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科学内涵范文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科学内涵范文

时间:2022-10-13 11:21:44

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科学内涵

《东岳论丛杂志》2015年第九期

西方人文精神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被其超越。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被隐蔽,并被误解,这一方面源于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定位,认为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因此在其哲学中不存在“人的学说”,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马克思哲学人本论。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彻底的人本主义学说。但这些理解在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之后就会发现过于片面,因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对人本主义或者是人道主义进行反对,恰恰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人学思想是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末。我国对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王若水指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①,这也开创了对马克思哲学人文研究的先河。随后,周扬公开支持王若水的观点,同时又将马克思哲学定义为人道主义。而到了90年代,随着“人学”研究热潮的到来,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研究才被学界认识到,并形成了共同的看法。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主要的研究对象依然是人,同时在所有的研究中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之后,学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理论相关研究,主要定位在以下的三个维度:第一,从内在理论角度阐述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认为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基本维度;第二,从实践观的角度进行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探索;第三,从历史唯物以及社会的发展相关角度进行马克思人文关怀的解释与探索。总之,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了哲学讨论中的热门话题,尽管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基本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其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理论基石:科学实践观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其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之间的最大差别。在马克思哲学中,物的世界被人的世界取代,对人价值的探求超过了对宇宙的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解放成了最终的哲学目标。因此,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当然在马克思的人文关怀中,科学实践观可谓是最为基本的理论,他在自己作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①通过这些论述可以得知,马克思在进行自己的哲学观点论述的过程中对于之前存在的唯物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而否定的理由是之前的唯物论将人的主观性掩盖,同时之前的唯物论将人的实践活动看做是精神活动,在他看来这都是不正确的论调。他在研究中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反应的,实践活动也是人们对待以及处理外部世界的出发点,同时世界上所有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实践来解释,来决定。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而存在,社会生活的本质则在于实践,不管是人的活动还是社会历史的演练,人的解放还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实践。由此,他确立了一种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具有独特意义的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哲学以科学的方式对人自身的改造与发展进行了实践性的解释,并对人的本性达到的程度,人的本质力量以及人的自由达到怎样的程度都进行了解读。这种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人们以往的唯心式的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解读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也使得原先比较复杂的哲学问题清晰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由此可见,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实践观不仅是其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首要部分与基本的观点,当然也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中最为基本的理论。

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创立都会有属于自身的出发点,当然马克思哲学也是一样,马克思在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述中,不断的进行探索,修正,最后提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即现实的个人。具体来讲,他对自己哲学出发点的修饰以及矫正历程如下:他在博士论文以及莱茵时报时期,主要是从自我意识、自由性为出发点,进行哲学的思想的阐述。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在哲学研究中思维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因此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眼光放诸在对人类社会的自由以及相关理性至上;到了《德法年鉴》时候,马克思开始了以人本身问题作为出发点的哲学探讨。当然这个时期的出发点不仅仅限于人的自身问题,主要是通过人的改造活动来探索世界,在人的本质的把握中,以活动为基础。随之,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他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转折点,这时他的研究点已经放在了现实的个人以及个人的生存境遇至上,并将其确定为自己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当然,在马克思哲学中,其中现实的个人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这不仅是他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更是他哲学人文关怀中的一个需要探索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当然在进行马克思哲学思想解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人文关怀仅仅只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维度,并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因为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中“现实的人”并不是假设性的前提,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于“人”马克思有着如此的解读:“……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②马克思在对德国哲学的阐述中,如上明确的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是其哲学的出发点。那么在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中“现实的个人”究竟是怎样的呢,其有着如何的生存境遇?第一,马克思哲学中的“现实的个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约束条件,其需要放置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关于这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论述中对于以往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哲学观点中对于人赋予了后来历史的意识,没有将其放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来研究。当然这里所阐述的“历史”主要是指“个人”的实践演化过程,并不是其它所谓的“历史”。这里的“个人”超脱了历史、理想以及抽象,是实实在在的人。第二,“现实的个人”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的个人。在曾经的哲学研究中,有的学者也对历史阶段的生产进行了一些解释,但是仅仅是停留在生产之上,并没有对生产里蕴含的关系进行说明。但实质上对于社会生活关系中的每个人来讲,各种关系的产生以及各种活动的进行都是以“我们”为出发点的,而这个“我们”的出发点,实际就是个人的实践性活动过程,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内在的辨证过程。因此,在人文关怀中将“现实的个人”作为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将辩证法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所以在马克思哲学中通过“现实的个人”辩证法与实践观得到了有机的统一。第三,“现实的个人”有着一定的本质,具有社会人的性质。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阐述了现实的个人的作用,其既是社会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历史的演练者,并不是历史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上的一切,反之是人创造了整个社会,让社会上的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因此,“现实的个人”需要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理解,是真正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同时历史进程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等都是现实的个人活动所构成的,是现实的个人的力量的有效转换。由此可知,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文关怀中“现实的个人”属于社会存在物的范畴,这也是人的本质属性。同时,在马克思哲学中,“现实的个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能够更好的确定其在唯物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够让整个哲学理论符合逻辑的展开,其不仅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注。

