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学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创新范文

地学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2-04-13 11:24:59

地学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

地学认识实习是地学类院校培养地学类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在野外更好地认识种地质现象,掌握基本的野外地质技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多年京西地学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和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指导工作,提出地学认识实习的几点改革和创新的思路。第一,地学认识实习指导书应关注野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二,在野外教学过程,无论是三大件的使用还是素描图、剖面图的绘制,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第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教学思路,积极鼓励学生自发探索。

关键词:

地球科学;认识实习;言传身教;自发探索

地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迷惑以及为解惑而在野外进行的探索,其核心思想的概括——《地质学原理》[1]是对科学家们在野外的实践活动所积累的资料的整理和提炼。因此,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球科学具有非常浓厚的实践色彩,从大自然来的知识,最终必须要在大自然中经过验证,实践使地质学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地球科学就无法传承下去,学生也很难胜任与此相关的工作。所以,大多数地学类院校都会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认识实习摆在很重要的位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再次倡导和强调了实践在地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了在地学认识实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笔者根据多年在北京西山从事地学认识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提出以下三点关于地学认识实习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实习指导书的创新

从地学认识实习指导书上看,笔者认为,它还有改进的余地,尤其应关注野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大多数地学类院校都非常重视认识实习,并出版了相应的实习教材[2,3],因为一本有效的实习指导书往往能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实习指导书,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一部分,教师主要负责解答难点。由此,教师方能真正答疑解惑。学生在自学与教师解惑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豁然开朗的愉悦感。笔者认为,《地学认识实习指导书》首先是一本科研书,需要对实习区的地理、地质情况做详细的调研,形成成熟的思想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但《地学认识实习指导书》不仅仅是一本科研著作,还需要与教学结合,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本科生的地学认识实习。因此,根据侧重点的差异,教师版和学生版应该分开编写,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别编写了《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教师版)》[2]和《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学生用书)》[4]。教师版的内容非常详细,包括点述,带有彩图,方便教师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学生版属于简写版,侧重于方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预习与复习。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还不够,对于两个版本的实习指导书,在每个观察点或者观察内容后面,可以相应加些知识点回顾或知识新增环节。知识点回顾是《地球科学概论》或《普通地质学》等课堂教学和实验课上涉及的内容,而知识点新增则是学生以前的理论学习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一般多为对地质现象的成因解释,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解释进行思考。例如,在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冶里组厚层豹皮状灰岩与长凤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分界处,长凤组岩性特征以中一薄层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为主。这里就涉及3个知识回顾点。(1)沉积岩的野外识别标志:层理、沉积成因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层面和层内的沉积构造;非常软,容易被小刀刻画;由被胶结在一起的经过搬运的碎屑物组成;含化石。(2)层的厚度分类:巨厚层(>2m)、厚层(2~0.5m)、中层(0.5~0.1m)、薄层(0.1~0.01m)和微层(<0.01m)。(3)碳酸盐岩的野外鉴定特征:非常软,容易被小刀刻画;滴稀盐酸起泡。此外,它还包括一个知识点新增:竹叶状灰岩的成因(风暴成因):在受海洋风暴巨浪控制的滨岸、浅滩、潮下带的沉积物均可受到强劲风暴潮流的袭击、冲刷和破碎,形成各式各样的风暴砾屑灰岩,砾屑以扁平状为特征。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借此了解需要温习或者预习的内容,毕竟实习和理论课的学习往往存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差,理论课一般要求在下半年,而实习一般在第二年暑假。由于实习带队教师的人数往往超过授课教师人数,很多实习带队老师可能并没有从事《地球科学概论》或《普通地质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通过知识点回顾或知识新增,能够让每位带队教师都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可以让学生参入其中,哪些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需要教师阐述。

2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地学认识实习的野外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三大件的使用还是素描图、剖面图的绘制,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首先是传统三大件(放大镜、罗盘以及锤子)的使用,引导学生勤用这三大件,并逐渐培养成习惯。学生有非常强的模仿心理,当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使用三大件时,就能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模仿运用。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常用,片面强调学生使用,往往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野外不能仅侧重于怎么讲,还应多做示范。由于照相机的普及,现在,师生都比较乐于用照相机拍摄地质现象,但传统的质素描图能比照片更简洁明了地表达地质含义,是我们野外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引导学生画素描,首先得从教师做起,教师现场画素描,比在课堂上放照片或者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更能吸引学生,尤其是能让他们顺利克服画素描图的心理障碍,同时,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素描图所需的图件要素,为绘实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打下基础。

3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传统的地学认识实习中往往强调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但实际上,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引导他们探索自然,更能激发他们对野外实习的热情和对地质学的兴趣。如在野外,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索,让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会举一反三。再如,当第二次看到相同现象的时候,让学生说明,这是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条件允许,在参观地质景点以前,也可以给学生放一些纪录片,其内容可能比现场人员的讲解更全面,知识性更强,因为现场人员的讲解对地质学子而言往往偏简单。在参观北京西山的石花洞之前,笔者组织学生看了《地球档案——石花洞》的纪录片,学生们深有感触,有些学生在参观石花洞现场就提了很多问题,如60~70Ma前西山的造山运动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此地会形成溶洞,形成它的地质条件是什么?因此,在参观石花洞的过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带着这部纪录片给他们留下的疑惑和石花洞背后的故事,有意识地寻找答案,而非像普通的参观者一样,仅仅只是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

4结束语

对于地学认识实习,指导教师首先应当准备和收集充足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地学认识实习指导书的编写既要注重科学严谨性,教师版和学生版应有所区别,也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衔接,以及教师在野外的言传身教。此外,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进行实习资料的整理与总结。总之,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仿佛给学生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而野外实践教学——地学认识实习则是让阳光从窗户里进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地球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参考文献

[1]莱伊尔著.地质学原理[M].徐韦曼,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王家生.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教师版)[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3]颜丹平,张维杰,周洪瑞.北京西山及长城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4]王家生.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学生用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罗红玲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学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创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shekezazhi/dxqyzz/69123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