且一向以造型多姿多彩、色泽古朴雅致、质地朴实耐用、技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而紫砂茶器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饮茶文化的进步。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茶饼高昂的成本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散茶开始风行天下。而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后,据《野获编补遗》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开千古茗饮之宗”,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不起眼的宜兴紫砂茶器才真正走上兴盛的舞台,获得更多文人雅士的青睐,从而流行起来。

宜兴紫砂器的发展相对于整个世界的陶瓷发展史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诞生的晚,大约只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包容的,开放的,兼收并蓄的一种陶艺文化。从古到今,一共有三种文化对紫砂形成了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茶文化艺术,其次是文人陶艺,最后是宗教艺术。饮茶文化决定了紫砂茶器的功用,也就间接的决定了其造型;而中华的文人实际上指的就是儒家的文人,文人陶艺实际就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紫砂陶艺;至于宗教,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影响力最为庞大的宗教信仰,而在民间这两种宗教文化多被混淆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紫砂文化可以说是吸收了佛家的“中道”与道家的“无为”为一身。但无论包含着多少文化,究其根本还在于人对紫砂的感受,这种感受包含人的感受,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更深层次的感觉,所以认识一件紫砂器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灵辨识的过程,识心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享受。

“识心”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佛家的识心见性(见图1),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心即是性,从历史上看,见性即得解脱,见性即能成佛,这本是佛教中早已有之的思想。《大般涅槃经》中把见性作为解脱的标志,认为“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所以识心就是认识自身,解脱自身的含义。这与佛家常说的“悟”乃是同意语,顿悟成佛可以说是修行的宗旨以及目标,可见成佛是识心见性的修行观内在的必然要求。作品在外形上是一件提梁壶,处于中心处的壶钮象征了“识心”中的“心”,高高的拱曲提梁以及敦厚的身筒都是围绕着“心”所展开的,钮下四面镂空,如佛陀端坐,修身养性,圆润的塑造似当空的皓月,这些独特的造型装饰都构成了作品的自身装饰。

“识心”通身都采用了暗接的手法,流壶身,提梁与壶肩连接处无明显的界限,胥出自然,与壶体浑然一体;壶盖浑圆,嵌入壶口,口盖吻合,钮顶至底心均等贯气,如出一辙,配置精密,做工细腻,壶面光润,陶刻清晰“心香养性”四字愈发凸显主题是典型的茶禅铭文,点缀了空旷的壶面,显得张弛有度,使得整件作品的整体感更强。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而以中国文化为养分不断成长的宜兴紫砂正是这种文化意蕴的延伸。

事实上,以佛塑壶,以壶供佛的情况在紫砂作品中屡见不鲜,例如壶铭中的佛教文化“山寺静,石钟鸣,一瓢邀桐君”(惠逸公壶铭);“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曼生铭);“扫除禅榻净,供养石泉新”(东溪壶铭);“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吴云山题铭);“雨足僧分润,茶香客试泉”(潜陶壶铭);“白云恬志,清泉洗心。酌彼清泉,涤我尘缘”(缶硕者铭);“一砂一茗皆佛陀,目之所及,心之为道”(秀棠壶铭)。更有艺人将“心经”刻于盈握之壶上,可见佛教文化之与宜兴紫砂可谓渊源久远,因缘深长。

紫砂壶就是这样吸收着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在传统中与时俱进,将各种不同的思维通过多姿多彩的个体表达出来。只要坚持将自己的本心绽放,坚持技艺与文化素养的锤炼,坚持创新之路,就可以创作出带有自身印记的优秀紫砂作品,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紫砂工艺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上,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了解和喜爱紫砂,让宜兴的紫砂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沈海芳

被举报文档标题:紫砂与佛缘的创作体会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fxyjzz/69111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