三、实现途径

人文关怀作为马克思哲学基本的维度,是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以及其生存境遇的特殊思考,也是马克思哲学中的精神主线。而在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实现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对各种理论哲学的批判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论述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改造现实生活在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实现有着一定的方式,其中对现实生活的改造是最为基本的一点。而所谓的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其实就是对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境遇的一种考察,是对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以及批判,通过这些探究构建起一个哲学理论框架。所以,也就说马克思的哲学不仅仅是哲学,更是有着解释以及改造的功效。同时马克思哲学在解释人的过程中避开以往哲学中解释人的脱离现实存在的弊端,将人放到现实生活中,放到历史实践之中。马克思认为批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用理性以及激情的头脑去认真的做一件事情。因此,在具体的批判中他摒弃了逻辑与道德性的批判,让自己的哲学批判走向了更高的维度,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这样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探索与实践,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构建中,对现实生活的改造是其基本的方式,也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实现途径之一,更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批判各种理论在哲学领域中,通过对各种理论的研究与批判才能够提出属于自己的哲学观点,而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建设中也是一样。马克思通过对各种哲学理论的批判,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人文关怀思想。在具体的批判中,马克思主要针对宗教、政治以及相关的哲学思想而展开。在批判中马克思以宗教作为开端,因为他认为宗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衍生地,对宗教的批判是展开理论批判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宗教批判理论也就成为了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在内容以及价值观方面来讲是跟马克思整个哲学理论体系取向一致的,即全人类解放的实现。“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①”,从马克思在对宗教批判的言论中可以明确,他对宗教带给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他哲学体系的建立中他将宗教作为批判的有效工具。让”现实的个人”不再被虚幻的锁链包围,而是倡导人们扔掉它,理智的去思考,去行动。当然,对于宗教的批判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从虚幻的幸福中走出来,更是让人们懂得去追求现实的幸福。宗教的这种虚幻从根本上来讲是统治者对民众的迷惑,是谬论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做的枷锁,更是统治阶级为了掩饰自己现实中的罪恶而缝制的神圣外衣。所以反对宗教,那么就必须推翻统治阶级。当然在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中,并不是仅仅倡导抛弃宗教的形式,而是要将宗教的实质以及内容逐渐的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利用现实来消除社会中的苦难,而不是像宗教倡导的一样去保留困难,苦苦等待。因为当一个人从宗教中完全解放出来,懂得现实生活,那么这个时候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现实的个人”,人的解放也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在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实现中,经过对宗教的批判之后,随着也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总之,在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实现中,以宗教作为开端,随之演化到尘世,再到法律与政治,也正是在这些一系列的批判中马克思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才逐渐建立了起来,同样这些哲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也慢慢的体现出来,展现给世人。在马克思哲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除了对宗教进行批判之外,马克思还针对现有理论提出了“异化”理论。他在对生产实践以及社会本质属性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借鉴对费尔巴哈“抽象人”相关理论,确定了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的个人”,并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揭示。他指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现实生活所需的创造,但这种创造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工人所创造的东西成为了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仅不归工人占有,工人连支配的权力也没有。工人在这种创造中不能够表现出“现实的个人”的本质,也就是异化,即他们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却不能够享受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虽然说整个世界的物质在不断的增长增值,但工人的价值却在不断的贬值,他们受到的是身心的伤害。马克思在进行异化理论批判的过程中主要从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将人的行为等放到社会中去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奥秘,同时他讲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总结为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提出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成为真正的“现实的个人”,让人拥有自主权,实现人文关怀,那么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所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也就成为了人类实现自由的最终途径。通过上述可知,在马克思的异化哲学理论中,不管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在“现实的个人”,这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一种突出的表现,也是对人文关怀实现途径的论述。马克思在一生中,可谓是将自己的眼光一直圈定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为了他们最大利益的实现,马克思一直在与无情的资本家们争斗,在这过程中他积极探索造成这种社会异化的根源,主张私有制的消灭。当然,在马克思哲学中对人的关怀不仅仅是对抽象的或者是现实的人的关怀,而是对在现实生活中受苦受难的工人实际生活的关怀,他的哲学思想与以往的思想家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他的思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对当时社会异化现象的一种现实的描述,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哲学研究,他在哲学探讨中将对工人实际情况的改善作为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脱开了费尔巴哈对感情以及爱的空洞的解读。

(三)论述自我实现马克思哲学中对于人文关怀的实现同样是通过对自我实现的论述而完成的。在马克思1875年到1858年所论述的经济学相关稿件中可以得出,马克思在进行哲学思想论述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人的发展作为基本点,同时将人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阶段,同时在《资本论》中继续以上面的三阶段划分为基础,将社会形态论述为直接的、物化的以及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直接性的社会关系中,马克思指出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越往前个人越表现的不独立,他们不得不依赖于自然,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双重性的关系,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狭隘的,以各种形式相互依赖。当然这个阶段的人们虽然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美丽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单纯的依赖,没有过多的复杂,但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个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在这个阶段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极为贫乏的。之后,在人类的不断演进中,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加速,人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不再依赖,而是开始了对物质的依赖历程,这个阶段的人类已经逐渐的脱离了原始的各种关系,有了明显的独立以及自由的特征,当然这个阶段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也表现出了很强的丰富性。以丰富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有了基础,让现实个人的自我实现也有了能够发展的前提,但这个阶段的现实个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自由发展。现实的个人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必须发展到更高的形态,也就是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马克思指出,在这个阶段,个人已经开始了全面性的生产活动。从上面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进行哲学理论的研究中,主体是他研究的视角,而人的发展则是他研究的标尺,通过价值观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一系列的透视。而在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透视中,如上所论述的三大社会理论一方面让他的哲学思想更为丰满与完善,同时也让马克思哲学中浓厚的人文关怀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得人文关怀成为其哲学体系中最为独特也最为绚丽的风景。

四、终极目标: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终极目标,而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则是马克思哲学中对于人文关怀思想的最终解释,这更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所凸显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类解放以及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思想萌芽于学生时代,形成于其思想转变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对人类解放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对布鲁诺以及鲍威尔观点的回击著作《犹太人的问题》中,他针对鲍威尔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问题混淆起来的论述,进行了反驳。认为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并不是一概而论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且人类的解放应该高于政治的解放。由此可见,他在相关论述中他已经看到了政治解放本身的局限。认为人类的解放才是历史的必然。他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他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①”在这里他强调了解放的主体为无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包括了普遍的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马克思认为在实现人类解放的路途中,任何的解放都是将所有的问题都回归到人的本身。虽然说政治的解放能够让人们从一个暂时的格局以及束缚中脱离出来,但是这个解放只是表面的解放,人们的心中依旧被宗教束缚着,依旧需要遵循宗教。因此这样的解放仅仅是自由平等的一种表象,市民心中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所以这种政治的解放其实是市民中一部分人统治地位的取得,仅仅是披着虚假外衣的全人类的解放。所以他指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并把这种力量组成为社会力量……只有到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市民与公民都是现实的个人,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中对人的概念的追求,而马克思所述的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与人自身问题,也是其对人的本质问题的价值诉求。同时,在马克思进行人类解放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人本质真正占有”的一种社会形式,也是现实的个人社会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这个联合体之下所蕴含的的实质是新的社会结构形式,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结构形式。他的这一论述的提出既是对原始社会的超越以及一种回归,同时也彰显了人存在的价值,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最终表现。马克思一切以现实的个人为标准的社会构建,强调所有的存在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社会上一切事情的进行都需要围绕着尊重人而运转。在马克思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个人,都是拥有自由的独立的个人,也是整个生产力的总和,在这里现实的个人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人类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实现,这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他指出人类的解放以及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人必须挣脱原始的生存方式,与世界有效的交往,挣脱自然对人的盲目支配,可持续的利用自然,提高生产力水平,在保障人类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精神追求,确保自身的尊严。其次,人必须从异己的社会关系束缚中挣脱出来,通过私有财产以及雇佣劳动等的摧毁,建立起新的社会基础。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人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解放,同时现实的个人也才能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文关怀虽然没被明白的提出,但在马克思哲学中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精神主线,也是马克思哲学得以发展的基石。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社会的解读,对人类深刻的时代关怀,主要以“现实的个人”以及其生存境遇为出发点,在探讨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在对各种理论进行批判以及在对自我实现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将实现人类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当然这些出发以及落脚都彰显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以及其博大的人文胸襟。在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解读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哲学“改变个人”“解放世界”的价值追求,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人们深深的热爱。

作者:彭素云 单位:聊城大学 东昌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科学内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dylczz/6801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